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No.2《风声》读后感总算用2天的时间读完了麦家的《风声》。“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很遗...
2022No.2《风声》读后感
很遗憾,我并没有活的什么大智慧。就如书评里说的,人民津津乐道的是故事,这是大众的喧哗。不是精英的声音。我看完了整部风声,其实更关心的是故事情节,我就是那个大众之一。“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是这是现实,恐怕也是未来。”
谈谈的我少之又少的精英收货吧。李宁玉在极度高压的情况下,将生死至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和她的超乎常人的智慧和从容,在不可能之中创造了可能,成功地把情报送出去了,这是最让我值得反复思考的部分。我在想,如果我有她10分一的精神,在如今的和平时代,成一件大事怕不是难事的。所以呢,人生成功缺乏的不是外部环境,而是信仰,志向等心力资源,这着才是成功的真正资源。当然,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分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天分,就没有入场的资格。说到底,成功是先天和后天的共同结果,然而,先天的部分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唯有不断地努力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不管起步在哪里,永不言弃地全力以赴,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精彩。
电影风声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电影风声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电影风声观后感1电影《风声》,既有现代中国2大美女的斗戏,也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逼真酷刑再现,自己虽没有猎奇的心思,自从看电影《建国大业》时,看到影院的《风声》海报,倒是真的被它的广告攻势吸引,可惜也没有很好的时间和机会,没想到在贵阳有幸去欣赏了。
看完电影,在房间却无法入睡。影片中有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阴暗心理的回味。人物几乎都没有人性,不是给人当垫背,就是互相猜忌。我们也许会讨论影片中的穿帮镜头、也许会讨论城堡的真假与地理位置,甚至会讨论某人的裸戏,或者沉迷于《风声》中的流行台词。但是,惊悚带来的感官刺激褪去后,令人长久回味的是“因为信仰,向死而生”的万丈豪情。特别是晓梦最后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希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意,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殒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轻儿女,不负自己内心滚滚升腾的信念,与亲人诀别,踏上血色荆棘的不归路。我想,正是共产党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死”,才迎来了我们新中国的“生”,这种信仰,令人无法对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曾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也许这就是“老鬼”称呼的真实含义。
现在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回味刚刚过去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啊!可能你不会经历弥漫的硝烟,但是先烈们“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的精神会激励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为伟大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今天的信仰!
电影风声观后感2看完电影《风声》,离开电影院很久,压抑和感动的感觉还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毕竟地下党“老鬼”最终揭晓让人颇为意外。
论专业,她不如李宁玉;论后台,她不如白小年;论官职,她不如金生火;论聪悟,她不如吴队长。很多年前,在我们祖国遭受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在日军占领区,在一个大男人都会心惊肉跳的特务环境里,这个外表娇气的顾晓梦暗中递送情报,并策划了多起刺杀日军首领的行动,她就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下党“老鬼”。
电影最初叙述中,顾晓梦每一天就是喝酒玩耍,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富家女孩,富有的家族还向汪精卫组织捐过一架飞机,她本来能够生活得很安逸,能够凭借自家财富远离铁蹄践踏的家园出国定居。可是随着故事进展,看她怀着赴死的决心缝在李宁玉衣服上的密码,我理解她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做地下党,用那瘦小的肩膀承担危险和压力,只为正义,只为她深爱的祖国。电影中顾晓梦一向在给李宁玉缝补那件开线的衣服,此刻明白了她用生命织补的不仅仅是衣服的破损,更是修补当时社会中那种正在溃散的民族精神,唤醒那些苟且偷生的麻木同胞。
那个残酷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像顾晓梦一样的英雄,为民族独立牺牲了自我。吴队长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国军校,但他放弃了其他军事强国高官厚禄的邀请,义无反顾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是他最早发现了特务们安装的隐蔽,也是他教会顾晓梦用手语交流,而用言语迷惑敌人。在敌人酷刑面前,他把能暴露自我身份的香烟放到顾晓梦手里,是为了保护党的秘密,也为保全战友生命。但顾晓梦又把香烟放到了逐渐觉醒的李宁玉手中,地下党“老鬼”保住了战友“老枪”的生命。电影即将结束,全国解放后的“老枪”吴队长擦拭眼泪,为所有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战友。
默默告慰长眠的“顾晓梦们”,此刻新中国六十岁了,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我们经过这部电影明白,一切安定祥和都是那么来之不易,所有踏实幸福是那么值得后辈珍惜。我们必须会努力!
电影风声观后感3看了电影《风声》感觉心情很压抑,想说说,那灰暗的灯光、冰冷的刑具、精湛的演技、暗涌的智慧、坚强的意志,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他们的心境和精神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他们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来成就心中的梦想。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现在的新中国,真是感激他们呀!在1127这样的日子里,写下些缅怀先烈们的文字,应该是很合适的。看完电影之后我一直在想,假如生在那样的年代,也会去当地下党吗?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还是把思路扯回电影来,男主角黄晓明戏份不多,连对李冰冰受刑那一部分都淡化了,完全没有将日本人骨子里那种残暴演绎出来,有些让人失望。苏有朋的反串就比较有意思,演得还真有点象男妾的样子。最美丽的算是周迅了,就连她的死都是那样的凄美。王志文在这戏中所表现出的阴险,还有对周迅的暧昧,是否有些矛盾。做他这样工作的人,是不该有什么感情的。李冰冰演出了高贵的气质,有知性女人的味道,我喜欢。
张涵予和周迅受刑的场面极为血腥,普通人三针下去就招了,队长还真是强悍,七针下去了,青筋都冒出来,吐一口鲜血,愣是挺住了,什么都没招。佩服!佩服!太有男子汉气慨了!周迅更是在那粗粗的绳索上留下惨叫和血迹,也没松口。他们的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呀,为了那信仰,他们什么都不怕。其实,人真的应该有信仰,当然,最好是良好的信仰(别把杀人越货当信仰)。心中有了信仰,那么生活就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心中的信仰就象熊熊的烈火,让生命随它一起燃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事业,是大多数人心中的信仰,为了追求这成功的事业,哪怕经历再多的磨难,也要咬着牙挺过去,因为梦想总会因为努力的付出而实现!
家庭的幸福,也是一种信仰,中国女人中有不少数都是这样,把自己的老公当成信仰,当成天,当成地,成就了老公,成就了家庭,也就幸福了自己。暂不去衡量这种思维方式的对与错,只是觉得这也是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当然,人最幸福的一种方式是有坚实的家庭作为后盾,然后成就一番事业,这样,在盖棺那天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遗憾了。
电影风声观后感4看完电影《风声》,离开电影院很久,压抑和感动的感觉还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毕竟地下党"老鬼"最后揭晓让人颇为意外。
论专业,她不如李宁玉;论后台,她不如白小年;论官职,她不如金生火;论聪悟,她不如吴队长。很多年前,在我们祖国遭受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在日军占领区,在一个大男人都会心惊肉跳的特务环境里,这个外表娇气的顾晓梦暗中递送情报,并策划了多起刺杀日军首领的行动,她就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下党"老鬼"。
电影最初叙述中,顾晓梦每天就是喝酒玩耍,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富家女孩,富有的家族还向汪精卫组织捐过一架飞机,她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安逸,可以凭借自家财富远离铁蹄践踏的家园出国定居。但是随着故事进展,看她怀着赴死的决心缝在李宁玉衣服上的密码,我理解她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做地下党,用那瘦小的肩膀承担危险和压力,只为正义,只为她深爱的祖国。电影中顾晓梦一直在给李宁玉缝补那件开线的衣服,现在明白了她用生命织补的不仅仅是衣服的破损,更是修补当时社会中那种正在溃散的民族精神,唤醒那些苟且偷生的麻木同胞。
那个残酷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像顾晓梦一样的英雄,为民族独立牺牲了自我。吴队长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国军校,但他放弃了其他军事强国高官厚禄的邀请,义无反顾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是他最早发现了特务们安装的隐蔽qie听器,也是他教会顾晓梦用手语交流,而用言语迷惑敌人。在敌人酷刑面前,他把能暴露自己身份的香烟放到顾晓梦手里,是为了保护党的秘密,也为保全战友生命。但顾晓梦又把香烟放到了逐渐觉醒的李宁玉手中,地下党"老鬼"保住了战友"老枪"的生命。电影即将结束,全国解放后的"老枪"吴队长擦拭眼泪,为所有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战友。
默默告慰长眠的"顾晓梦们",现在新中国六十岁了,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我们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一切安定祥和都是那么来之不易,所有踏实幸福是那么值得后辈珍惜。我们一定会努力!
