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读后感本书作者吴晨阳是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同时她也曾是小留学生的母亲和美国小学教师,她客观地讲述了中美教育的各自...
《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读后感
通读全书,觉得作者的对于中美的教育还是比较客观的评价,她并不是认为美国的教育就全是优点,中国的教育就一无是处,而是比较了中美教育各自的优缺点。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美国的教育更多的是鼓励型的,老师拿着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每个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天才,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学校,学生的地位是最高的,老师对家长也是非常的客气。美国的学校一般都是小班教学,班级也就20位左右的学生,美国的公立小学,更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授的知识很简单。美国的小学是孩子的天堂,作者的儿子在国内上学时,很害怕上学,但是,到了美国,变得很喜欢上学。美国的小学课堂,比较符合孩子玩的天性,他们也不要求学生要端坐的教室,不能随便走动或说话,他们比较随意一些。老师教授的内容也比较随意,老师想到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没有一个大纲的规定。小学的上课时间也很短,下午3点就放学了,上课的时候体育课的时间比较多。而且美国的假期也很多,因此学生在学校上课的时间相对国内要少。
作者也提到,美国小学的基础教育的缺点,学校教授知识太少,只要孩子在学校玩得开心就好,知识教育比较少,也没有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一些精英阶层更愿意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美国私立学校总体的教育质量要比公立学校更好一些。此外,孩子3点就放学,12岁以下的小孩不能独自一个人呆在家里,所以父母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孩。美国有些家庭有好几个小孩,有些妈妈尽管有很好的学历,也在家做全职妈妈照顾小孩。
作者客观得分析了美国教育所需要的土壤,美国教育是符合美国的国情的。但不一定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不可能照搬美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学生的人数也很多,一个班要有50-60个学生,老师根本就没有精力来一一照顾这么多学生。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批评式的,学生害怕老师。中国,在学校里,老师的地位是最高的,而不是学生地位最高。
此外,作者觉得中国的小学教育更适合女孩子,压抑男孩子的天性。而美国的小学教育顺应男孩子的天性。男孩子天生好动,精力旺盛,让他一动不动得坐在教室里上一天课,真的是蛮压抑他们的天性。
不管是美国教育还是中国教育,家庭教育都很重要。美国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不扎实,所以,很多亚裔家长会自己给孩子补课或者请家教给孩子补课,条件更好的就上私立学校。父母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也潜移默化得影响着孩子。
美国少女妈妈的比例挺高的,在中学就有育婴室,一些十五六岁的少女就已经成为妈妈了。这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在国内,大部分十五六岁的男生女生连拉拉小手都不敢吧,学校老师家长都禁止孩子早恋。
作者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遇到一些在国内非常优秀的华人,比如,在国内是知名的教授,到了美国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先在餐馆里打工,有些人就一直在餐馆里打工,有些运气好的,能找到体面的工作。书中,作者的朋友夏先生是运气比较好的,是研究所的科学家,而夏先生在国内的同事徐先生就运气没那么好,最开始在餐馆打工,后来改成出租车生意。徐先生最开始是为了小孩的教育移民到美国,结果最后,丢掉了事业,也丢掉了心目中的孩子。
作者之前一直在纠结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她反复地比较中美教育的优缺点,她不希望孩子成为“香蕉人”,但也无法下定决心回国。徐先生的故事,让作者做出了决定,最后,作者还是回到了国内。父母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中提到的教育孩子的观点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家庭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甚至觉得家庭教育胜过学校教育。所以,不要觉得孩子去上学了,自己就可以甩开膀子,完全不管不顾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摘录:
做美国小学生的老师,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在美国小学,学习是很快乐的事,不用担心老师的批评,也没有任何压力。所学的知识点不多,学习的内容很简单,一般当堂就可以掌握,回到家也没有更多的作业。
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美国的教育,会发现很多独到的方面,也发现了体系中的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是美国小学过分重视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相当随意,想到哪里,学到哪里,没有一个固定的大纲。
总体来说,美国小学共设有八大课程,它们分别是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研究、健康卫生、艺术、音乐、体育。
美国的教育一种教育方法,让孩子知道金钱是需要劳动去获得,而不是轻易得到的。美国小学鼓励孩子在假期里每天帮助家长做适当时间的家务,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中国人在竞争中常常处于下风,中国人在北美竞争不过印度人。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印度人的英语比我们中国人强。印度人比我们有更强烈占据管理高层的抱负和野心。有些印度人很善于同上级搞关系,他们的社交活动非常活跃。而语言不过关、不会搞社交、没有做领头人的兴趣,是我们天生的缺点。
