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花样年华读后感贴吧(《花样年华》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01 00:49: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花样年华》观后感,我觉得王家卫的电影是很难写影评的,对于我的文笔功力而言。但我还是要尽量尝试用文字描述我的所感所想。对于电影的专业点评,我...

小说花样年华读后感贴吧(《花样年华》观后感)

《花样年华》观后感

       我觉得王家卫的电影是很难写影评的,对于我的文笔功力而言。但我还是要尽量尝试用文字描述我的所感所想。对于电影的专业点评,我不会,我只想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去看这部电影。如果想看一些专业的电影欣赏,可以在豆瓣上找找。 花样年华的艺术魅力 , 这是其中一篇我觉得写的不错的。

       我看电影很喜欢看故事剧情,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应该是能讲明白一个故事的,而它能给观众带来的价值观是电影的升华(加分项),如果一部电影连一个故事都不能讲明白,那其余都是白瞎了。王家卫的很多电影都是第一遍看不懂,得反复去看,才能琢磨出其中的韵味,有很多细节的部分,如果不是上豆瓣上看各种影评,说实话我是看不出来的。这部电影我第一次看大概是中学的时候吧,只看懂了一个出轨的故事(其实它主要讲的也是出轨啊= =),最后再翻出来看了一次,确实感触颇深,而我相信将来再看,又会有不同的收获,这大概就是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就像一本好书,可以反复看,一本无益的书,看一次就不会再拿起来了。

       张曼玉在这部电影中充分展示了中国旗袍的美,然而现实生活中基本看不到啊!只能靠电影过过眼瘾。梁朝伟是我觉得最帅的男演员之一,而当下各种当红炸子鸡基本没有我的菜,因为他们有的人只有好看的面孔而没有有趣的灵魂(我瞎说的,不要当真,他们能吸引这么多粉丝当然各方面都很棒棒啊!)为18年前的梁朝伟疯狂打call!作为一代男神,在《花样年华》中多次凭借其眼神和细微的面部表情诠释了什么是演员,什么是影帝。电影刚开始,陈先生给大家从日本带电饭煲,周慕云去找陈先生要给钱的时候,陈先生说:“你太太已经给过我钱了。”陈的表情如下,我想给他内心加点戏:wtf,我买的电饭煲,我老婆竟然已经给过钱了,我怎么不知道。

       整部电影,梁的亮眼发挥还有很多,张也不只是展示了27种旗袍。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很多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花样年华》的背景是60年代的香港,从这两家人的出轨,折射了当时香港的社会环境。张的boss在老婆和小三之间应付自由,少不了张的功劳,由此可见当时的资产阶级包小三都不防着秘书的啊,这种公开的秘密也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百度知道上有一个问题: 花样年华 1966香港为什么乱 其实很多港片都反映过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后来香港成立了ICAC,腐败问题才慢慢好转。

       最后我想聊聊关于爱情部分,相爱而不能在一起,也许是缘分未到,也许是彼此不够努力,也许是时间不对,也许是违背了当下的道德伦理,原因有很多。如果放到今天这个社会,我觉得梁和张是大概率会走到一起的,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强调解放人的天性,追随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在过去,这只能是一场遗憾。有的时候我又在想,如果最开始和梁在一起的就是张,而陈生和周太(电影借梁的死党说过,她也是个美人)也是一对的,他们还是邻居,那他们之间的出轨故事还会存在吗?我觉得答案是会的。因为再好的东西,当你得到了以后,慢慢地你也不会去珍惜,而没有得到的(想像的)总是更好的。正如张爱玲的名言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曾经我不理解这句话,后来我渐渐懂了,从诸多影视作品到现实生活的反映来看,张爱玲这话说的还真是好。

花样年华

考试前,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总在对自己说,坚持,只要放了假,就可以放纵自己,放肆为活。然而,当我被人嘲笑而仍坚守着的梦想受到了考试成绩的打击之后,我唯有对自己说,要想让三年后梦想的终点变成现实,就必须懂得:三年太久,只争朝夕。放假,亦不是可以放纵的岁月。

于是,在每个早晨,惺忪的睡眼不情愿的睁开时,疲惫的身体不能在短暂的梦里继续流连后,来不及太多的感慨,我就要去上课——八点的奥赛,十点半的特训,四点半的奥赛,七点半的特训……

朋友调侃我说,我除了上课,就是在睡觉。很多人在给我打电话总是不通之后,以为我有疏远之意,问我,我累吗?

