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 心理营养读后感(读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6-08 10:09: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9

林文采《心理营养》听课感悟1昨天家务的时候,一下子听了三节林文采的课,感觉如沐春风,很有疗愈感。就决定好好效果吸收每一节课,不是听一遍就够了。,...

林文采 心理营养读后感(读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有感)

林文采《心理营养》听课感悟1

昨天家务的时候,一下子听了三节林文采的课,感觉如沐春风,很有疗愈感。就决定好好效果吸收每一节课,不是听一遍就够了。

回想当初刚看到这套课时,我并没有想买的需要,也不想再额外花钱购买新的课程了,因为已经买了很多课都来不及听。看到重要他人,安全感,信任等等,都是自己已知的东西,觉得对待孩子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信任安全感,自己做得应该很不错了,大宝出生时,我就和豆爸形成共识: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甚至比孩子的生理成长更为重要。

这些年,自己读过不少心理学著作,听过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再看到林文采的课,没有太大新鲜感和求知欲了。

林文采是萨提亚心理学的著名讲师,看看个人简介,挺牛逼的,线下课特别贵,还很火爆,而且无复训。身边好多朋友再推荐,好友陶宝妈,专门为这套课开通会员,她经常奔波于卓越父母的线下课程,知道她的课多么受欢迎。悦享汇专门成立学习群,各路学霸参与其中,我真的很想目睹这位大师的讲课风采,于是报名参加了。

家务时间听了几节,很细致,感受心理营养对人的滋养,感恩小时候在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原来孩子的爬,孩子独立行走,都有很深刻的意义,为什么很多人长大之后,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行为,这都可以在小时候没有给足心理营养找到根源,听着听着。感觉更加理解了生命。

读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有感

一个真正自我价值感高的人,不会为外界的批评所干扰,因为自己很清楚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外人对你的情绪全部来自于他人,与我无关。不会由于外人的评价,我就成为那样的人。这个过程需要修炼。
——《心理营养》作者林文采金句分享
我不算是个能量均衡的人,在某些能量底弱的时候,会对自己之前做的一些事情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后悔。

前年一个高兴理麻了个“亮蛋”看似一时兴起,其实是多年前就想要尝试的一个发型。可后面引发的一系列是非,是远远没想到的。

“难看、丑死了、行为艺术、看破红尘了吧……这些算是说得轻柔的了”;还有说“变态、婚变的、博关注、营销、离经背道……”有背地说的、也有当面说的。

但“光头”事件是自己无论状态、能量如何至今并没有一丁点后悔的。自己也在想以前很容易受人影响而摇摆的人为什么这件事,在这么些异议中还算淡定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这件事于我是从心而发的,它就是、只是一个发型而已,如此简单。其次,尽量做到该做到和能做到的。在一些场合如教堂、课堂都会配上一顶发套或帽子,以示对公众场合的尊重。尽量减少别人不适。但是这事并没有造成自己、他人、环境的危害。

某些人看了的确不舒服甚至恶心,见谅这不是有心为之,而感受是每个人自己的。你的不舒服不接纳,我也接受。但我并没有对别人的身体或环境造成实质上的危害。

这个事情过去2年多了,前些天还有友人问起做这件事的意义收获何在?

我说:这纯属个人喜好,所以不存在啥收获和意义啊。

想了想非要说这个事有点啥启发吧
,那就是这个世界朝向包容比如多元审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简简单单纯粹由心而发的东西反而具有高价值,而自我的心理营养充足产生的高价值感是经得住时间和外界的考验和干扰的。

当然,淡定也仅针对于此件事。或为数不多的几件小事。要真正成为自我高价值感的人,要修的路任重而道远。

分享林文采《心理营养》讲座

      这个寒冷的冬天,有幸参加了济南新闻广播举办的父母学堂。让人热血沸腾的是这次讲座请来了林文采老师,当张兆凤老师在《林文采家庭教育青岛黄岛中心》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们后,我就已经无法平复我内心的兴奋与激动。在张老师工作室中我连续参加了亲子课与成长课,逐渐知道了心理营养,逐渐认识了自己,逐渐的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我当然更加好奇与期盼聆听这位给予张老师无穷力量的林文采老师的讲座了。怀揣着一颗追随偶像的心,带上林文采老师的《心理营养》踏上了去往济南的路途。
      讲座于9:00正式开始,不到时间会场内便已经座无虚席,林文采老师一袭红裙飘飘走上舞台。于是我开始记录下了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想把它分享给更多需要帮助的父母。
      心理营养是林文采老师提出的理念,大家对什么叫生理营养非常清楚,但是明白什么叫心理营养吗?    基本每个孩子四个月会翻身,六个月会坐,七个月会爬,一岁会走路;需要父母给予生理营养,生理营养就是大家熟知的食物和水,如果没有给予生理营养,孩子是会死亡的。人类区别与动植物的便是人类有特殊的需求,人类会追求理想,会考虑活在世界上的意义,那么我们除了生理营养必然还需要一些东西,这些也必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这便是心理营养。2万家庭的个案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所谓的偏差行为最有效的药便是给他做心理营养。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寻觅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孩子是不同的花,给他足够的心理营养,让他把自己生命的美丽和特质绽放出来。
      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0-3个月,来自父母)