但两个国家有一点是相似的,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印度重视子女教育的程度,和中国家长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的教育更有利于男孩子成长
在美国教学,我感觉美国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整体上更有自信。尤其是男孩子,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先天的资质怎么样,哪怕是最笨的孩子,在学校里都过得非常开心,美国的教育更有利于男孩子成长,更容易培养出乐观自信的男子汉。
而国内的教育却认为学生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里不动,知识最基本得要求。这对天性好动的男孩子来讲,是一件非常不公平的事。
从生物学角度看,男孩子每天大约需要四次课外活动,而在我们的教育中,男孩能有一次就算不错了。当一个男孩体内的每一根神经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时,他却必须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后面听八个小时的课,如果不这样做,后果就很不妙。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我们的教育,就是给所有的学生穿上一样的鞋,然后让他们走不通的路。”
只要我们尊重男孩的大脑,尊重男孩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的意愿,多鼓励他们,我们的男孩就一定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美国教育存在不少问题
在美国从教,同时也做美国小学生的家长,我感觉美国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这点在美国的华裔家长很多深有同感。很多美籍华人都认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比美国抓得好,不少人把子女送回祖国读中小学,然后再回美国完成大学的学业。
在中美教育之间做比较,我认为美国公立的基础教育过分放任和松散,学习应该抓得紧一些,把基础知识的难度加大。
而国内的基础教育,可以适当把教材难度放低一些,给孩子多一些休闲和娱乐的时间,让孩子有美好、值得怀念的童年。
美国私立学校严格的教育模式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要有耐心和恒心,还要有信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把孩子培养成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中国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美国,孩子的成长和他的家庭是否注重教育又密切的关系。
这些成功的家长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环境。还有因他们个人的成功,对生活的自信也传达给了孩子,让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学会自信地面对一切。再加上重视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的方式得体,所以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才,非常重要。
大多数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在智力、体格等很多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人奋斗是这些差距的根源。
美国的富有阶层,对美国免费的公立教育存在诸多的不满,并不放心任由孩子自己成长。他们不惜花费巨资,让孩子接受最好的全方位教育,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美国的私立学校造就出精英阶层。
可以这么说,美国的私立教育引领者世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潮流,为美国和世界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美国的私立学校正指引着21世纪教育改进的道路。
美国的女子学校
美国的教育学家认为,单一性别的学校更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学习和所做的事情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单纯,氛围比较好。在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学校都是一些单一性别学校,它们起源于天主教的理念,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历练,现在的男校、女校都成了美国的精英学校。
全美最好的女子学校在康州,叫Westover School。Westover
School这所美国著名的女子学校,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体育竞技比赛上,都居于美国顶尖学校之列。相对于混校来说,它们更注重对女性领导力以及未来作为女性精英的素质培养,在这点上是混校无法比拟的。因为混校不可能单独为女生开设这样的课程,此外一些女性敏感的自我保护话题,在女子学校里很受关注。这类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出女性精英。
从中国妈妈在美国受到的歧视,看美国的不平等
“中国妈妈”这个称呼,在美国受到歧视,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在美国人心中的种族歧视,并不像某些心底单纯的中国人所期待的那样消亡了。相反,种族歧视就像幽灵一样,在某些人的心中飘荡着。“中国妈妈”这个词语所含有的贬义意思,反映出一些人心中的歧视虽然在表面上消失了,但在人们内心深处却还很有市场。
华裔后代无根的尴尬
文化是一种海洋,孩子淹没在了美国文化的大海里,从根本上变得不是夏老师所期待的那类人。孩子变成了当地人,他们除了基因是中国人以外,其余全部是美国的……但美国人却认为他们是中国人,因为他们的黄皮肤和黑头发。
