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读后感要达到150字《红楼梦》第五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撮其紧要,原因有三:一则此回为全书谶语式表现手法的集中反...
红楼梦第五回读后感
要达到150字《红楼梦》第五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撮其紧要,原因有三:一则此回为全书谶语式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则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警宝玉痴顽;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淫”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个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自惹烦恼,忘身于孔孟之道。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还有以可卿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意在告戒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我所主要说的是“意淫”一说。“意淫”是警幻对宝玉性格的一个概括,它的意思“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所谓不可“口传”,说简单点,就是很难说清楚,言不尽意。世俗中,沾淫字,“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而警幻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为“意淫”,再确切一些,只不过是“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然而也只是让人懵懂。我觉得,这“意淫”就是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自己的贞淫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这种标准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好比一个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如对蒋玉函的欣赏,有的学者以同性恋称之,未必有损雪芹的精神境界,也是对自己的贬损。就像宝玉欣赏许多女子一样,他想的绝不是云雨之事,对男子的欣赏当然更不是性爱的需求了。
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庸俗之辈所不能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这样也注定宝玉最后弃绝尘世。
《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大关目,撮其紧要,原因有三:一则此回为全书谶语式表现手法的集中反映;二则此回写有可卿以云雨之事警宝玉痴顽;第三便是警幻仙姑提出的“意淫”之说。
整个第五回实质所叙的仅是宝玉的一场梦。也是冥冥之中警幻仙姑受宁荣二公所托而安排下的一系列事来警其痴顽。第一件便是在“薄命司”中观看“金陵十二钗册”,意在警告宝玉,闺阁之中个中女子命运原本如此,命中注定,不要痴情于闺阁,自惹烦恼,忘身于孔孟之道。第二件便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即“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还有以可卿予宝玉,以试云雨,来解迷津。意在告戒宝玉:“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总之,近似“黄粱梦”的故事,令宝玉于梦中历尽男女情事,以免宝玉在尘世的痴顽。
我所主要说的是“意淫”一说。“意淫”是警幻对宝玉性格的一个概括,它的意思“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所谓不可“口传”,说简单点,就是很难说清楚,言不尽意。世俗中,沾淫字,“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而警幻称宝玉是“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即为“意淫”,再确切一些,只不过是“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却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然而也只是让人懵懂。我觉得,这“意淫”就是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以自己的贞淫美丑、善恶是非评价标准对人予以判断,不掺杂任何世俗的东西,这种标准是不分贵贱、不分男女的。
对待女子,宝玉予以珍爱、怜惜,如撞破茗烟和万儿的事,他反而担心丫头,喊着叫她放心。对待丫鬟,宝玉多以欣赏艺术品的眼光去看待,因为她们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宝玉想到的是客观的美,由美便生爱,这种爱不是爱情,只是发自内心的欣喜,赞赏。好比一个人既爱画又爱音乐一样。宝玉惟独与黛玉的爱跟别个女子不同,可上升至爱情,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是相通的,是别的女孩无可比拟的。
对待个别男子,宝玉也会像欣赏女子一样地对待。如对蒋玉函的欣赏,有的学者以同性恋称之,未必有损雪芹的精神境界,也是对自己的贬损。就像宝玉欣赏许多女子一样,他想的绝不是云雨之事,对男子的欣赏当然更不是性爱的需求了。
宝玉是一个纯粹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人,在尘世中的种种表现是庸俗之辈所不能理解的,于世人看来,迂阔怪诡,难免百口嘲谤。这样也注定宝玉最后弃绝尘世。
红楼梦第九回读后感
第九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chen阴平)顽童茗烟闹书房
要点:是女人,多少总也有些诗的味道(评:这是贾宝玉的女人崇拜观)
宝玉上学读书,贾政教训他。李贵是宝玉的仆人,陪他上学。贾政为儿子好而训斥李贵。茗烟是宝玉的书童。宝玉跟同学在学校中胡闹,茗烟帮主子大打出手。写教育的腐败。家塾的塾掌(校长)贾代儒,假呆儒也。
是女人,多少总也有些诗的味道。花袭人并不是很讨厌的人;她有许多方面是诗。这一天宝玉要上学,清早他还在睡觉,袭人早已把他的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等他醒来后,伏恃他梳洗,喃喃地对他说:“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书的时节想着家些;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她的行动言语,是多么温柔体贴啊!与后面贾政对儿子的一凶二恶的法西斯教育,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袭人面前,宝玉是“袭人说一句,宝玉应一句。”在贾政面前时,宝玉是战战竞竞。两种教育方法,孰可取孰不可取?
