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读后感注社会,珍惜岗位一、全球经济形式现状中新网11月23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
金融危机读后感
注社会 珍惜岗位一、全球经济形式现状中新网11月23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尔•布兰查德22日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说,金融危机还没有到达峰顶,并正在演变成为一场更广泛的经济危机。布兰查德说,现在危机才刚刚开始,最坏的情况还没有到来。未来经济数据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并导致预期更加悲观,需求加速下滑。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昨天在巴黎警告称,目前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经济危机。他表示,在未来几个月还会引发一场失业危机,并且导致食品和能源供应恶化。上述说法随即引发广泛关注,上海社科院和复旦大学的专家在接受晨报采访时,基本认同佐利克的观点,并强调中国仍需坚持打开内需。当前形式分析:经济危机最先冲击的是虚拟经济国家,其次是能源输出国家,最后冲击的是人力输出国。根据我国的趋势发展状况最困难的时间还没有到来,但下降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了。帮忙看完后写出这个的读后感`好的可以加分`要2篇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金融书籍读后感200字
金融书籍读后感200字如何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有关经济文章的读后感
我要的是读后感 要今年的经济文章的读后感 不用很长 不用很深!最近,最大的经济新闻是:“美国全世界的“央行”——美联储,为了力挽经济狂澜于既倒,决定加速运转印钞机。美国东部时间17日14时15分(北京18日凌晨2点15分),美联储宣布,有意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再次购买8500亿美元房地美和房利美相关证券,维持银行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在0-0.25%不变。此举震惊了市场。美元多了价值要跌,但其他商品价格要涨。当晚美元应声暴跌,而美股暴涨、金价暴涨、油价暴涨。 ”
未来,经济和资本市场如何演变?各路英雄竞思猜:部分粘贴附后,恐粘一漏万。
我的读后感:
1. 美元贬值难以避免了,注意有个时间节点2009年9月还要8500亿,这不成了“空中加油”了么,强化了长期稳定的贬值趋势预期。
2. 滞胀,就是百姓的难受:来钱慢,花钱快,进账少,开支多,日子紧。不过党爱民的黑色幽默让人宽心一些。我记得最近扬帆的一番宏论更乐观,政府出钱,组织修水利等。不怕没活干,就是说钱路有。经济增长点多来是。
3. 美国起了带头大哥的作用,别国也会开印刷机,包括做假币的也会开机。我瞎想,如果外资涌入或中国的美元损失,需要等量的人民币冲销,人民币也会贬值。经济发展一段或经济危机一次,钞票数目就多一多,人们的计数能力增强一次。
4. 资源为王,目标共识了。多头思维,方向明确了。时寒冰说的三个环节,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了。
记于2009.03.23
叶檀:《全球经济可能从紧缩一步走向滞胀》
叶檀:《美元信用下降 中国如何应对 》从出口导向型结构中突围,中国货币要从殖民地
式的盯住他国货币体制中突围,转而影响大宗商品,影响国际金融秩序。
仲大军:《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美元泥坑的?》3 月18 日,美国政府决定要向美联储发行3000亿美元的国债,6个月之后,还要再发行8500亿的国债。中国投到美国的1.7万亿美元的巨大金融资产很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美元大贬值和美国高通货膨胀中化为泡影。
党爱民:《分析大量印刷美元的后果》最近宋鸿兵也多次提到金融危机“第二波”。很显然,这次美联储如此大规模印钞,与“第二波”的到来不无关系。然而,不管“第二波”有多凶险,也不管还有“第三波”、“第四波”,只要印钞机一开,再大的波也能抵挡得住。因此,我仍然认为“金融危机最凶险的阶段已经过去”。“最凶险”主要体现在人们对金融危机毫无防备、毫无意识,于是对突然发生的金融危机束手无策。现在全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金融危机上,因此,后面几波危机的规模即使再大一些,但造成的破坏也是有限的。
“全球通货紧缩是主基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但会持续很长时间。失业加剧了广大劳动阶层的贫穷化,因此,全球消费市场会继续萎缩,由此引起投资萎缩,进而引起总需求萎缩、物价下降,温和通货紧缩是未来的主基调,而货币供应量的激增不会改变这个基本格局。
全球化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压缩了社会购买力,也就是说,全球化提高了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使得美元的物质基础更加牢靠。只要美国不搞贸易保护,那么,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生产力始终是维持美元信用的主力军。因此,美元不会崩溃。如果美国搞贸易保护,就必然要在美国本土生产美国需要的消费品。那么,因为目前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美国一时来不及调整产业结构、恢复制造业,于是必然会导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这时候再谈“崩溃”也为时不晚。