在中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下,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比学校的作用还大。如果孩子遇见解不开心结的事,有什么想不开的地方,家长要用耐心帮助他排解压力。
在孩子的教育上,绝对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会有不同的结局。享受到充分阳光的种子,会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最后长成参天大树。没有足够生长环境的种子,也许只是一颗羸弱的小苗,甚至还会营养不良,无法成才。同样资质的孩子,如果教育资源不同,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将是巨大的。
中美之间教育的比较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话题,各自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能做的是把两种教育中的优缺点做比较,取长补短。
犹太妈妈与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虽然犹太人虽然人口占比不到0.12%,但却拿下了20%的诺贝尔奖项。
犹太妈妈在育儿方面很有经验,所以经常会被中国的妈妈们追捧。犹太妈妈和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并不是犹太妈妈更重视阅读,而是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一项调查:
犹太人是全世界最喜欢书的民族,每个人每年平均要阅读64本书,一直位居于世界第一。
而中国妈妈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像犹太人那样聪明,就让孩子学习犹太人大量的阅读书本。
科学统计证明: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120~130之间,但是非常聪明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国妈妈认为大量阅读会让孩子了解得多,从而开发智力,让孩子变得聪明,其实不然。
成长型思维是我们公认培养孩子心智,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思维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他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勇于挑战,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抗挫折能力更强。
成长型思维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相反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大部分的中国宝宝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孩子缺乏天赋,而天才无须努力就可以做到优秀。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更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遇到有挑战性的事会感到害怕,因为害怕失败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代价就是放弃了成长的机会。
成长型思维模式犹太妈妈更注重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教育孩子不要因为遇到了困难就选择放弃,而是教孩子认为这件事很有挑战很有意思。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更关注努力的过程,结果对孩子而言不是特别重要。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相信自己的才能、品格和智慧,更愿意坚持和努力。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篇1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找到了问题所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原来这一切都是我们家长一手造成的,是我们不懂得孩子成长法则而给予孩子“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即时满足”的结果。而令我顿悟的是犹太母亲沙拉所着的一本书——《特别狠心特别爱》。
《特别狠心特别爱》全书272页25万字,我用了半个月时间读完。我边读边划边想,对照自己培育孩子的体验,查找我与沙拉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共同之处与不同所在,越读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越读越佩服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智慧,越读越觉得眼前豁然开朗,越读越感到我和女儿很幸运,因为在她还没有完全长大,在她还处于成长过程中接受生存能力训练的宝贵时期里,我们找到了一套可以参考学习且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沙拉结合自身作为母亲的成长、转变经历,向所有的中国妈妈发出了劝告:不要做孩子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不能做“孩奴”、“直升机父母”,不能对孩子施以“未富先娇、未贵先奢”的教育理念,切忌对孩子“即时满足”、“超量满足”、“超前满足”,以防把孩子培养成“草莓族”(外表光鲜,经不得挤压)、“啃老族”。她用大量的例证分析阐释爱孩子的四大误区,即: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习惯性满足各种要求,知爱而不知教,过度抚养(关怀强迫、过度热心)。而这四大误区在中国,我们这些父母是条条中招,这是不争的事实。
沙拉一再强调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生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养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她告诫我们只凭父母对孩子的满腔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科学的理念,掌握爱孩子的艺术与学问,进而向我们推介犹太人的爱子秘籍:特别狠心特别爱!
