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关于《百喻经》六则的体会。写得不错,供您参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
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以下是“西祠胡同”网友“念佛之人”关于《百喻经》六则的体会。写得不错,供您参考。您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体会,把它变成一篇很好的读后感。这里牵扯到一个“悟”字,别人是不可能代替的。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内容理解 愚人食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它告诉我们: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非常有用的思维方式。另外也可以这样认识: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 诈言马死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故事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驼瓮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而是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这样的事情,现实生活中自然不会出现,但我们也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百喻经》第23天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当如是捉,如是正,如是住。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已,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洄洑驶流之中,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少习禅法,安般数息,及不净观,虽诵其文,不解其义。种种方法,实无所晓,自言善解,妄授禅法,使前人迷乱失心,倒错法相,终年累岁空无所获。如彼愚人使他没海。
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做事,不可因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让自己失去的更多,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包容别人其实也是在解放自己,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放下心中的怨念,才能开心过好每一天。
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昔有夫妇,有三番饼。夫妇共分,各食一饼,余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语者,要不与饼。”既作要已,为一饼故,各不敢语。须臾贼入家偷盗,取其财物。一切所有,尽毕贼手。夫妇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语。贼见不语,即其夫前侵略其妇。其夫眼见,亦复不语。妇便唤贼,语其夫言:“云何痴人,为一饼故,见贼不唤?”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定得饼,不复与尔。”世人闻之,无不嗤笑。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为小名利,诈现静默。为虚假烦恼种种恶贼之所侵略,丧其善法,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于五欲耽着嬉戏,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如彼愚人等无有异。
要用长远的眼光来做事,不可因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让自己失去的更多,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竟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包容别人其实也是在解放自己,给别人让路就是给自己让路,放下心中的怨念,才能开心过好每一天。
古文《三重楼喻》读后感?
跪求!!!快快。古文《三重楼喻》是《百喻经》第10个故事,《百喻经》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书中剖析了某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荒谬现象,揭示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但适用于古代社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教育意义,读后令人深思
“三重楼喻”中的富人十分欣羡他人的三层楼宇,让匠人们也为自己建造,但当看到他们打地基、修建一二两层时却困惑不解并极力反对,固执地要求他们直接修建第三层。这种想法荒唐已极,神经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妄想构筑空中楼阁,因而故事本身近乎荒谬。但现实生活中无视客观规律,办事情不循序渐进,不愿艰苦努力,只想一蹴而就的人却并不罕见。
《三重楼喻》以虚诞的故事作为反衬,正形象鲜明地昭示了真理,儆示了那些狂妄愚顽之人。阅读全文,明白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三重楼喻”中的富人十分欣羡他人的三层楼宇,让匠人们也为自己建造,但当看到他们打地基、修建一二两层时却困惑不解并极力反对,固执地要求他们直接修建第三层。这种想法荒唐已极,神经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妄想构筑空中楼阁,因而故事本身近乎荒谬。但现实生活中无视客观规律,办事情不循序渐进,不愿艰苦努力,只想一蹴而就的人却并不罕见。
《三重楼喻》以虚诞的故事作为反衬,正形象鲜明地昭示了真理,儆示了那些狂妄愚顽之人。阅读全文,明白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好高骛远的人总想一步登天,而实际是不可能的。任何事情,都必须脚踏实地,万丈高楼从地而起。
《百喻经》乘船失钵喻
白话文:
从前有一个人乘船渡海,把一个银体盂掉进海里。他当时就想:“我现在对着水面在船边画一个记号,姑且不去管它,以后有时间再回来捞取。”
他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这样的地方,看到一条河,便跳进水去寻找他原来失去的银钵盂。
许多人就问他:“你这是在捞什么?”
他回答说:“我当初丢掉一个钵盂,现在准备把它找回来。”
众人又问:“你是在什么地方丢失的?”
他回答说:“船刚入海时掉的。”
又问:“丢失多长时间了?”
回答说:“已经快两个月了。”
众人说:“丢了两个月,为什么要在这里找呢?”
他回答说:“我丢钵盂时,曾对着水面在船边上画了一个记号。这里的水面和我原来画记号的水面完全一样,所以在这里找它。”
众人说:“这里的水面和你丢失钵盂那地方的水面虽然没有区别,但你丢失东西是在大海那个地方,现在找东西却在师子国这个地方,哪能找到呢?”
这时大家都笑话他是个蠢人。
就像外教徒一样,不修正行,却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活动中故意找苦吃,便把一些苦行看成是正常的修行方法,以此寻求解脱。这正和蠢人把钵盂失落在大海处,却在师子国寻找,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大补丸的读书笔记:
刻舟求剑。
另,很多人都不怕吃苦,吃苦耐劳是美好的品质,但是自找苦吃就是愚笨的人了。
从前有一个人乘船渡海,把一个银体盂掉进海里。他当时就想:“我现在对着水面在船边画一个记号,姑且不去管它,以后有时间再回来捞取。”
他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这样的地方,看到一条河,便跳进水去寻找他原来失去的银钵盂。
许多人就问他:“你这是在捞什么?”
他回答说:“我当初丢掉一个钵盂,现在准备把它找回来。”
众人又问:“你是在什么地方丢失的?”
他回答说:“船刚入海时掉的。”
又问:“丢失多长时间了?”
回答说:“已经快两个月了。”
众人说:“丢了两个月,为什么要在这里找呢?”
他回答说:“我丢钵盂时,曾对着水面在船边上画了一个记号。这里的水面和我原来画记号的水面完全一样,所以在这里找它。”
众人说:“这里的水面和你丢失钵盂那地方的水面虽然没有区别,但你丢失东西是在大海那个地方,现在找东西却在师子国这个地方,哪能找到呢?”
这时大家都笑话他是个蠢人。
就像外教徒一样,不修正行,却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活动中故意找苦吃,便把一些苦行看成是正常的修行方法,以此寻求解脱。这正和蠢人把钵盂失落在大海处,却在师子国寻找,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大补丸的读书笔记:
刻舟求剑。
另,很多人都不怕吃苦,吃苦耐劳是美好的品质,但是自找苦吃就是愚笨的人了。
本文标题: 《百喻经》读后感(百喻经读后感作文800)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00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