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巨婴读后感(如何看待中国式的巨婴)

发布时间: 2023-08-27 11:01: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6

《巨婴国》读后感《巨婴国》读后感1,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

中国式巨婴读后感(如何看待中国式的巨婴)

《巨婴国》读后感

《巨婴国》读后感1

  当看到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本烂书了,但是网上两极分化的评论还有各个出版社的突然下架还是让我很好奇,没有读完没有资格下定义,说不定后面有很精彩的地方呢,这个想法是我坚持读完的动力。

  读完以后,怎么说呢,坚定了这是一本烂书的想法,但是不能不说,其中有几篇内容,大概占整本书十分之一吧,比如家暴问题,比如妈宝,比如父亲的缺位,如果单独拿出来还是挺好的文章的,但是整本书逻辑混乱,写得啰啰嗦嗦神神叨叨,老太太的裹脚布一张,而且很多用来论证的例子不知所云,完全是生拉硬套,让人看不出所举例子跟要论证的观点有什么必然联系。

  人说做心理研究的人如果自己本身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意识,很容易被研究对象带的自己也不正常,从武志红的很多论述内容,比如平白突然看见自己变成个魔鬼啊,比如自己变成能量球啊,比如某个朋友诅咒人啊,感觉作者就是一个精分很严重的人,所以才使得整本书逻辑混乱。

  从作者的论述看,作者的家庭和出身也是并不完整或者说并不美满的,导致产生很偏激的想法,比如对孝道的论述,也许从自身经历出发,引起了很多同样遭遇人的共鸣,所以才有了评价上的两极分化,这都ok,你从自身出发探究跟你同样遭遇的人的心理问题,都是很好的切入点,但是以偏概全,把帽子扣到整个民族的头上就是你的不对了,一个咨询案例的个案就敢得出结论整个民族如何如何?

《巨婴国》读后感2

  其实从17年就听说过这本大名鼎鼎的书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本书从各大电商平台和书店全部下架了。正好单位同事有这本书,就好奇借了过来看看。大略读了读,有些感悟,以做记录。

  第一章: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

  作者的观点是:巨婴,指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本书第一章的前几段作者就下了这么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可能也是本书因此而下架的原因吧?1岁前婴儿的特点是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通过这样的类比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还停留在1岁前。

  我承认这样的类比很直观,从婴儿的生活习惯上反思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影子,但是还是觉得作者过于牵强。就像我们上学时候做阅读理解“都”、“全部”、“必须”这类词语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然而至少是这个章节,到处充斥了这样的词汇。

  作者还引用了精神分析师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5岁前,所有民族都是这样,全世界人民都是这样。通过阅读这段我想用自己的话进行下概括。

  第一阶段0-6个月:

  这个时间段的婴儿会认为他就是整个世界,他就像一颗恒星,世界万物都围绕他转动。他也不能接受不同,不同即为敌对。

  第二阶段6个月-3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既要求亲密又要求独立。这期间需要妈妈在身边,但是也需要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因为平时在幼儿园工作,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出于这个阶段。在家吃饭睡觉必须让妈妈陪,在幼儿园刚进门的时候虽然会和妈妈依依不舍甚至是大哭大闹,但是到了班级过不了一会儿,就会和老师、孩子们融入在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自由”生活,暂时忘了妈妈。

  作者那句你必须忠于我,但是我也得有我的自由。我想应该也是大多数恋爱中的人所期望的态度吧?早恋时期的爱情总是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指的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一阶段。

《巨婴国》读后感3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莫言写的只是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可是竟然被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是现实真的让人很心寒。而我发现身边很多夫妻关系好的,都是男人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当中的,把妻子孩子当成骨头一样来疼的。当一个个家庭失去健康的时候,可想这个社会?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巨婴国》读后感4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独立成,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4、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巨婴国》读后感5

  中国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乃至心理学工作者,多半都有这样的体会:从学理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从科研角度看,心理学研究好像也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是,一旦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换言之,心理学知识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距离。

  在大学时读心理学的书籍,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将心理学理论本土化,这是心理学界的一大难题,任重而道远。

  今天,我开始做《巨婴国》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武志红,国内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书中的见解颇为震撼,最起码不是心理学中的一些老生常谈。心理学在植入中国后水土不服,国内一些优秀心理咨询师可以稍许缓解这一病症。他们一边学习着心理学中的正宗理论,一边接触着国内数以万计的真实故事。他们口中的心理学术语,会给人一种亲切感。

  我觉得,武志红干的事情,就是在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前面加上“中国式”三字。

  他是一位拓荒者,可他也很谦虚,明白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他说:“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

  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三,精神分析学占据了一席之地,武志红属于这一派系。之前我反复研读过精神分析学的一些理论书籍,总是铩羽而归。这一次,希望能从武志红的文章中,看到解读精神分析学的接地气的诠释。

如何看待中国式的巨婴?

中国式“巨婴”是什么?到底有多可怕?
就是人身体长大了,心理年龄还停留在婴儿时期。
现在的中国父母很多都在养“巨婴”,“巨婴”的危害很大很大,不信往下看
每一个中国式巨婴的背后,都有一对过度溺爱的父母。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在娇惯、宠爱、百依百顺中长大的孩子,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
他们不会对父母的付出有丝毫的感激,反而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他们会认为自己半世的不如意,都是别人造成的。
物质上啃老、精神上未断奶,都是不独立的表现。
父母能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独自承担他的人生。
那些事事代劳、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
8岁时你没教他系鞋带,20岁时他的确学会了。
但20岁明明已经应该打工赚钱养自己了,他却只学会了系鞋带。
中国式巨婴,父母尚可容忍,而社会却没有那么仁慈。
中国式父母们,是时候放手了。
否则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会成为他的坑。

怎么看待中国式的巨婴?

