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辅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小学生:一、通读全文只有掌握了全文,才能谈得上写读后感,是不是?这其中,特别是精华段落,要重点的多读几次。其次,要了解作...
如何辅导学生写好读后感?
小学生:
一、通读全文
只有掌握了全文,才能谈得上写读后感,是不是?这其中,特别是精华段落,要重点的多读几次。其次,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本文的背景。
第二、掌握写作的目的和背景
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他当时处于怎样的环境?他想通过文章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和意思?理顺了这些问题,读后感就酝酿的差不多了
第三、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
读文章只是途径和方法,读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欣赏,读后感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读后,你有什么收获?欣赏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会对你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帮助?总结好这部分,就可以完成读后感了
初中生:
一、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二、确立感发点。感发点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
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感发点等方面的交代,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形式结尾,要根据读后感的类型而定。希望有帮助!!!!!!!!!!!!!!!
一、通读全文
只有掌握了全文,才能谈得上写读后感,是不是?这其中,特别是精华段落,要重点的多读几次。其次,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本文的背景。
第二、掌握写作的目的和背景
作者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呢?他当时处于怎样的环境?他想通过文章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和意思?理顺了这些问题,读后感就酝酿的差不多了
第三、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收获?
读文章只是途径和方法,读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欣赏,读后感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读后,你有什么收获?欣赏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悟?会对你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帮助?总结好这部分,就可以完成读后感了
初中生:
一、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二、确立感发点。感发点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
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感发点等方面的交代,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形式结尾,要根据读后感的类型而定。希望有帮助!!!!!!!!!!!!!!!
如何教三年级的学生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是小学生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文体名称上不难看出,这类作文重在“感”上。“感”,就是感想,心得,体会。“读后感”即是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过程中或读完以后的感想。
《写写自己的感想》这篇习作就是在学习了《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后,请学生写写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些什么感想,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形式都有一定难度。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透材料,选准切入点,同时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怎样读透材料呢?一般说,像《王献之练字》这样的记叙文,就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来领会课文的深刻意义。如:王羲之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在这里王羲之没有直接对儿子说,字要写得好全靠勤学苦练,而是用具体的做法告诉儿子:秘诀只有两个字:苦练。王羲之在用事实向儿子说明,书法绝没有捷径好走,只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又如:“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这是故事的结果,同时也是本文对我们的启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还是其他文章,学生们的感受可能都是多方面的,但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受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受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成文。其他感受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自然段,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如写《王献之练字》这课的读后感时就可以写:我前几天学了《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写好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坚持不懈。
第二自然段,是分析原文谈感想,就是概括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或具体叙述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在这里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语句,但千万不可过多,以概括叙述为主。不少同学为了凑字数,大段大段引用原文,简直成了“读后抄”了。不要忘记,写读后感要在“感”字上下工夫,扣住感受点,回到原作中,就事论事。目的是交待自己感受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老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觉得王献之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第三自然段,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 。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
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最后,我再给各位老师提几点建议:可以尽量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学生的文章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有说服力。
《写写自己的感想》这篇习作就是在学习了《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后,请学生写写自己受到了什么启示,有些什么感想,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写读后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第一次,从写作方法到写作形式都有一定难度。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读透材料,选准切入点,同时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怎样读透材料呢?一般说,像《王献之练字》这样的记叙文,就要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来领会课文的深刻意义。如:王羲之指着园里的18口大水缸说:“你不是问秘诀吗?秘诀就在这些大水缸里面。你把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在这里王羲之没有直接对儿子说,字要写得好全靠勤学苦练,而是用具体的做法告诉儿子:秘诀只有两个字:苦练。王羲之在用事实向儿子说明,书法绝没有捷径好走,只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又如:“从此,献之学着父亲的样儿,每天早早起来写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后来,他也成了大书法家。”这是故事的结果,同时也是本文对我们的启示: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是一切成功者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还是其他文章,学生们的感受可能都是多方面的,但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受点,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我们就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受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成文。其他感受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对于初次学习写读后感的同学来说,如何行文,如何安排结构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师可先出示一篇成形的读后感范文(课件出示范文),引导学生自由读文后,提出问题,如:这篇读后感有几个自然段?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范文,使学生明确读后感的体例:读后感通常可简单归纳为四段。
