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研究18,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研究18,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Piaget,,J.(1954).The,devel...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研究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研究18 眼不见,不一定心不烦
Piaget, J.(1954).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pp.3-96).New York: Basic Books.
你是如何从一个仅有基本思维能力的婴儿发展成现在能使用语言、符号和逻辑等众多复杂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成人的?对于这个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这样的:“嗯,我是通过学习获得这些智能的。这是一个我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从成人那里接受教育的过程。”
仅凭直觉,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解释会持肯定态度,但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却认为,智能的获得不仅仅只是通过学习,还有其他许多渠道。人们普遍认为,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身体的成熟一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它始终是以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当你面对一个婴儿时,你会认为只要通过足够的学习,他便会表现出许多成人的行为吗?当然不会。相反,你明白,这里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它将使孩子在未来表现出越发复杂的行为。只有当孩子们达到了特定的发展水平,某种学习才能导致某种行为。例如,以走路这个行为来说,你也许会认为走路是一种习得的行为。但设想一下,教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走路,即使你按奥林匹克训练计划每天对婴儿进行8小时的训练,他也学不会走路,这是因为他的身体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走路的程度。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智力或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当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水平。否则,无论进行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心理学界把对认知发展概念的这种理解与认识归功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让·皮亚杰是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不仅引发了发展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并为其后的智力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让·皮亚杰早先攻读生物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动物适应环境的先天能力。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即巴黎大学的前身)研究期间,他在阿尔弗雷德·比纳(Alfred Binet)实验室找了一份工作,以赚取额外报酬,这个实验室便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地。他的工作是将一项用英语开发的推理测试的法语版标准化。正是在巴黎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让·皮亚杰开始形成了他自己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假设
起初,对于皮亚杰来说,比纳实验室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在随后的测验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的一些有趣模式开始引起他的注意,即同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出现的错误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推理得到同样的答案。深深吸引他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导致这些错误答案的思维。基于这种观察结果,他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年龄大的儿童不仅在学到的东西上比年龄小的儿童多,而且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与后者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他对当时流行的建立在测验分值上的智力定义产生了质疑,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Ginzburg & Opper,1979)。
让·皮亚杰在他后来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他的工作使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得以产生,该理论无可辩驳地解释了人类获得复杂思维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都要经过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其顺序相同,年龄阶段基本一致,详见表5—1。
与皮亚杰的理论本身同样重要的是他研究儿童思维能力所使用的技术。在比纳实验室里,他意识到如果要建立起新的智力概念,那么就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与以往那些死板的标准化测验不同,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访谈技术,即根据儿童的不同回答来改变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探测隐藏在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
表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让·皮亚杰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他通过研究自己的孩子吕西安娜(Lucienne)、杰奎林(Jacqueline)和洛朗(Laurent)而得出了许多结论。按照今天的科学标准衡量,这种方法将会受到极大的质疑,因为它极有可能导致偏见、缺乏客观性。然而,事情总有出人意料的时候,皮亚杰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已成功地应用于世界上大多数儿童。
很明显,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在这短短的一节中对他的工作细节作进一步的阐述。因此,我们将重点来讨论他对关键智力技能“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也译作“客体恒常性”)概念的探索。这一能力是皮亚杰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对它的探讨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机会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
客体永久性的意思是即便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我们也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倘若现在有个人来到你面前,从你的手中把这本书取走,又跑进了另一间房间,你会认为这本书或拿书的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吗?当然不会。这本书和这个人已经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概念,即便你已看不见、摸不到他们,你也知道他们依然存在。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他以实验证明,对客体永久性的认识是人在8个月大的时候才开始发展的。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倘若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进行问题解决和内部思维。所以,当一名儿童从感觉运动阶段(0到2岁;参见表5—1)进入前运算阶段时(2到7岁),儿童必须具备客体永久性的能力。
方法与结果
皮亚杰用非结构式评价方法研究了客体永久性这一认知技能的发展过程。由于观察对象是婴幼儿,皮亚杰的研究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在这些游戏中,他与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通过对他们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所犯错误的观察,皮亚杰发现在感觉运动阶段之中还有六个小阶段,这六个阶段与物体概念的形成有关。为使你更好地领略他的研究风格,下面我们将对这六个阶段作一个简要介绍,并穿插一些皮亚杰观察日记中与此相关的案例。
阶段1(出生~1个月)
在此阶段中,我们能观察到婴儿对喂养和接触的行为反射,但没有任何与客体永久性有关的迹象出现。
阶段2(1个月~4个月)
在第二阶段中,仍然没有出现与客体永久性概念有关的任何迹象,但有些行为被皮亚杰认为都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前期准备。婴儿开始有目的地重复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各种动作。例如,如果婴儿的手偶然碰到了自己的脚,他也许便会反复做出同样的动作以使这种现象反复出现,皮亚杰将其称为“初级循环反应”。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可以用他们的眼睛追随物体。通常,当一个物体离开他们的视野时,他或她的视线将会继续停留在物体消失的那个点上,好像希望这个物体能再次出现。这种现象似乎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一种表现,但皮亚杰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时的孩子还不会去主动寻找消失了的物体,如果物体不再出现,他们将会把注意力转到别的物体上,皮亚杰把这种行为称作“被动期待”。下面是皮亚杰与他的儿子洛朗之间一次互动的情况,它可以说明以上这一点。
观察2 洛朗两个月大时,我透过摇篮的顶棚观察他,我总在某个固定点出现,当我离开他的视线时,洛朗就盯着那个点看,急切地希望我再次出现(P.9)。
孩子的目光仅限于物体消失的那个地方:如果没有别的东西再次出现,那么在他的脑海里只会留下对物体知觉的一些感受,他不会再去探寻物体的去向。如果他的头脑中有物体的概念……他便会主动去各种可能的地方寻找物体的下落……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对他而言,消失的物体还不是“永久的客体”,它仅仅是一个表象,一旦消失就无迹可寻,有时却又莫名其妙地出现(P.11)。
阶段3(4个月~10个月)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有目的地反复操纵在环境中偶然遇到的物体(二级循环反应)。他们开始伸出手来力图抓住那些东西,用力摇它们,把它们拿到眼前仔细观察或放进嘴里。同时,孩子们的快速眼动能力也开始发展,他们的眼睛能追踪迅速移动或落下的客体。在这个阶段的后期,首次出现了“客体永久性”的信号,例如,如果孩子们看见了物体的一小部分,那么他们便会开始寻找那些在视线中还很模糊的物体。
观察23 在吕西安娜9个月大时,我给了她一只她以前从未见过的赛璐鹅。她立即抓住它,将它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遍。我把赛璐鹅放在她的旁边,当着她的面把它盖住,有时候盖住全部,有时候露出鹅的脑袋。吕西安娜作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倘若鹅在视野中完全消失,即便吕西安娜马上就要抓住它了,她也会立即停止对鹅的搜寻……但倘若将鹅嘴露出来,她不仅会抓住看得见的部分,把动物拽到她面前,而且……有时候为了要抓住整只赛璐鹅,她会预先揭开用于遮挡的布……即使她已经在出现鹅嘴的情况下数次将布掀起,吕西安娜也从来不试着在鹅完全藏起来时,掀起那用于遮挡的布。这就证明了对整体的重新组合要比寻找看不见的东西容易得多(P.29-30)。
然而,皮亚杰仍然坚持认为,物体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而言,物体的存在并不具有独立性,它是与儿童自己的行动及感知觉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儿童认为物体只露出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正在消失,而不是被其他物体所掩盖”(P.35)。
阶段4(10个月~12个月)
在第三阶段的最后几周与第四阶段早期,儿童已经知道即使客体不在视线之内,它们依旧存在。儿童会想方设法地主动寻找完全被隐藏的客体。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标志着客体永久性概念已经形成,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认知技能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儿童仍然不具备理解“可见转移”的能力。为了便于理解,皮亚杰引用了下面的例子(你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你与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坐在一起,把一个玩具完全藏在毛巾下(位置A),孩子会从毛巾下找出那个玩具。在孩子看来,客体很明显地存在着,并没有消失。然而,如果你再当着他或她的面把物体藏在毡子下(位置B),孩子将有可能返回先前发现过玩具的位置A进行搜寻。此外,你可以多次重复这个过程,孩子会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称此现象为“A非B效应”(A-not-B effect)。
观察40 杰奎林10个月大时,我让她坐在床垫上,我从她的手中取走鹦鹉,并连续两次藏在她左边的垫子下(位置A),她两次都找到鹦鹉并抓在手里。然后,我又从她手中取走鹦鹉,在她面前慢慢地把鹦鹉移到她右边的床垫下(位置B);杰奎林非常专注地看着这个移动过程,但是当鹦鹉在B位置消失以后,她却转向左侧,到鹦鹉以前消失的那个地方(A)去寻找。
对出现在阶段4中的错误,皮亚杰作出了如下解释:这并不是由于孩子们心不在焉,而是由于他们脑中的客体概念与你我脑中的有所不同。对于10个月大的杰奎林来说,她的鹦鹉并不是一种与独立于她的行为的永恒存在物。我们先把鹦鹉藏起来,然后儿童在位置A找到了它,于是鹦鹉的概念就变成了“在A位置的鹦鹉”,这一定义不仅依赖于鹦鹉本身,而且还依赖于它所藏的地方。换句话说,在儿童的脑海中,鹦鹉仅仅是整个画面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客体。
阶段5(12个月~18个月)
大约从1岁左右开始,儿童获得了追踪物体连续可见转移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物体最后出现的地方找到它。出现这种现象后,皮亚杰认为,孩子便进入了感觉运动阶段的第五阶段。
观察54 我们让11个月大的洛朗坐在A和B两个垫子中间。我在A与B两个位置之间交替着隐藏手表;洛朗不断地在手表最后出现的地方进行搜寻,有时候在位置A,有时候在位置B,而不像在前一个阶段那样,总是在第一次手表消失的位置寻找(P.67)。
然而,皮亚杰指出,真正的客体永久性概念仍未完全形成,因为儿童还不能够理解被皮亚杰称为“不可见的转移”的现象。设想一下下面的例子:你看见一个人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他背对着你走到梳妆台前,打开了抽屉;当他回来的时候后,你发现那个盒子里空空如也,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见的转移”。当然,作为成人的你会自然而然地走到梳妆台前查看抽屉。但正如皮亚杰所证明的,这种能力也许亦不是天生的。
