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的研究方向,布迪厄的社会学工作涉及范畴之宽、领域之广、问题之繁,使人很难把握他的思想体系和脉络。他出版的20多部著作中包括田野调查、概念分...
布迪厄的研究方向
布迪厄的社会学工作涉及范畴之宽、领域之广、问题之繁,使人很难把握他的思想体系和脉络。他出版的20多部著作中包括田野调查、概念分析、对当下问题的介入、长远社会理论反思。从阿尔吉利亚卡比尔人的荣誉仪式到学校制度,从研究体制到婚姻制度,从文化趣味到男性宰制,从高官到语言,从海德格尔到电视媒体,令人眼花缭乱,很难从中找出其思想的连贯性,统一性。
了解布迪厄,看来需要建立一个专业课题。
虽然不同阶段时期的布迪厄的思想脉络有不同的演变,但他的研究方法却具有一种深度的统一性,那就是对个体身份一致性的理论反思。“我是谁?”“我知道什么”,这古老的哲学提问来自苏格拉底,布迪厄则对它进行了别样的研究。他并非像古典哲学那样去追问人的本性与条件,不想探讨一般意义上人的本质是基于什么之上的,他要做的是去了解一个特殊主体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包括其趣味、自我关照与策略是如何产生的。
不过他认为自我认识并不能通过对自身的内省获得,而是要通过对自身上下左右的观察才能达到。对自己的认知因此不能是内省的结果,而是某种客观量化的结果:别以为你天生就是艺术胚子,最好得看看你的出生地与出生时间,你父母的职业和你的学习成绩单。布迪厄认为,主体的形成并非心理冲突的结果。 他虽然坚持“个体并不是自己的中心”,不过与弗罗伊德的向内求索相反,布迪厄认为应该向外界寻求答案。人对自己的了解并不是自己就明白的。人的习性也不是天生就是这样,它是符码与区别之复杂游戏的结果。
在这种隐匿机制上,他创造了自己的新概念,例如习性(habitus)(借过去经验铭写于身体以使实践认知活动得以进行的一种感知、判断及行动系统)、场域(champ)、象征性暴力(violence symdolque)、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l)等。布迪厄对这些词汇具体的、细致的而非抽象的、修辞的、一般研究使社会学“成为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让每个人能更好的了解自己是谁、自己特有的社会生产条件及在社会中的位置”。
然而,通过这种自我在社会位置中的认知来解放自己的条件虽然存在,但要实现这些却没有保证,没有什么可以确保对社会的决定性的了解的清晰就可以挣脱它。在布迪厄看来,被统治者总是内化了那种统制关系以最终重新导致他们的被压迫的地位。而这正是他所确立的象征性暴力的本质功能。
布迪厄的这种社会决定论也是他遭受各方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学要写读书笔记,请推荐一下社会学的经典著作
不要太深奥,太难理解的,国内和国外的均可最好能够附简介,谢谢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宗教谈资本主义的兴起,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儒教与道教》,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展,社会学大家谈中国。
罗成的主要论文:
1.《哪种差异?如何认同?——启蒙的身份政治》,《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11期。
2.《从“寂寞”走向公民美学——对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反思》(合撰),《探索与争鸣》,2021年6期。
3.《追寻“美好”:建国60年美学政治意识审思》,《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2期。
4.《感通视阈中的美学嬗变——回望美学30年》,《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2期。
5.《现代性祛魅话语现象之反思——兼重申文学正当性》,《当代文坛》,2009年1期。
6.《盲目与洞见:论新世纪文论教材建设》,《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4期。
7.《“理论旅行”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江淮论坛》,2008年3期。
8.《象征暴力的反思批判——评布迪厄<关于电视>》,《文化与诗学》,第6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话语密林丛中的精神漫游——论<启蒙时代>》,《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10.《历史风尚与人文价值之辨——<文心雕龙?体性>再解读》,《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11.《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牴牾——对《致橡树》的互文性再解读》,《理论与创作》,2005年6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