电影风声观后感5“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于你们同在。”伴随着顾晓梦感人肺腑的遗言,电影《风声》逐渐走向结尾。这部电影让我感慨良多,不仅仅仅是因为贯穿全篇的严刑拷打带给我的冲击,更是因为像电影中的顾晓梦吴志国等革命先烈为了信仰敢于牺牲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带给我的深深震撼。《风声》讲述了我党谍报人员在陷入险境后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透过顾晓梦的牺牲保证了信息的及时送出,拯救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故事。电影引人入胜的方面不仅仅有血腥的酷刑场面,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有那股“精神”——敌人永远不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种精神——我党地下工作者敢于为革命牺牲,勇于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的大无畏精神。为信仰而革命,即使粉身碎骨,仍无畏无怨无悔。
看了这部电影,我总想着革命先辈们太了不起,经受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而此刻的我们,动不动无病呻吟,不关心国家大事,总为自我的小事郁郁寡欢。我们八零九零后就是缺少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信仰能够奋不顾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我们身处那个动荡的时代,我们又会成为哪类人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英达的主角,扛不住的时候就自我了结了自我的生命、他永远不明白谁是老枪谁是老鬼、中国人是如何把日本打回老家的;张涵予所扮演的吴志国这个主角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又有几个人能够承受呢;周迅所扮演的顾晓梦是典型的为了信仰能够无畏赴死的革命先烈,在他们的心中,无产阶级的革命梦想信仰高过生命,高于一切。
回想祖国建国至今六十余载,历经沧桑岁月,我党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楷模,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抛头颅洒热血,把血汗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才换来现如今的国泰民安,盛世繁荣。和平时代的我们虽然已经不需要透过牺牲生命来实现自我报国的梦想,但我们仍然就应以无私奉献为己任,将实现自我的价值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相结合,无所畏惧地战胜困难以实现革命梦想,用我们的信仰托起祖国兴隆昌盛。
电影风声观后感6有一种力量,叫信仰,信仰的力量——电影《风声》观后感。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电影《风声》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革命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让“老枪”和“老鬼”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到了最后。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正因为有一批又一批这样坚守信仰的英雄烈士,才成就了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是信仰的力量,让那个女特工抗住了食人犬的撕咬;是信仰的力量,让“老枪”承受住了残酷的电刑和针刺,甚至在手术过程中,还以微弱的意识哼唱出含有玄机的唱词;是信仰的力量,让顾晓梦忍住酷刑的折磨,坚持去弥补因自己中了敌人奸计传出错误情报的失职,更为了令真情报能够传出去……当片尾顾晓梦的摩斯码遗言被破译出来,在悲壮回肠的音乐声中,我们懂得了:“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观后感《信仰的力量——电影《风声》观后感》。”坚持革命胜利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给了英雄们顽强走下去信心,使共产党人如钢铁般坚毅,对敌人的嗤之以鼻,从容淡定地面对酷刑和残杀。为了冲破黑暗的束缚,飞向光明,无论前方是雄关漫道还是荆棘满途,他们都无所畏惧。人,只要有一种信仰,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信仰就如指航的明灯,在茫茫的人生海洋中,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便。高举信仰旗帜的人,对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犹如一叶浮萍,漂浮不定,或随波逐流,或畏首畏尾,浑浑噩噩,战战兢兢,既看不到光明,也没有希望,因而也感受不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马丁科尔说过:“信仰的力量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最伟大的力量。”这是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最好的馈赠。
电影风声观后感7《风声》故事性挺强的,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在老枪这个人物的设置上,前期看起来像普通谍战片那样只是不会露面的主角,看到之后才明白这个人物的神秘色彩。在电影中看到五个人,有两个因“老鬼”迟迟未抓到而牺牲,虽然他们是现今视角下的.对立面,但也看得到当时伪军政府对待自我人所用的残暴手段,也衬托出他们的扭曲的人性和变态的心理。顾晓梦给玉姐缝的裙子,我一向以为是传递出讯息的一种手段,之后才明白是遗书,而她情真意切的自白,也让这部电影在情感的表达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故事里立得住的两个人物:李宁玉(李冰冰)和武田(黄晓明)。李冰冰台词不多,电影前半部并不是镜头的焦点。但举手投足就是一个专业的破译人员。就在为数不多的眼神与谨慎的肢体语言中,她的收敛、她的稳重、她的含蓄触到我内心了。而李宁玉的缓缓宣泄在武田侮辱她的顷刻间爆发了。李宁玉,一个没有政治立场,一个把刻骨铭心的感情藏在心里的人,原先有着如此自尊又坚毅的生命力。这样一个品格端正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一步步走向了癫狂、崩溃与自卑。她被爱人利用了,她被顾晓梦利用了,但她凭什么连怨恨的资格也没有?她不是一个地下党要舍生取义的符号,她只是一个善良的姐姐和女人。
之后,武田(黄晓明)无人性、不择手段的面具被拆下来了,他只是一个爷爷做了逃兵、随时要被日军弃用的棋子而已。再之后,日军投降之后,武田死在了逃回日本之前。
影片的结尾,自卑又脆弱的李宁玉已经在解放后被改造得麻木了;但张涵予递给她那件顾晓梦的旗袍,她看着上头的摩斯密码,脸抽搐了,她抖抖地抽起一支烟;被命运残害了一辈子的她还是找不到任何怨恨别人的理由。
李冰冰在整部电影流过的所有眼泪、她所有的无助与颤抖、无处宣泄的愤恨,都来自于灵魂深处。她是一个并没有天赋的,但却拿出灵魂献给主角的好演员。她让李宁玉成为这部电影中最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不一样的特点,很多谍战片可能容易把人物塑造得很片面,但这部电影,人物很鲜活。喜欢这部电影。
电影风声观后感8昨天抽空往看首映,也很久没有写电影的观后感,由于这部片是我一直期待看的影片,所以想方设法地去弄首映门票,务求抢先欣赏。
认识高群书导演已经有一段时间,对于高导的才华,我是一直欣赏的,他的电视剧,电影《东京审判》,都是我喜爱的作品。由于《风声》这部电影的题材,更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急不及待的想看,当然,这部片子并没有让我失望,更让我有痛的感觉,所以才想写这篇观后感。
当初知道这部片子的题材(谁是凶手)类型,便联想到《非常嫌疑犯》,再看到演员阵容,自然是引颈以待。虽然早让我猜到谁是凶手,但也让我感到这部片子的计算精密,无论在制作、特效、剧本、演员、导演功力,都是上佳之作,因为在建国六十周年,很多题材和意识,都会有一些局限,所以能看到这部片子的成品,并没有受到大幅删剪,是较为开心的事情。
《风声》打着旗号是六十周年第一部谍战片,从卖点上已经很有看头,加上在国庆期间公映,观众在《建国大业》下的公映选择,就只有《风声》了。因为太多片子要让路,形成《建国大业》雄霸院线,当大部份的观众看罢《建国大业》后,自然想转转口味,只要《风声》的水准到位,是不愁没有观众的,我相信在内地的票房,应该能有好成绩。
论戏来说,确实是一部好片,但好片也有他不足的地方,有人说某些情节沉闷,有人说黄晓明的角色表现没有其它演员好等等,这些都是小问题,关键在于整体的效果如何。没有一部影片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更没有一部片,是所有演员都让人喜欢的,但观众喜欢就够了!让某些观众有意见,有话题,也是一种策略,总比没有人看来的实在!那么…是否我完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当然不是!确实的,用香港人的节奏真的是长了点(片长120分钟),布局确实是有漏洞,而且凶手早已呼之欲出,但是…局中局不是所有人都能猜到,更不是每个人都会想到有局中局。这些我都早已猜到(用制作人和创作人的角度自会猜到结构和布局),但无阻我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欣赏的是整体,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如果想动脑的,想斗智的,想看酷刑的,这片子不会让你失望的。
电影风声观后感9电影《风声》,既有现代中国2大美女的斗戏,也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逼真酷刑再现,自我虽没有猎奇的心思,自从看电影《建国大业》时,看到影院的《风声》海报,倒是真的被它的广告攻势吸引,可惜也没有很好的时间和机会,没想到在贵阳有幸去欣赏了。
看完电影,在房间却无法入睡。影片中有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阴暗心理的回味。人物几乎都没有人性,不是给人当垫背,就是互相猜忌。我们也许会讨论影片中的穿帮镜头、也许会讨论城堡的真假与地理位置,甚至会讨论某人的裸戏,或者沉迷于《风声》中的流行台词。可是,惊悚带来的感官刺激褪去后,令人长久回味的是“因为信仰,向死而生”的万丈豪情。个性是晓梦最终的独白“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只期望家人和玉姐能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意,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殒灭,灵魂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民族存亡之刻,多少年轻儿女,不负自我内心滚滚升腾的信念,与亲人诀别,踏上血色荆棘的不归路。我想,正是共产党员“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死”,才迎来了我们新中国的“生”,这种信仰,令人无法对抗。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曾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也许这就是“老鬼”称呼的真实含义。
此刻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回味刚刚过去的国庆60周年大阅兵,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而自豪,为自我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少的艰难困苦,才有了这天的伟大成就啊!可能你不会经历弥漫的硝烟,可是先烈们“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的精神会激励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为伟大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之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这天的信仰!