我累吗?

看了上面的文字,很多人不免感慨,如今的学生,如今的高考制度云云,然而,我只想说,我不累,因为我不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我是光荣的斗士,为自己的梦想而战斗。于是,在我的书房门上,一张名校的照片旁边,我贴上了一个字:“战”。战,是我的信仰,是我不辞辛苦的理由,为梦想而战,为光荣而战,为花样年华而战,为人生而战。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不想挥霍了黄金的岁月享受了疯狂的快乐之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假期是忙碌的,但,累,并快乐着。特训的老师是山东人,虽是全国物理奥赛冠军、高考榜眼、清华大学环境系的高材生,却不乏亲和力和幽默感,让课堂颇有几分研讨课的味道,只是我们这群“不靠谱”的“妖孽”们经常“妙语连珠”,频频惹大家爆出大笑,让课堂异常活跃。譬如老师说“物质遵循质能守恒,速度越大,质量越大,所以充电后的电池变重也是有可能的”结果一同学顿悟道“怪不得跑步不减肥,原来是速度太大……”这样的事情频有发生,老师在给我们解答为什么速度达到光速的物体会变扁时,讲了一首物理学界著名的诗:“杰克小伙剑术精,快速出剑如流星,由于空间压缩性,长剑变成小铁钉。”在妙趣横生的课堂里,我们笑着,将各种艰深的知识深深烙印。上课之余,娱乐自是不可以少的,课余时间,老师总是“与生同乐”可大家一起打牌、玩童年的`蒙眼抓人、甚至一起去郊游,参观汤汤黄河,不亦乐乎。

在月辉的温柔中结束了一天的课程,回到家,我又亢奋的难以入睡,打开电视,偶尔看看《快乐女声》为她们对梦想的执着而感动着,我们,三年磨一剑,不亦是与她们一样,晋级或是淘汰,用汗水与泪水书写着我们的故事,奋斗的历史。有时睡觉前看看小说,读读历史,去别人的精神世界或是另一个时代遨游,有时候恍惚觉得自己业在故事里,身陷其中,难以自拔。有时候进入了梦乡,思维仍是停留在小说的世界里,梦见自己用积分为古人证明圆的面积,结果梦里的“笨学生”不懂得导数,于是我学着老师的样子无奈的蹙眉……醒来后,觉得那“笨学生”不正是自己,不禁哑然失笑,接着又要准备新一天的课程了……

可见,虽是穿行于特训班与家的两点一线,过着睡觉与上课的周而复始的生活,我的暑假并不单调,反倒充实快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社会对牺牲了暑假的我们抱有太多的同情,然而,作为中国的学生,这样的同情确是本不需要的,既然高考制度已然无法改变,我们不如接受现实,苦中作乐。有人说放暑假的我们,与玩乐之间,隔着补课、特长、作业等重重围墙,最终不能到达“快乐的彼岸”,我却不以为然,得与失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不可打破的平衡,若是牺牲一点娱乐,能达到梦的彼岸,更能磨练吃苦的意志,又何乐而不为呢?

