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苟坝会议读后感苟坝会议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团,完成了遵义会议改变党中央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任务。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
遵义苟坝会议读后感
突围转移("长征"的提法是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彝民区后朱德提出的)中的中共中央,主要是领导红军打仗、求生存。毛泽东在遵义县枫香镇苟坝村复执中国工农红军最高领导权、指挥权,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命运实现了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在帮助周恩来指挥军事时,就构思成熟把"滇军调出来"战略计划。这个计划是从一渡赤水河、二渡赤水河两次被动转移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不放弃进攻驻仁怀坛厂的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纵队,反对进攻打鼓新场;就是希望从长计议,实施把滇军调出来,进滇入川战略计划。
苟坝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1935年,三个人在这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在小的时候常常听奶奶讲起她们当年看见这些人来到这里的故事,她说刚开始她们听说是一群什么都要强的人来咯,全都躲进了我们家后面的那些山洞里,吓得要死,过几天她们偷偷地跑了回来看见了他们(这就是革命先辈中国工农红军)。他们在那儿忙忙碌碌,到了晚上有的就睡在我们家的晒坝里。等他们走后奶奶们回家来看见自己家的东西都在,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奶奶们都愣住了。后来解放了她们才知道红军就是当年来过我们家乡的那些人。
苟坝会议旧址于 2021年7月1日对外开放。
遵义会议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遵义会议放光芒》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章 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明错误指挥下,这个时候敌人也步步紧逼。广昌、万年亭、驿前、石城都失守了,这个时候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
第二章 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 中国工农红军 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
第三章 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因为红军反围剿失利, 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但是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这个时候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都来送别红军。
第四章 路在何方————1934年11月 粤北与湘南:在长征前夕,粤系军阀 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 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
第五章 山河都苍茫了————1934年12月 湘西与豫西
第六章 橘子也红了————1934年11月 湘南
第七章 血漫 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 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 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第八章 恭贺 新年————1935年1月 乌江:1935年1月1日,红军突 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经过廻龙场、茶山关、江界河等战斗。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 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 国 民 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 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 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第九章 夜郎之月————1935年1月 遵义: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 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自此,我党由稚嫩走向成熟。
第十章 残阳 如血————1935年2月遵义:遵义战役,是红军在敌情非常严峻的情况下,5日之内连下桐梓、娄山关和遵义,共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2个师、8个团,俘敌3000人,取得中央 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十一章 巴山 蜀水————1935年4月 川北、湘西与陕南
第十二章 金沙 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第十三章 喜极 之泪————1935年6月 四川达维: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 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 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第十四章 黑暗 时刻————1935年8月 松潘草地: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 一大奇迹。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第十五章 北斗 高悬————1935年九月 陕南与甘南: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第十六章 天高 云淡————1935年10月 陕北和川西:1935年10月,红一军翻越六盘山之后到达吴起镇,10月19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此次会师,标志着红一军长征结束。
第十七章 北上 北上————1936年1月 湘西 与川北
第十八章 江山 多娇————1936年10月 甘肃 会宁:1936年10月10日,红一、红四 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扩展资料:
一、内容提要
1、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3、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4、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5、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二、图书简介
1、《长征》是第一部用纪实方式最全面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作者:王树增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状态:选载
3、分类:纪实文学 点击数:748127 字数:111044 出版时间:2006-09-01
长征是黑暗天际间迸裂出的一道照彻大地的光亮。
回首长征,我们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是不屈的意志,什么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英雄主义。
无疑,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不败皆源于此。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革命才得以取得胜利。
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具备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就有希望争取到光明灿烂的未来。长征永存人类史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500字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500字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
这是一个重要亲历者对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如实评价。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8月11日电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
马卫防、杨茹、娄思佳
1943年,张闻天在整风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这是一个重要亲历者对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如实评价。
遵义会议前,党内军内对“左”倾错误危害的认识日益清楚
在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央红军先后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初期的一连串失利。特别是湘江战役之后,红军广大指战员对“左”倾错误的不满和质疑到了顶点,一些曾经支持“左”倾错误的党和红军高层领导,开始重新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召开紧急会议。在朱德和周恩来的推动下,会议破例请毛泽东参加。毛泽东在会上力主实行战略转兵,改变红军行动路线,向西进入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以争取主动。这一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赞同,但博古、李德等人仍然坚持原定的向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
红军究竟该向哪里走?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
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黎平召开会议,接受毛泽东的主张,决定改变前进方向,到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创建新苏区。
只要博古、李德仍然掌控军队,错误指挥就很难避免。12月20日,中央军委纵队到达黄平,张闻天、王稼祥商议支持毛泽东出来指挥。消息在刘伯承等几位将领中传开,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贵州猴场召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决定。随后,红军渡过乌江天险,于1月7日占领遵义。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多数与会同志支持
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被永远载入史册。
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洛甫(即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红5军团政委李卓然,中央秘书长邓小平。李德及担任翻译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失利的教训。
在第一天的会议上,博古首先作主报告,他片面强调失败的客观原因,而没有认识到军事指挥上的严重错误。周恩来接着作副报告,指出失败和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战略战术错误,并主动承担责任作了自我批评,同时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商量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冒险主义军事错误的报告。张闻天的发言逻辑严谨,措辞激烈,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
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系统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一系列错误,具体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当前应采取的军事方针。
王稼祥随后在发言中也严厉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对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表示支持。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与会同志的发言,都不同意博古所作的主报告,支持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的意见。
遵义会议后,“新三人团”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1月17日深夜,遵义会议闭幕。会议做出了四项决定:一是选举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二是指定张闻天起草《遵义会议决议》;三是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进行调整;四是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根据会议决定,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调整,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毛泽东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议》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红军反“围剿”作战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等在领导红军长期作战中形成的基本作战原则,严肃指出博古、李德要对军事领导上的错误负主要责任。
随后不久,中革军委设立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3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决定,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也被称为“新三人团”),全权负责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遵义会议集中纠正了“左”倾军事错误和宗派主义组织错误,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长达4年之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党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完全可以独立地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从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开始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为夺取长征的胜利,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