要点:是女人,多少总也有些诗的味道(评:这是贾宝玉的女人崇拜观)
宝玉上学读书,贾政教训他。李贵是宝玉的仆人,陪他上学。贾政为儿子好而训斥李贵。茗烟是宝玉的书童。宝玉跟同学在学校中胡闹,茗烟帮主子大打出手。写教育的腐败。家塾的塾掌(校长)贾代儒,假呆儒也。
是女人,多少总也有些诗的味道。花袭人并不是很讨厌的人;她有许多方面是诗。这一天宝玉要上学,清早他还在睡觉,袭人早已把他的书笔文物包好,收拾的停停妥妥,坐在床沿等他醒来后,伏恃他梳洗,喃喃地对他说:“念书的时节想着书,不念书的时节想着家些;那工课宁可少些,一则贪多嚼不烂,二则身子也要保重。这是我的意思,你可要体谅。”她的行动言语,是多么温柔体贴啊!与后面贾政对儿子的一凶二恶的法西斯教育,成了鲜明的对照。在袭人面前,宝玉是“袭人说一句,宝玉应一句。”在贾政面前时,宝玉是战战竞竞。两种教育方法,孰可取孰不可取?
红楼梦 前五回 读后感
红楼梦 前5回 每回 200字的读后感 例如 :第一回 200字读后感…… 第二回 200字读后感 一共要五篇 一定要分开的 普通一些就好 不要文言的 自己原创的 不要百度上找的 要不然我自己就可以找了 拜托了~有3篇~ 第一篇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第二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红楼梦每五回的读后感
红楼梦》的前五回,读后感
大凡小说名作的精彩开头,往往为人所津津乐道。我读中学时看过戈尔
巴朵夫的长篇小说《不屈的人们》,那开头第一句是:“全是往东去,全是往
东去,哪怕有一辆往西去的也好!”这个乍一看很突然的开头,把苏联人民在
卫国战争初期面临大败退、大撤退时的惶恐焦急的心情,一下子就极其生动地
表现出来,很好地突出了小说的基调。
后来,又看到许多人特别赞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之
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
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奇妙的句子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强
烈的时空交错的魔幻色彩。
说起这“魔幻色彩”,我就想起我们的《红楼梦》,于是便饶有兴致地去
研究它的开头。结果发现,《红楼梦》的开头根本就不能以句段论,它竟有整
整的五回书,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
满魔幻色彩的开篇。
你看第一回,竟是从女娲补天说起,借所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这“一僧一道”,介绍了石头和《石头记》的来历,然后是“空空道人”与
“石兄”讨论了一番文艺理论,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番介绍和
评价,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的卓越见解和高度自信,这在古今名著中好像是绝
无仅有的事。下面则讲了一个关于“甄士隐”(“真事隐”)的小故事,作为
“引子”,以甄家的一段“小荣枯”来预示贾家的“大盛衰”。
第二回,甄士隐“飘飘”出世,“贾雨村”(“假语存”)继续钻营,由
他引出“冷子兴”(“冷世情”),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借
贾雨村之口大论其“正邪二气”。在我看来,这“正邪二气论”作为当时比较
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是曹雪芹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
第三回,仍以贾雨村为线索,引出“林黛玉进贾府”,浓墨重彩地描写
“宝黛见面”,即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这是全书
两大主人公的一个“精彩亮相”,看起来故事已经开始,实际上是拎出来的一
个“大特写”。
第四回,又以贾雨村办案为媒介,引出所谓的“护官符”,交代贾家的
“社会关系网”,同时让第三号主人公薛宝钗登场。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既暗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结
局,也奠定了贾宝玉性格的基调和情节发展的总趋势。
所以说,这五回书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其中包括“作品由来”、
“‘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
“社会关系网”、“第三主人公登场”、“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内容纷
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
映折光,又充满浪漫魔幻的离奇色彩;既对全书作宏观上的总体布局,又在微
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思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以此激发读者
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红楼梦》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
那么这出神入化的开篇,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市蜃楼”,正如苏轼所描写