人类区别于动物,生出来时什么都不会,这时妈妈不知道他将来会是怎样一个孩子?品格好不好?IQ高不高?却可以完全接纳孩子什么都不会,可以接纳孩子的无能。然而刚出生的孩子所有的感觉都是开启的,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态度,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求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NO1 in life.(0-3个月,来自妈妈)

这个时期孩子还需要确认的是你要把我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算我什么都不是,我在你生命中是有价值的。这个是妈妈给予孩子的,就像分泌母乳一样,这个时期的妈妈会分泌本体胺。促使妈妈心甘情愿的为孩子提供一切,在妈妈的眼中,孩子一定是最完美的。如果妈妈不能满足呢?孩子必须要找另一个重要他人,这个是由孩子自己挑选的,最初、最本能的选择是妈妈然后是爸爸,如果不能满足,孩子会找其他重要他人,可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老师或其他长辈。如果不找其他重要他人,就可能会缺心理营养。

如何判断有没有缺心理营养:

1  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2 孩子人际关系如何;3 是否有偏差行为(伤害自己或他人)。

如果没有重要他人,孩子一生都会一直寻觅别人来无条件接纳他。如果发现,尽早给他做心理营养,越小做越好。孩子若是十岁前,可能做几个月就可以了,十五岁左右需要3年。可以刻意找时间一对一跟他单独,一次大概十分钟,尤其是家中有二胎的。可以跟孩子一起读故事书或者相册。

长大的孩子如何让他知道是被无条件接纳的呢?当他做的不好,没达到标准的时候,让他知道:你做的是错的,但是妈妈依然会接纳你。无条件接纳不等同于溺爱,溺爱是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告诉他做的是错的,任其发展。无条件接纳是清楚的让孩子知道你做的这件事是错的,但是我依然会接纳你这个人。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4个月-3岁,来自父母及其他重要他人)

孩子此时需要从重要他人身上吸收大量安全感(妈妈 爸爸 其他人),爸爸通常需要出去工作,孩子就需要从妈妈身上吸收安全感,是为了跟妈妈或其他重要他人分离。这种自动自发的分离,从爬的时候开始(6、7个月),此时允许他爬就是给他安全感,等他玩够了爬回来的时候,妈妈的样子决定了他的安全感。此时如果妈妈不看他或不理他,安全感会不足;妈妈能开心的看孩子,并欢迎他回到身边便可以了。林文采老师有四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亲手养大的。他们要爬就让他们爬,要回来就让他们回来。如果养孩子养到披头散发,肯定是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不对。

允许孩子做他那个年龄应该做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安全感。吸收安全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孩子三岁前以为跟妈妈是共生体,孩子来到世界上在妈妈肚子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个体,生理上在剪短脐带那一刻,心理上要在三岁。如果安全感吸收不够,就不能成为独立的人。一个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人就不能为自己负责,总要别人为他负责,这样的人自己和他人都会讨厌。

  如何看孩子是否分离?从家到幼儿园,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高中或者孩子朋友之间闹矛盾,都在面对分离。有的孩子安全感不够的话,跟好朋友吵架不肯去上学,其实是不肯面对分离的表现,就是所谓的分离焦虑。

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1 妈妈情绪稳定。情绪稳定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不乱发脾气。让孩子知道地雷在哪里,只要你不去踏,我就不会发脾气。情绪不稳定是指,不告诉孩子地雷在哪,孩子知道有地雷,但是不知道地雷在哪,就会恐惧; 2 父母关系良好。父母吵架孩子会害怕,如果夫妻实在要吵架,就不要在孩子面前吵。 3允许孩子做他年龄段该做的事情。三岁的孩子可以自己拿水喝、自己吃饭、穿袜子和衣服,让他做就会增加他的安全感。每做一样孩子安全感就会增加一分。也不要让他做的太多,只做年龄段可以做到的事情。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4-5岁,来自爸爸)

安全感足够的孩子三岁以后心理上可以跟妈妈分离出来,开始有自我意识了。他此时会想知道我是谁?从哪来?我可爱吗?好看吗?有能力吗?我够不够好?聪不聪明?此时开始会有竞争性,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此时可催眠他,爸妈讲什么他相信什么。

此时爸爸是最重要的 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喜欢找爸爸,更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林文采老师四岁的时候爸爸对她手工的肯定,夸她聪明,使得她坚信自己是聪明的。十岁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对自己不喜欢自己,对老师的话却毫不在意。学心理学过程中发现自己成长过程中对别人的话毫不在意。可见爸爸的肯定、赞美、认同对于孩子的价值感是非常重要的。