沙拉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和以色列的很多家族财富世代相传做比较,找出财富得以传承的根本原因是,犹太人更注重传承的是生存的技能和素质,是一种对自我人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而要做好这样的一种传承,沙拉通过在以色列改造自己的三个孩子的经验、努力和思考,为我们提出了“特别狠心特别爱”的三大内涵和对应技巧,一是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二是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三是撤退一步,学会放手。书中对这三大内涵、三大对应技巧进行了详细介绍,具有很强的可学可比性,操作性、指导性也都很强。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就产生迫不及待进行实施的想法,也想将这些理念及做法推荐给家人、亲人。最先想到的是一定要让爱人和女儿也抓紧来读一读这本书;随后是与环哲书店联系预定了五本,准备送给我的兄弟姐妹和朋友,帮助他们尽快优化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再有,就是赶紧写下这篇读书心得,推介给身边的朋友们,让更多的人及时发现这本书,以免使更多的父母在培养孩子方面不再迷茫困惑,少走弯路,少留或不留遗憾。
能读到这本书,是我和女儿的幸运!这要感谢我的虫友——套格斯妹妹,是她的力荐与赠阅,使我对女儿的培育、对为人父母的感悟再一次豁然开朗,对生命的体验再一次得以成长和升华!
感恩生活,让我与你们相遇,遇到一位好友,遇到一本好书,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篇2首先是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她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自己带着三个孩子来到了以色列,开始了一段跨国教育的特殊经历。
可想而之,一位单身母亲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以色列生活是何其的艰难。沙拉也曾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妈妈”,为了让孩子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家务活都不让孩子动一下手。曾经的沙拉也被累得筋疲力尽,是邻居大婶的训斥,告诉她:不要把不科学的母爱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亲。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则、有方法。之后沙拉为孩子们深谋远虑出发,把学会独立生存作为最贵重的礼物送给孩子。
前些日子,我曾想女儿上小学了,是人生的第二阶段,我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让孩子有充足的营养,陪好孩子学习,满足物质需要,我在不知不觉中向 “孩奴” 妈妈靠近了。看这本书后,我顿悟了许多。让我明白过度的爱让孩子无法承受,就如满杯自溢一般,还孩子以自由空间,不由扬鞭自奋蹄,岂不美哉
沙拉还告诉我们:“狠下心来,领着孩子走,或者看着孩子走,绝不是抱着孩子走!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父母永远不要代替孩子成长。”这是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三个孩子的母亲——沙拉。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中国的家庭教育和以色列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让我们发现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再不及时改变这种教育方法,那么中国的家长真的都成了孩奴,中国的孩子很多都成了啃老族。
“生孩子是母鸡都懂的事,养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高尔基的名言,爱孩子一旦被人类赋予了教育的因素,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只凭父母对孩子的满腔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科学的理念,掌握爱孩子的艺术与学问,如果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犹太人的教育充分展示了犹太人的聪明才智。
“延迟满足”是犹太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延迟满足”有以下优点,第一,“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并不能唾手可得。第二,“延迟满足”增强了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对成功至关重要的逆伤。第三,“延迟满足”还训练了孩子在延后享受中磨练意志,磨练对人生的期许,从而变得更有弹性,在学习方面也会变得更有耐心。而中国采取的教育则是“超量满足”、“超前满足”、“及时满足”。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还有进取心吗?还有耐心吗?还有吃苦受挫的意志品质吗?