读《风声》后感心得3篇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 本文是我读《风声》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读《风声》后感心得一:
熟悉推理小说发展脉络的朋友会知道,在这一文体创作发展的早期阶段,作者们往往对于“公平的智力角逐”充满了近乎于偏执的兴趣。像是美国推理小说先驱S.S.范达因的某部经典作品,侦探为了追逐推理结构上的完整,不惜让连环命案的凶手直到完成他的最后一桩罪行,侦探才开始阐释他的“完美推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诠释了“华丽游戏”的真谛,却多少有些反现实的意味。
当然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取消现实性”的作品,终究会让大众反感,毕竟在“智识上的完美”与“真相”之间,总有段距离,名叫现实,而读不到现实的作品,终究是奢侈的消遣——越是奢侈,便越容易变得单调。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它的核心是一个谜团——谁是“老鬼”,而“嫌疑人”的数量是固定的——“吴金李顾四”。更重要的,是 故事 的场景,被限定在一座封闭的旧楼里,显然又是对推理小说中经典模式“暴风雪山庄”的沿袭——我们总是很难割舍对这样的故事设定的迷恋,毕竟人物很少、场景固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定让人很有“安全感”——读者不必担心作者“使坏”,到故事的结尾拽来一个路人甲做“老鬼”。
麦家是个有着扎实的叙事功底的作家,他的大多数故事都颇具可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老实的”讲故事的人——他也会在故事结构上下些功夫,而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与传统推理小说的文本目的相左。《风声》的故事分为三部,而每一部都是建立在之前一部的“破绽”、“疑问”之上,于是读者看到的,是三个相互交错的文本,于是直到最后,人们才看得清故事的全貌。以这样曲折的方式表现一个故事,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现实感。
可你真的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真实的真实”吗?
回到文本中。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抗战时期,要猎捕“老鬼”的是日本人,因而故事成立的条件,是这位“猎手”一定要足够偏执,他一定要是享受智力上的乐趣的,才会在嫌疑人已经圈定的状态下,大费周章地玩“抓凶手”的游戏,不然,他完全可以依据“古训”——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来行事。于是直到大限已至,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收拾时,他才想要采取“万全古法”,仍然没能救回“残局”。
他太偏执于智识上的完美,才陷入困局。可这,不也是读者你,正期待着的好戏么?
至于“老鬼”的部分,最终的结局,恰恰是因为对完美的放弃而换来的。尽人事,听天命,毕竟,“成事在天”,过分地信任自己的智力,结局往往并不如意。所以作者刻画的,某个人的困境,刚刚好成了“风声”的出路。
客观上说,作品的收尾部分,引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是很大胆的“混搭”。但这尝试毕竟不是作者所擅长的,因而最后的呈现,有些冲淡了整部作品的张力。这也许是作者因为野心所付出的代价,却也更像是某种困境了。
至于那风声,像是米诺斯王宫殿里的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你以为你抓住了它,可却仅仅是捕风捉了影。
读《风声》后感心得二:
《风声》讲述了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超强,打入了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与日伪和国民党军统特务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使得组织内部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是真正的“老鬼”。但因条件所限,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
在中国,麦家的小说可谓独树一帜。从《解密》到《暗算》,再到这部被命名为“《暗算》第二部”的《风声》,麦家坚持书写一种别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坚持塑造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 他在论证这种生活和人格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绵密的叙事耐心和叙事才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品质。
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事实感,这也是他改编的电视剧《暗算》能够风靡大江南北的秘密所在。在一个以虚构和编造为主要生产动力的年代,麦家这种以实证精神为叙事基础的写作,为读者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牢固的边界。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他有一种实证能力,能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禀赋。
麦家写的是敌特工作,是捕风者(密码破译者)的神秘生活,这种生活,因为一般读者不熟悉,本来具有很大的编造空间,然而,麦家主动放弃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自由,而是迫使自己跟着人物和事件的情理逻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强大的自我生长能力,因此,真正推动麦家小说向前发展的,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洋溢在人性和事件里的那种深刻的情理。
通过这种情理逻辑的严密论证,麦家所建构起来的小说宫殿才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真实感。《风声》尤其如此。一个人在险恶、闭抑的环境里,要将生死攸关的情报传送出去,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送情报?如何转败为胜?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既坚强如铁又狡猾似蛇?《风声》借由潘教授的讲述、“我”的推理、顾小梦的抗辩、靳老等人的回忆,以及“老鬼”本人潜在的自我陈述,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的出现,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所推翻,每一种说法的诞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种说法的质疑———麦家正是在各种事实和说法的互相驳难中,使人物丰富的内心获得了强有力的塑造。 这也是我欣赏麦家小说的理由之一:他的小说是有真正的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生是可以站立起来的;他的小说是在为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雄浑的精神存在作证。
二十世纪以来,小说多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种来自人性深渊的力量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他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这些年的中国小说重复了西方文学的这条写作道路,再加上近年消费 文化 的隐秘介入,平庸人生更是成了大多数小说的主角。很多人都觉察到了,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
《风声》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尽管令人悲伤,但仍有获救的希望。一种贵重的人格、一种庄严的人生并非已经死灭,而是仍然活跃于广阔的世界之中,问题在于,作家有没有能力使之站立起来。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浑的人生对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疲软的小说也会由此获得一种重要的、肯定的力量。《风声》中“老鬼”的成功塑造,就为麦家进行一种肯定性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在这个价值被一些人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 经验 、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一个叫米格的朋友看完电影《色·戒》后说:“身体从来都不是隐私,理想才是。对那些把理想埋在心底,用身体的湮灭去成全理想却不曾有过一句辩白的人,政客和看客不敢直视,无法理解,也不会去宣扬。国人,是常遗忘的。”诚哉斯言。“老鬼”、顾小梦式的人生何尝又不是被国人遗忘的?这样的遗忘,映照出的其实是当下文学中触目惊心的精神残缺:没有希望,绝望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光,你写的黑暗可能是假的;没有理想,甚至连幻灭的表达也显得空洞而轻飘。
因此,今日的文学,急需向我们展示更多的肯定和确信。 或许,《风声》和《色·戒》同时受到关注并不是偶然的,它恰恰暗合了中国文艺的精神转型:在文艺中,在现实中,那些滚烫的、坚定的身体战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令人尊敬的痛苦、一种庄严高贵的人生;懂得辨识、体认这种人生的民族,才堪称是一个精神已经成人的民族。因此,我乐意把《风声》看做是一个新的、肯定性的文学起点;而写出了《风声》的麦家,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作家。
读《风声》后感心得三:
由电影《风声》起的瘾,断断续续地看了几天麦家的原著,终于在2021年的第一天把全文结束,看完后对于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些疑问,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评论,那千丝万缕的感慨依旧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竟还导致了失眠,于是心有戚戚,特写下此文为自己的想法留下一点记录。
东风和西风,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去阐述了当年裘庄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西风中的描述让我觉得更可信一点,也许书中的两位当事人都未必讲了全部的事实,但单从读者的角度来选择,我还是选择了顾老。有些细节无从深究,但以逻辑关系来分析,西风的描述更为合情合理。