很多学者对中国不断购买美国国债提出质疑。“不买国债买什么?”问题根本就不在买国债上,在于赚美元上,在于出口导向上,在于经济发展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已经脱离了全民共同富裕的郑重承诺。有些学者提出拿外汇储备买高科技,先不说根本就买不回来高科技,即使买回来了,老百姓没有消费能力,这些高科技为谁服务?有些人说买石油,或其他原材料,呵呵,买了石油干什么,最后还是要拿去换美元。因此,既然赚了美元,就没有什么好买的,就只有等着打水漂了。现在有些人操心2万亿的前途,这些人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何必呢?2万亿本身就是给美国缴纳的铸币税,缴了税,就别想着拿回来了。
大量印刷美元的后果是市场失灵。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把钱印出来,对应的物质产品应有尽有。因此,各国政府在可能发生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会极不情愿地把钱用于社会福利,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全民大哭穷也是走出危机的一种办法。
未来,经济和资本市场如何演变?各路英雄竞思猜:部分粘贴附后,恐粘一漏万。
我的读后感:
1. 美元贬值难以避免了,注意有个时间节点2009年9月还要8500亿,这不成了“空中加油”了么,强化了长期稳定的贬值趋势预期。
2. 滞胀,就是百姓的难受:来钱慢,花钱快,进账少,开支多,日子紧。不过党爱民的黑色幽默让人宽心一些。我记得最近扬帆的一番宏论更乐观,政府出钱,组织修水利等。不怕没活干,就是说钱路有。经济增长点多来是。
3. 美国起了带头大哥的作用,别国也会开印刷机,包括做假币的也会开机。我瞎想,如果外资涌入或中国的美元损失,需要等量的人民币冲销,人民币也会贬值。经济发展一段或经济危机一次,钞票数目就多一多,人们的计数能力增强一次。
4. 资源为王,目标共识了。多头思维,方向明确了。时寒冰说的三个环节,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了。
记于2009.03.23
叶檀:《全球经济可能从紧缩一步走向滞胀》
叶檀:《美元信用下降 中国如何应对 》从出口导向型结构中突围,中国货币要从殖民地
式的盯住他国货币体制中突围,转而影响大宗商品,影响国际金融秩序。
仲大军:《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美元泥坑的?》3 月18 日,美国政府决定要向美联储发行3000亿美元的国债,6个月之后,还要再发行8500亿的国债。中国投到美国的1.7万亿美元的巨大金融资产很可能在即将到来的美元大贬值和美国高通货膨胀中化为泡影。
党爱民:《分析大量印刷美元的后果》最近宋鸿兵也多次提到金融危机“第二波”。很显然,这次美联储如此大规模印钞,与“第二波”的到来不无关系。然而,不管“第二波”有多凶险,也不管还有“第三波”、“第四波”,只要印钞机一开,再大的波也能抵挡得住。因此,我仍然认为“金融危机最凶险的阶段已经过去”。“最凶险”主要体现在人们对金融危机毫无防备、毫无意识,于是对突然发生的金融危机束手无策。现在全世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金融危机上,因此,后面几波危机的规模即使再大一些,但造成的破坏也是有限的。
“全球通货紧缩是主基调”,虽然不是很严重的,但会持续很长时间。失业加剧了广大劳动阶层的贫穷化,因此,全球消费市场会继续萎缩,由此引起投资萎缩,进而引起总需求萎缩、物价下降,温和通货紧缩是未来的主基调,而货币供应量的激增不会改变这个基本格局。
全球化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压缩了社会购买力,也就是说,全球化提高了美元的实际购买力,使得美元的物质基础更加牢靠。只要美国不搞贸易保护,那么,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生产力始终是维持美元信用的主力军。因此,美元不会崩溃。如果美国搞贸易保护,就必然要在美国本土生产美国需要的消费品。那么,因为目前美国国内制造业的空心化,美国一时来不及调整产业结构、恢复制造业,于是必然会导致美国国内通货膨胀,这时候再谈“崩溃”也为时不晚。
很多学者对中国不断购买美国国债提出质疑。“不买国债买什么?”问题根本就不在买国债上,在于赚美元上,在于出口导向上,在于经济发展已经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已经脱离了全民共同富裕的郑重承诺。有些学者提出拿外汇储备买高科技,先不说根本就买不回来高科技,即使买回来了,老百姓没有消费能力,这些高科技为谁服务?有些人说买石油,或其他原材料,呵呵,买了石油干什么,最后还是要拿去换美元。因此,既然赚了美元,就没有什么好买的,就只有等着打水漂了。现在有些人操心2万亿的前途,这些人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何必呢?2万亿本身就是给美国缴纳的铸币税,缴了税,就别想着拿回来了。
大量印刷美元的后果是市场失灵。在今天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把钱印出来,对应的物质产品应有尽有。因此,各国政府在可能发生社会动乱的情况下,会极不情愿地把钱用于社会福利,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全民大哭穷也是走出危机的一种办法。
本文标题: 金融经济学基础读后感(老师让找八篇和金融相关书籍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13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