犹太人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的首位。让孩子学做家事,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激发他们的生存技能,点燃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不是做一个狠心的周扒皮妈妈。犹太妈妈不充当孩子的提款机、洗衣机、电饭煲、,不做孩奴。做妈妈最深奥的艺术不是做包办型的大管家,而是做“观察,再提醒,参谋”的军师。而中国的孩子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当然也不全是),做父母的照看了小学,再陪读高中,供应了大学,再负责买房娶媳妇。中国的妈妈真的成了孩奴。
中国的富人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贵族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享受最好的待遇。而犹太富人也把孩子送进“贵族学校”,这种贵族学校却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锻炼学生自理能力的教育。
犹太人的教育世界闻名,沙拉正是慕名这种教育,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和教育,而选择了这种艰苦的生活和教育。
这位睿智的,流着中国人和犹太人血液的妈妈送给了孩子三把钥匙——坚强、自信、宽容。而成功的三个孩子也分别送给妈妈三把钥匙,大儿子送给妈妈一把豪华车钥匙,二儿子送给妈妈一把豪华别墅的钥匙,女儿则送给妈妈一把装满珠宝首饰的保险箱的钥匙。妈妈很高兴收到了这样的礼物,更高兴的是把三个孩子培养成了优秀的世界顶尖级的人才。
我们祝贺这位成功的妈妈,更为这位妈妈高兴!我们作为一名家长要借鉴和学习这种教育方式。让我们和孩子共同进步。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篇3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沙拉的新作《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有中国父母的爱,但爱得更理性、更智慧。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犹太妈妈沙拉,她的教子经让我受益匪浅。
沙拉是位出生在中国上海的犹太人后裔,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中以建交后,沙拉为了父亲的遗愿以及对以色列教育观念的好奇,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了她的祖国----以色列。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学会坚强,她放弃在上海优越的生活,做了回现代的孟母。中以两个国家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她有了更好的直观比较,也让她更好地用科学的方法对儿女进行教育,终于将他们培养成才。
本书主要是关于孩子的教育和沙拉一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沙拉对孩子特有的母爱,以及她的教育方式,都让我非常地感动,也很受启发。普天下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不少父母却不懂得怎么样培养孩子。沙拉的可贵之处在于她能准确地把握母爱与溺爱的界限。她知道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什么,而是教会孩子怎样更好地在这个社会中去争取什么。她把自己所能够给的爱全部给了孩子们,让孩子们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感恩父母,回报父母,这是孩子们从小就应该懂得的事情。大多数中国父母,年轻力强时疏于对子女的教育,视其为小皇帝,待年老力衰时老泪纵横地向别人唠叨自己的子女如何不孝,后悔自己爱的方式错了,而沙拉做得实在是明智和聪明。
孩子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是因材施教的,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效果会大相庭径,要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欣慰地看到儿子在我的教育下有了很多的改变,比如我要求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要先给爷爷奶奶,再给爸爸妈妈,然后才是他自己吃。再比如牛牛出生到现在,在零食、穿衣方面的消费要比其他孩子少得多。我不是不舍得花钱,主要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不攀比的消费观念。当然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我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直升机妈妈。看了《特别狠心特别爱》之后,我也在慢慢的检讨自己。有件事让我觉得,只要我们肯撒手,只要我们狠下心,我们的孩子是能行的,也是很棒的。两个星期前,我胃不舒服,我对儿子说:牛牛,你现在能去药店帮妈妈买胃药吗?牛牛一愣,傻傻地看着我:妈妈,我行吗?我不去,还要过马路...... 这有什么啊,你是男子汉,你说过你要保护妈妈。牛牛极不情愿地说:好吧!临走时,我给了他我的医保卡和密码,十几分钟过后,他开开心心地回来了,兴奋地说:人家药店的阿姨说我很能干,妈妈我去给你倒水喝药啊。我竖起大拇指:妈妈爱你!牛牛有点害羞的笑了。我既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家长,真切希望家长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因为孩子的习惯80%都是在家里形成的,不要因为忙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把孩子丢给学校。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再名牌的学校,再负责任的'老师也没法把孩子教育好。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没有打好,就不会有更好的人生。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独立的人格去面对世界。正如沙拉所说: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精力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见得终身幸福。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吧!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篇4在央视四套华人世界的一个节目,看到了这样一个节目,沙拉和她的孩子们。它讲述了一个伟大有着犹太血统的妈妈教育孩子的经历,沙拉写了一本书叫《特别狠心特别爱》。
沙拉是一个同时有着犹太与中华民族血统的女人,她的父亲是犹太人,在二战中为了避难,从德国来到中国上海,在中国结婚生下沙拉。沙拉在中国上海经历了失败的三次婚姻,独自一人带着三个孩子在上海过着优裕的生活。慢慢地,她萌发了要带三个孩子到以色列生活的想法。当时的以色列正值巴以冲突的剧烈阶段,到处弥漫的是硝烟的战火,和生命也得不到保障的恐惧,作为一个母亲,她为什么要在这时将孩子置身于危难中呢。她目光坚定的说:"战争让人成熟,战争让人成长。""经历过这样的考验与洗礼,以后,还有什么生活的坎坷与艰难是他们不能面对的?"