观察55 18个月大的杰奎林坐在一块绿色的小毯子上,高高兴兴地玩弄一个土豆(对她来说,土豆是一个新玩意儿)。她把土豆放在一个空盒子里,又把它拿出来,玩得不亦乐乎。然后我当着她的面把土豆拿过来,放进盒子里,然后我把盒子放在毯子下面,并把土豆倒出来,把它藏在毯子下,最后取出空盒子,我没有让杰奎林看见我玩的小伎俩。虽然杰奎林一直盯着毯子,也知道我在毯子下面做了点手脚,可当我对她说:“给爸爸土豆”时,她开始在盒子里寻找土豆,还抬头看看我,又看了一会儿盒子,再看看毯子……但是,她并没有掀起毯子去寻找下面的土豆。在此后连续五次的实验中,得出的结果都是这样(P.68)。
阶段6(18个月—24个月)
最后,孩子们将进入感觉运动阶段的末期(见表5—1),这时客体永久性概念就彻底形成了。进入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他们能找出经过“不可见的转移”的东西。
观察66 杰奎林1岁零7个月时,已有能构想物体被隐藏在重重屏蔽物之下的能力……我把铅笔放在盒子里,用一张纸将盒子包起来,再用手帕扎裹一层,最后用贝雷帽和床单把它罩起来。杰奎林先揭开贝雷帽和床单,然后再解开手帕,却没有立即发现盒子,但是她继续寻找,显然她已确信盒子的存在。然后她觉察到了纸,并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她撕开纸,打开盒子,找到了铅笔(P.81)。
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这种认知技能是真正思维的开始,是运用洞察力和符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开始。这就为儿童进入下一个阶段(前运算阶段)的认知发展做好了准备。在前运算阶段,思想与行动相对独立,使思维的速度能显著提高,换句话说,客体永久性概念是所有智能的基础。正如皮亚杰所说:
在众多的事物当中,客体守恒是客体定位的机能。也就是说,儿童既能明白当物体消失时,它依然存在;也能理解客体去往何处。这一事实表明,客体永久性的图式建构是同现实世界的整个时空组织和因果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Piaget & Inhelder,1969)。
讨论
这种操作和行为观察的方法构成了皮亚杰工作的基础,并贯穿其对认知发展四阶段的建构。皮亚杰坚信他的阶段理论可广泛地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儿童,无关乎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另外,他强调了在感知运动阶段中与客体概念发展有关的几个重要方面(参见Ginzburg & Opper对此问题的详细叙述,1979)。
1.每个阶段的年龄范围仅是一个近似值。因为皮亚杰的早期工作只涉及三个孩子,要很确定地预测年龄范围,这对皮亚杰而言相当困难。例如,他在杰奎林1岁零7个月时观察到的能力,吕西安娜在1岁零3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来了。
2.皮亚杰坚信各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在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必须经历此前的每一个阶段,不可能有任何跳跃发生。
3.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的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发生的。这样,在前一阶段的错误就会随着新心智能力的成熟而渐渐减少。皮亚杰认为,孩子们有时会处在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也会同时表现出滞后或超越某个阶段的一些能力,这都很正常、很普遍。
4.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下一个更高级阶段后,与前一阶段有关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对于一个处于第六阶段的儿童来说,采取第五阶段的智力策略来解决问题是很自然的。若这些策略未获成功,儿童便会采用新的方法,即用第六阶段典型的推理方法来做新的尝试。
批评与近期应用
尽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概念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已将近40年,但其间也确实遭到一些批评。有人把质疑的目光集中在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上。许多学习理论学家不同意皮亚杰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由不连续的阶段组成,而他们则坚决主张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特殊的顺序。他们坚信,认知能力就像其他行为一样,是模仿、学习和条件反射的结果。
另一些批评者认为,皮亚杰断言的特定能力将会出现的年龄段并不正确。甚至有些人认为,某些特定的能力也许在出生时就已出现,客体永久性就是被广泛讨论的一种。在一系列设计精巧的研究中,芮妮·贝拉吉恩(Renee Baillargeon)和她的助手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注视偏好(研究5中具体论述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提出),证明了在两个半月大的婴儿头脑中已经出现了客体永久性概念的最初形式(Aguilar & Baillargeon,1999;Baillargeon,1987)。她和其他学者声称,由于需要运动技能的配合,皮亚杰所用的方法不足以对幼小婴儿的能力进行准确的测量。皮亚杰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发现不断地影响着其他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一个明显的证据是,现今每年仍有超过50篇的文献引用皮亚杰著作中的内容来作为讨论的基础。例如,有一项研究用类似皮亚杰所做的游戏,比较了6个月大和半个月大的婴儿对黑暗处的物体和光亮处藏在布下的物体的搜索倾向(Shinskey & Munakata,2003)。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婴儿在黑暗中寻找物体的情况下表现更好”。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一个解释是也许遮盖布的出现干扰了婴儿本身就很弱的在脑中表征物体的能力。另一个解释是从进化和适者生存的观点来看,比起寻找藏在光明处的物体来说,搜寻黑暗中(危险环境中)的物体的能力要更为重要。
近期有一项与皮亚杰的工作相关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该研究发现婴儿区分不同物体的能力与他们理解这些物体名称的能力之间的联系(Rivera & Zawaydeh,2007)。这项研究使用注视偏好技术,发现10个月或11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分他们知道名称的物体。作者提出“这些结果表明,对于完形的/非完形的(隐藏的和显露的)物体名称的理解能够提供一种类似于“胶水”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允许婴儿将物体的心理指标与其感知特征联系在一起(因而加速形成两个心理指标,而不是一个)”(P.146)。这说明,相对于物体,知道物体的名字似乎有利于婴儿存储更加独特和可识别的物体表象。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婴儿的睡眠与其客体概念的发展有关(Scher,Amir & Tirosh,2000)。这种关系是,在同年龄组(9个月)的婴儿中,客体永久性概念水平较高的婴儿比水平较低的婴儿睡眠状况要好。如果你不能确信,第二天早晨醒来你的财物依旧原封不动(没有消失),你可能也睡不安稳吧。
结论
随着对婴儿认知能力研究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例如注视偏好、习惯化—去习惯化技术的应用),皮亚杰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受到了质疑(关于此类研究的更多信息,请参考本书的研究5,即范茨进行的研究;也见Craig & Dunn,2007)。事实上,围绕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现在仍存在大量争论。这种争论是非常有益的,它所引发的研究将最终推动我们对认知能力的深入了解。
尽管仍有争论出现,但对所有相关的研究领域而言,皮亚杰的理论仍然处于基础地位,催生着各种新型研究。他的工作还在继续指导、启发着人们对儿童研究、教育方法及家教风格等方面的思考。皮亚杰的贡献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可估量的。
Aguilar, A., & Baillargeon, R.(1999).2.5-month-old infants′ reasoning about when objects should and should not be occluded.Cognitive Psychology, 39(2),116-157.
Baillargeon, R.(1987).Object permanence in 3-and-a-half-and 4-and-a-half-month-old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655-664.
Craig, G., & Dunn, W.(2007).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Ginzburg, H., & Opper, S.(1979).Piaget’s theory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iaget, J., & Inhelder, B.(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New York: Basic Books.
Rivera, S., & Zawaydeh, A.N.(2007).Word comprehension facilitates object individuation in 10 and 11-month-old infants.Brain Research,1146,146-157.
Scher, A., Amir, T., & Tirosh, E.(2000).Object concept and sleep regulation.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1(2), 402-404.
Shinskey, J., & Munakata, Y.(2003).Are infants in the dark about hidden objects? Developmental Science, 6, 273-282.
Piaget, J.(1954).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concept: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pp.3-96).New York: Basic Books.
你是如何从一个仅有基本思维能力的婴儿发展成现在能使用语言、符号和逻辑等众多复杂方法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成人的?对于这个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这样的:“嗯,我是通过学习获得这些智能的。这是一个我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从成人那里接受教育的过程。”
仅凭直觉,大多数人对于这个解释会持肯定态度,但许多发展心理学家却认为,智能的获得不仅仅只是通过学习,还有其他许多渠道。人们普遍认为,智力的发展是一个成熟的过程,就像身体的成熟一样,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它始终是以可预测的方式进行的。
当你面对一个婴儿时,你会认为只要通过足够的学习,他便会表现出许多成人的行为吗?当然不会。相反,你明白,这里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它将使孩子在未来表现出越发复杂的行为。只有当孩子们达到了特定的发展水平,某种学习才能导致某种行为。例如,以走路这个行为来说,你也许会认为走路是一种习得的行为。但设想一下,教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走路,即使你按奥林匹克训练计划每天对婴儿进行8小时的训练,他也学不会走路,这是因为他的身体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走路的程度。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智力或认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当认知发展达到某个特定的阶段,个体才会有特定的推理和思维水平。否则,无论进行多少次学习,也学不会这种能力。心理学界把对认知发展概念的这种理解与认识归功于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让·皮亚杰是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研究不仅引发了发展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并为其后的智力结构研究奠定了基础。让·皮亚杰早先攻读生物学,主要致力于研究动物适应环境的先天能力。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即巴黎大学的前身)研究期间,他在阿尔弗雷德·比纳(Alfred Binet)实验室找了一份工作,以赚取额外报酬,这个实验室便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地。他的工作是将一项用英语开发的推理测试的法语版标准化。正是在巴黎工作的这段时间里,让·皮亚杰开始形成了他自己的认知发展理论。
理论假设
起初,对于皮亚杰来说,比纳实验室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但在随后的测验中,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的一些有趣模式开始引起他的注意,即同一个年龄段的儿童出现的错误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用同样的推理得到同样的答案。深深吸引他的不是正确答案,而是导致这些错误答案的思维。基于这种观察结果,他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年龄大的儿童不仅在学到的东西上比年龄小的儿童多,而且他们对于问题的思考也与后者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他对当时流行的建立在测验分值上的智力定义产生了质疑,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Ginzburg & Opper,1979)。
让·皮亚杰在他后来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他的工作使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得以产生,该理论无可辩驳地解释了人类获得复杂思维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都要经过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其顺序相同,年龄阶段基本一致,详见表5—1。
与皮亚杰的理论本身同样重要的是他研究儿童思维能力所使用的技术。在比纳实验室里,他意识到如果要建立起新的智力概念,那么就要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与以往那些死板的标准化测验不同,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访谈技术,即根据儿童的不同回答来改变提出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来探测隐藏在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
表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让·皮亚杰的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就是他通过研究自己的孩子吕西安娜(Lucienne)、杰奎林(Jacqueline)和洛朗(Laurent)而得出了许多结论。按照今天的科学标准衡量,这种方法将会受到极大的质疑,因为它极有可能导致偏见、缺乏客观性。然而,事情总有出人意料的时候,皮亚杰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研究所得的结果已成功地应用于世界上大多数儿童。