第一自然段,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或什么文章,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出,不要绕圈子。只要概括地说出感受就可以了。 如写《王献之练字》这课的读后感时就可以写:我前几天学了《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写好字的秘诀就是勤学苦练、坚持不懈。
第二自然段,是分析原文谈感想,就是概括地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或具体叙述文章中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抒发自己的感想体会。在这里可以适当引用原文语句,但千万不可过多,以概括叙述为主。不少同学为了凑字数,大段大段引用原文,简直成了“读后抄”了。不要忘记,写读后感要在“感”字上下工夫,扣住感受点,回到原作中,就事论事。目的是交待自己感受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老师可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如:《王献之练字》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觉得王献之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第三自然段,联系实际,要有感而发 。在这一段的写作中,老师可引导学生想:你从王献之练字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比如:考虑如何解决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紧紧围绕感受点,通过生活的实例,找出与感受点相通之处,以及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但要注意忌说空话、大话、套话。
第四部分:用一两句话评价文章,进一步表达自己的主要感想或收获。与第一自然段形成呼应。
最后,我再给各位老师提几点建议:可以尽量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学生的文章内容更丰富,并且更有说服力。
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读后感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一、看教学效果怎么样?二、看学生的收获。一个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面评价,一个是站在学生的立场是看问题。实际问题实际分析,主要体现设计后的感受,我想只要是自己认真的去做了设计,一定有很深的感受。
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后感
小学五年级作文就有写读后感的要求。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求很高,难度也非常大。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指导起来也感到非常棘手。但是,这又是个绕不过并且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因为,从读后感的写作开始,扩展到写思想评论或文艺评论,再到给材料作文,这是一个写作的大系列。是衡量和考察学生吴文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作文的常见形式。所以,从小学开始,很好的指导小学生写好读后感,显得尤为重要。线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读后感的问题。
一、读懂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也是写读后感的难点。所谓读后感,就是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出来,也叫心得体会。从读和感的关系上说,读是干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如果离开了读,也就没有读后感可言。因此,指导学生读懂、读好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我们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把劲用在刀刃上。这也就上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原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来龙去脉,建立初步总体印象。
如《小音乐家杨科>>,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摸摸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
2.细读深思,抓重点,评词析句,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我们可以抓住杨科如何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体会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
3.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
通过研读文章,抓住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就会誏学生明白:夺取小音乐家杨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迫害致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幸福的。
二、选择感点,找到读后感的重点和切入点。
读后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有感想的触发点,也称之为感点。感点是由文章中某一个方面的类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感点很多。开始,也可能是分散的,多角度的。面对分散的众多的感点,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最擅长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
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表现张飞的鲁莽。可以写出一个人要有素养,对人要礼誏、谦恭,还可以写出遇不能急躁、鲁莽。二是写刘备的语言和写张飞的语言对应起来看,可以看出刘备的谦恭。可以写出具备谦恭的品质能成就大事业。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从中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可以写出我们要学习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这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我们就可以选择这个感点作为切入点,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又如《港澳回归中国梦》我们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判中盛气凌人的态度,可以把要以理服人,不要盛气凌人作为感点。从邓小平针锋相对义正辞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这个情节,可以把正义是压不倒的作为感点。从中国共产人以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高超的斗争艺术,赢得了香港回归,可以把斗争要讲求艺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灵活性,作为感点。从整个香港回国的艰辛过程,我们可以从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盛了,我们才会拥有发言权,才会有主权和尊严这个方面去谈感想。
可见,感点是由文章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了内容同现实思想内容的连接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决不可离开文章,凭着头脑中所谓的感觉去漫无边际的去谈什么读后感。
三、联系现实实际
读后感和文学评论是不同的。文学评论时就作品本身来谈它的艺术优劣。而读后感是从文章往外延伸去谈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现实来谈自己的感想。从而揭示它对我和读者有什么教育意义。
这里的实际是指生活实际或思想实际。可以使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我们可以这样来展开联想。诗中的孩子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
在具体些的时候,可采用展开现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采用这样的方法写层次就会显得很清晰。
四、读后感的写作模式——引、议、联、结四字诀
前面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是为读后感做理论准备的。我们姑且叫它为务虚。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后,我们再来谈如何行文的问题。我把它概括为引、议、联、结四字诀。
1、引。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才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读后感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是,一定要简明。可概述原文,可直接引原作的论点,也可有选择地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在这段简洁的叙述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突出侧面。这里所说的侧面,是指你所叙述的材料必须和你的感点相对应、相吻合。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你的感点的思想的情节或语句。。其它与此无关的材料一概不写。二是注意不要写细节,更不必写的具体生动。在叙述完原材料后,我们在对它做一个引导是的议论,引出你的感点,即点出你的感受或启示。最后再次强调一下这段文字一定要简练,整段文字不超过四十个字。
2、议。在点出你的感受和启发后。就开始进行议论。首先是议原作。我们再次回到原作中,扣住感点进行简单的议论,交代自己感想产生的思维过程。对材料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次是议感点。即紧扣感点,从原作引发开去,对自己感悟的道理或观点做论证。也就是,先阐述自己观点的重要,然后从历史上或生活上的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和重要。