寻梦是一次长跑,我已落的很远,我知道,但是,一路高歌,一路欢笑,一路挥汗如雨,一路拼搏骄傲,是否能超越更多的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路,不曾顿足,更无从遗憾。

我是一只咸鱼,一只花样年华的,有梦的咸鱼。

沈老师:我12点才回到家,深夜赶制,怕是思维混乱,行文潦草,字数过多,学生要让您失望了,希望您千万别讲情面,努力纠错,迎头痛批,只有面对失败,才能造就精品,否则沾沾自喜,不免贻笑大方。切记切记,挑错为主,狠批为主。

另:若是您方便,顺道帮我把《为胜利喝彩》发至邮箱,若不方便,就罢了(您也别奇怪我转文,实在是最近看史书看多了,呵呵)!

观《花样年华》有感

  影片《花样年华》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的一段爱情故事,影片通过大量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表现出了东方独特的含蓄美与朦胧美。

  《花样年华》就其故事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由于各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这个原本俗套的故事情节得到了升华,上升到了社会层面,从而表现出了沉重的主题。影片是东方含蓄美与朦胧美的述释。影片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追忆。影片寻探了情欲与道德之间的矛盾。影片折射了殖民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对抗。

  《花样年华》是一部怀旧影片,影片的基调以昏黄为主,表现了特定香港时代的压抑。影片移镜头的使用十分出彩,片头旧黄的老照片与片尾古老破旧的建筑配合移镜头的推动,反映出了时光的流逝,同时也为影片定下了复古文艺的基调。

  影片的景别以中景为主,有利于叙述,如周、苏二人在咖啡厅时的运用,就使人物的对话显得自然,同时拉近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有如身临其境,表现出了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

  音乐的使用十分成功。片中音乐巧妙地营造着或孤独或无奈或感伤……的气氛。通过慢镜头,使人物动作与日本梅林茂的三拍子达到和谐,将那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痛苦与无奈表露得淋漓尽致;片中一代歌后周旋的那首《花样的年华》的出现,契合了主题,歌词也成为了影片的注解;当周问苏:“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时一首西班牙老歌响起:“quizas quizas quizas”(也许 也许 也许)。这种用音乐玩出的暧昧,不禁令人叫绝。

  片中杜可风的`摄影常带有着隐喻的意味,如在第一次周与自己太太坐在一起时,就是隔着一层模糊的窗纸进行的拍摄;周与苏在酒店写小说谈笑晏晏的场景几乎全是在镜子中或隔着窗纸进行的拍摄;周与苏共听《花样的年华》时两人中间那隔着的厚实的墙……令人以回味。

  影片的剪切有力,情节、人物都进行了高度的省略,如苏第一次去酒店看周后、苏在车中对周说:“今天我不想回家”后……剪刀手张叔平都是毫不犹豫地将后面剪掉,给人以遐想。

  影片的蒙太奇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挂钟与路灯的重复出现凸显了时间的流逝与人内心的寂寞;周在新加坡发现绣花鞋失踪、烟灰缸内有烟头与苏来到周房间里吸烟、拿走绣花鞋进行了时间上的颠倒……这些手法,无疑增添了影片的朦胧美。

  在细节上,影片同样令人称道。周与苏第一次在咖啡厅见面,得知真相后,周点烟与苏喝咖啡时颤抖的手的特写;周在雨中意外相逢苏时眼中绽放的兴奋;再回出租房苏的那一脸黯然与周的那一丝微笑;两人都酷爱武侠小说,而苏的儿子“庸生”源于金庸与梁羽生的合字;苏换过的二十多套旗袍隐含着的意韵……这些细节每个都可圈可点,增添了影片的含蓄美。

  旗袍是影片情节的体现、是人物情绪的显露。苏换过的二十多套旗袍隐喻着东方式的含蓄美,表现出了一种道德束缚下的典雅与高贵。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饰,源于清朝旗人的长袍,民国时融入了现代元素,得到改良,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相作用的产物,旗袍隐喻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相对抗的主题。

  片中插入了戴高乐将军访问的时代背景,更是重申了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反映出了时代、环境对人的束缚与局限,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为传统道德观念所压抑的周、苏爱情只能是一种难堪的相对,无言的错过,像是两颗流星永远没有交汇的轨迹。但身处那个时代,“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时代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张爱玲语)。