很明显,由于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在这短短的一节中对他的工作细节作进一步的阐述。因此,我们将重点来讨论他对关键智力技能“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也译作“客体恒常性”)概念的探索。这一能力是皮亚杰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对它的探讨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机会来了解他的研究方法。
客体永久性的意思是即便物体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我们也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倘若现在有个人来到你面前,从你的手中把这本书取走,又跑进了另一间房间,你会认为这本书或拿书的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吗?当然不会。这本书和这个人已经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概念,即便你已看不见、摸不到他们,你也知道他们依然存在。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他以实验证明,对客体永久性的认识是人在8个月大的时候才开始发展的。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倘若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进行问题解决和内部思维。所以,当一名儿童从感觉运动阶段(0到2岁;参见表5—1)进入前运算阶段时(2到7岁),儿童必须具备客体永久性的能力。
方法与结果
皮亚杰用非结构式评价方法研究了客体永久性这一认知技能的发展过程。由于观察对象是婴幼儿,皮亚杰的研究常以游戏的形式出现。在这些游戏中,他与他的孩子们一起玩耍,通过对他们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所犯错误的观察,皮亚杰发现在感觉运动阶段之中还有六个小阶段,这六个阶段与物体概念的形成有关。为使你更好地领略他的研究风格,下面我们将对这六个阶段作一个简要介绍,并穿插一些皮亚杰观察日记中与此相关的案例。
阶段1(出生~1个月)
在此阶段中,我们能观察到婴儿对喂养和接触的行为反射,但没有任何与客体永久性有关的迹象出现。
阶段2(1个月~4个月)
在第二阶段中,仍然没有出现与客体永久性概念有关的任何迹象,但有些行为被皮亚杰认为都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前期准备。婴儿开始有目的地重复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各种动作。例如,如果婴儿的手偶然碰到了自己的脚,他也许便会反复做出同样的动作以使这种现象反复出现,皮亚杰将其称为“初级循环反应”。在这一阶段,婴儿还可以用他们的眼睛追随物体。通常,当一个物体离开他们的视野时,他或她的视线将会继续停留在物体消失的那个点上,好像希望这个物体能再次出现。这种现象似乎是客体永久性概念的一种表现,但皮亚杰并不这样认为,因为这时的孩子还不会去主动寻找消失了的物体,如果物体不再出现,他们将会把注意力转到别的物体上,皮亚杰把这种行为称作“被动期待”。下面是皮亚杰与他的儿子洛朗之间一次互动的情况,它可以说明以上这一点。
观察2 洛朗两个月大时,我透过摇篮的顶棚观察他,我总在某个固定点出现,当我离开他的视线时,洛朗就盯着那个点看,急切地希望我再次出现(P.9)。
孩子的目光仅限于物体消失的那个地方:如果没有别的东西再次出现,那么在他的脑海里只会留下对物体知觉的一些感受,他不会再去探寻物体的去向。如果他的头脑中有物体的概念……他便会主动去各种可能的地方寻找物体的下落……但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对他而言,消失的物体还不是“永久的客体”,它仅仅是一个表象,一旦消失就无迹可寻,有时却又莫名其妙地出现(P.11)。
阶段3(4个月~10个月)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有目的地反复操纵在环境中偶然遇到的物体(二级循环反应)。他们开始伸出手来力图抓住那些东西,用力摇它们,把它们拿到眼前仔细观察或放进嘴里。同时,孩子们的快速眼动能力也开始发展,他们的眼睛能追踪迅速移动或落下的客体。在这个阶段的后期,首次出现了“客体永久性”的信号,例如,如果孩子们看见了物体的一小部分,那么他们便会开始寻找那些在视线中还很模糊的物体。
观察23 在吕西安娜9个月大时,我给了她一只她以前从未见过的赛璐鹅。她立即抓住它,将它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一遍。我把赛璐鹅放在她的旁边,当着她的面把它盖住,有时候盖住全部,有时候露出鹅的脑袋。吕西安娜作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倘若鹅在视野中完全消失,即便吕西安娜马上就要抓住它了,她也会立即停止对鹅的搜寻……但倘若将鹅嘴露出来,她不仅会抓住看得见的部分,把动物拽到她面前,而且……有时候为了要抓住整只赛璐鹅,她会预先揭开用于遮挡的布……即使她已经在出现鹅嘴的情况下数次将布掀起,吕西安娜也从来不试着在鹅完全藏起来时,掀起那用于遮挡的布。这就证明了对整体的重新组合要比寻找看不见的东西容易得多(P.29-30)。
然而,皮亚杰仍然坚持认为,物体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而言,物体的存在并不具有独立性,它是与儿童自己的行动及感知觉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儿童认为物体只露出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正在消失,而不是被其他物体所掩盖”(P.35)。
阶段4(10个月~12个月)
在第三阶段的最后几周与第四阶段早期,儿童已经知道即使客体不在视线之内,它们依旧存在。儿童会想方设法地主动寻找完全被隐藏的客体。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标志着客体永久性概念已经形成,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认知技能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儿童仍然不具备理解“可见转移”的能力。为了便于理解,皮亚杰引用了下面的例子(你可以自己尝试一下):你与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坐在一起,把一个玩具完全藏在毛巾下(位置A),孩子会从毛巾下找出那个玩具。在孩子看来,客体很明显地存在着,并没有消失。然而,如果你再当着他或她的面把物体藏在毡子下(位置B),孩子将有可能返回先前发现过玩具的位置A进行搜寻。此外,你可以多次重复这个过程,孩子会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称此现象为“A非B效应”(A-not-B effect)。
观察40 杰奎林10个月大时,我让她坐在床垫上,我从她的手中取走鹦鹉,并连续两次藏在她左边的垫子下(位置A),她两次都找到鹦鹉并抓在手里。然后,我又从她手中取走鹦鹉,在她面前慢慢地把鹦鹉移到她右边的床垫下(位置B);杰奎林非常专注地看着这个移动过程,但是当鹦鹉在B位置消失以后,她却转向左侧,到鹦鹉以前消失的那个地方(A)去寻找。
对出现在阶段4中的错误,皮亚杰作出了如下解释:这并不是由于孩子们心不在焉,而是由于他们脑中的客体概念与你我脑中的有所不同。对于10个月大的杰奎林来说,她的鹦鹉并不是一种与独立于她的行为的永恒存在物。我们先把鹦鹉藏起来,然后儿童在位置A找到了它,于是鹦鹉的概念就变成了“在A位置的鹦鹉”,这一定义不仅依赖于鹦鹉本身,而且还依赖于它所藏的地方。换句话说,在儿童的脑海中,鹦鹉仅仅是整个画面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客体。
阶段5(12个月~18个月)
大约从1岁左右开始,儿童获得了追踪物体连续可见转移的能力,并且能够在物体最后出现的地方找到它。出现这种现象后,皮亚杰认为,孩子便进入了感觉运动阶段的第五阶段。
观察54 我们让11个月大的洛朗坐在A和B两个垫子中间。我在A与B两个位置之间交替着隐藏手表;洛朗不断地在手表最后出现的地方进行搜寻,有时候在位置A,有时候在位置B,而不像在前一个阶段那样,总是在第一次手表消失的位置寻找(P.67)。
然而,皮亚杰指出,真正的客体永久性概念仍未完全形成,因为儿童还不能够理解被皮亚杰称为“不可见的转移”的现象。设想一下下面的例子:你看见一个人把一枚硬币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然后他背对着你走到梳妆台前,打开了抽屉;当他回来的时候后,你发现那个盒子里空空如也,这就是所谓的“不可见的转移”。当然,作为成人的你会自然而然地走到梳妆台前查看抽屉。但正如皮亚杰所证明的,这种能力也许亦不是天生的。
观察55 18个月大的杰奎林坐在一块绿色的小毯子上,高高兴兴地玩弄一个土豆(对她来说,土豆是一个新玩意儿)。她把土豆放在一个空盒子里,又把它拿出来,玩得不亦乐乎。然后我当着她的面把土豆拿过来,放进盒子里,然后我把盒子放在毯子下面,并把土豆倒出来,把它藏在毯子下,最后取出空盒子,我没有让杰奎林看见我玩的小伎俩。虽然杰奎林一直盯着毯子,也知道我在毯子下面做了点手脚,可当我对她说:“给爸爸土豆”时,她开始在盒子里寻找土豆,还抬头看看我,又看了一会儿盒子,再看看毯子……但是,她并没有掀起毯子去寻找下面的土豆。在此后连续五次的实验中,得出的结果都是这样(P.68)。
阶段6(18个月—24个月)
最后,孩子们将进入感觉运动阶段的末期(见表5—1),这时客体永久性概念就彻底形成了。进入这个阶段的标志是他们能找出经过“不可见的转移”的东西。
观察66 杰奎林1岁零7个月时,已有能构想物体被隐藏在重重屏蔽物之下的能力……我把铅笔放在盒子里,用一张纸将盒子包起来,再用手帕扎裹一层,最后用贝雷帽和床单把它罩起来。杰奎林先揭开贝雷帽和床单,然后再解开手帕,却没有立即发现盒子,但是她继续寻找,显然她已确信盒子的存在。然后她觉察到了纸,并立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她撕开纸,打开盒子,找到了铅笔(P.81)。
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这种认知技能是真正思维的开始,是运用洞察力和符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开始。这就为儿童进入下一个阶段(前运算阶段)的认知发展做好了准备。在前运算阶段,思想与行动相对独立,使思维的速度能显著提高,换句话说,客体永久性概念是所有智能的基础。正如皮亚杰所说:
在众多的事物当中,客体守恒是客体定位的机能。也就是说,儿童既能明白当物体消失时,它依然存在;也能理解客体去往何处。这一事实表明,客体永久性的图式建构是同现实世界的整个时空组织和因果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Piaget & Inhelder,1969)。
讨论
这种操作和行为观察的方法构成了皮亚杰工作的基础,并贯穿其对认知发展四阶段的建构。皮亚杰坚信他的阶段理论可广泛地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儿童,无关乎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另外,他强调了在感知运动阶段中与客体概念发展有关的几个重要方面(参见Ginzburg & Opper对此问题的详细叙述,1979)。
1.每个阶段的年龄范围仅是一个近似值。因为皮亚杰的早期工作只涉及三个孩子,要很确定地预测年龄范围,这对皮亚杰而言相当困难。例如,他在杰奎林1岁零7个月时观察到的能力,吕西安娜在1岁零3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来了。
2.皮亚杰坚信各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儿童在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必须经历此前的每一个阶段,不可能有任何跳跃发生。
3.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的变化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发生的。这样,在前一阶段的错误就会随着新心智能力的成熟而渐渐减少。皮亚杰认为,孩子们有时会处在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也会同时表现出滞后或超越某个阶段的一些能力,这都很正常、很普遍。
4.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下一个更高级阶段后,与前一阶段有关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对于一个处于第六阶段的儿童来说,采取第五阶段的智力策略来解决问题是很自然的。若这些策略未获成功,儿童便会采用新的方法,即用第六阶段典型的推理方法来做新的尝试。
批评与近期应用
尽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概念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占统治地位已将近40年,但其间也确实遭到一些批评。有人把质疑的目光集中在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上。许多学习理论学家不同意皮亚杰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过程由不连续的阶段组成,而他们则坚决主张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特殊的顺序。他们坚信,认知能力就像其他行为一样,是模仿、学习和条件反射的结果。
另一些批评者认为,皮亚杰断言的特定能力将会出现的年龄段并不正确。甚至有些人认为,某些特定的能力也许在出生时就已出现,客体永久性就是被广泛讨论的一种。在一系列设计精巧的研究中,芮妮·贝拉吉恩(Renee Baillargeon)和她的助手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注视偏好(研究5中具体论述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提出),证明了在两个半月大的婴儿头脑中已经出现了客体永久性概念的最初形式(Aguilar & Baillargeon,1999;Baillargeon,1987)。她和其他学者声称,由于需要运动技能的配合,皮亚杰所用的方法不足以对幼小婴儿的能力进行准确的测量。皮亚杰的理论概念和研究发现不断地影响着其他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一个明显的证据是,现今每年仍有超过50篇的文献引用皮亚杰著作中的内容来作为讨论的基础。例如,有一项研究用类似皮亚杰所做的游戏,比较了6个月大和半个月大的婴儿对黑暗处的物体和光亮处藏在布下的物体的搜索倾向(Shinskey & Munakata,2003)。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婴儿在黑暗中寻找物体的情况下表现更好”。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一个解释是也许遮盖布的出现干扰了婴儿本身就很弱的在脑中表征物体的能力。另一个解释是从进化和适者生存的观点来看,比起寻找藏在光明处的物体来说,搜寻黑暗中(危险环境中)的物体的能力要更为重要。
近期有一项与皮亚杰的工作相关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该研究发现婴儿区分不同物体的能力与他们理解这些物体名称的能力之间的联系(Rivera & Zawaydeh,2007)。这项研究使用注视偏好技术,发现10个月或11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区分他们知道名称的物体。作者提出“这些结果表明,对于完形的/非完形的(隐藏的和显露的)物体名称的理解能够提供一种类似于“胶水”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允许婴儿将物体的心理指标与其感知特征联系在一起(因而加速形成两个心理指标,而不是一个)”(P.146)。这说明,相对于物体,知道物体的名字似乎有利于婴儿存储更加独特和可识别的物体表象。
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婴儿的睡眠与其客体概念的发展有关(Scher,Amir & Tirosh,2000)。这种关系是,在同年龄组(9个月)的婴儿中,客体永久性概念水平较高的婴儿比水平较低的婴儿睡眠状况要好。如果你不能确信,第二天早晨醒来你的财物依旧原封不动(没有消失),你可能也睡不安稳吧。
结论
随着对婴儿认知能力研究的方法不断推陈出新(例如注视偏好、习惯化—去习惯化技术的应用),皮亚杰的一些研究结果也受到了质疑(关于此类研究的更多信息,请参考本书的研究5,即范茨进行的研究;也见Craig & Dunn,2007)。事实上,围绕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现在仍存在大量争论。这种争论是非常有益的,它所引发的研究将最终推动我们对认知能力的深入了解。
尽管仍有争论出现,但对所有相关的研究领域而言,皮亚杰的理论仍然处于基础地位,催生着各种新型研究。他的工作还在继续指导、启发着人们对儿童研究、教育方法及家教风格等方面的思考。皮亚杰的贡献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不可估量的。
Aguilar, A., & Baillargeon, R.(1999).2.5-month-old infants′ reasoning about when objects should and should not be occluded.Cognitive Psychology, 39(2),116-157.