于是,她开始了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在战火中的艰难行走。她们没有经济来源,成天奔命于各个防空洞中,吃者垃圾筒里的面包,穿者垃圾筒里的衣服,她在这样的生活压力与恐惧里,坚持着将各种早教实施着,并丝毫没有把自己承受的压力传递到孩子们身上,在战火中,孩子得到了妈妈无处不在的爱,无处不在的严格的教育。
沙拉借鉴了中国教育和犹太教育的理念与经验的精华,自创"特别狠心特别爱"的教育方法,创造性地通过延迟满足、家风育人等理念,让原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两个儿子不到三十岁就成为世界富豪。这是一部怎样将子女培养成亿万富豪的教育手记。作者的有偿教育机制不仅挖掘了孩子的造富潜质,造就了孩子善于编织人脉的本领,也培养了孩子心理调适与自我约束的良好素养。
我们先来看看以色列,以色列是个小国,1948年建国,从无名小国到经济强国,现代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举世瞩目。其主要人种是犹太人,犹太民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智商非常高又重视知识,犹太人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记忆训练,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在《圣经》上沾蜂蜜,让孩子知道书本是甜的,这事也是犹太人干的。作者莎拉在如此大氛围下,转变思路,培养出了引以为荣的三个孩子,以色列人的育儿观念应该学。
"有偿生活机制"是犹太生存教育的一个精华,犹太家长抛弃了很多浮华的东西,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的首位,直捣教育的初衷——让每个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这应该是每位家长的心声。我想让孩子从记好账开始,学着管理自己的账户,参与家庭理财,有重大支出时让儿子来判断是否必须,这样儿子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无形中会提高其责任感。学校每年的贸易节办得很好,向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高年级的孩子就会知道了商品流通才能赚差价,锻炼了他们的成本管理能力。
在有偿生活机制的运行下,其实还培养了每个孩子的沟通、交际能力,最终孩子们走向社会,需要的就是这些情商了。学习"适当不满足和延迟满足"教育,作者提出,该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要的东西并不能唾手可得。当今大家生活好了,对于孩子大都超前满足、过量满足。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基本满足,看来要改,溺爱不是爱,要狠下心来爱,教育孩子有被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都有些浮躁,正好培养他对学习有耐心和至关重要的逆商。
所以,作为父母,要从小就重视教孩子金钱的概念,给孩子灌输理财的知识,懂得如何控制欲望,节约支出;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赚钱致富。如果孩子没有理财的概念,即使他将来有钱,也会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因此,现代社会,人们提出了情商、智商,还提出了财商的概念。学会生存、懂得理财,是家长必须给孩子上的重要的一堂课,也是孩子一生受益的课!
作者莎拉告诉我们,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精力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见得终身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才会有从容的晚年,孩子也才会收获成功的人生。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以独立的人格面对世界。放手越早,孩子就会越早走上独立之路。溺爱是害,狠心是爱,家长学会爱,孩子赢未来!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篇5周末我在妈妈的推荐下读了《特别狠心特别爱》这本书,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
这本书作者沙拉是一位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母亲,她先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做直升机妈妈教育孩子的失败,她的三个孩子都十几岁了,居然连吃饭帮忙端菜收拾都不知道,让妈妈很辛苦。到以色列自己的国家后,经过邻居大婶的劝告和教育,沙拉开始改变对儿女教育的态度,家里力所能及的事情她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在生活中也分配任务磨炼她的孩子,在她教育方法改变后,他的孩子们都很优秀,最后都取得了令妈妈骄傲的成绩。
通过这本书,一方面我很佩服沙拉的孩子们能勇敢挑战自己,很小年纪就可以自己去卖东西帮妈妈干家务。在这方面我还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向他们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帮助家里干些家务。
另一方面我也很羡慕她的孩子们可以有这样一位妈妈,可以鼓励引导孩子们做事。在我的家里,有时我也想帮忙做些事情,可家里大人怕我做不好,会干涉不让我动手。慢慢我也就有些懒惰了。我也希望他们能好好看这本书,向作者沙拉学习放手,不干预孩子做事,学会鼓励表扬我,我会更有勇气去改变自己。我相信我也能做很多事情的。