  《花样年华》的原著为刘以鬯的《对倒》,影片通过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已在艺术魅力上大大超过了原著,将东方的那种含蓄美与朦胧美以抒情式的手笔展现到了极致。

  《花样年华》表现了那积着灰尘的玻璃一般的岁月中人性的微妙,情欲与理智之间的对抗,虽然字幕写道:“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但正如正乙祠戏楼的楹联所说:“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影评|《花样年华》

二〇一九年五月十五日
我无意间看这部电影是从《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那里知道的,她说这是让她喜欢中国的一部电影。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打开这部有点年数的电影,由梁朝伟和张曼玉主演。这部电影一开始就突出了一个主题:优雅。由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穿着一身精致的旗袍,身材婀娜,曲线优美,伴随凄美的小提琴的背景音乐,格外的突显出她独特的味道与气质,直到今天也不失落伍,据说她在电影里换了二十多套各种款式的旗袍。

当我完整的看下来后,我并没有感动或是落泪,甚至觉得这部电影很平常,因为以往看情感电影都会泣不成声,但是没想到日后那些电影片段在我回忆里一遍一遍的闪过,坐车,买云吞,暴雨,离别……它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产阶级为背景,过着小资生活,生活繁忙也不失优雅。苏丽珍每天精心的搭配,就连外出买面也打扮的精致从容,这种每天注意自身形象的女人格外吸引男人,不光是好看的皮囊,更是她自身的一种修养,绝对可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了。她是某公司老板的秘书,所以收入自然不用说,她的丈夫在电影中从未露面,这也是王家卫的“不在场的在场演绎”,这种手法还塑造了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周慕云(梁朝伟)的太太。苏的丈夫经常出国去日本出差,一回还带了一只进口电饭锅回国,让邻居们羡煞不已。周慕云是在报社做编辑,文化程度自然不用说,时不时自己写写武侠小说,但是还不曾下笔。他梳着大背头,穿着西装,在已婚男人里也很显帅气,最迷人的还是那双发亮的眼睛,绝不输单身小伙。周的太太在酒吧工作,年轻貌美,具体是做什么电影里没有表明。

周和苏是在搬家相识的,他们就隔着一道墙。周的太太经常在酒吧上夜班,苏的丈夫经常出差,这让大家也难免猜测到他们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反正我看到这里,就大概知道故事情节,只是…..苏有什么事经常找周帮忙,于是频频碰面,在更深入了解后,发现两人有共同的喜好,就是写武侠小说,在苏的鼓舞下,周开始写了起来……其实电影中多次借助他人转达话语的场景,暗示着另外两人也和他们一样相互来往。这让我猜想苏的丈夫是在酒吧遇到了周的太太。在他们约会的时候,周和苏就剩下了等待,等待他们各自爱人。苏穿着修身的旗袍去买面,由于自己独自在家,她一般不会下厨;周每天去小摊上吃云吞,眼神寂寥。有时在细雨中擦肩而过,但是不会回应对方,各自知道有家室。我们能够猜测有故事会发生,只是无法预料它的结局。

一天晚上,苏丽珍在睡觉的时候听到隔壁熟悉的声音,她还是情不自禁的敲开邻居的门,这样虽有失她的尊严,但她还是想看个究竟,女人或许都是这样,不相信也不死心,还把自己遍体鳞伤,我亦如此。她回到房间,在极力的伪装下落下眼泪,她不愿相信,却默默承受着这个真相。

