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读后感怎么写?第一段先简述这本书书名作者情况你,第二段概括一下书中大概写了些什么内容,第三段写读了这本书以后有什么感受,第四段可以联系...
《诫子书》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段先简述这本书书名作者情况你,第二段概括一下书中大概写了些什么内容,第三段写读了这本书以后有什么感受,第四段可以联系下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使文章看上去更真实一些,结尾可以写读了文章对你有没有什么启发之类的话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1.短小精悍·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千种辛苦万般困苦,并拿后来太学中的条件与之作比,以告诫劝勉“马生”刻苦读书;文章都让人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珍惜优越的条件,好好学习,然而给予我最大震撼的东西并不是这一点--是宋濂的执著。
因为执著,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宋濂成为文学大家。
执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著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谁能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种偶然--也许,由谁来创造奇迹确实是一种偶然,但,创造奇迹的人一定拥有着执著的性格,这绝对是必然!
现在,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执著--对知识,对友情,对生活的执著。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厌倦、冷漠……花般的岁月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著!
2.正了八景版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只要肯勤学,不论客观条件如何,都会学有所成的。
3.个人认为不怎么的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最感动的是宋濂求学的意志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4.从写作方法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送东阳马生序》写了作者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千种辛苦万般困苦,并拿后来太学中的条件与之作比,以告诫劝勉“马生”刻苦读书;文章都让人强烈地感到,我们必须珍惜优越的条件,好好学习,然而给予我最大震撼的东西并不是这一点--是宋濂的执著。
因为执著,宋濂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可以“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可以遇其叱咄而色愈恭、不敢出一言以复……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宋濂成为文学大家。
执著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足以使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使奇迹的产生成为必然!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资本论》到《相对论》,从《蒙娜丽莎》到《命运交响曲》,从杂交水稻到克隆羊“多利”,哪一项震撼惊寰宇的发明,哪一项惊骇世俗的创造,哪一种功在千秋的贡献背后不曾凝聚着伟人们执著的追求以及为其付出的辛勤与代价。谁能说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幸运之神的垂青,只是一种偶然--也许,由谁来创造奇迹确实是一种偶然,但,创造奇迹的人一定拥有着执著的性格,这绝对是必然!
现在,生活在我周围的很多同学,包括我自己,就很缺乏执著--对知识,对友情,对生活的执著。很多时候,我们茫然、厌倦、冷漠……花般的岁月蒙上了一层灰色。但愿,但愿大家都能重整心情,寻回心中那份失落的执著!
2.正了八景版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董遇读书利用“三余”的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清楚明白的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他们都从理论上概括了学习的真谛——勤奋。只要肯勤学,不论客观条件如何,都会学有所成的。
3.个人认为不怎么的
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最感动的是宋濂求学的意志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4.从写作方法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这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他的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不是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对着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他的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一日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孔子说过:“君子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濂可谓遵循圣贤之说而身体力行。这是我读后的一个深刻感受。
宋濂写这篇文章时已经69岁了。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给一个同乡的小青年写文章,多说些教训的话谁也不会认为过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训的口吻写出,而是回忆自己求学时的艰辛,从而勉励马生奋发学习。宋濂回忆的内容是十分生动的。家贫,买不起书,只好借。借书要讲信用,到期必还。于是,只好抄录,容日后细读。求师更加艰辛,须跑百里之遥,向“先达”“执经叩问”。古人讲究“师道尊严”,不像今天提倡“师生是朋友”。宋濂必须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请教老师,甚至连说话的语调,脸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则,“先达”认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远失去了求教的机会。我们不提倡这种师生关系,我们认为师生间应融洽些,谈笑风生,未尝不可,甚至可以开开玩笑。但应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学生,你要想从老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没有谦虚好学的态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许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颗虔诚之心打动了师长而尽得其传。有的中学生认为今天不需要宋濂这套迂腐之论了,其实不然,宋濂讲的道理,今天仍有意义。
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当今的中学生,比吃比穿之风甚盛。有的中学生月消费抵得上一个普通职工的月工资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不穿。比宋濂的“同舍生”强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们像宋濂一样,埋头学习,刻苦勤奋,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大学;有的还有所发明创造。
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本文标题: 夫学须静也 读后感(《诫子书》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42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