Baillargeon, R.(1987).Object permanence in 3-and-a-half-and 4-and-a-half-month-old infa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655-664.
Craig, G., & Dunn, W.(2007).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Ginzburg, H., & Opper, S.(1979).Piaget’s theory of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iaget, J., & Inhelder, B.(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New York: Basic Books.
Rivera, S., & Zawaydeh, A.N.(2007).Word comprehension facilitates object individuation in 10 and 11-month-old infants.Brain Research,1146,146-157.
Scher, A., Amir, T., & Tirosh, E.(2000).Object concept and sleep regulation.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91(2), 402-404.
Shinskey, J., & Munakata, Y.(2003).Are infants in the dark about hidden objects? Developmental Science, 6, 273-282.
心理学专业必读的书有哪些?
心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测量学,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如果想好好学一下心理学,这些科目都可以了解一下
普通心理学主要概括地介绍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内容和方向,是应该最先看的,在此介绍两本普通心理学的书籍,一是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二是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史主要介绍心理学发展历史上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及其人生经历,很有趣,心理学史的版本很多
发展心理学主要介绍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从婴儿到老年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格心理学就是介绍各个人格流派及主要理论,推荐一本叫作《人格理论》的书,对各个人格流派介绍非常之详细,且对每个代表人物的人生历程都有介绍,就像看故事一样看就可以,另外推荐一本陈会昌翻译的《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介绍各种异常心理
心理咨询学不必多说,各种心理咨询流派与方法,个人很喜欢人本主义疗法,推荐你看一些罗杰斯的著作,直接百度卡尔罗杰斯就能找到不少资料
其他学科不多介绍了,对于各个学科,直接百度关键字学科名称+书 就可以搜到不少有用的
下面推荐一些心理学的科普读物:
1、《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区分伪心理学,当时是老师重点推荐的)
2、《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个人认为最好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收录了心理学史上40个有名的实验,的确趣味横生,重点推荐这本)
3、《解读自杀心理》(教你许多心理咨询的实用技巧,也许你会发现聊天的时候这些技巧也很管用)
4、《决策与判断》(让你看看心理学是怎么在经济学领域发挥作用)
5、《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美国心理学著名学者菲利普津巴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项研究,学心理学的基本无人不知,对环境与人格的影响关系这个古老的心理学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也让我们看到了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的个体的巨大差别)
6、《当尼采哭泣》一本心理咨询的小说,巧借尼采和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的老师与合作者)这两位其实并无交集的历史人物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关于存在主义哲学与心理咨询的故事,当时看的时候很佩服作者欧文亚隆的想象力(亚隆既是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为畅销书作者,《直视骄阳:客服死亡恐惧》《诊疗椅上的谎言》这些都是其经典著作)
如果想好好学一下心理学,这些科目都可以了解一下
普通心理学主要概括地介绍心理学的所有研究内容和方向,是应该最先看的,在此介绍两本普通心理学的书籍,一是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二是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史主要介绍心理学发展历史上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的理论及其人生经历,很有趣,心理学史的版本很多
发展心理学主要介绍人一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从婴儿到老年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中的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人格心理学就是介绍各个人格流派及主要理论,推荐一本叫作《人格理论》的书,对各个人格流派介绍非常之详细,且对每个代表人物的人生历程都有介绍,就像看故事一样看就可以,另外推荐一本陈会昌翻译的《人格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介绍各种异常心理
心理咨询学不必多说,各种心理咨询流派与方法,个人很喜欢人本主义疗法,推荐你看一些罗杰斯的著作,直接百度卡尔罗杰斯就能找到不少资料
其他学科不多介绍了,对于各个学科,直接百度关键字学科名称+书 就可以搜到不少有用的
下面推荐一些心理学的科普读物:
1、《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告诉你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区分伪心理学,当时是老师重点推荐的)
2、《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个人认为最好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收录了心理学史上40个有名的实验,的确趣味横生,重点推荐这本)
3、《解读自杀心理》(教你许多心理咨询的实用技巧,也许你会发现聊天的时候这些技巧也很管用)
4、《决策与判断》(让你看看心理学是怎么在经济学领域发挥作用)
5、《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实验,美国心理学著名学者菲利普津巴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项研究,学心理学的基本无人不知,对环境与人格的影响关系这个古老的心理学命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也让我们看到了群体中的个体和单独的个体的巨大差别)
6、《当尼采哭泣》一本心理咨询的小说,巧借尼采和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的老师与合作者)这两位其实并无交集的历史人物的对话讲述了一个关于存在主义哲学与心理咨询的故事,当时看的时候很佩服作者欧文亚隆的想象力(亚隆既是有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为畅销书作者,《直视骄阳:客服死亡恐惧》《诊疗椅上的谎言》这些都是其经典著作)
有关心里学的书,谁有好的介绍没
1、《怪诞心理学》 豆瓣评分:7
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 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
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豆瓣评 分:8.5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 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
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3、《社会心理学》 豆瓣评分:7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 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 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豆瓣评分:7
《引爆点》
4、
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 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 边阐述了。
5、《进化心理学》 豆瓣评分:8 相亲前必读。
豆瓣评分:9
《心理学与生活》
6、
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 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 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
7、《说谎》 豆瓣评分:7
don’t lie to me.
8、《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豆瓣评分:8
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我见过心理 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 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 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 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 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 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 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豆瓣评分:7.4
《睡眠与做梦》
9、
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
10、《3分钟爱上心理学》 豆瓣评分:6
适合完全不懂的人看,入门级。
11、《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豆瓣评分:8
(第9版)》
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 大成的书。 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
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 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
12、《社会性动物》 豆瓣评分:9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 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 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 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 具影响的著作。
13、《怪诞行为学》 豆瓣评分:8
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
豆瓣评分:8
《别做正常的傻瓜》
14、
从心理学阐述经济行为学。
15、《拖延心理学》 豆瓣评分:8.4
关于拖延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两位加利福 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 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向拖延恶习 开刀去吧~
豆瓣评分:8.4
《少有人走的路》
16、
作者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医生,以他的经历 及专业写出来的一本书,看了很有感觉。
1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豆瓣评分: 8.8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 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 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 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18、《影响力》 豆瓣评分:8.8
心理学类别的畅销书,挺经典的。
19、《当下的力量》 豆瓣评分:8.4
蛮好读的一本书,倾向于心灵启迪。
豆瓣评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20、
分:8.8
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实验,比较学术,也很科 普。
21、《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评分:9.0
精分类的作品,关于人类对记忆研究上的探 索。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豆瓣评
22、
分:7.8
对成功人士的统计学。
23、《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 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豆瓣评 分:7.8
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 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直面 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 四大人格心理分析》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 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 理学”入门书。
24、《生命的重建》豆瓣评分:8.3
心理励志畅销书。
25、《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豆瓣 评分:7.7
改善两性关系,对了解异性心理有点帮助。
26、《拆掉思维里的墙》豆瓣评分:8.3
挺热的一本书,也耐读。
27、《登天的感觉》豆瓣评分:8.1
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做 的十个心理咨询个案,还不错的。
28、《遇见未知的自己》豆瓣评分:8.3
都市心灵励志方面的书籍,教会我们爱自 己,以不一样的视野面对世界。
29、《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 的生活》豆瓣评分:8.0
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到头痛 的领域。看看此书,也许能为你解答些什 么。
30、《身体语言密码》豆瓣评分:7.9
凭借肢体语言解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 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
2、《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豆瓣评 分:8.5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 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
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3、《社会心理学》 豆瓣评分:7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 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 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豆瓣评分:7
《引爆点》
4、
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 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什么是时尚,也在里 边阐述了。
5、《进化心理学》 豆瓣评分:8 相亲前必读。
豆瓣评分:9
《心理学与生活》
6、
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 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 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
7、《说谎》 豆瓣评分:7
don’t lie to me.
8、《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豆瓣评分:8
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我见过心理 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前者只讲HOW,心理 学研究是如何做的,所有的研究成果不过是 用于讲解方法时所举的例证;后者只讲 WHAT,心理学研究有哪些牛掰的成果,所 有关于方法和过程的描述不过是用来支持成 果的合理性。虽然大相径庭,两本书却同样 精彩,都给人以深刻的教益。
豆瓣评分:7.4
《睡眠与做梦》
9、
对梦境好奇的可以看看。
10、《3分钟爱上心理学》 豆瓣评分:6
适合完全不懂的人看,入门级。
11、《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豆瓣评分:8
(第9版)》
读了那么多心理学的书,终于读到了一本集 大成的书。 我是一边读《心理学的故事》
一边读的《心理学导论》,感觉启发很大。 强力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
12、《社会性动物》 豆瓣评分:9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 经》”,“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 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 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 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 具影响的著作。
13、《怪诞行为学》 豆瓣评分:8
又一本有趣的经济行为学。
豆瓣评分:8
《别做正常的傻瓜》
14、
从心理学阐述经济行为学。
15、《拖延心理学》 豆瓣评分:8.4
关于拖延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两位加利福 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 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向拖延恶习 开刀去吧~
豆瓣评分:8.4
《少有人走的路》
16、
作者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医生,以他的经历 及专业写出来的一本书,看了很有感觉。
17、《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豆瓣评分: 8.8
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 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 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 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
18、《影响力》 豆瓣评分:8.8
心理学类别的畅销书,挺经典的。
19、《当下的力量》 豆瓣评分:8.4
蛮好读的一本书,倾向于心灵启迪。
豆瓣评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20、
分:8.8
主要是心理研究的实验,比较学术,也很科 普。
21、《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评分:9.0
精分类的作品,关于人类对记忆研究上的探 索。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豆瓣评
22、
分:7.8
对成功人士的统计学。
23、《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 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 豆瓣评 分:7.8
如果你是心理学的门外汉,对心理学一窍不 通,却想认识人类性格的差异,那么《直面 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 四大人格心理分析》所概括的内容和易于理 解的叙述方式,是一本值得推荐的“性格心 理学”入门书。
24、《生命的重建》豆瓣评分:8.3
心理励志畅销书。
25、《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豆瓣 评分:7.7
改善两性关系,对了解异性心理有点帮助。
26、《拆掉思维里的墙》豆瓣评分:8.3
挺热的一本书,也耐读。
27、《登天的感觉》豆瓣评分:8.1
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岳晓东在哈佛大学做 的十个心理咨询个案,还不错的。
28、《遇见未知的自己》豆瓣评分:8.3
都市心灵励志方面的书籍,教会我们爱自 己,以不一样的视野面对世界。
29、《你的误区:如何摆脱负面思维掌控你 的生活》豆瓣评分:8.0
自我挫败行为及其解脱办法是令人感到头痛 的领域。看看此书,也许能为你解答些什 么。
30、《身体语言密码》豆瓣评分:7.9
凭借肢体语言解读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能否推荐几本解决心理问题的经典厉害的书籍?