爸爸可以给孩子最好的礼物:1 自信 2人生观 3性别认同。当今中国青少年普遍以同性恋为美。

如果爸爸无法做到,妈妈可以替代,但是妈妈做要比爸爸多做十倍。更多的肯定、赞美、认同是在生活过程中,要发自内心的。
第五个心理营养:模范作用(6-7岁,来自重要他人)

6岁到7岁(小学之前)孩子在生理上:头脑像录像机一样,开始记录重要他人的行为举止,模仿他在有情绪的时候,人际关系有问题的时候,生活碰到困难的时候,是如何做的。

如何成为孩子的模范:1.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2.如果是重要他人,有没有以身作则 3.经常出现,让孩子看到。不出现的父母,就算做的再好,也无法被孩子吸收模仿。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通常会出现追求偶像的现象。
对于出现精神疾病、厌学、偏差行为的孩子,做心理营养可医百病。接着林文采老师用明晰简洁的语言和思路给现场的许多父母提出的棘手问题给出了让人内心澄澈的解答。现场的父母都跟我一样把自己最敬佩的掌声献给了林文采老师。

林文采老师的讲座确实给了我很震撼的感觉,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夸张的表情,用温和而有力量的声音,用各种易懂的比喻,竟然带给了我无限的能量与自信。虽然讲座已经结束了,但是林文采老师的金句还在耳边时常回荡。我的内心也久久不能平静。在育儿的路上我不再彷徨、焦虑,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前进,用林老师的话:边怕边做,边做边怕,当我有了成功的事情,这个成功将被我的身体记忆,我就可以逐渐打破我以前的内化记忆。做一个温和坚定的,可以为自己负责的妈妈,我想这便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了。
以下为林文采老师讲座中解答问题,请不要随意公开、传播提问者的隐私。

1. 自己在价值感上严重缺失,所以也无法给孩子做心理营养,请问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答:每天晚上可以回忆今天做过的、说过的对自己或他人有用的事与话,肯定、赞美、认同自己。还可以把自己一生中影响自己的重要事件写下来,用现在的自己看当时的自己,能不能接纳那个时候的自己。
2.  自己会经常急躁,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答:1)学会情绪管理        2)处理与父母之间的未了情        3)回看成长史,是否有创伤事件,要做专业的心理治疗        4)把心理营养做在自己身上。
3.孩子已经上高中住校,平时很难沟通,怎么做心理营养? 

答:要做心理营养必须是要想尽办法与孩子沟通的。可以电话沟通,少问孩子,多分享自己,多关心关怀孩子。
4.孩子写作业出错会很急躁,应该怎么办? 

答:首先要看到的是孩子对的地方,再说,你看看这个题怎么样?孩子就已经明白这个题是错误的。若字写的不好看,可以先肯定他的态度,再让他挑出几个自己觉得好看的字,进行肯定,这几个字因为笔画少写起来用心,所以就写的很漂亮,每天如此,先肯定孩子做到的,一个月后就可以改变。
5.孩子文理分班后,物理实在是学不好,怎么办?

答:想要孩子物理进步,首先要放下期待,因为这个学习的好坏确实与天赋有关,然后只看孩子进步的地方,只跟孩子说他的进步。孩子的物理成绩会慢慢进步的。
6.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任何东西,怎么办?

答:孩子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要引发孩子产生兴趣,可以让他因为学习而得到心理营养,把无趣的变成有趣的。不要让孩子认为不学了,才不会挨骂。
7.在给孩子讲完故事后,孩子总是把书撕了,是偏差行为吗?怎么办? 

答:孩子还太小,不能判断为偏差行为。可以不用书,声情并茂的给孩子讲故事,更容易吸引孩子。
8.请讲下心理营养与费罗伊德理论的区别?

  答:我只说我自己的心理营养,我不说别的理论,他们与我无关。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9.一旦失败就不敢尝试,怎么办?

答:一边怕一边做,一边做一边怕,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就可以了。如果成功了,会有记忆,就可以打破内化的记忆。
10.男孩经常当众暴露性器官,怎么办?

答:孩子若是没有被性侵过,就是与父母之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他用这种方式在做消极对抗。这样的孩子应该是有个包办的、焦虑的父母。可以先处理他们的亲子关系。最

后林文采老师说在面对偏差行为的孩子:1) 不要批评人格2) 不要羞辱他3) 不要焦虑
是不是能感觉到心理营养的重要性啊?一起加入我们学习的队伍中吧!感觉在张老师的工作坊学习,无论是张老师对我们的言行还是其他学员之间的互动,本身就是对我们的一种滋养。套用父母学堂的话送给大家: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读林文采的心理营养之后,以孩子、老公、工作写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本文标题: 林文采 心理营养读后感(读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403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没时间故事读后感(《就因为没时间 才能什么都能办到》读后感)社会学方法论准则读后感(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读后感4000字自己手写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