一天,周约苏吃牛排,周想让苏的丈夫带一个手提包,看苏拎着很好看,也送一个给自己太太;苏想问周身上的领带哪里买的,很好看。他俩绕了好大一个圈才逐渐挑明,各自的爱人都有一样的包包和领带,这是多么巧合,只会是一种巧合?不是。原先以为只有自己知道,现在有了人和自己一起承受着这份痛苦。于是他们也开始模仿他们约会,有意无意的一起看报纸,借书,写武侠小说。还研究另外两个人做什么,内心却告诉自己,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晚上坐出租车回家,周提前下车;下起倾盆大雨,周从家里拿伞给苏,苏也不会撑,邻居认识这把伞;上班时,接到周的电话苏也是胆战心惊,苏丽珍担心别人的闲言碎语,在那个时代可以要了女人的清白和命。所以苏还是装作若无其事,在邻居面前强颜欢笑。好景不长,孙太太发现了她每天加班很晚,告诫她女人要矜持,于是拒绝和周见面。周也发现两人的结局,三次模拟,让苏丽珍的心越来越离不开他。2046房间最后的离别,“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还没等苏回答,周便习惯的将她的沉默当成拒绝,所以挂了电话。,等到苏拼命的赶来,剩下的只是被风吹起窗帘和满屋的烟雾缭绕,苏任凭眼泪横流。最美好的年华里明明很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再凄美的故事,也只能称得上是最糟糕的爱情。

“许多人一旦错过了,接下来便是马不停蹄的错过”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时隔多年,苏租下孙太太的房子,望向窗外,忍不住流泪;周回国看望顾先生,在窗外站了一会儿,微微一笑。俩人再回到这个弄堂已是物是人非。周把所有的秘密对着吴哥窟的石壁上的洞口倾诉,最后一把泥土封住所有的秘密。