01《心灵的七种兵器》
豆瓣评分:8.5(1808人评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把路断掉,会更有生机!
2.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3.一切问题源自我们拒绝接受真相,自卑不是你的敌人,愤怒不是你的敌人,焦虑不是你的敌人……它们其实都是你心灵成长的“兵器”,它们之所以会成为敌人,只是因为你把它们当成了敌人。
02《你的误区》
韦恩·W·戴尔
豆瓣评分:8.0(1308人评价)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你应该相信你的内在力量,而将财产、工作或 社会 地位仅仅视为你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
2.一个人只要将刻苦勤奋、合乎逻辑的思维、幽默感和自信心等品质集于一身,他便可以真正地生活。
3.让你不快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解读,自己要为自己的 情感 和情绪负责。
03《在爱中修行》
素黑
豆瓣评分:8.1(1440人评价)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病并不可怕,享受病态比病本身更可怕。
2.不要质疑爱,我们只能质疑关系,而不是爱的本身。
3.爱是步向成熟的智慧旅程,不是逃避长大的稚童。
我最近一直看的书:不是新书,但都通俗易懂,比较经典,读起来也比较有意思,不需要必须的专业知识,仅供参考:
1.《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2.《心理学与生活》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这本是大学心理学专业必修课。
3.《乌合之众》帮你 探索 大众心理学的“秘密花园”。
4.《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机工全彩版)》这是一本比小说还好读的心理学读物。
5.《怪诞心理学》搞怪、经典的心理学读本。
6.《少有人走的路》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被誉为普通人最能理解的人生指南。
7.《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的最佳实操指南。
8.《同理心》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你可以看看以下几本书,个人觉得对你应该有所作用
第一本——心理书籍《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包含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自卑这七大心理创伤,每一种心理创伤都写清了具体的原理,并给出多种相应的解决方法。
点评:这是一本把理论和实践集合得相当好的书,可以用来当作心理问题的“急救箱”,让你在不找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解决大部分的心理问题。
第二本——心理书籍《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在这个安全感普遍缺失的时代,人们对安全感的寻求从未停止,缺乏安全感也成了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源头。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感进行剖析,有理论、有案例,还给出了自测量表。
点评:这是在众多写安全感的书里,我非常喜欢的一本,语言风趣幽默,案例形象生动,哪怕是理论知识也写得妙趣横生,是一本有温度的好书。
第三本——心理书籍《自卑与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这本书从婚姻、爱情、家庭、职业等方面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并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追求卓越的有效方法。
点评: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自卑并非你独有,而是人人皆如此。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被自卑困扰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自卑之人对自卑的认识有很大误区,这本书能让你对自卑有更合理的认识。
第四本——心理书籍《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适合人群:有抑郁、焦虑、强迫、惊恐、疑病等倾向和症状的人,以及想了解或预防这些症状的人。
推荐理由:很多人之所以对不良心理症状无能为力,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产生原因以及疗愈方法。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精神焦虑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详尽的描述了治疗方法。
点评:小小的一本书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说的就是这本书,书中提供了大量摆脱焦虑情绪的技巧,简单实用,最重要的是能很快看完、看懂,还用得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极好的一本书。
第五本——心理书籍《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 》
适合人群:有抑郁、焦虑、强迫、惊恐、疑病等倾向和症状的人,以及想了解或预防这些症状的人。
推荐理由:这本书主打“自我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在不依靠别人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训练的方式去战胜这些心理症状。书中提到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交谈”的技巧极富创造力,且便于操作,又有详细的指导计划。书中还提供各种准确实用的简单自我测试,让你能了解到各种人格类型。
点评: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直接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方法,学习以后自己就能够操作,只要坚持做就会有效果。
第六本——哲学书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加措活佛的作品,书中分享了他的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 情感 、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点评:文笔之优美,观点之澄澈,阅之难忘。章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篇文章的内容都短小又丰盈,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想看哪里就看哪里,不用顾及顺序,阅读体验很好。
第七本——宗教书籍《西藏生死书》
适合人群:全体,尤其是有抑郁、焦虑、完美主义倾向或症状的人。
推荐理由:大师之作,道尽生死、无常的真义,人生百态,所执着的不过是无法执着的人事而已,既然无法执着,何不放下执着之心,和所遇一切和谐相处。
点评:第一篇“生”是必看内容,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往后看,后续篇幅中还有佛教一些法门的修行方法介绍,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
如果你能认真把这七本书看完,我相信,很多让你困惑、痛苦的心理问题基本都有了答案,你也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作为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日常的工作就是和来访者一起 探索 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向对方推荐几本心理自助的书籍,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凡是能认真看书的来访者,都会有特别大的收获,解决问题和做出改变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
平时也会有很多的心理学爱好者,要求我推荐一些靠谱的书籍,这里呢,我就给大家推荐几本书,希望能为你省去大海捞针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本书呢,叫做《情绪急救》副标题是: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拒绝,孤独,丧失,内疚,自卑,失败等等。这本书可以作为你解决心理问题的急救箱。
第二本书呢,叫做《安全感》,副标题是: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的风趣幽默,案例呢,也很形象生动,在这个安全感普遍缺乏的时代,人们对安全感的寻求从未停止,缺乏安全感,也成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源头,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分析,有理论,有案例还给出了测评表。
第三本说呢,我想推荐在心理学领域鼎鼎大名的阿德勒,他写的一本相当经典的心理学专著,叫做《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从婚姻,爱情,家庭,职业等方面深入的剖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情节,并且提供了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的有效方法。这本书会纠正你对自卑的很多认识的误区,让你对自卑有更加合理的认知。
第四本书是《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这本书主打自我训练,也就是通过自己训练的方式去战胜某些心理问题,书中提到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交谈的技巧,极富创造力,并且便于操作,也有详细的指导计划,让你能了解到各种人格类型。
第五本书呢?是一本哲学书籍,叫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本书是一本佛学著作,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 情感 ,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和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文笔非常的优美,阅读的体验非常的好。
最后再推荐一本《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也非常的有名,他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人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希望以上的这些推荐书目能够帮到大家,谢谢!
高尔基曾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越成功越有内涵的人越爱看书
当然,看有营养有价值的书很重要
10本经典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给你
也许读完这几本书,
你离成为心理学家就又近了一步
(更多的还是你对生命的思考变得深刻了)
-1-
【书名】:《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推荐理由】: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心理学入门必备书—《心理学与生活》。
【简介】:《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2-
【书名】:《 社会 心理学》
【作者】:戴维·迈尔斯
【推荐理由】:在人身上,自然性与 社会 性融合一体,完美无缺。我们能挖掘出自身多少 社会 性的东西呢?或许,这本《 社会 心理学》会给你一些启发。
【简介】: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 社会 、了解自己与 社会 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艾·弗洛姆
【推荐理由】: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还不懂成熟的爱,请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所收获。
【简介】: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4-【书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推荐理由】: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是指“非常态”,天才与疯子,都在这个范畴里,那么身为“常态”的我们如何才能理解那个世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扇门。
【简介】: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5-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M·斯科特·派克
【推荐理由】: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推荐《少有人走的路》。
【简介】: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 探索 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6-
【书名】:《梦的解析》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推荐理由】:弗洛伊德成名之作,为人类世界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梦的解析》。
【简介】: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7-
【书名】:《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推荐理由】:群体之中隐藏着恐怖的力量,它足以抹杀身在其中你的判断力。推荐《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 社会 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 社会 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8-
【书名】:《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推荐理由】:这本书在 社会 公众中的作用确如其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推荐《影响力》。
【简介】: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9-
【书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罗杰•霍克
【推荐理由】: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 社会 科学交叉的中间学科,在它的发展史上,有一些影响巨大的实验研究,全部收录在这本书中——《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简介】: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 历史 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 历史 研究。
-10-
【书名】:《亲密关系》
【作者】:罗兰·米勒
【推荐理由】:爱情如此感性,怎么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研究和理解呢?这本《亲密关系》做出了榜样。
【简介】: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 社会 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您好,你希望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来提升自己的心理 健康 水平,这个想法很棒!不过,丑话先说在前,没有那本书是可以很厉害地解决心理问题的。书人结合,在书中领悟,还要放到生活中践行。
不过,我可以推荐几本书,有理论,有案例,可读性强。
1、《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书中主要讲,我们要敢于被讨厌,“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课题分离”,即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课题要修,需要鼓起勇气好好修练自己,而不必去理会别人的态度和评价。你的改变,别人会看在眼里。就算别人看不到,那又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心理学家说过,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这本书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边界感和克服自卑心理特别有帮助。
2、《心流》,(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当我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心流”的感觉,就会内化这种最优体验,从而提升工作热情,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幸福”。
心流就是当你做一件事很投入很忘我的状态,它有5个特征,你可以了解一下:持续的注意力,愿为之付出的目标,即时反馈,全神贯注,忘我。
作者在书中说:“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3、《心灵七 游戏 》,(中)毕淑敏
这本书通俗易懂,讲了7个心理学小白都可以使用和体验的心灵 游戏 ,觉察,分析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
其中,“我的五样”是最经典的。即你选出人生中最重要的5样事物,然后一个个地舍弃,看你最后保留什么。
很多人边做边哭,舍弃太难,也就知道应该如何珍惜。从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人和事上,不再斤斤计较,不再荒度时光。
还有很多,但我觉得与其浏览几十本,不如好好精读几本,并学以致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神对话》《自卑与超越》《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希望你能懂
《心理学与生活》、《幻想即现实》、《自卑与超越》、《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解决不了心理问题,
精神学治不好精神性疾病;
预测学能测,改不了命运,
道法自然修身养性胜医生。
知识就是力量,
性格决定命运;
修练长生不老,
都是自欺欺人。
不以《易》当经典, 世上还哪有经典。
应时之书,读有何益!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推荐看弗洛伊德的写的,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论无意识》等,要看的话看那个《弗洛伊德文集》。 还有美国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的《 心理学与生活》。
豆瓣评分:8.5(1808人评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把路断掉,会更有生机!