求一篇关于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历史性论文
求一篇关于犹太人家庭教育的历史性论文,6000字左右。犹太人的历史教育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光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通过记忆,将这些痛苦和教训世代相传,以警后人。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人的成长﹑体验﹑家庭﹑朋友和故乡。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对犹太人来说,历史就是对现在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发问。向犹太人学习教子
犹太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但犹太人民却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为世界上赚钱最多的民族。无论在全球金融界、商界还是科学界,他们拥有的财富比重始终独占鳌头,这与犹太人独特的教子方式密切相关。
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尽管这种传说具有某些迷信意味,但其象征意义却对现实的人很有教育意义:即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犹太人(以色列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堪为世界之最。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那就是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开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父母感悟: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语)。犹太人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
身为父母应向犹太人学习,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像犹太人那样,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犹太人为什么这么聪明?他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首先,关键是他们看待学习的方法第一,据说犹太人给孩子的书上,涂蜂蜜,让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所以犹太孩子从小就对书有好感,喜欢读书,就像品尝蜂蜜。第二,犹太人的家庭,犹太人对于子女的婚姻特别看中,比如女儿首先要嫁给学者,如果自己的女儿嫁给学者,死都愿意。第三,犹太故事,犹太家长常会问孩子,如果有一天家里着火了,你只能带走一样东西,你带走什么,当孩子说金钱的时候,家长就会说:带走知识,因为金钱会用完,而知识可以获得无穷无尽的金钱。第四,犹太孩子从小就不信任任何人,包括父母,知道凡事都要靠自己,例如,父亲会骗孩子过来,然后突然绊倒他,孩子就知道父母在骗他,他就再也不信任任何人了。 当然其次,也有地理和历史因素。犹太人自从巴比伦之囚后,就再也没有自己的家园,之后的数千年,永远分散漂泊在欧洲大陆,以及长久以来的航海经商,异地生活,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新鲜的理念和事物,再加上他们的教育,让他们对于知识有更多的追求,以至于淘汰掉一些族群内的智商较低的人,也就是说一直处于优生状态,物竞天择,淘汰掉弱者,让他们的种族全体智商普遍升高,所以成就了今天的犹太人。
《特别狠心特别爱》读后感
第1个就是有偿教育机制。让孩子明白这个钱来得不容易。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赚取。而不是爸爸妈妈,就是小孩的提款机。第2一个呢,就是延迟满足。第三就是后退一步,让孩子自己做。
通过这种跨国的这个教育培养,让我们打开了另一个视野,看到了犹太人,是怎么样培养自己的孩子的?尤其是生存教育放在了首位。犹太民族,这个优秀的民族,自然有他优秀的地方。犹太也是建国也不容易。所以对待孩子的培养,有其独到的地方。这是我们可以值得学习的。
这个犹太妈妈。本身自己没有上个多少学,好像初中毕业,但是让人佩服的地方呢,就是她自己不断的学习,终身学习。其实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按照他这对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尤其在培养孩子方向,肯定还是理解的不透的。所以说他在看到中国培养孩子的时候的,尽可能多的都可能看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犹太民族的优秀,有许多优秀的文化。我想她回到去的话,从语言开始学习,对其优秀的文化学习可能也不会是很深。但是就是简单粗暴的三板斧,就完成了对小孩的这个培养。最主要的是,把这个生存教育放在了首位,然后,有偿教育机制,这个运用起来。正所谓文章中所提到的好分数,可以考好学校,好学校,可以有一个好工作,但是好工作,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让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去思考。培养孩子,最主要的是要注重什么东西?除了爱好和兴趣的培养,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孩子,这个生存的能力,财商的培养,逆商的锻炼!