第一,关于消息的传出。东风中潘老的描述是,消息的传出源于李宁玉的遗物——一副 素描 。顾老给出的反驳是,李宁玉的牺牲是在会议当天的早上,李宁玉留下的三封遗书极力维护自己的身份,此时肥原亦不能判断李宁玉是不是老鬼,毕竟死无对证,也再无刑可施。在这样的时候处理遗物和遗体是需要时间的,在时间异常紧迫的情况下,在依旧对老鬼未能做出精确判断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处理李宁玉的后事。何况,即便是处理了后事,将遗体和遗物送出裘庄,也必须及时找到李宁玉的家人,这需要时间。同时,更显然的一点是那幅素描。当时的情况是,共产党方面在老鳖的信息回馈中一直以为无事发生,想必当时的心情也是有所懈怠的,就算是突然之间收到李宁玉的遗体和遗物,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何况是要分析剖离出秘密的根本——画,即便找出了这信息的根本,要破译出那由草转换出的秘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肥原集团详细检查过的,肥原也是个资深的特务,他未能破译出的,放在别人身上的难度也开想而知,破译也需要时间,这就给东风的说话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反过来说,在那敏感的时候,肥原根本不能把李宁玉死的消息那么快得放出去,毕竟存在一点可能,那就是李宁玉真是老鬼,她的死讯必然引起共产党方面的怀疑,会议势必取消,从这一点来看,东风中的分析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更相信,消息最终是由顾晓梦传出,而非潘老说的那样。有的时候人在想要回避事实的情况下,会把歪曲的想法不断灌输给自己和别人,久而久之,歪曲的就变成了真理,连自己都忘记了最初的事实,一旦事实在某天被人揭发,这样的羞赧是当事人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潘老的死,我想有着羞赧、愧疚,也有着对这段历史的释然,毕竟一位有过如此经历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也早该将一切看透,也许当内心 收藏 许久的秘密被人公布于众,也算是一种释怀。对潘老不抱任何感情色彩的评论,人的一生谁能无功无过,一切都随着逝者而去了,每个人都该安然。
在网上的诸多评论中也有很多人怀疑第二种说法,理由其实跟第一种的分析情况有所相似,就是在那个时刻,肥原不可能放顾小梦离开裘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顾小梦解谜的前提是跟肥原的那个交易,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战术。她在心理上破掉了肥原的思想防线,当然这归功于李宁玉的先见。肥原为什么对顾小梦不做怀疑,其一是顾小梦早已在之前被大概地排除在老鬼怀疑的行列,其二,那是在最佳怀疑对象死后,肥原始终未能破译谁是老鬼之谜,此时出现了一位解谜者,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一个身份本就很高的人突然给肥原解开了他心里的谜底,而解得的谜底也正是肥原心中所期望的,肥原当然是兴奋的,毕竟这事已迫在眉睫。何况顾小梦言走又实际不走,这更加取得了肥原的信任。当肥原兴致勃勃地去抓捕共产党的时候,或许他根本没有想过最后竟会是眼前这幅景象。肥原在心理上早料定了李宁玉老鬼的身份,又有顾小梦给他的一剂定心药水,肥原能放顾小梦离开,同时又有王田香的跟随,这也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也有人对顾小梦最后传递信息给老鳖提出质疑,其实我跟很多读者的想法是一致的,王田香不过是个走狗的角色。既然肥原都放了顾小梦,他又何必枉做小人呢?毕竟顾小梦还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也许她的一句话,以后还能使王田香升官发财呢?这样的人情不卖白不卖。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顾小梦能离开裘庄并把消息传递出去了。
第二,关于顾老的秘密。顾老的秘密被作者多次提及,却在作者誓将保守这个秘密的情况下最终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引发了网络上很多读者的争论。争论的两大主要观点是,其一,顾小梦在裘庄曾遭到肥原的强暴;其二,顾小梦爱李宁玉。如果顾老的秘密是大家推断的其中之一,那么我更偏向于第二点。
其一,顾小梦的身份很特殊,她父亲在汪伪政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似蝼蚁,但在政治合作的立场上面,肥原即便钟情于顾小梦,也大可不必犯这种错误,毕竟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很是尴尬,找出老鬼是首要。在后文中也有提到钱虎 冀二太太的时候说到“他肥原不是源氏公子,会因色起乱,坏了规矩和道德。”同样的道理也合适用在顾小梦身上,他肥原断不会因色起乱。何况顾小梦是何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任性,好强,受不得委屈,一气之下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就冲着这点,肥原犯不着为了这档子事情搅乱大局。而后从最后顾小梦用“画中的秘密”与肥原交换条件,“言无轻重,撒娇作媚”,“伸出可爱的小指头,要跟肥原长拉钩上吊”的描写,想必若是肥原真对顾小梦犯下如斯兽性,以顾小梦的个性是万不会做小女人之态与之讨价还价的。而肥原也断不会“热烈地、紧紧地握住顾小梦的小手,欣喜,激动,感激,溢于言表。”所以,以我看,第一种推断是有失偏颇的。对于第二种推断,在文中其实也有作者的暗示。其一当白小年用吴志国的血书让众人推断谁是老鬼之时,顾小梦虽是满嘴怪谈,但她也表明了她不希望李宁玉是老鬼,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她。”,当然“喜欢”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作者的暗示,也可以是顾小梦最为直接、真实的情感表现。因为此时此刻,没有一个人能正确判断出老鬼是谁,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身份。就像后来所说,顾小梦知道自己的身份,她不是老鬼她不会有事,当时能做的最恰当的反应就是实话实说,她喜欢李宁玉,不管这个喜欢代表什么,但最起码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她也无需对白小年做出解释。再者,文中也有叙述“王田香发现顾小梦对李宁玉特别好,当面和背后都在护着她:‘尤其是刚才,喝多了酒后,看李宁玉的目光都含情脉脉的,很暧昧。’”肥原与王田香有过单性恋的讨论,这是不是也是作者做出的一个暗示呢?
其二,顾老在回忆当时之事的时候不止一次赞叹李宁玉作为地下工作者,她是一个天才,许许多多的感叹词将她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顾小梦她本身也是一名地下工作者,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呢?更何况李宁玉较于她要出色得多,在这种情感之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会因此而产生爱慕之情也是正常不过的,而且顾小梦是个任性的大小姐,是被西化的典型,传统观念相较于别人,大概是有些许淡泊的。
其三,也是很多疑问的所在,顾小梦为何在李宁玉死后,在不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依旧冒险完成了李宁玉的遗愿。西风的后段,顾老自述李宁玉在她面前又哭又跪,人心是肉长的,所以她去完成了这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时,最后潘教授也对作者提出了一点,像他们这群人,根本不会流泪,这样的质疑显然表明了顾老在叙述中有所保留或者是刻意回避并歪曲了一些事实。反过来想,当时的情况是李宁玉冒充顾小梦的笔迹去传递消息,这一旦被发现,顾小梦必定成为肥原心目中老鬼的最佳人选,将必死无疑,即便不死也必将遭受严酷的刑法。有人要置自己于死地,而且是那个以姐妹相称的人,顾小梦心中有多恨?是恨不得撕肉饮血。而又是什么能最终冲淡了这个恨意,想必也只有爱了。对应前句,人心是肉长的,与其说是被感动,不如说是她心有牵挂来得恰当一点。毕竟去完成这个使命是有风险的,风险不仅在于她的生死,而且关系到她整个家族,甚至是国民政府,不是心里下了大决心,她断不会这么做。所有的利害权衡不是一个感动能动摇的,因为她本身也是个特工。正是所有的爱恨、怜悯、痛心、正义等等复杂却坚定的情感,促成了她完成了李宁玉最后留给她的任务。
其四,关于顾老与潘老。 文章 直到最后,读者才惊异地得知潘教授竟是顾老和潘老的亲生儿子,两位老人竟曾是夫妻关系。在作者寻访王田香的长子之时,王老先生说“因为那个原因,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与弃共投国的潘老结了婚。”为何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又是因为这个秘密,而为何后来又与潘老(李宁玉的哥哥)结了婚?在很多人争论的时候有一方的观点便是顾小梦曾被肥原强暴所以一直未婚,这在之前我已否定了,便撇开这点不再讨论。同时,后又与潘老结婚,这也与先前肥原强暴一说有矛盾。那么来 说说 另一种看法,这便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简单的情感转移,这更像一种延续,潘老和李宁玉是亲兄妹,他们之间的血脉联系是其他所有人所不能替代的,正是顾小梦心中对李宁玉的情感,促使她与李宁玉哥哥的结合。从后来顾小梦毅然决然的离婚,甚至打掉孩子,这便可以看出顾小梦对潘老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情感转移与延续的说法。此外,也想插入一点题外的见解,在我看来,导致顾小梦毅然离开丈夫儿子的,应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更深刻的该是对双重背叛的一种痛楚。她曾被李宁玉背叛,后又被她情感转嫁的对象,李宁玉的亲哥哥背叛,这对她这样一个自傲且用情至深的人来说是双重的打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顾小梦,这也是这个人物的一种另类的可爱。
其五,顾老对李宁玉的态度。顾老对李宁玉是存在恨意的,这在她咬牙切齿的表述中能窥见一斑,但数十年后这种恨意是否已消除,我们不得而知。但心之所系是再明显不过的,在作者的相关询问下,顾老所表现出来的激动,伤感,感慨万千,后来说着说着竟然忍不住呜咽起来是最好的例证,有什么能让一位有着这样传奇经历的古稀老人,在岁月的洗礼后还会呜咽落泪,该是爱多过于恨的吧!同时,顾老在与潘老离婚后,连孩子都不要,只身一人来远赴台湾,却始终将李宁玉的遗物留在身边,原文是“陈嫂和我简单寒暄后即上楼去把老人家搀扶下来,同时带下来的还有一只用竹篾 编织 成的小盒子,漆成褐色,透出油亮,显得古色古香。老人家甫一坐定,便吩咐陈嫂打开盒子,让我上前去看。我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把断齿的破梳子、一支钢笔(白色笔帽)、一支唇膏、两只药丸、三块银元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还有一绺头发。照片上的人扎着两根辫子,三十多岁,面目清秀,嘴巴抿紧,目光冷冷的。”,遗物被保存得如此细致,且不落分毫,甚至还留有一绺头发。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用语言来表达是匮乏的,我想每一位读者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都是被震动的,所以不想多言,一切都该是显而易见吧!