的那样:“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
珠宫!”它以无比的优美和神秘诱惑我们,先让我们超越时空地俯瞰那滚滚红
尘的来势和走向,然后才让那位“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带着我们一
起走进荣府。至此,已是小说的第六回,《红楼梦》主体的故事,这才真正开
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其实讲得很清楚:因为荣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一
般”,“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
的刘姥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大凡小说名作的精彩开头,往往为人所津津乐道。我读中学时看过戈尔
巴朵夫的长篇小说《不屈的人们》,那开头第一句是:“全是往东去,全是往
东去,哪怕有一辆往西去的也好!”这个乍一看很突然的开头,把苏联人民在
卫国战争初期面临大败退、大撤退时的惶恐焦急的心情,一下子就极其生动地
表现出来,很好地突出了小说的基调。
后来,又看到许多人特别赞赏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许多年之
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
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个奇妙的句子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种强
烈的时空交错的魔幻色彩。
说起这“魔幻色彩”,我就想起我们的《红楼梦》,于是便饶有兴致地去
研究它的开头。结果发现,《红楼梦》的开头根本就不能以句段论,它竟有整
整的五回书,是一个交织着仙界、人间、梦境,倒错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充
满魔幻色彩的开篇。
你看第一回,竟是从女娲补天说起,借所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这“一僧一道”,介绍了石头和《石头记》的来历,然后是“空空道人”与
“石兄”讨论了一番文艺理论,实际上是曹雪芹对自己的作品做了一番介绍和
评价,表现出他对小说创作的卓越见解和高度自信,这在古今名著中好像是绝
无仅有的事。下面则讲了一个关于“甄士隐”(“真事隐”)的小故事,作为
“引子”,以甄家的一段“小荣枯”来预示贾家的“大盛衰”。
第二回,甄士隐“飘飘”出世,“贾雨村”(“假语存”)继续钻营,由
他引出“冷子兴”(“冷世情”),然后借冷子兴之口介绍“宁荣二府”,借
贾雨村之口大论其“正邪二气”。在我看来,这“正邪二气论”作为当时比较
先进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正是曹雪芹小说典型人物塑造的指导思想。
第三回,仍以贾雨村为线索,引出“林黛玉进贾府”,浓墨重彩地描写
“宝黛见面”,即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在人间的隔世相会。这是全书
两大主人公的一个“精彩亮相”,看起来故事已经开始,实际上是拎出来的一
个“大特写”。
第四回,又以贾雨村办案为媒介,引出所谓的“护官符”,交代贾家的
“社会关系网”,同时让第三号主人公薛宝钗登场。
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既暗示了一大批重要人物的命运和结
局,也奠定了贾宝玉性格的基调和情节发展的总趋势。
所以说,这五回书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总纲”,其中包括“作品由来”、
“‘引子’甄士隐”、“宁荣二府介绍”、“人物总论”、“主人公亮相”、
“社会关系网”、“第三主人公登场”、“主要人物和故事的暗示”,内容纷
繁复杂,头绪纵横交错,情节虚实相生,景象扑朔迷离。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
映折光,又充满浪漫魔幻的离奇色彩;既对全书作宏观上的总体布局,又在微
观上设置了无数引人遐思的悬念,埋伏下无数伏脉千里的隐线,以此激发读者
无穷无尽的阅读兴趣。
如果说,《红楼梦》呈现给我们的是整个封建社会生活的“汪洋大海”,
那么这出神入化的开篇,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海市蜃楼”,正如苏轼所描写
的那样:“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摇荡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
珠宫!”它以无比的优美和神秘诱惑我们,先让我们超越时空地俯瞰那滚滚红
尘的来势和走向,然后才让那位“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刘姥姥带着我们一
起走进荣府。至此,已是小说的第六回,《红楼梦》主体的故事,这才真正开
始。关于这一点,曹雪芹其实讲得很清楚:因为荣府人多事杂,“竟如乱麻一
般”,“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与荣府略有些瓜葛”
的刘姥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本文标题: 诸神的微笑黄粱梦读后感(红楼梦第五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931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