3、联。通过议,用原作及历史或现实生活的实例对你的感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再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这部分主要是回扣材料,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当前的动向,作适当的评述,重点说明自己怎麽做或不应当怎麽做。
4、结。这部分主要是照应开头,深化或总结全文。我们可称之为扎好口袋。也可称之为升华。即点明你的观点的普遍意义。这部分一定要简洁,不能超过全文的六分之一。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阐述了如何写读后感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做个精炼的表述:先用洗练的语言述本事,接着由表及里剖析本事所包含的事理,再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人或事,最后阐述自己所获得的认识。下面我们再从数字统计的角度谈谈整篇文章的布局。第一部分是引字数控制在四十个字以内。第二部分是议。这是文章的核心和血肉,字数在四百字以内。第三部分是联,字数控制在一百五十个字以内。第四部分是结。字数控制在三十个字以内。这样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读后感就写成了。
当然,写文章也不是那么刻板的。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以上只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比较规范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等到同学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一模式后,还可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数,还能写出很多种有创新的有自己特色的好文章。
一、读懂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也是写读后感的难点。所谓读后感,就是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写出来,也叫心得体会。从读和感的关系上说,读是干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如果离开了读,也就没有读后感可言。因此,指导学生读懂、读好原文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我们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力气,把劲用在刀刃上。这也就上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读好原文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来龙去脉,建立初步总体印象。
如《小音乐家杨科>>,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摸摸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
2.细读深思,抓重点,评词析句,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我们可以抓住杨科如何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体会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
3.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
通过研读文章,抓住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就会誏学生明白:夺取小音乐家杨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迫害致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幸福的。
二、选择感点,找到读后感的重点和切入点。
读后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有感想的触发点,也称之为感点。感点是由文章中某一个方面的类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感点很多。开始,也可能是分散的,多角度的。面对分散的众多的感点,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最擅长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
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表现张飞的鲁莽。可以写出一个人要有素养,对人要礼誏、谦恭,还可以写出遇不能急躁、鲁莽。二是写刘备的语言和写张飞的语言对应起来看,可以看出刘备的谦恭。可以写出具备谦恭的品质能成就大事业。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从中可以看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可以写出我们要学习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这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我们就可以选择这个感点作为切入点,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
又如《港澳回归中国梦》我们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判中盛气凌人的态度,可以把要以理服人,不要盛气凌人作为感点。从邓小平针锋相对义正辞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这个情节,可以把正义是压不倒的作为感点。从中国共产人以丰富的斗争经验和高超的斗争艺术,赢得了香港回归,可以把斗争要讲求艺术,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有灵活性,作为感点。从整个香港回国的艰辛过程,我们可以从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盛了,我们才会拥有发言权,才会有主权和尊严这个方面去谈感想。
可见,感点是由文章中的某一情节或某一了内容同现实思想内容的连接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们决不可离开文章,凭着头脑中所谓的感觉去漫无边际的去谈什么读后感。
三、联系现实实际
读后感和文学评论是不同的。文学评论时就作品本身来谈它的艺术优劣。而读后感是从文章往外延伸去谈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写读后感一定要联系现实来谈自己的感想。从而揭示它对我和读者有什么教育意义。
这里的实际是指生活实际或思想实际。可以使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如《时光老人的礼物》我们可以这样来展开联想。诗中的孩子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
在具体些的时候,可采用展开现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采用这样的方法写层次就会显得很清晰。
四、读后感的写作模式——引、议、联、结四字诀
前面所论述的三个问题是为读后感做理论准备的。我们姑且叫它为务虚。在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后,我们再来谈如何行文的问题。我把它概括为引、议、联、结四字诀。
1、引。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才是读的结果和目的。因此,读后感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是,一定要简明。可概述原文,可直接引原作的论点,也可有选择地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在这段简洁的叙述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突出侧面。这里所说的侧面,是指你所叙述的材料必须和你的感点相对应、相吻合。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你的感点的思想的情节或语句。。其它与此无关的材料一概不写。二是注意不要写细节,更不必写的具体生动。在叙述完原材料后,我们在对它做一个引导是的议论,引出你的感点,即点出你的感受或启示。最后再次强调一下这段文字一定要简练,整段文字不超过四十个字。
2、议。在点出你的感受和启发后。就开始进行议论。首先是议原作。我们再次回到原作中,扣住感点进行简单的议论,交代自己感想产生的思维过程。对材料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次是议感点。即紧扣感点,从原作引发开去,对自己感悟的道理或观点做论证。也就是,先阐述自己观点的重要,然后从历史上或生活上的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和重要。
3、联。通过议,用原作及历史或现实生活的实例对你的感点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再由此及彼的联系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这部分主要是回扣材料,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当前的动向,作适当的评述,重点说明自己怎麽做或不应当怎麽做。
4、结。这部分主要是照应开头,深化或总结全文。我们可称之为扎好口袋。也可称之为升华。即点明你的观点的普遍意义。这部分一定要简洁,不能超过全文的六分之一。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阐述了如何写读后感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把以上内容做个精炼的表述:先用洗练的语言述本事,接着由表及里剖析本事所包含的事理,再由此联想到社会上的人或事,最后阐述自己所获得的认识。下面我们再从数字统计的角度谈谈整篇文章的布局。第一部分是引字数控制在四十个字以内。第二部分是议。这是文章的核心和血肉,字数在四百字以内。第三部分是联,字数控制在一百五十个字以内。第四部分是结。字数控制在三十个字以内。这样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读后感就写成了。
当然,写文章也不是那么刻板的。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以上只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比较规范的操作性较强的模式。等到同学们能较熟练地掌握这一模式后,还可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数,还能写出很多种有创新的有自己特色的好文章。
本文标题: 如何设置教学细节读后感(《如何写读后感》教学设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58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