其六,关于肥原之死。肥原的死其实很好理解,为何要花重金去杀他,并让他死得如此极端,这其中的仇恨是显而易见的。在作者询问顾老谁杀了肥原之时,顾老没有半点迟疑,一点不谦虚,且将过程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在问她为什么要花重金去杀他时,她的闪烁其辞、讳莫如深表现出她内心的回避。对于未能提及的往事其实是很难辨别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顾小梦的想法或者同于常人,又或许异于常人,她所深深在意的东西,谁都无法真正了解。我再次撇开强暴一说,正是李宁玉的死,令顾小梦对肥原有如此深的仇恨其实也未必确凿,但我相信这一点是大部分的原因所在。此外大概是民族仇恨以及肥原在裘庄对顾小梦一干人的迫害等等林林总总的原因,当然,这在我看来只是肥原极小部分的死因,也犯不着出重金要他死得这么难看。如果是出于顾小梦对李宁玉的情感,那就很好解释了。首先李宁玉被肥原折磨致死,这一点已经构成了仇恨,更何况,其实李宁玉的自杀在于舍生取义,而这舍生取义的媒介便是顾小梦。让自己间接地将自己所爱之人送上黄泉路,即便是迫于无奈,也将是一辈子的伤痛,所以顾小梦对肥原的恨之切便是理所应当了。
纵观所有的推断与解释,我认为第二种顾小梦爱李宁玉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这种“爱”,该不是单纯的爱恋,这其中夹杂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有特定时期、特定立场、特定处境、特定的人物性格,等等。这在我们这些不在那个年代、未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想来,怎么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想,这种爱是不肤浅的,既简单又不简单,这种爱也无需留给历史去鉴别求证,将它埋在当事人心中应该是最妥当的。
作者由始至终没有给出答案,也始终表明自己从其他人口中早已得知该秘密的真相,但具体的事实是怎样,没有人知道。只要顾老一天不开口解释,其实这始终是个谜,大概连在天上的李宁玉也未必能知晓吧!任何人的揣测或是言之凿凿都会有偏僻,这只是各人自己的臆断,永远代表不了当事之人。若这部小说确有其真实的背景,那么与其说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遐想,不如说是作者留给所有人,包括自己的遐想吧,当然顾老除外。
最后相框里的男人一直是我最无措的情节,这一点的遐想比起上述文中的一些揣测更加深远,只是这样的深远不从入手,便随着文毕就抛诸脑后吧!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有人会做出解释,也或许这是作者为后一部作品留下的伏笔,无从根据,作罢!
此文仅代表个人之观点,是在看了许多读者的讨论,以及自己 总结 后得出来的,只是一篇普通的 读后感 ,无需深究。很久没有写那么长的文章,竟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记一记是好的,挺有感触的一部作品,不想在以后就白白忘记了。
读《风声》后感心得3篇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 本文是我读《风声》后感心得,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读《风声》后感心得一:
熟悉推理小说发展脉络的朋友会知道,在这一文体创作发展的早期阶段,作者们往往对于“公平的智力角逐”充满了近乎于偏执的兴趣。像是美国推理小说先驱S.S.范达因的某部经典作品,侦探为了追逐推理结构上的完整,不惜让连环命案的凶手直到完成他的最后一桩罪行,侦探才开始阐释他的“完美推理”。这样的安排,充分诠释了“华丽游戏”的真谛,却多少有些反现实的意味。
当然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取消现实性”的作品,终究会让大众反感,毕竟在“智识上的完美”与“真相”之间,总有段距离,名叫现实,而读不到现实的作品,终究是奢侈的消遣——越是奢侈,便越容易变得单调。
从广义上看,《风声》可以算作是一部“类推理小说”。它的核心是一个谜团——谁是“老鬼”,而“嫌疑人”的数量是固定的——“吴金李顾四”。更重要的,是 故事 的场景,被限定在一座封闭的旧楼里,显然又是对推理小说中经典模式“暴风雪山庄”的沿袭——我们总是很难割舍对这样的故事设定的迷恋,毕竟人物很少、场景固定,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定让人很有“安全感”——读者不必担心作者“使坏”,到故事的结尾拽来一个路人甲做“老鬼”。
麦家是个有着扎实的叙事功底的作家,他的大多数故事都颇具可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个“老实的”讲故事的人——他也会在故事结构上下些功夫,而这样做的目的,恰恰与传统推理小说的文本目的相左。《风声》的故事分为三部,而每一部都是建立在之前一部的“破绽”、“疑问”之上,于是读者看到的,是三个相互交错的文本,于是直到最后,人们才看得清故事的全貌。以这样曲折的方式表现一个故事,也在无形中增强了现实感。
可你真的以为,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真实的真实”吗?
回到文本中。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抗战时期,要猎捕“老鬼”的是日本人,因而故事成立的条件,是这位“猎手”一定要足够偏执,他一定要是享受智力上的乐趣的,才会在嫌疑人已经圈定的状态下,大费周章地玩“抓凶手”的游戏,不然,他完全可以依据“古训”——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来行事。于是直到大限已至,事情已经变得无法收拾时,他才想要采取“万全古法”,仍然没能救回“残局”。
他太偏执于智识上的完美,才陷入困局。可这,不也是读者你,正期待着的好戏么?
至于“老鬼”的部分,最终的结局,恰恰是因为对完美的放弃而换来的。尽人事,听天命,毕竟,“成事在天”,过分地信任自己的智力,结局往往并不如意。所以作者刻画的,某个人的困境,刚刚好成了“风声”的出路。
客观上说,作品的收尾部分,引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是很大胆的“混搭”。但这尝试毕竟不是作者所擅长的,因而最后的呈现,有些冲淡了整部作品的张力。这也许是作者因为野心所付出的代价,却也更像是某种困境了。
至于那风声,像是米诺斯王宫殿里的细线。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你以为你抓住了它,可却仅仅是捕风捉了影。
读《风声》后感心得二:
《风声》讲述了地下工作者老鬼的故事。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超强,打入了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与日伪和国民党军统特务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使得组织内部陷入混乱,搞不清谁是真正的“老鬼”。但因条件所限,最后关头“老鬼”不得不牺牲生命,设法将情报成功传递出去。
在中国,麦家的小说可谓独树一帜。从《解密》到《暗算》,再到这部被命名为“《暗算》第二部”的《风声》,麦家坚持书写一种别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坚持塑造一种强悍有力、同时具有理想光芒的人格。 他在论证这种生活和人格的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绵密的叙事耐心和叙事才华,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品质。
他的小说具有强大的逻辑性和事实感,这也是他改编的电视剧《暗算》能够风靡大江南北的秘密所在。在一个以虚构和编造为主要生产动力的年代,麦家这种以实证精神为叙事基础的写作,为读者的文学想象提供了牢固的边界。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他有一种实证能力,能把假的写成真的——这其实是一个小说家最重要的禀赋。
麦家写的是敌特工作,是捕风者(密码破译者)的神秘生活,这种生活,因为一般读者不熟悉,本来具有很大的编造空间,然而,麦家主动放弃一个小说家的虚构自由,而是迫使自己跟着人物和事件的情理逻辑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都具有强大的自我生长能力,因此,真正推动麦家小说向前发展的,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洋溢在人性和事件里的那种深刻的情理。
通过这种情理逻辑的严密论证,麦家所建构起来的小说宫殿才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真实感。《风声》尤其如此。一个人在险恶、闭抑的环境里,要将生死攸关的情报传送出去,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送情报?如何转败为胜?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既坚强如铁又狡猾似蛇?《风声》借由潘教授的讲述、“我”的推理、顾小梦的抗辩、靳老等人的回忆,以及“老鬼”本人潜在的自我陈述,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的出现,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所推翻,每一种说法的诞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种说法的质疑———麦家正是在各种事实和说法的互相驳难中,使人物丰富的内心获得了强有力的塑造。 这也是我欣赏麦家小说的理由之一:他的小说是有真正的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生是可以站立起来的;他的小说是在为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雄浑的精神存在作证。