“我原先认为自己不会爱上你,但是我高估自己了,原来我和他们一样,爱情这东西,往往来得不知不觉、悄然无声,可能他们也一样。”周说。

“庸生,我们走。”苏牵着一个小男孩,走着走着……

我觉得《曾有一人,爱我如生命》一书中这句话很适合周慕云与苏丽珍——如果当初我勇敢,结局是不是不一样;如果当初你坚持,回忆会不会不是这样。

《花样年华》的影评。

情感在道德面前变得如此无能为力,拒绝与逃避的话题变得如此意味深长——那段属于60年代的花样年华渐行渐远,亦真亦幻,唯有吴哥窟泥封处疯长的野草见证者已逝的浪漫岁月,并以年年如约般的青翠对那段“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虔诚地缅怀。物是人非,原本就是60年代的香港往事,真实与否都已不再是应追问的话题。袅娜的穿着旗袍的步态,绰约的寥落风姿,暗巷的雨夜,昏黄的街角灯光,暗香浮动带着韵脚的音乐,还有守候在那儿的孤寂的男子的背影,构成了《花样年华》全景画般的风情。爱了却没有长相厮守,那是一段无法诉说的北上网时;分开了却依旧情意绵延,那是一段欲说还休的心灵衷曲。曾经的伤痛羽化成魅力的四年,成为《花样年华》结尾处张曼玉(饰苏丽珍)重回故地时泪光莹莹的深情凝望,梁朝伟(饰周慕云)数年后重回故地的寻访。然而,近在咫尺却仍然逃脱不了命定般的错过,而这一错过,或许就是一生。记忆中的那个年代、那段年华,仿佛就是为了让人怀旧与感伤的,就像是发黄的就上海的月份牌,年代久远却风韵不减,尤似当年。抽身退回记忆中的那个年代,梁朝伟泥封记忆的吴哥古迹在王家卫的镜头下以层层迭迭的“门”的意象存在着,那是所有人进出的地方,是带着真心而来、带着祈祷而走的地方。真心是欲念,祈祷依然还是欲念,因而,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在梁朝伟泥封记忆并且自以为轻松离开的时候,画面中有一位高僧背对着摄影机,俯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梁朝伟成为一个被看的客体,当局者迷,局外者清,更何况是那样以为得道高僧呢!燃烧着的欲望再怎样泥封都只是自欺的手段,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属于他和她的爱欲与文明是永恒的不老记忆,鲜活而且具体。其实,影片伊始的片头字幕就已经定下了男女主人公必然分离的终局——“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分手不需要理由,王家卫在影片中一再的强调着男女主人公错位的机缘,传达出他们偶然的相遇与必然的分离。情境错位:偶然与必然之间影片以一系列的偶然开场,让梁朝伟与张曼玉匆匆相见相识,演绎情感围城中两个被动的等待者如何深陷情感漩涡又主动突围德尔故事。诸多情境上的错位强化着他们之所以相爱又分开的理由。情境1.租屋开场戏用笔极为简洁。张曼玉与房东太太定下租约,转头而走的瞬间,与前来租屋的梁朝伟不期而遇,短暂得可能没有任何印象,然而红尘一瞥,却是情缘一生的开始。情境2.搬家然后是因赁屋而致的搬家。梁朝伟与张曼玉隔壁而居,不约而同选择了同一天搬家,恰好两个人又都是独撑局面,因而家搬得毫无章法,家具、生活用品多次被搬家人员错放。梁朝伟将错放的书籍还给张曼玉,让两人迈出了相识相知的第一步。偶然而戏剧化的清洁预示着在叙事展开的过程中,男女主人公必会因这种偶然的互相走入而牵扯出某些或然的可能。情境3.拟境影片颠覆了传统的叙述模式,淡化了梁朝伟妻子和张曼玉丈夫的出场,只吝啬地给了他们背影与声音,将原本是四个人的关系只简化为两个人的故事。然而,在梁朝伟与张曼玉的情感世界里,却始终纠缠着另外两个人的影子。为了得到“他们是怎样开始的”这一答案,梁朝伟与张曼玉以“模拟情境”的方式体验着事实真相。影片以此种方式既强化了电影影像的趣味性与多种可能性,同时也在错位的“角色互换”中使男女主人公无奈与无助的内心世界暴露无余。剧中有几处模拟情境一处是两人虚拟情境,意图发现彼此的爱人谁会是调情的主动者,结果以张曼玉依据:“你知道你的老婆是个怎样的人吗?”气急败坏地转身离开作为结束。此时虚拟情境与真实情境合二为一,点名张曼玉对丈夫既爱且恨而又无计可施,只能以言语方式发泄怨气的可怜可叹的处境;另一处是张曼玉向虚拟成她丈夫的梁朝伟质问:“你是不是外面有了女人?”结果在“丈夫”承认的情况下,张曼玉只以默默流泪应对,伤心至极;再一处是属于梁朝伟与张曼玉两个人的。两个人因害怕离别而虚拟着离别时的场面,梁朝伟松开了张曼玉的手,转身走开,留下张曼玉任由手指掐掐了臂上的肌肉。短暂的黑场,梁朝伟将肩膀借给张曼玉,任其倚靠,后者痛哭不止。因深爱并纵容着爱人的两个人同时陷入了情绪的低谷。