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奥的《尚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
深奥的《尚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撒贝宁与秦朝博士共读《尚书》,为何这本书值得人反复品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于现在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教育是为自己以后良好的发展做准备,而然有些人认为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以前的中国,对于《尚书》这本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但是这里面可以看到以前人们的思想倾向。所以说这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以前中国的一本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撒贝宁于秦朝博士共读《尚书》,为什么他们不一起读别的书,就选择《尚书》呢?就是因为《尚书》是我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而且本书结构是比较完整的,有一定的层次。在这本书当中我们就是可以看见它有自己的文字特色还是比较适合品读的。
《尚书》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一本书。《尚书》这本书也讲到了关于德治的事例,汉代儒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意思就是一个国家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其实想要看懂这本的人都有着怀着国家意识,所以说想要更好的管理一个国家你需要读懂《尚书》这是我们古代的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也足以说明在很久以前的中国就有这管理国家的方法。
《尚书》对我们的影响不凡。在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其实《尚书》残缺的是最多的,所以在本书里面的问题也是最多的,当时的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和诸侯史记,不让民间的人们私藏这本书,之后就开启了书禁,但是后来文帝鼓励人民献书,《尚书》才得以流传下来。今后人的记录这部经书已经成为文学经典。
上面不仅仅是讲述了古代的一些事情,在这里面更重要的是里面反映的思想,所以说这本书是值得人反复品读的。
21《经典常谈》之《尚书》读书笔记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偶然有称为“谟”。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缺乏可信的证据,但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书”原是记录的意思,那些所谓的“书”只是指当时存在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成《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了汉惠帝,鼓励人民献书,济南伏生便把私藏的《书》献出来,但经过战乱,也只剩下二十九篇了。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
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他的学生用隶书抄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的《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其中有《书》,后来经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加以整理,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就称为《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因为语言字体的两重困难,《古文尚书》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没能流传开来。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一直珍藏在身上,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这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虽经诸大师作注,最终也未能传到后世。
东莱有个张霸,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尚书百二十篇》,后来被汉成帝发现伪造,将其下在大狱。还保存其书,后来他的弟子谋反才将其毁废。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传。晋武帝时期,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大概率是王肃伪造伪造的。后来经过怀永嘉之乱,这部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使梅发现了它,便拿来献给朝廷。这时候伪造的《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隋朝统一以后,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颁布天下,考试必用此本,《五经正义》成为了官书,从此经学大统一,这《尚书正义》便是用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作注本便无人理睬,时间一长便残缺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初。其实一千年中也有人怀疑过,但都没有实锤就不了了之,直到清朝的三位学者,阎若璩,惠栋和丁晏,三人如同接力一般不断考证调查,步步还原.了《尚书》被伪造的蛛丝马迹,最终将王肃揪了出来,这宗千年公案才得以定论。他们也考证出了伏生的《今文尚书》才是真本,让它从千年迷雾中还原了真面目。
千年之后在清代终于侦破了这桩公案,所以现在我们所说的通常是指《今文尚书》:这个过程,听起来曲折离奇,没想到学术造假自古有之,让人啧啧称奇。
深奥的《尚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这部著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尚书》,字面意思是“远古之书”或“高贵的书”,原称《书经》,也能单称之为《书》。它是国内最历史悠久的一部史籍,在其中储存了多个殷周时期的历史时间文档和初始原材料。《尚书》是第一部用文本记述的中国上古史。古代人“尚”与“上”通用性,“书”原先便是史。上古时候,史为懂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因为这一部书所记述的是远古的史事,因此叫做《尚书》。它在其中含有的文体活动十分复杂,里边有正儿八百的历史数据,也是有王、重臣、知名人士的人物传记、采访和发言稿,乃至也有当然课程中的毕业论文和专业书籍,总而言之是一切有价值的古时候材料的集部。
《尚书》由来各不相同,最开始全是一篇或2~3篇在一起零零散散地广为流传下来的,之后孔子在晚年时期集中注意力梳理史籍,在“书”类参考文献中筛出100篇编在一起,作为学员教材内容,这才第一次拥有集结方式的《书》发生。在儒家文化中《尚书》具备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但做为这一部书的总编,孔子也有一个问题,那便是他编“书”单纯是出自于本人的学术研究必须,这些不符儒家文化的“书”孔子当然就并没有编进来,有一些“书”也就因而渐渐地消亡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施行《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广为流传产生破坏性打压,原来的《尚书》抄本几乎所有被烧毁。汉朝再次高度重视儒家文化,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朝行驶文本篆书写的《尚书》,共28篇,大家称作今文《尚书》。西汉时,流传鲁恭王在拆卸孔子故宅一段墙面时,发觉了另一部《尚书》,是用秦代六国时的文字写法的,大家称作古文《尚书》。古文《尚书》通过孔子后代孔安国的梳理,书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在西晋永嘉年里的战争中,今、古文《尚书》统统流失了。
今存于《十三经注疏》的《古文尚书》有58篇,在其中的33篇与汉朝传本文本大多同样(仅有极少数章节的合分、命名不一样),此外25篇是晋代人的伪作。草窗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普遍吸取先人考订成效,革除25篇伪作,将书目再次厘定为29卷,大多修复了汉朝《尚书》传本。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