二十世纪以来,小说多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种来自人性深渊的力量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他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这些年的中国小说重复了西方文学的这条写作道路,再加上近年消费 文化 的隐秘介入,平庸人生更是成了大多数小说的主角。很多人都觉察到了,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
《风声》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尽管令人悲伤,但仍有获救的希望。一种贵重的人格、一种庄严的人生并非已经死灭,而是仍然活跃于广阔的世界之中,问题在于,作家有没有能力使之站立起来。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浑的人生对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疲软的小说也会由此获得一种重要的、肯定的力量。《风声》中“老鬼”的成功塑造,就为麦家进行一种肯定性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在这个价值被一些人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 经验 、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一个叫米格的朋友看完电影《色·戒》后说:“身体从来都不是隐私,理想才是。对那些把理想埋在心底,用身体的湮灭去成全理想却不曾有过一句辩白的人,政客和看客不敢直视,无法理解,也不会去宣扬。国人,是常遗忘的。”诚哉斯言。“老鬼”、顾小梦式的人生何尝又不是被国人遗忘的?这样的遗忘,映照出的其实是当下文学中触目惊心的精神残缺:没有希望,绝望是没有力量的;没有光,你写的黑暗可能是假的;没有理想,甚至连幻灭的表达也显得空洞而轻飘。
因此,今日的文学,急需向我们展示更多的肯定和确信。 或许,《风声》和《色·戒》同时受到关注并不是偶然的,它恰恰暗合了中国文艺的精神转型:在文艺中,在现实中,那些滚烫的、坚定的身体战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令人尊敬的痛苦、一种庄严高贵的人生;懂得辨识、体认这种人生的民族,才堪称是一个精神已经成人的民族。因此,我乐意把《风声》看做是一个新的、肯定性的文学起点;而写出了《风声》的麦家,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作家。
读《风声》后感心得三:
由电影《风声》起的瘾,断断续续地看了几天麦家的原著,终于在2021年的第一天把全文结束,看完后对于作者留给读者的一些疑问,查阅了网上的相关评论,那千丝万缕的感慨依旧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竟还导致了失眠,于是心有戚戚,特写下此文为自己的想法留下一点记录。
东风和西风,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去阐述了当年裘庄发生的事情。在我看来西风中的描述让我觉得更可信一点,也许书中的两位当事人都未必讲了全部的事实,但单从读者的角度来选择,我还是选择了顾老。有些细节无从深究,但以逻辑关系来分析,西风的描述更为合情合理。
第一,关于消息的传出。东风中潘老的描述是,消息的传出源于李宁玉的遗物——一副 素描 。顾老给出的反驳是,李宁玉的牺牲是在会议当天的早上,李宁玉留下的三封遗书极力维护自己的身份,此时肥原亦不能判断李宁玉是不是老鬼,毕竟死无对证,也再无刑可施。在这样的时候处理遗物和遗体是需要时间的,在时间异常紧迫的情况下,在依旧对老鬼未能做出精确判断的时候,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处理李宁玉的后事。何况,即便是处理了后事,将遗体和遗物送出裘庄,也必须及时找到李宁玉的家人,这需要时间。同时,更显然的一点是那幅素描。当时的情况是,共产党方面在老鳖的信息回馈中一直以为无事发生,想必当时的心情也是有所懈怠的,就算是突然之间收到李宁玉的遗体和遗物,也未必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何况是要分析剖离出秘密的根本——画,即便找出了这信息的根本,要破译出那由草转换出的秘密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肥原集团详细检查过的,肥原也是个资深的特务,他未能破译出的,放在别人身上的难度也开想而知,破译也需要时间,这就给东风的说话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反过来说,在那敏感的时候,肥原根本不能把李宁玉死的消息那么快得放出去,毕竟存在一点可能,那就是李宁玉真是老鬼,她的死讯必然引起共产党方面的怀疑,会议势必取消,从这一点来看,东风中的分析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我更相信,消息最终是由顾晓梦传出,而非潘老说的那样。有的时候人在想要回避事实的情况下,会把歪曲的想法不断灌输给自己和别人,久而久之,歪曲的就变成了真理,连自己都忘记了最初的事实,一旦事实在某天被人揭发,这样的羞赧是当事人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潘老的死,我想有着羞赧、愧疚,也有着对这段历史的释然,毕竟一位有过如此经历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也早该将一切看透,也许当内心 收藏 许久的秘密被人公布于众,也算是一种释怀。对潘老不抱任何感情色彩的评论,人的一生谁能无功无过,一切都随着逝者而去了,每个人都该安然。
在网上的诸多评论中也有很多人怀疑第二种说法,理由其实跟第一种的分析情况有所相似,就是在那个时刻,肥原不可能放顾小梦离开裘庄。但是反过来想一想,顾小梦解谜的前提是跟肥原的那个交易,与其说是交易,不如说是一种心理战术。她在心理上破掉了肥原的思想防线,当然这归功于李宁玉的先见。肥原为什么对顾小梦不做怀疑,其一是顾小梦早已在之前被大概地排除在老鬼怀疑的行列,其二,那是在最佳怀疑对象死后,肥原始终未能破译谁是老鬼之谜,此时出现了一位解谜者,这无疑是上天的恩赐。一个身份本就很高的人突然给肥原解开了他心里的谜底,而解得的谜底也正是肥原心中所期望的,肥原当然是兴奋的,毕竟这事已迫在眉睫。何况顾小梦言走又实际不走,这更加取得了肥原的信任。当肥原兴致勃勃地去抓捕共产党的时候,或许他根本没有想过最后竟会是眼前这幅景象。肥原在心理上早料定了李宁玉老鬼的身份,又有顾小梦给他的一剂定心药水,肥原能放顾小梦离开,同时又有王田香的跟随,这也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也有人对顾小梦最后传递信息给老鳖提出质疑,其实我跟很多读者的想法是一致的,王田香不过是个走狗的角色。既然肥原都放了顾小梦,他又何必枉做小人呢?毕竟顾小梦还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也许她的一句话,以后还能使王田香升官发财呢?这样的人情不卖白不卖。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顾小梦能离开裘庄并把消息传递出去了。
第二,关于顾老的秘密。顾老的秘密被作者多次提及,却在作者誓将保守这个秘密的情况下最终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也引发了网络上很多读者的争论。争论的两大主要观点是,其一,顾小梦在裘庄曾遭到肥原的强暴;其二,顾小梦爱李宁玉。如果顾老的秘密是大家推断的其中之一,那么我更偏向于第二点。
其一,顾小梦的身份很特殊,她父亲在汪伪政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即便在日本人眼中中国人似蝼蚁,但在政治合作的立场上面,肥原即便钟情于顾小梦,也大可不必犯这种错误,毕竟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很是尴尬,找出老鬼是首要。在后文中也有提到钱虎 冀二太太的时候说到“他肥原不是源氏公子,会因色起乱,坏了规矩和道德。”同样的道理也合适用在顾小梦身上,他肥原断不会因色起乱。何况顾小梦是何人,用她自己的话说,“任性,好强,受不得委屈,一气之下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就冲着这点,肥原犯不着为了这档子事情搅乱大局。而后从最后顾小梦用“画中的秘密”与肥原交换条件,“言无轻重,撒娇作媚”,“伸出可爱的小指头,要跟肥原长拉钩上吊”的描写,想必若是肥原真对顾小梦犯下如斯兽性,以顾小梦的个性是万不会做小女人之态与之讨价还价的。而肥原也断不会“热烈地、紧紧地握住顾小梦的小手,欣喜,激动,感激,溢于言表。”所以,以我看,第一种推断是有失偏颇的。对于第二种推断,在文中其实也有作者的暗示。其一当白小年用吴志国的血书让众人推断谁是老鬼之时,顾小梦虽是满嘴怪谈,但她也表明了她不希望李宁玉是老鬼,回答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她。”,当然“喜欢”这个词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是作者的暗示,也可以是顾小梦最为直接、真实的情感表现。因为此时此刻,没有一个人能正确判断出老鬼是谁,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的身份。就像后来所说,顾小梦知道自己的身份,她不是老鬼她不会有事,当时能做的最恰当的反应就是实话实说,她喜欢李宁玉,不管这个喜欢代表什么,但最起码这是一个事实,而且她也无需对白小年做出解释。再者,文中也有叙述“王田香发现顾小梦对李宁玉特别好,当面和背后都在护着她:‘尤其是刚才,喝多了酒后,看李宁玉的目光都含情脉脉的,很暧昧。’”肥原与王田香有过单性恋的讨论,这是不是也是作者做出的一个暗示呢?