2.任何真切而纯粹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3.一切问题源自我们拒绝接受真相,自卑不是你的敌人,愤怒不是你的敌人,焦虑不是你的敌人……它们其实都是你心灵成长的“兵器”,它们之所以会成为敌人,只是因为你把它们当成了敌人。
02《你的误区》
韦恩·W·戴尔
豆瓣评分:8.0(1308人评价)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你应该相信你的内在力量,而将财产、工作或 社会 地位仅仅视为你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
2.一个人只要将刻苦勤奋、合乎逻辑的思维、幽默感和自信心等品质集于一身,他便可以真正地生活。
3.让你不快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解读,自己要为自己的 情感 和情绪负责。
03《在爱中修行》
素黑
豆瓣评分:8.1(1440人评价)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病并不可怕,享受病态比病本身更可怕。
2.不要质疑爱,我们只能质疑关系,而不是爱的本身。
3.爱是步向成熟的智慧旅程,不是逃避长大的稚童。
我最近一直看的书:不是新书,但都通俗易懂,比较经典,读起来也比较有意思,不需要必须的专业知识,仅供参考:
1.《自控力》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2.《心理学与生活》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这本是大学心理学专业必修课。
3.《乌合之众》帮你 探索 大众心理学的“秘密花园”。
4.《津巴多普通心理学(机工全彩版)》这是一本比小说还好读的心理学读物。
5.《怪诞心理学》搞怪、经典的心理学读本。
6.《少有人走的路》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被誉为普通人最能理解的人生指南。
7.《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的最佳实操指南。
8.《同理心》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你可以看看以下几本书,个人觉得对你应该有所作用
第一本——心理书籍《情绪急救: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包含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碰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拒绝、孤独、丧失、内疚、反刍、失败、自卑这七大心理创伤,每一种心理创伤都写清了具体的原理,并给出多种相应的解决方法。
点评:这是一本把理论和实践集合得相当好的书,可以用来当作心理问题的“急救箱”,让你在不找心理咨询师的情况下,也能独立解决大部分的心理问题。
第二本——心理书籍《安全感: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在这个安全感普遍缺失的时代,人们对安全感的寻求从未停止,缺乏安全感也成了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源头。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感进行剖析,有理论、有案例,还给出了自测量表。
点评:这是在众多写安全感的书里,我非常喜欢的一本,语言风趣幽默,案例形象生动,哪怕是理论知识也写得妙趣横生,是一本有温度的好书。
第三本——心理书籍《自卑与超越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这本书从婚姻、爱情、家庭、职业等方面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并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追求卓越的有效方法。
点评: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自卑并非你独有,而是人人皆如此。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被自卑困扰的人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自卑之人对自卑的认识有很大误区,这本书能让你对自卑有更合理的认识。
第四本——心理书籍《精神焦虑症的自救病理分析卷》
适合人群:有抑郁、焦虑、强迫、惊恐、疑病等倾向和症状的人,以及想了解或预防这些症状的人。
推荐理由:很多人之所以对不良心理症状无能为力,是因为不了解它们的产生原因以及疗愈方法。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精神焦虑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详尽的描述了治疗方法。
点评:小小的一本书蕴含着大大的能量,说的就是这本书,书中提供了大量摆脱焦虑情绪的技巧,简单实用,最重要的是能很快看完、看懂,还用得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极好的一本书。
第五本——心理书籍《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 》
适合人群:有抑郁、焦虑、强迫、惊恐、疑病等倾向和症状的人,以及想了解或预防这些症状的人。
推荐理由:这本书主打“自我训练”,顾名思义,就是在不依靠别人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训练的方式去战胜这些心理症状。书中提到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交谈”的技巧极富创造力,且便于操作,又有详细的指导计划。书中还提供各种准确实用的简单自我测试,让你能了解到各种人格类型。
点评:这本书的亮点在于直接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方法,学习以后自己就能够操作,只要坚持做就会有效果。
第六本——哲学书籍《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适合人群:全体
推荐理由:加措活佛的作品,书中分享了他的生命沉淀的轨迹与感悟。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 情感 、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
点评:文笔之优美,观点之澄澈,阅之难忘。章节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每篇文章的内容都短小又丰盈,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想看哪里就看哪里,不用顾及顺序,阅读体验很好。
第七本——宗教书籍《西藏生死书》
适合人群:全体,尤其是有抑郁、焦虑、完美主义倾向或症状的人。
推荐理由:大师之作,道尽生死、无常的真义,人生百态,所执着的不过是无法执着的人事而已,既然无法执着,何不放下执着之心,和所遇一切和谐相处。
点评:第一篇“生”是必看内容,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往后看,后续篇幅中还有佛教一些法门的修行方法介绍,你要是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
如果你能认真把这七本书看完,我相信,很多让你困惑、痛苦的心理问题基本都有了答案,你也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
作为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我日常的工作就是和来访者一起 探索 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这个过程中,我也会向对方推荐几本心理自助的书籍,根据我的经验来看,凡是能认真看书的来访者,都会有特别大的收获,解决问题和做出改变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
平时也会有很多的心理学爱好者,要求我推荐一些靠谱的书籍,这里呢,我就给大家推荐几本书,希望能为你省去大海捞针的时间和精力。
第一本书呢,叫做《情绪急救》副标题是:应对各种日常心理伤害的策略与方法,这本书包含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拒绝,孤独,丧失,内疚,自卑,失败等等。这本书可以作为你解决心理问题的急救箱。
第二本书呢,叫做《安全感》,副标题是:如何在不够好的世界里活得更有温度,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的风趣幽默,案例呢,也很形象生动,在这个安全感普遍缺乏的时代,人们对安全感的寻求从未停止,缺乏安全感,也成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源头,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分析,有理论,有案例还给出了测评表。
第三本说呢,我想推荐在心理学领域鼎鼎大名的阿德勒,他写的一本相当经典的心理学专著,叫做《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从婚姻,爱情,家庭,职业等方面深入的剖析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情节,并且提供了克服自卑,追求卓越的有效方法。这本书会纠正你对自卑的很多认识的误区,让你对自卑有更加合理的认知。
第四本书是《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抑郁的习惯。这本书主打自我训练,也就是通过自己训练的方式去战胜某些心理问题,书中提到的自我训练和自我交谈的技巧,极富创造力,并且便于操作,也有详细的指导计划,让你能了解到各种人格类型。
第五本书呢?是一本哲学书籍,叫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本书是一本佛学著作,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以人生, 情感 ,信念,生活,爱,快乐,幸福,智慧和情绪为主题,教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的困惑与迷茫,增强面对世事无常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文笔非常的优美,阅读的体验非常的好。
最后再推荐一本《象与骑象人》这本书也非常的有名,他是从脑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人的心理规律和心理现象。希望以上的这些推荐书目能够帮到大家,谢谢!
高尔基曾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越成功越有内涵的人越爱看书
当然,看有营养有价值的书很重要
10本经典的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给你
也许读完这几本书,
你离成为心理学家就又近了一步
(更多的还是你对生命的思考变得深刻了)
-1-
【书名】:《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推荐理由】: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心理学入门必备书—《心理学与生活》。
【简介】:《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2-
【书名】:《 社会 心理学》
【作者】:戴维·迈尔斯
【推荐理由】:在人身上,自然性与 社会 性融合一体,完美无缺。我们能挖掘出自身多少 社会 性的东西呢?或许,这本《 社会 心理学》会给你一些启发。
【简介】: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 社会 、了解自己与 社会 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艾·弗洛姆
【推荐理由】: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还不懂成熟的爱,请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所收获。
【简介】: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4-【书名】:《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
【推荐理由】:心理学意义上的“变态”是指“非常态”,天才与疯子,都在这个范畴里,那么身为“常态”的我们如何才能理解那个世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扇门。
【简介】: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5-
【书名】:《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M·斯科特·派克
【推荐理由】: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推荐《少有人走的路》。
【简介】: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 探索 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6-
【书名】:《梦的解析》
【作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推荐理由】:弗洛伊德成名之作,为人类世界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梦的解析》。
【简介】: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7-
【书名】:《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推荐理由】:群体之中隐藏着恐怖的力量,它足以抹杀身在其中你的判断力。推荐《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 社会 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 社会 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8-
【书名】:《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
【推荐理由】:这本书在 社会 公众中的作用确如其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推荐《影响力》。
【简介】: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9-
【书名】:《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作者】:罗杰•霍克
【推荐理由】: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 社会 科学交叉的中间学科,在它的发展史上,有一些影响巨大的实验研究,全部收录在这本书中——《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简介】: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 历史 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 历史 研究。
-10-
【书名】:《亲密关系》
【作者】:罗兰·米勒
【推荐理由】:爱情如此感性,怎么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研究和理解呢?这本《亲密关系》做出了榜样。
【简介】: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 社会 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您好,你希望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来提升自己的心理 健康 水平,这个想法很棒!不过,丑话先说在前,没有那本书是可以很厉害地解决心理问题的。书人结合,在书中领悟,还要放到生活中践行。
不过,我可以推荐几本书,有理论,有案例,可读性强。
1、《被讨厌的勇气》,(日)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书中主要讲,我们要敢于被讨厌,“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是为了让我们学会“课题分离”,即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课题要修,需要鼓起勇气好好修练自己,而不必去理会别人的态度和评价。你的改变,别人会看在眼里。就算别人看不到,那又怎样呢?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心理学家说过,所有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这本书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建立边界感和克服自卑心理特别有帮助。
2、《心流》,(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当我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心流”的感觉,就会内化这种最优体验,从而提升工作热情,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幸福”。
心流就是当你做一件事很投入很忘我的状态,它有5个特征,你可以了解一下:持续的注意力,愿为之付出的目标,即时反馈,全神贯注,忘我。
作者在书中说:“改善生活品质的主要策略有两种:一是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二是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相契合。”
3、《心灵七 游戏 》,(中)毕淑敏
这本书通俗易懂,讲了7个心理学小白都可以使用和体验的心灵 游戏 ,觉察,分析自己,理解生命的意义。
其中,“我的五样”是最经典的。即你选出人生中最重要的5样事物,然后一个个地舍弃,看你最后保留什么。
很多人边做边哭,舍弃太难,也就知道应该如何珍惜。从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人和事上,不再斤斤计较,不再荒度时光。
还有很多,但我觉得与其浏览几十本,不如好好精读几本,并学以致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与神对话》《自卑与超越》《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希望你能懂
《心理学与生活》、《幻想即现实》、《自卑与超越》、《发展心理学》
心理学解决不了心理问题,
精神学治不好精神性疾病;
预测学能测,改不了命运,
道法自然修身养性胜医生。
知识就是力量,
性格决定命运;
修练长生不老,
都是自欺欺人。
不以《易》当经典, 世上还哪有经典。
应时之书,读有何益!
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推荐看弗洛伊德的写的,他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论无意识》等,要看的话看那个《弗洛伊德文集》。 还有美国 理查德.格里格 菲利普.津巴多的《 心理学与生活》。
想提升思想深度?这几个人的书,你不可不读
智者与非智者的根本区别在哪里?也在思想上。智者拥有高超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能力,而非智者基本没有。
思想的深度,无疑是衡量理性能力和思考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思想肤浅的人,对问题和困难的认识,往往止于皮毛和表象。思想深刻的人,则往往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困难的要害。前者,常常被问题和困难征服。后者,常常能征服问题和困难。
所以说,思想深刻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特点,而是大部分人都应该具备的优点。因为思想的深度,直接关乎一个人的思想的质量。
简单点说,思想深刻有什么好处?——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提升思想深度,不一定要读书,就好比,潜水不一定需要潜艇。但借助潜艇,你无疑能在海中潜得更易、更深,也更安全。
读深刻的书,正是提升思想深度的捷径。从大学到现在,我完整读完的书有数百本。接下来,我就将其中最能提升思想深度的作者的书(择文采尤优且不晦涩者),力荐给诸位。
此次推荐的书,分为四个种类:心理学类、文学类、哲学类、佛学类。
在豆瓣网上,这些书没有一本是在8.2分以下的。熟悉豆瓣的人,都知道:上8分的书,已经是罕见的了。可见,这将是一份多么美妙的书单。^o^
【心理学类】
罗杰·霍克的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别被书名吓怕了。挺容易读的。40项研究,是通过40个实验来呈现的。每个实验都像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此书对于人类行为和人类思想的规律,进行了非常深刻而严谨的总结。认真读完它,可以大大提高你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洞察力。
科学心理学已诞生138年了。人类心理学发展的最精华成果,至少有一半,蕴藏在这本书里。如今市面上流行着的很多所谓心理学书籍,连给这本书当丫环,都不配。
【罗杰·霍克深刻语录】
1.空间越拥挤,人受到的消极影响就越大。——《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2.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同上
3.人的大脑能创造出,实际上对从未发生过的事的记忆。——同上
【文学类】
一、鲁迅的书:《野草》、《鲁迅杂文》
?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为深刻的文学家。《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鲁迅曾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此书很薄,好像还不到100页。其中却汇聚了鲁迅思想中最精华最深刻的内容。同时文采竟也斐然独绝,实在是令人叹服。
鲁迅的杂文是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在其杂文中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和中国国民性,展开了深刻解剖与沉痛批判。虔心读之,你必然会对自身与周围的人事,多一层深刻的理解。
不必读《鲁迅杂文全集》。认认真真读一本《鲁迅杂文》或《鲁迅杂文精选(集)》即可。只读一遍肯定不行。
【鲁迅深刻语录】
1.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野草》
2.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
3.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杂文》
二、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灵魂的事》
?