或许是最初因为同病相怜,随后彼此同情而惺惺相惜、相互关爱。“拟境”既让观众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又让观众走入了两人的情感世界,感受着他们节制的欲望与真情。都市的喧嚣背后,人类情感以多种方式上演着,错位镜语中的情爱淡淡地来却浓浓地萦绕着,挥之不去。一、道德错位:接受与拒绝之间一面是双方爱人日渐彰显的畸恋,一面是男女主人公以礼节情的传统道德,这种伦常错位所形成的对立的价值取向使影片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张力场”。王家卫无疑是聪明的,选择如此扩张感极强的视角必将使情绪的宣泄收放自如。在拍摄过很多现代都市题材,诸如《阿飞正传》、《重庆森林》、《春光乍泄》之后,王家卫为何又退回60年代,选择了“怀旧”情绪?其实仔细分析,便不难发现,在“怀旧”表层的背后隐喻着都市情感向原初的皈依。正像片中何老板所说,总觉得新领带花了点(余小姐/情人送的),还是旧的那条好。现代都市情感的迷失大多出于无法或是不愿承受生命的平常与平淡使然。而何老板所言恰恰直击过来人的要害,其实却是“人不如旧”,情感回归的意象被云淡风情地简笔带过,暗示着张曼玉最终的情感选择。王家卫匠心独具,始终未将情感与道德底线的那个薄层点破,只是紧紧围绕“怀旧”这一生命母题,游弋在梁朝伟与张曼玉接受与拒绝的情感漩涡之中,诠释着道德判断的终极价值。而有意味的是,王家卫精巧地设置了一系列主客观背景,始终在为他们提供着组中走到一起的可能。首先是主观心理的趋同。对方妻子与丈夫的情感背叛,使梁朝伟与张曼玉本就产生的朋友之谊更多了向前发展一步的可能,而且接触过程中两人的情投意合、共同的生活志趣都在激荡着互慰的灵魂撞击。张曼玉偶然知道梁朝伟生病并想吃芝麻糊,便煮了一大锅与包括梁朝伟在内的所有人分享,个中滋味,可见其情;梁朝伟在旅馆再次生病,张曼玉急切地赶往本不打算去的“2046”号房间,关心之情,可见一斑;得知梁朝伟要去新加坡,情急之下张曼玉说出“我们自己知道没什么不就行了”,留恋难舍之意,溢于言表。然而“旗袍”意象的每次在场都指向着中国女性的“传统”情结,从而制约着情感世界再次错位的出现,抑或是由于传统观念中“发乎情而止于礼义”的道德戒律迟滞了张曼玉的决定以致未能实现“多一张船票”与梁朝伟一同离开香港的选择。而梁朝伟对张曼玉的感情之挚,也是日久弥切。梁朝伟因为向和张曼玉在一起而提议共写武侠小说;有因为害怕令张曼玉颇多闲言而新租寓所;因害怕她不来新寓所而焦灼等待;因担心她而让她回去后打个电话,哪怕一句话都不用说。正因为体念之深,才使得梁朝伟在追求并说出爱意之后却始终无法冲决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选择了放弃并离开了伤心之地。他们在共同坚守着“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这一道德信条,在同双方爱人的道德缺失比照的同时,只能任由怀恋日笃。这种道德上的对立与错位,其实正是一种普泛化的时代表征。其次是客观“景语”的营造。王家卫承袭着他惯用的风格,即以小空间负载深厚内涵的影响策略。诸如租屋、旅店、办公室、餐馆等场景的构设皆是单调而缺少家庭温馨的存在物,更遑论狭长的路面、窄仄的楼梯、楼角昏暗的灯光、斑驳的墙面透露着局促与不安、暗淡与凄凉。这些导演可以流露的审美观照成为王家卫的影像格调,凸显出浮华人世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所面对的生存境遇——如此的渴盼与失落,如此的寂寞与孤独。偶然的一次擦肩而过就可以成全一段错位的足以毁掉两个家庭的畸恋,情感的不可把握与不可寄托在此体认无疑。“景语”的调用是对人生际遇无常无法释怀的一种呈示。王家卫深谙此道,不时地运用画面造型的能指功能,在舒展、沉缓的音乐氛围中,在灰暗、浅淡的影调中渲染人世的无助与无可奈何,苦闷与抑郁。每一次“雨”的不期而至都是对梁朝伟与张曼玉情绪的指认,呈示男女主人公如雨一样绵延不断、挥之不去的愁情。梁朝伟欲离开香港‘离开张曼玉的前夕,即将分离的眷恋情绪在雨景中被渲染着、弥漫着,裹挟着雨中显得越发孤独的两个被遗落于爱的世界之外的灵魂。“烟”的意象是直接与梁朝伟的情绪世界紧密相关的:在知悉妻子的不忠之后,陋巷墙下苦涩的孑然独处,吸烟成为他排解情绪的最佳方式;约张曼玉共写武侠小说后,办公室内的闲愁,“青蓝色”的烟雾恰恰与随后张曼玉场景中的灰蓝色的调子如出一辙,这种蓝调笼罩着他和她,外化着他们压抑而忧伤的内心世界。