我觉得中国式巨婴主要责任还是在父母和爷爷奶奶辈。爸爸妈妈童年生活苦,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女子再受同样的罪。但是过多的关怀和溺爱让孩子性格变得懦弱,胆小,处理事情方面,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失败。所以,不当巨婴,从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开始。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巨婴国》读后感2000字
001守住个人界限

任何关系间,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凭什么我是你的晚辈,就要任意受你指使?界限感太重要了,人生而平等,不让因对方是你的上级、长辈、领导、师父等,就要一味遵从,你要成为你自己。

002合理表达攻击性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书中有案例会导致生理问题。

生命力天然带着攻击性,如果你严重压抑了自己的攻击性,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力是严重萎缩的。

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更迷人,也更有深度。

003做真实的自己

所谓拖累症,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因为真正的好,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为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让家庭不再产出中国式好人的建议:

第一,在孩子还是最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前给予无条件的爱,特别是妈妈,让她在情感上与孩子尽情互动,和孩子经常有皮肤接触。

第二,当孩子逐渐有能力开始探寻外部世界时,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声音去探索世界,让孩子知道他的内在是足以成为他行为的凭借的。相反,中国父母最常做的是干涉孩子的任何一个选择,要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第三,特别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活力流露,流露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一个是创造力,一个是性。

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

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

004找到真爱

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这都是婴儿在找妈,两个人活成了亲人,也许会非常亲密,但很容易感觉到两边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并且虽然很亲密,但谈不上精彩,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

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只有爱。

005失控中可控

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人际关系时,很多人会特别紧张,以致不能正常做事,不能好好说话。怎么对付这种紧张,一个很容易奏效的办法是给你与外界间添加一个可以掌控的第三者。这个第三者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件。可控的第三者还可以这样理解,失控时找一个你能控制的事物,而将失控产生的焦虑转移到可控第三者上。

但为什么会失控,关键是有些东西我们一直没有处理好。当我能处理好之后,这份失控乃至焦虑就可以得到根本转变了。

005注意巨婴心理

六个月前婴儿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心理特征,1.共生,2.全能自恋3.偏执分裂

所谓偏执,即我的判断,我的意愿,必须坚持下去。

所以分裂,即事情一分为二,且两者不能并存,譬如好坏也不能并存,黑白不能并存,善恶不能并存,不同意见不能并存…

偏执分裂加一起则成了我是好的,白的上的,我的意愿才能存在,你则是坏的,黑的恶的,你的意愿不能存在。

巨婴,是成年的婴儿。别到处找妈,别总是希望有人照顾自己。学位对于自己的人生负责,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没有人帮你擦屁股。

006不要太孝顺

孝道就是在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不是基于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成为他自己,而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中心,成为父母期待中的那个虚假的人。

孝道并非仅仅是统治者的需要,也是出自我们的对真自我的恐惧。真自我,稍深一层之欲望,与彰显自我的张力,譬如物欲,性欲与攻击欲,更深一层的是爱的运动。

007不要太懂事,不要怕麻烦,不要太优秀

没有麻烦,也就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然后去爱,就不再容易觉得的是付出。

热情流动起来后,你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热情流动的感觉多美好,这时你会体验到,谁付出谁索取,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

中国式养育中,希望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给大人添麻烦,可是如果你真想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孩子,你需要知道,懂事、怕麻烦,常来自绝望,而且总与孤独相伴。

008深入关系

真正的能力,建立在关系中,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放下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这样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并且你会乐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

初期和妈妈关系的质量很重要,决定了一个人和其他万物建立起关系的质量。

009避免二元对立

人性自身即是答案。

真爱必须发生在我与你的自发反应中。

这里有两种境界:

一、我觉得我是好的,所以我无须证明,我对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应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坏的部分,甚至喜欢这份坏,所以不装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装。

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可来,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削茧——认识到,而后不再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补充:这本书还有很多负面的案例,大多是由于巨婴心理造成的严重后果,例如自杀、**等等的案例。希望我们都能心理健康,做真实的自己。

中国式巨婴到底有多可怕?如何避免孩子成为巨婴?

引言:有很多人都发现了,其实国内的教育方式还是比较有特色的,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了一些在本国才会出现的教育现象,就比如说中国式巨婴。中国式巨婴现象的出现就说明了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的看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去注重孩子的自我的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形成,最终导致孩子只能依附于家长。那么中国式巨婴到底有多可怕呢?如何避免孩子形成为巨婴呢?

中国式巨婴的危害

首先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成长经历而言,走向独立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只有能够适应社会,才能够真正的对社会做出贡献,没有人是可以一辈子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这不管放在哪一个地方都是成立的。所以说如果一直要依靠父母,而且还得让父母照顾自己的话,这样的孩子是属于不正常的发展路径的,对于孩子而言也会让自己无法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其实孩子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父母已经辛苦了大半辈子了,等老的时候还不能够接受到孩子对自己的照顾,反而是要不断的去给孩子提供支持,这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而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讲,如果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巨婴的话,那么社会怎么进步呢?

避免中国式巨婴的出现

其实想要避免的话也很简单,就是父母能够提前放手,父母如果说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意识,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够对自己进行照顾。有一些时候就是因为父母不愿意放手,所以说会导致孩子一直都无法离开父母,因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智都是逐渐成熟的。所以父母要学会适当的放手,自然而然就能够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成长。

本文标题: 中国式巨婴读后感(如何看待中国式的巨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89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书虫每一篇英文读后感(书虫英文读后感)红楼梦第30读后感(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