?尽管我对鲁迅的感情更深挚一些,但还是要承认:史铁生作品的深刻性与哲理性,已经超越了鲁迅作品——至少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如此。
人病的时候,会想一些很深刻的问题。一个非凡的思想者病的时候,会探索人类的那些终极问题。《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榻上关于某些终极问题的思考结晶。
史铁生颇善形而上的追问和终极答案的探寻。他通过逻辑式的玄思,所呈现的睿智领悟和通脱文字,每每给人以至深的人生启发。欣喜之余,也让人惊叹理性与沉静中深藏的伟力。
《灵魂的事》凝聚了史铁生毕生的思想果实(与《病隙碎笔》有重复)。在这本书中,史铁生通过严密的思索,走入了智慧的腹地。借由虔诚的灵魂,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与苦难相拥,达观地生,无畏地死——他对生死的领悟深度,当今世人中罕有其匹。真是“思之极处,生死同一”。
【史铁生深刻语录】
1.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病隙碎笔》
2.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灵魂的事》
3.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灵魂的事》
【哲学类】
一、周国平的书:《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等。
?
人类中思想最深刻的那批人,叫哲学家或思想家。?周国平是领我进入哲学世界的引路人。我觉得,周国平是全中国最好的哲学世界引路人之一。他的哲理散文,让我懂了什么是哲学,并爱上了哲学,于是也渐渐养成了深思的习惯。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第一本随感集。其中的一个个句子虽短,却如宝石一般,闪烁着深邃而璀璨的光芒。
?
《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的散文集。比起那些大哲学家来,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语言更中国化,也更质朴简单,同时绝不失深度。
除了这几本,周国平还有不少随感集和散文集。读国平,不必局限于上述几本。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些他的书,相信也能让你爱上哲学,并且学会深思。
【周国平深刻语录】
1.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人与永恒》
2.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同上
3.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灵魂只能独行》
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
?
这两本都是享誉全球的哲学入门书。虽然是入门书,但思想绝对不浅。读之,可让你爱上哲学,进而爱上某些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通过小说和书信的形式,向你介绍世界著名哲学家们的思想,激起你对深邃真理与人生意义的强烈好奇。
《哲学的故事》通过讲哲学家的故事,来阐述大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静心研读此书,可进入人类哲学史的核心。深刻的思想性和超凡的生动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贾德/杜兰特深刻语录】
1.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苏菲的世界》
2.懂得该问什么问题,就已经懂得一半了。——《哲学的故事》
3.凡事考虑浅显之人,往往很容易下结论。——同上
三、柏拉图的书:《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
?
?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的书,大都是苏格拉底与其弟子和敌手的对话录。今天我们了解的苏格拉底思想,基本上都源于柏拉图在其著作中的记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爱默生曾如此评价本书:“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所有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
《理想国》是一部对话录、一部大综合著作,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等诸面,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的味道与哲理的芬芳。此书着实开阔了我的眼界:原来几千年前的哲人的思想,竟已深刻到这种程度。
《苏格拉底之死》封面宣传语:“这是一部展示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哲学经典。这是人类精神殿堂的入门书。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耶稣,没有任何人的死像苏格拉底之死,给人类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苏格拉底/柏拉图深刻语录】
1.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理想国》
2.只要我一息尚存,肢体能动,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实践哲学,不会停止勉励你们,也不会停止向每一个遇到的人阐明真理。——《苏格拉底之死》
3.在这种尝试中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是那些独立地运用理智,尽可能认真地研究每个对象,在思考中不看重视觉,也不以其他感觉充塞推断的人。——同上
四、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
?
大二结束后,我为了痛快淋漓地读书,在家休学了一年。那个暑假,我读到了这本书,当时真是五雷轰顶。它让我生平第一次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深刻——鲁迅等人,与叔本华比起来,竟显得像个浅薄之徒啊。
读《随笔》时,感觉叔本华像是一个丝毫不懂怜惜人类,只顾自爽于揭露人生真相的残忍哲学家(尽管很深刻)。读过此书后,我终于明白了叔本华整个哲学的真义:让人类悲观而幸福。真正深刻影响我人生观的大书屈指可数,《人生的智慧》位于此列。
请看看下图中的三个豆瓣网友,是如何赞美此书的吧。
【叔本华深刻语录】
1.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叔本华思想随笔》
2.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构成基础。——《人生的智慧》
3.平庸的人喜欢与别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更加容易。——同上
五、尼采的书:《尼采读本》《尼采散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
?
尼采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叔本华一脉相承,却又大异其道。异曲同工的是,尼采与叔本华虽然都是哲学家,但他们的作品,都不像经院哲学家那么晦涩、沉闷,而是充满比喻和形象,摄人心魂。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 它震聋发聩,奇见迭出,仿佛一部新时代的《圣经》。
《尼采读本》和《尼采散文》是尼采哲学著作的精选集。读精选集,往往是聪明选择。
【尼采深刻语录】
1.我厌倦了诗人,无论旧的还是新的,我觉得他们都是肤浅的,都是浅海。他们想得不够深,所以他们的情感也不深沉。——《尼采读本》
2.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旅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同上
3.凡有疯狂之处,也就有天才和智慧的种子。——《尼采散文》
六、邓晓芒的书:《康德哲学讲演录》
?
康德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什么地位呢?有这么一个比喻:“康德是一座蓄水池。他以前的西方哲学,都流进了康德这座池里。他以后的西方哲学,都从康德这座池中流出。”
但我不建议各位去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因为康德的书在哲学界上以艰涩著称,就连许多专业学者都读不懂,我们又何必在上面浪费时间。
《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系统介绍康德三大批判的读物,是作者根据面向大学生的演讲稿,审定修改而成。通俗而深刻。
邓晓芒是国内研究康德的顶级专家。与其耗费巨时巨力把康德的三大砖头通通啃一遍,不如耐心地嚼完这块并不厚的干面包。
【邓晓芒深刻语录】
1.我们要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康德哲学讲演录》
2.二律背反就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自成立,但是在逻辑上又是不可能并存的,是互相消灭,互相背反的。——同上
3.恶是历史进步的杠杆。——同上
七、老子的书:《道德经》(又叫《老子》)
?
木心谈《老子》:“《老子》不可以浅读,《老子》浅读,人会变成阴谋家,非常狡诈,玩一些兵法、谋略。可是如果深读,就会练成思想上的内功,会非常强。”
如今的中华古籍其实已经不难读了,因为已经有译文了嘛。应该提防的是那些差劲的译文。有不少古文译者,治学很不严谨,或者学养不深,译出来的白话文问题丛生。
《老子》的版本,我向大家隆重推荐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不论是注释还是译文,都显得功底深厚。
南怀瑾的这本《老子他说》也力荐给诸君。假如北京大学开一门读《老子》的选修课,那教授讲得再好,想必也干不过南怀瑾。
【老子深刻语录】
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2.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佛学类】
一、南怀瑾的书《金刚经说什么》
???
经过党的政治教育的中国人,恐怕极少会对佛学之类的东西有兴趣。
了解越少,往往偏见越大;偏见越大,往往了解越少。
我认真读了一些佛学书后,发现:佛学无疑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牛逼的财富之一。
佛经中蕴藏的哲理性之丰富与辩证性之伟大,在我看来,甚至超越了马克思哲学和唯物辩证法。
南怀瑾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渊博大师。不过,南先生修养最为深厚的,还是在佛学方面。
《金刚经》是最重要、最基本且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如果没有心经,“之一”二字也可删掉。
《金刚经》是深得见不到底的那种书。听南先生讲《金刚经》,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南怀瑾深刻语录】
1.《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说什么》
2.所谓根本的智慧,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同上
3.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同上
二、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重新认识你自己》《生命之书》《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
?
?
佛学类,我本打算叫做“超越类”。含义是:超越思想本身。为什么要超越思想本身呢?因为,如果思想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话,那么你的思想即使再有深度,也是不够的。
我在 《 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这几个人的书你一定要读》 中谈到:“克里希那穆提学说巨大的震撼力与旷世的深刻性,并不亚于尼采…与尼采不同的是,穆提继承了佛学的灵魂,因而有时干脆站在思想和思考之圈外,去探讨思考本身的弊端与思想本身的局限性。”
在此处,我与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出现了一道分水岭。一个书蠹推荐提升思想深度的书,十有八九不会把佛经里也加进书单,更不会谈什么超越思想本身。
我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提醒诸位:思想不是万能的。一个人沉溺于繁深的思想,可能也意味着TA的心灵走进了死胡同。当然,我是说“可能”。
【克里希那穆提深刻语录】
1.假如你是在智性的层次理解受限所带来的危机,你绝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因为理念及行动,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削弱了你的能量。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受限制,看作如临深渊的切身危机时,你才会付诸行动。因此,了悟就是行动。——《重新认识你自己》
2.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在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生命之书》
3.一个充满着知识的头脑,只会阻碍你看到崭新的事物。知识便是求道者的障碍,它使得我们无法体悟那个在时间之外的东西。——《生命之书》
结语
读深刻的书,不易,甚至会很困难。但困难正是进步的垫脚石。只要方向和方法对,最艰难的时候,常常就是进步最大的时候。
以上那些深刻思想家的书,正如一艘艘在大海里窜伏的超级潜艇。
希望你我都能勇敢地踏入这些艇中,甚至凭我们的独立智慧,利用它们,操纵它们。
让这些潜艇载着我们,驶向海之深处吧。在那里,存在着瑰伟绝伦的秘密,闪耀着奇丽至极的景色。
思想的深度,无疑是衡量理性能力和思考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思想肤浅的人,对问题和困难的认识,往往止于皮毛和表象。思想深刻的人,则往往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困难的要害。前者,常常被问题和困难征服。后者,常常能征服问题和困难。
所以说,思想深刻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特点,而是大部分人都应该具备的优点。因为思想的深度,直接关乎一个人的思想的质量。
简单点说,思想深刻有什么好处?——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提升思想深度,不一定要读书,就好比,潜水不一定需要潜艇。但借助潜艇,你无疑能在海中潜得更易、更深,也更安全。
读深刻的书,正是提升思想深度的捷径。从大学到现在,我完整读完的书有数百本。接下来,我就将其中最能提升思想深度的作者的书(择文采尤优且不晦涩者),力荐给诸位。
此次推荐的书,分为四个种类:心理学类、文学类、哲学类、佛学类。
在豆瓣网上,这些书没有一本是在8.2分以下的。熟悉豆瓣的人,都知道:上8分的书,已经是罕见的了。可见,这将是一份多么美妙的书单。^o^
【心理学类】
罗杰·霍克的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别被书名吓怕了。挺容易读的。40项研究,是通过40个实验来呈现的。每个实验都像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此书对于人类行为和人类思想的规律,进行了非常深刻而严谨的总结。认真读完它,可以大大提高你对人类这一物种的洞察力。
科学心理学已诞生138年了。人类心理学发展的最精华成果,至少有一半,蕴藏在这本书里。如今市面上流行着的很多所谓心理学书籍,连给这本书当丫环,都不配。
【罗杰·霍克深刻语录】
1.空间越拥挤,人受到的消极影响就越大。——《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
2.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同上
3.人的大脑能创造出,实际上对从未发生过的事的记忆。——同上
【文学类】
一、鲁迅的书:《野草》、《鲁迅杂文》
?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为深刻的文学家。《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鲁迅曾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此书很薄,好像还不到100页。其中却汇聚了鲁迅思想中最精华最深刻的内容。同时文采竟也斐然独绝,实在是令人叹服。
鲁迅的杂文是鲁迅思想的主要载体。在其杂文中中,鲁迅对中国旧文化和中国国民性,展开了深刻解剖与沉痛批判。虔心读之,你必然会对自身与周围的人事,多一层深刻的理解。
不必读《鲁迅杂文全集》。认认真真读一本《鲁迅杂文》或《鲁迅杂文精选(集)》即可。只读一遍肯定不行。
【鲁迅深刻语录】
1.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野草》
2.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野草》
3.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杂文》
二、史铁生的书:《病隙碎笔》、《灵魂的事》
?