还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来讲的话,财商的教育确实是欠缺的。尤其是像我们这一代。随着这个中国的这个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也是只有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才能够得到提高。这本书来就恰恰告诉了我们这个,对孩子的这个培养,财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以前我们那一代的父母也好,学校也好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这个时候的话,有这样的条件的话,应该是要逐步加强和着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从而培养他这个以后在面对社会的这个生存能力。
我们经常也教育孩子。做事先做人是吧?只要人做好了,那么事情也就做好了。我的小孩在学校,一直将感恩教育作为一个主题,从小学都开始,每周都有感恩作业,教育小小孩向善向上。当然了,我们国家,由于人口多,那么累,在这个中考也好,高考也好,很多时候的这个应试教育确实有很多弊端。很多家长都认为小孩子的家务都不用做了,那么只要把学习搞好,那就行了。所以呢,就造成有很多高分低能。光是学习好,那么,这个是不行的。也有很多这个,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但是毕竟是少数。比如说前几年有一个中科院的这个研究生呢,生活没办法治理,然后退学了。就是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妈妈一直陪在身边,洗衣服做饭。现在也有这样的例子,我的一个同事的小孩,考了这个上海财经大学,可能是小学好,初中好,甚至高中也好,一直都非常顺利,那么成绩都名列前茅而现在呢,就是说,在学校,是不是竞争对手多了?学校优秀的这个孩子多了,那么呢,自己在这方面就有一些心理的问题,一直需要爸爸陪伴 。就说是小孩在面对这个困难,面对逆境的时候,没办法面对的时候。
我们父母的教育误区出现得也最多。“啃老族”、“草莓族”、“孩奴”成了社会问题,“中国妈妈”作为一种标签上了美国词典,暗喻为对子女包办一切、关怀强迫、过分热心的妈妈形象。——社会上也确实存在这些现象,但毕竟少数,我们需要引以为戒。
文中写到:“中国的孩子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比如聪明好学、理解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孝顺父母。但是,这些孩子共同的缺点是缺乏谋生处事的技能,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弱”可能以偏代全了。
犹太家长对儿女的爱,以终生受益为目标,他们不做短线,他们做长期投资。“有偿生活机制不培养啃老族”,“挖掘每个孩子的富翁潜质”,“财商能力从娃娃抓起”,“延迟满足让孩子理解家长”,“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100分家长不如80分家长”,“家长退居二线,让‘兴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学习”,“观察、参谋、提醒——做军师父母,不培养平庸孩子”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当我发现自己的教育理念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时,我下定决心做一个学习型妈妈,在家里实施教育改革,走出低效能的教育误区,点燃孩子们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
21世纪,孩子将面临竞更加激烈的未来与不可预知的局势,虚拟子宫的爱子方式,是毁灭性的育儿方式,相信这一点天下父母都有共识。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很多深陷在爱的误区中的中国父母,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干将,自己正在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如果说有一个岗位可以不用凭证上岗,那就是做母亲。但这个岗位的学问太深,进门容易,毕业难。就像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生孩子是母鸡都懂的事,养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本书里,一直强调,父母爱孩子,要爱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作为。孩子长大后能否生活得更好,与父母的努力休戚相关。作为一个母亲,生活在中国急速变化的时代,感受了中国和犹太文化跨国教育的差异,我经历了很多艰辛和反思。
——“ 把生存教育列在教育的首位”。“有偿生活机制” 是犹太生存教育的一个精华,它不仅使犹太子孙精明富有,而且还使得他们无论漂泊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如鱼得水地展开他们的事业。在犹太家长看来,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网球等素质教育,都是孩子必需的成长养分,但是,这些教育并不能提供给孩子一个生活经验训练场。
仅仅学业优异的孩子,人生未必成功,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他能在未来的生活中顺畅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过一个调查报道: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从小懂得劳动伦理学的孩子,在对生活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日后更容易事业有成。在有偿生活机制的运行下,孩子们比我想象的更能干,更有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在以色列广为流传着一句教子名言:教育的目的是把每个人都训练成一个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以让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它是藏起一半爱,不是丢失一半爱,它是爱得更科学、更艺术、更绿色,而不是爱得越来越偏执、困惑、沉重、迷茫。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