其二,顾老在回忆当时之事的时候不止一次赞叹李宁玉作为地下工作者,她是一个天才,许许多多的感叹词将她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顾小梦她本身也是一名地下工作者,这是不是也代表着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呢?更何况李宁玉较于她要出色得多,在这种情感之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会因此而产生爱慕之情也是正常不过的,而且顾小梦是个任性的大小姐,是被西化的典型,传统观念相较于别人,大概是有些许淡泊的。
其三,也是很多疑问的所在,顾小梦为何在李宁玉死后,在不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依旧冒险完成了李宁玉的遗愿。西风的后段,顾老自述李宁玉在她面前又哭又跪,人心是肉长的,所以她去完成了这艰巨的使命。但是同时,最后潘教授也对作者提出了一点,像他们这群人,根本不会流泪,这样的质疑显然表明了顾老在叙述中有所保留或者是刻意回避并歪曲了一些事实。反过来想,当时的情况是李宁玉冒充顾小梦的笔迹去传递消息,这一旦被发现,顾小梦必定成为肥原心目中老鬼的最佳人选,将必死无疑,即便不死也必将遭受严酷的刑法。有人要置自己于死地,而且是那个以姐妹相称的人,顾小梦心中有多恨?是恨不得撕肉饮血。而又是什么能最终冲淡了这个恨意,想必也只有爱了。对应前句,人心是肉长的,与其说是被感动,不如说是她心有牵挂来得恰当一点。毕竟去完成这个使命是有风险的,风险不仅在于她的生死,而且关系到她整个家族,甚至是国民政府,不是心里下了大决心,她断不会这么做。所有的利害权衡不是一个感动能动摇的,因为她本身也是个特工。正是所有的爱恨、怜悯、痛心、正义等等复杂却坚定的情感,促成了她完成了李宁玉最后留给她的任务。
其四,关于顾老与潘老。 文章 直到最后,读者才惊异地得知潘教授竟是顾老和潘老的亲生儿子,两位老人竟曾是夫妻关系。在作者寻访王田香的长子之时,王老先生说“因为那个原因,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直到抗战结束后才与弃共投国的潘老结了婚。”为何顾小梦一直没有结婚,又是因为这个秘密,而为何后来又与潘老(李宁玉的哥哥)结了婚?在很多人争论的时候有一方的观点便是顾小梦曾被肥原强暴所以一直未婚,这在之前我已否定了,便撇开这点不再讨论。同时,后又与潘老结婚,这也与先前肥原强暴一说有矛盾。那么来 说说 另一种看法,这便是一种情感的转移,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简单的情感转移,这更像一种延续,潘老和李宁玉是亲兄妹,他们之间的血脉联系是其他所有人所不能替代的,正是顾小梦心中对李宁玉的情感,促使她与李宁玉哥哥的结合。从后来顾小梦毅然决然的离婚,甚至打掉孩子,这便可以看出顾小梦对潘老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这也就很好地说明了情感转移与延续的说法。此外,也想插入一点题外的见解,在我看来,导致顾小梦毅然离开丈夫儿子的,应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更深刻的该是对双重背叛的一种痛楚。她曾被李宁玉背叛,后又被她情感转嫁的对象,李宁玉的亲哥哥背叛,这对她这样一个自傲且用情至深的人来说是双重的打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顾小梦,这也是这个人物的一种另类的可爱。
其五,顾老对李宁玉的态度。顾老对李宁玉是存在恨意的,这在她咬牙切齿的表述中能窥见一斑,但数十年后这种恨意是否已消除,我们不得而知。但心之所系是再明显不过的,在作者的相关询问下,顾老所表现出来的激动,伤感,感慨万千,后来说着说着竟然忍不住呜咽起来是最好的例证,有什么能让一位有着这样传奇经历的古稀老人,在岁月的洗礼后还会呜咽落泪,该是爱多过于恨的吧!同时,顾老在与潘老离婚后,连孩子都不要,只身一人来远赴台湾,却始终将李宁玉的遗物留在身边,原文是“陈嫂和我简单寒暄后即上楼去把老人家搀扶下来,同时带下来的还有一只用竹篾 编织 成的小盒子,漆成褐色,透出油亮,显得古色古香。老人家甫一坐定,便吩咐陈嫂打开盒子,让我上前去看。我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把断齿的破梳子、一支钢笔(白色笔帽)、一支唇膏、两只药丸、三块银元等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甚至还有一绺头发。照片上的人扎着两根辫子,三十多岁,面目清秀,嘴巴抿紧,目光冷冷的。”,遗物被保存得如此细致,且不落分毫,甚至还留有一绺头发。这该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用语言来表达是匮乏的,我想每一位读者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内心都是被震动的,所以不想多言,一切都该是显而易见吧!
其六,关于肥原之死。肥原的死其实很好理解,为何要花重金去杀他,并让他死得如此极端,这其中的仇恨是显而易见的。在作者询问顾老谁杀了肥原之时,顾老没有半点迟疑,一点不谦虚,且将过程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在问她为什么要花重金去杀他时,她的闪烁其辞、讳莫如深表现出她内心的回避。对于未能提及的往事其实是很难辨别的,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顾小梦的想法或者同于常人,又或许异于常人,她所深深在意的东西,谁都无法真正了解。我再次撇开强暴一说,正是李宁玉的死,令顾小梦对肥原有如此深的仇恨其实也未必确凿,但我相信这一点是大部分的原因所在。此外大概是民族仇恨以及肥原在裘庄对顾小梦一干人的迫害等等林林总总的原因,当然,这在我看来只是肥原极小部分的死因,也犯不着出重金要他死得这么难看。如果是出于顾小梦对李宁玉的情感,那就很好解释了。首先李宁玉被肥原折磨致死,这一点已经构成了仇恨,更何况,其实李宁玉的自杀在于舍生取义,而这舍生取义的媒介便是顾小梦。让自己间接地将自己所爱之人送上黄泉路,即便是迫于无奈,也将是一辈子的伤痛,所以顾小梦对肥原的恨之切便是理所应当了。
纵观所有的推断与解释,我认为第二种顾小梦爱李宁玉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但是这种“爱”,该不是单纯的爱恋,这其中夹杂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有特定时期、特定立场、特定处境、特定的人物性格,等等。这在我们这些不在那个年代、未有过那种经历的人想来,怎么都显得苍白无力。这想,这种爱是不肤浅的,既简单又不简单,这种爱也无需留给历史去鉴别求证,将它埋在当事人心中应该是最妥当的。
作者由始至终没有给出答案,也始终表明自己从其他人口中早已得知该秘密的真相,但具体的事实是怎样,没有人知道。只要顾老一天不开口解释,其实这始终是个谜,大概连在天上的李宁玉也未必能知晓吧!任何人的揣测或是言之凿凿都会有偏僻,这只是各人自己的臆断,永远代表不了当事之人。若这部小说确有其真实的背景,那么与其说这是作者留给读者的遐想,不如说是作者留给所有人,包括自己的遐想吧,当然顾老除外。
最后相框里的男人一直是我最无措的情节,这一点的遐想比起上述文中的一些揣测更加深远,只是这样的深远不从入手,便随着文毕就抛诸脑后吧!也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有人会做出解释,也或许这是作者为后一部作品留下的伏笔,无从根据,作罢!
此文仅代表个人之观点,是在看了许多读者的讨论,以及自己 总结 后得出来的,只是一篇普通的 读后感 ,无需深究。很久没有写那么长的文章,竟花了整整一晚上的时间,记一记是好的,挺有感触的一部作品,不想在以后就白白忘记了。
《风声》读书心得
《风声》讲述了地下工作者老鬼的 故事 。老鬼破译电报的能力超强,打入了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危险时,他机智地与日伪和国民党军统特务周旋,制造种种假象迷惑敌人,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风声》 读书心得 范文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风声》 读书心得范文1
聆听林间风声
抬起童年记忆
重温心灵深处
最本真、最简单的美好——题记
《柳林风声》这本书讲述了鼹鼠、河鼠、獾、蟾蜍四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各种亲情、友情、欺骗、智慧,非常令人期待。
我感觉河鼠和鼹鼠之间充满了友情,有一次鼹鼠独自一“人”去野林,走着走着鼹鼠就迷路了,这时刚好河鼠醒来了,发现鼹鼠不见了,于是就跟着鼹鼠的脚印发现了鼹鼠,最后在一个树洞下找到了它,河鼠在找不到鼹鼠的时候自己都吓死了,害怕鼹鼠出了什么意外,从这儿,就能体现出河鼠对鼹鼠的关心,以及深深的友谊。
后来,它们走啊走,就找到了獾先生的家,獾先生非常正义,敦厚老实,脾气古怪。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说到蟾蜍、蟾蜍这个动物骄傲自大,敢于冒险,它曾经惹了好几件事情,被朋友关在房屋里,被关进狱里,侥幸逃了出来,獾先生曾经想帮他改邪归正,可它这性子,还就是不听。在几次逃跑过后,他得知自己的蟾宫被黄鼠狼和血鼬霸占了,最终通过了它们的周密计划,夺回了蟾宫。
我的生活中就有像河鼠和鼹鼠一样的友情,我有个同学叫许嘉祺,他的科学非常好,每当我的一些题目不会做,就会向他请教,他也没有推辞,非常认真地教我。
有一次我去他家里一起做一个科学性的综合性学习,我一过去他就非常热情地招待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他非常认真地讲解。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友情故事,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友情永远长久下去。
读完了《柳林风声》这本书,那段美妙的情景一直在我眼前浮动,它就像一滴甘露,滋润着我我的心灵。
《风声》 读书心得范文2
号称中国首部谍战大片的《风声》于9月22日上午在深圳举行了媒体试映,悬疑情节扣人心弦,华谊众星联袂拼戏吸引无数眼球,影片放映结束后场内不约而同的响起了掌声。《风声》赶上末班车为祖国六十华诞打响的第一炮绚丽的礼花序章。
作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没有经历过硝烟的战争,没有经历过枪林雨弹的洗涮,亦没有经历过家破人亡的创伤。我们刚从《建国大业》的完美胜利中走来,又走入到血腥历史的 教育 中。如果说《建国大业》是为了歌颂,那这部《风声》便是歌颂战争中微不足道却又最可敬的特务。
一件青色的旗袍,一排规整却不规则的莫尔斯电码,讲述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一切随着话外一段感人肺腑的独白飘荡在四海上空消逝不见,留在我脸颊两行泪水分明还携带者我的体温。 “我不怕死,我在乎的是爱我者不知我为何而死!在民族存亡之际,我只能这样选择,哪怕能挽救危机于万一,我也死而无憾。”-――老鬼