?尽管我对鲁迅的感情更深挚一些,但还是要承认:史铁生作品的深刻性与哲理性,已经超越了鲁迅作品——至少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如此。
人病的时候,会想一些很深刻的问题。一个非凡的思想者病的时候,会探索人类的那些终极问题。《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病榻上关于某些终极问题的思考结晶。
史铁生颇善形而上的追问和终极答案的探寻。他通过逻辑式的玄思,所呈现的睿智领悟和通脱文字,每每给人以至深的人生启发。欣喜之余,也让人惊叹理性与沉静中深藏的伟力。
《灵魂的事》凝聚了史铁生毕生的思想果实(与《病隙碎笔》有重复)。在这本书中,史铁生通过严密的思索,走入了智慧的腹地。借由虔诚的灵魂,窥见了终极的真理。与苦难相拥,达观地生,无畏地死——他对生死的领悟深度,当今世人中罕有其匹。真是“思之极处,生死同一”。
【史铁生深刻语录】
1.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病隙碎笔》
2.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命运并不受贿,但希望于你同在,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灵魂的事》
3.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陈村有一回对我说: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灵魂的事》
【哲学类】
一、周国平的书:《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等。
?
人类中思想最深刻的那批人,叫哲学家或思想家。?周国平是领我进入哲学世界的引路人。我觉得,周国平是全中国最好的哲学世界引路人之一。他的哲理散文,让我懂了什么是哲学,并爱上了哲学,于是也渐渐养成了深思的习惯。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的第一本随感集。其中的一个个句子虽短,却如宝石一般,闪烁着深邃而璀璨的光芒。
?
《守望的距离》《灵魂只能独行》是周国平的散文集。比起那些大哲学家来,周国平的哲理散文,语言更中国化,也更质朴简单,同时绝不失深度。
除了这几本,周国平还有不少随感集和散文集。读国平,不必局限于上述几本。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些他的书,相信也能让你爱上哲学,并且学会深思。
【周国平深刻语录】
1.一切迷恋都凭借幻觉,一切理解都包含误解,一切忠诚都指望报答,一切牺牲都附有条件。——《人与永恒》
2.最强烈的爱都根源于绝望,最深沉的痛苦都根源于爱。——同上
3.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灵魂只能独行》
二、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
?
这两本都是享誉全球的哲学入门书。虽然是入门书,但思想绝对不浅。读之,可让你爱上哲学,进而爱上某些哲学家。
《苏菲的世界》通过小说和书信的形式,向你介绍世界著名哲学家们的思想,激起你对深邃真理与人生意义的强烈好奇。
《哲学的故事》通过讲哲学家的故事,来阐述大哲学家们的主要思想。静心研读此书,可进入人类哲学史的核心。深刻的思想性和超凡的生动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
【贾德/杜兰特深刻语录】
1.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世上一般。——《苏菲的世界》
2.懂得该问什么问题,就已经懂得一半了。——《哲学的故事》
3.凡事考虑浅显之人,往往很容易下结论。——同上
三、柏拉图的书:《理想国》《苏格拉底之死》
?
?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人。柏拉图的书,大都是苏格拉底与其弟子和敌手的对话录。今天我们了解的苏格拉底思想,基本上都源于柏拉图在其著作中的记载。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爱默生曾如此评价本书:“烧掉所有的图书馆吧,因为所有的价值都在这本书里。”
《理想国》是一部对话录、一部大综合著作,涉及到哲学、政治、伦理等诸面,而且语言颇富文学色彩,充满了思辨的味道与哲理的芬芳。此书着实开阔了我的眼界:原来几千年前的哲人的思想,竟已深刻到这种程度。
《苏格拉底之死》封面宣传语:“这是一部展示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的哲学经典。这是人类精神殿堂的入门书。在西方文明史上,除了耶稣,没有任何人的死像苏格拉底之死,给人类心灵带来如此大的震撼。”
【苏格拉底/柏拉图深刻语录】
1.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他不会停留在意见所能达到的,多样的个别事物上的。——《理想国》
2.只要我一息尚存,肢体能动,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实践哲学,不会停止勉励你们,也不会停止向每一个遇到的人阐明真理。——《苏格拉底之死》
3.在这种尝试中最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是那些独立地运用理智,尽可能认真地研究每个对象,在思考中不看重视觉,也不以其他感觉充塞推断的人。——同上
四、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
?
大二结束后,我为了痛快淋漓地读书,在家休学了一年。那个暑假,我读到了这本书,当时真是五雷轰顶。它让我生平第一次明白: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深刻——鲁迅等人,与叔本华比起来,竟显得像个浅薄之徒啊。
读《随笔》时,感觉叔本华像是一个丝毫不懂怜惜人类,只顾自爽于揭露人生真相的残忍哲学家(尽管很深刻)。读过此书后,我终于明白了叔本华整个哲学的真义:让人类悲观而幸福。真正深刻影响我人生观的大书屈指可数,《人生的智慧》位于此列。
请看看下图中的三个豆瓣网友,是如何赞美此书的吧。
【叔本华深刻语录】
1.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叔本华思想随笔》
2.精神的安宁是幸福的构成基础。——《人生的智慧》
3.平庸的人喜欢与别人交往,喜欢迁就别人,这是因为他们忍受别人,要比忍受他们自己更加容易。——同上
五、尼采的书:《尼采读本》《尼采散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
?
尼采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与叔本华一脉相承,却又大异其道。异曲同工的是,尼采与叔本华虽然都是哲学家,但他们的作品,都不像经院哲学家那么晦涩、沉闷,而是充满比喻和形象,摄人心魂。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 它震聋发聩,奇见迭出,仿佛一部新时代的《圣经》。
《尼采读本》和《尼采散文》是尼采哲学著作的精选集。读精选集,往往是聪明选择。
【尼采深刻语录】
1.我厌倦了诗人,无论旧的还是新的,我觉得他们都是肤浅的,都是浅海。他们想得不够深,所以他们的情感也不深沉。——《尼采读本》
2.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旅程的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同上
3.凡有疯狂之处,也就有天才和智慧的种子。——《尼采散文》
六、邓晓芒的书:《康德哲学讲演录》
?
康德在世界哲学史上是什么地位呢?有这么一个比喻:“康德是一座蓄水池。他以前的西方哲学,都流进了康德这座池里。他以后的西方哲学,都从康德这座池中流出。”
但我不建议各位去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因为康德的书在哲学界上以艰涩著称,就连许多专业学者都读不懂,我们又何必在上面浪费时间。
《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本系统介绍康德三大批判的读物,是作者根据面向大学生的演讲稿,审定修改而成。通俗而深刻。
邓晓芒是国内研究康德的顶级专家。与其耗费巨时巨力把康德的三大砖头通通啃一遍,不如耐心地嚼完这块并不厚的干面包。
【邓晓芒深刻语录】
1.我们要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位置。——《康德哲学讲演录》
2.二律背反就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各自成立,但是在逻辑上又是不可能并存的,是互相消灭,互相背反的。——同上
3.恶是历史进步的杠杆。——同上
七、老子的书:《道德经》(又叫《老子》)
?
木心谈《老子》:“《老子》不可以浅读,《老子》浅读,人会变成阴谋家,非常狡诈,玩一些兵法、谋略。可是如果深读,就会练成思想上的内功,会非常强。”
如今的中华古籍其实已经不难读了,因为已经有译文了嘛。应该提防的是那些差劲的译文。有不少古文译者,治学很不严谨,或者学养不深,译出来的白话文问题丛生。
《老子》的版本,我向大家隆重推荐陈鼓应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译》。不论是注释还是译文,都显得功底深厚。
南怀瑾的这本《老子他说》也力荐给诸君。假如北京大学开一门读《老子》的选修课,那教授讲得再好,想必也干不过南怀瑾。
【老子深刻语录】
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
2.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
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
【佛学类】
一、南怀瑾的书《金刚经说什么》
???
经过党的政治教育的中国人,恐怕极少会对佛学之类的东西有兴趣。
了解越少,往往偏见越大;偏见越大,往往了解越少。
我认真读了一些佛学书后,发现:佛学无疑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牛逼的财富之一。
佛经中蕴藏的哲理性之丰富与辩证性之伟大,在我看来,甚至超越了马克思哲学和唯物辩证法。
南怀瑾是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渊博大师。不过,南先生修养最为深厚的,还是在佛学方面。
《金刚经》是最重要、最基本且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佛经之一。如果没有心经,“之一”二字也可删掉。
《金刚经》是深得见不到底的那种书。听南先生讲《金刚经》,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南怀瑾深刻语录】
1.《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刚经说什么》
2.所谓根本的智慧,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同上
3.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同上
二、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重新认识你自己》《生命之书》《最初和最终的自由》
?
?
?
佛学类,我本打算叫做“超越类”。含义是:超越思想本身。为什么要超越思想本身呢?因为,如果思想本身是有局限性的话,那么你的思想即使再有深度,也是不够的。
我在 《 想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这几个人的书你一定要读》 中谈到:“克里希那穆提学说巨大的震撼力与旷世的深刻性,并不亚于尼采…与尼采不同的是,穆提继承了佛学的灵魂,因而有时干脆站在思想和思考之圈外,去探讨思考本身的弊端与思想本身的局限性。”
在此处,我与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读书人,出现了一道分水岭。一个书蠹推荐提升思想深度的书,十有八九不会把佛经里也加进书单,更不会谈什么超越思想本身。
我这么做,无非是为了提醒诸位:思想不是万能的。一个人沉溺于繁深的思想,可能也意味着TA的心灵走进了死胡同。当然,我是说“可能”。
【克里希那穆提深刻语录】
1.假如你是在智性的层次理解受限所带来的危机,你绝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因为理念及行动,两者是相互冲突的,因而削弱了你的能量。只有当你把自己的受限制,看作如临深渊的切身危机时,你才会付诸行动。因此,了悟就是行动。——《重新认识你自己》
2.越是能把一切声音都听进来,你的心就越安静,而这种安静的状态是不会被噪音所破坏的。只有当你在抗拒某个东西时,亦即在你和你不想听的那个东西之间树立起屏障时,心才会出现挣扎。——《生命之书》
3.一个充满着知识的头脑,只会阻碍你看到崭新的事物。知识便是求道者的障碍,它使得我们无法体悟那个在时间之外的东西。——《生命之书》
结语
读深刻的书,不易,甚至会很困难。但困难正是进步的垫脚石。只要方向和方法对,最艰难的时候,常常就是进步最大的时候。
以上那些深刻思想家的书,正如一艘艘在大海里窜伏的超级潜艇。
希望你我都能勇敢地踏入这些艇中,甚至凭我们的独立智慧,利用它们,操纵它们。
让这些潜艇载着我们,驶向海之深处吧。在那里,存在着瑰伟绝伦的秘密,闪耀着奇丽至极的景色。
本文标题: 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读后感(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研究18 眼不见 不一定心不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46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