这些主客观情境的设置,都在暗指着同样境遇下的两个人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走到一起,然而,正像“烟”的意象所潜隐的——一切必会消散,“那个时代已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只因不愿再践踏灵魂中的那方净土,两个人宁愿割舍未来拥有幸福的可能,空余下对旧日纯美时光的感怀,留待岁月慢慢繁荣记忆。爱欲与文明之间只是那么一步之遥,影片中无数次出现“时钟”这一道具,或居于画面一隅,或成为画面特写,时间渐行渐远,年华逐年老去,他和她将那句执著的“我们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话语固守成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风景。纵然情感美丽,却憔悴了花样的年华。三、时空错位:取舍与得失之间王家卫对艺术的唯美追求近乎于恪守,此片更有过之。苏丽珍的扮演者张曼玉每次出境时,旗袍的雅致与不落俗套,明示着怀旧气氛。加之低调、渗透着生命感伤的音乐以及周璇“花样年华”歌曲的适时介入无疑又平添了旧日情怀的醇浓。凸显“怀旧”的主旨,其实就意味着男女主人公在取舍之间的最后选择结果:怀旧意味着记忆,记忆意味着已经失去。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若干镜头语言直接或间接暗示着时空位移,铺设得失置换的可能情状。1. 选择情境上文提到的“拟境”其实都是选择情境。举一例。梁朝伟即将离港赴新加坡而与张曼玉告别的一场戏里,导演用了选择情境:一种是两人轻轻牵手,张曼玉倚在墙上落寞地任梁朝伟悄然离开;一种是两人轻轻牵手,张曼玉遂反握其手,倚在梁朝伟的肩头痛哭失声。这种实验并不像德国汤姆·蒂克《罗拉快跑》的叙事结果: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发展导致了不同的结局。王家卫的选择情境是在选择之后、在情境悬置之后又合二为一,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梁朝伟在拟境中已目露坚毅之色,最终执意离开。实际上,结果并非选择情境的重点,重点在于选择的过程让张曼玉袒露了心中的真情实感,既让梁朝伟得以明了,同时又让观众心知肚明,更进一步地渲染结局的悲情效果。2.慢镜头与定格影片运用慢镜头多次延展男女主人公的情绪空间,调动观众的幻想性思维,臆想二人可能会有的爱如潮水的未来,从而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定格”语言的调用,在强化视像冲击的同时,也加重了影片的意义指向。梁朝伟在离港前,委婉地告知张曼玉:“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无望地等待之后,梁朝伟走出2046,在长长的走廊尽头被瞬间“定格”。在此之前,张曼玉因梁朝伟生病,赶来2046而后离开时,也在同一地点被瞬间定格。导演将“定格”这一镜头语言置放在同一地点绝非偶然,意在强调因时空错位而导致的最终结果,哪怕有一个人稍微回一下头,奇迹就会发生,结局就会改写。然而,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留与去、取与舍之间挣扎的痛苦。如果他们缘份的时空没有错位的话,我们又何尝能体会到这份痛楚与伤怀,又何尝能体会导演王家卫的这份苦心孤诣。选择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痛苦,为了固守灵魂的安适而宁肯与愿相违又是怎样的一种勇气!结尾处的他和她生活着,却再也没有大悲大喜。而曾经的那扇蓄满情感的心灵之门在有风的日日夜夜是否会悠悠开启,情感是否会渐渐弥漫氤氲?时过境迁的几年后,梁朝伟还是放不下旧日情感而只能是自欺欺人地把“秘密”泥封,而张曼玉再次回到曾租赁居的窗前,也仍为旧日情感刺痛得泪光闪闪。转借冰心先生的一句美文,毕竟“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何况,谁又能说,爱就必须要长相厮守,分离就不是最好的结局!
本文标题: 小说花样年华读后感贴吧(《花样年华》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97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洗脚读后感300(给爸爸洗脚后的感想 200字左右)我怎样决定了一生读后感(需要一篇《我是怎样决定了自己的一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