这电影真正的力量在于影片谜底全部揭开之后的回味,当明知道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还要做出如此选择的话,牺牲的意义更加被凸显出来,前面所经历的磨难也才更加值得人去尊敬。相比起小说,结局的修改是聪明的,这让本来应该是一部小格局惊悚片的电影升华成了圣徒殉难记式的具有强大精神引导作用的教化电影。对于中国的导演来说,拍只要主义真的殉难者远比拍聪明人的游戏来的老练,而且我发现高群书的运镜水平进步很大,不是只知道用摇臂虚张声势了,比如用一封电报串起命运关联的五个人的长镜头,还是很高调的。
其实和《建国大业》一样,《风声》也是一部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的群星戏。其中感觉发挥最出色的是周迅,各种状态都来的很足,几乎觉得是她从影以来最出色的发挥了。最温吞是黄晓明,虽然是男主角,但他的角色可发挥余地实在不大,连猥亵李冰冰的戏都演的那么没激情。都说李冰冰演的好,我只看到了苦情而已,这个人物像从电视剧中走出来的,铺垫很多单内容很少。王志文的角色基本上是一条有身份有尊严的狗,做的牺牲还是比较大的,被石兆棋踹的那一脚,很衰很跌份,但这个人物没什么层次,也就是笑里藏刀那一套,对于王志文这样的演员,阴着演,没什么难度。张涵予和英达的角色比较 脸谱 化,不过张涵予的唐山皮影戏唱的倒是味道十足,如果真是他的原声,倒是下了点功夫的。苏有朋已经沦落到连这样的角色都接的地步了,他的娘娘腔做戏的痕迹很重,不过影片中为数不多的笑点还是集中在他的身上,看到当年看上去很青葱的五阿哥如今杀鸡般地哀号,有点恶趣味的快感。客串阵容还是比较强大的,最好看的是吴刚扮演的六爷,他对张涵予用刑之前的那一段话简直太有戏了,他对待酷刑的科学精神让他的笑容显得毛骨悚然,在他的眼里,他面对的不是一个生命,而只是等待着他去摧毁的一段肢体。
在国庆献礼片中,《风声》是类型化做的最成功的一部,也是看过之后最震撼的一部,看的时候身边落泪的人很多,用惊悚片的外壳包裹一个信仰主义者的殉道故事,也是新兴起的国产谍战影视作品的标准模式,《风声》和此前的《潜伏》的成功之处都在于对娱乐元素的把握更加圆熟,什么时候中国的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能够在与各个类型片种的融合中消失,才真正意味着主旋律电影的深入人心。
《风声》 读书心得范文3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将于你们同在。”伴随着顾晓梦感人肺腑的遗言,电影《风声》逐渐走向结尾。这部电影让我感慨良多,不仅仅仅是因为贯穿全篇的严刑拷打带给我的冲击,更是因为像电影中的顾晓梦吴志国等革命先烈为了信仰敢于牺牲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带给我的深深震撼。《风声》讲述了我党谍报人员在陷入险境后与敌人斗智斗勇,最后透过顾晓梦的牺牲保证了信息的及时送出,拯救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故事。电影引人入胜的方面不仅仅有血腥的酷刑场面,还有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有那股“精神”——敌人永远不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种精神——我党地下工作者敢于为革命牺牲,勇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大无畏精神。为信仰而革命,即使粉身碎骨,仍无畏无怨无悔。
看了这部电影,我总想着革命先辈们太了不起,经受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苦难。而此刻的我们,动不动无病呻吟,不关心国家大事,总为自己的小事郁郁寡欢。我们八零九零后就是缺少了一种精神,一种为了信仰能够奋不顾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我们身处那个动荡的时代,我们又会成为哪类人呢?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英达的主角,扛不住的时候就自己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他永远不明白谁是老枪谁是老鬼、中国人是如何把日本打回老家的;张涵予所扮演的吴志国这个主角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这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又有几个人能够承受呢;周迅所扮演的顾晓梦是典型的为了信仰能够无畏赴死的革命先烈,在他们的心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信仰高过生命,高于一切。
回想祖国建国至今六十余载,历经沧桑岁月,我党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楷模,他们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祖国的繁荣抛头颅洒热血,把血汗洒在家乡和异乡的土地上。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才换来现如今的国泰民安,盛世繁荣。和平时代的我们虽然已经不需要透过牺牲生命来实现自己报国的理想,但我们仍然就应以无私奉献为己任,将实现自己的价值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相结合,无所畏惧地战胜困难以实现革命理想,用我们的信仰托起祖国兴隆昌盛。
《风声》 读书心得范文4
风声是一部描写抗日时期中共地下工作者在不暴露身份的前提下抵抗外界的怀疑和坚持送出情报的小说。麦家先生在尽量还原故事的同时,加入了个人的写作风格,比如利用丰富的想象里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动,丰满了人物设定,还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情节的跌宕。
整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是麦家先生在别人的叙述下写出的稍微不那么全面的地下工作者李宁玉斗智斗勇的故事,第二部是麦家先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去讲述自己如何写出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何而来,以及这个故事被省略的部分。这样看来对于李宁玉和顾小梦的描述稍微更详实了那么一点。第三部则是主要叙述肥原从一个爱zg的日本人变成一个纯粹的日本人的走狗的心路历程。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李宁玉为了中共,不顾一切赌上所有筹码,不管是污蔑吴志国也好,还是对顾小梦撒谎, 作文 www.isanxia.com还是以顾小梦真实身份来威胁她。在面对了自己同志惨遭杀害的场面,李宁玉也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再 说说 顾小梦,顾小梦一直给我一种嚣张跋扈的大家小姐的感觉,但是顾小梦确实是大小姐,同时因为她的大小姐脾气,才为李宁玉带来了很多方便之处。可以说,如果顾小梦不是顾小梦,那么李宁玉永远不会成功,顾小梦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角色。站在顾小梦的角度看李宁玉这个人,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李宁玉究竟有多么深的城府。
小说的最后一部是描写肥原的,肥原作为一个比zg人都像zg人的日本人,描写了肥原如何在芥川龙之介的影响下变成一个效忠于当时日本的日本人。尽管芥川和肥原一开始的想法是一样的,认为zg还是那个国家,而芥川认为这个国家会像以前一样繁荣,但肥原和芥川游国之后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肥原表现了,我爱这个国家的景色,但我不爱这里的人,所以肥原才会下令把西湖保护完好,周围变得千疮百孔。
《风声》 读书心得范文5
麦家所建构起来的小说宫殿获得了坚不可摧的真实感。《风声》尤其如此。一个人在险恶、闭抑的环境里,要将生死攸关的情报传送出去,如何掩护自己?如何传送情报?如何转败为胜?如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如何既坚强如铁又狡猾似蛇?《风声》借由潘教授的讲述、“我”的推理、顾小梦的抗辩、靳老等人的回忆,以及“老鬼”本人潜在的自我陈述,步步为营,小心求证,每一个事实的出现,都可能被另一个事实所推翻,每一种说法的诞生,都可能受到另一种说法的质疑———麦家正是在各种事实和说法的互相驳难中,使人物丰富的内心获得了强有力的塑造。这也是我欣赏麦家小说的理由之一:他的小说是有真正的人物的,他笔下的人生是可以站立起来的;他的小说是在为一种有力量的人生、一种雄浑的精神存在作证。二十世纪以来,小说多写黑暗、绝望和恶,并且写得惊心动魄,这种来自人性深渊的力量同时也粉碎了作家对世界的信心———他再也无力肯定一种健全、有信念、充满力量的人生了。
这些年的中国小说重复了西方文学的这条写作道路,再加上近年消费 文化 的隐秘介入,平庸人生更是成了大多数小说的主角。作文www.yuananren.com很多人都觉察到了,这样的阅读令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风声》的出现是一个信号。它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尽管令人悲伤,但仍有获救的希望。一种贵重的人格、一种庄严的人生并非已经死灭,而是仍然活跃于广阔的世界之中,问题在于,作家有没有能力使之站立起来。把凡俗的人生和雄浑的人生对接,把渺小的人物置身于理想的悲歌之中,疲软的小说也会由此获得一种重要的、肯定的力量。
《风声》中“老鬼”的成功塑造,就为麦家进行一种肯定性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在这个价值被一些人颠倒、践踏的时代,展示欲望细节、书写身体 经验 、玩味一种窃窃私语的人生,早已不再是写作勇气的象征;相反,那些能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的、值得敬重的写作。
《风声》 读书心得相关 文章 :
★ 读《风声》后感心得3篇
★ 柳林风声读书心得感悟5篇
★ 柳林风声读书心得体会5篇
★ 最新柳林风声读书心得体会5篇
★ 柳林风声读书心得范文5篇
★ 最新柳林风声读书心得5篇
★ 柳林风声读书心得300字范文
★ 柳林风声读书心得感悟范文500字
★ 最新柳林风声读书心得体会300字范文
★ 柳林风声读书心得500字范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