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读后感5555555555555555555555给你一点指导,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
世说新语读后感
5555555555555555555555给你一点指导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下面是资料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这部著作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全书分“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这三十六篇,共收353个故事,大多是关于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那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
《世说新语》的“说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这则故事就以“王朗从表面上来学华歆,结果离华歆(的境界)更远了”这个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从表面上来模仿别人,内心会离别人更远。
再比如,“舍生取义”这则故事里,苟巨伯为了救朋友而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友人的命。贼兵见了苟巨伯这样做,于是相互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大家应该拥有的。
再比如,“顾荣施灸”里的顾荣,他看见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态,便说了一句“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给了送肉的人。后来他经遇危急时,常有一人帮助自己,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笼统地说,这就是“好心必有好报”。
先说“介绍”。“介绍”是指对所评的书的内容作言简意赅的概括叙述,让读者对该书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书评《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介绍的:“《南京情调》收入64篇文章,20世纪上半叶社会各界名流笔底的南京昔日景观,风土人情,大多风流倜傥见性情;80帧照片,让50年前的古都旧影清晰再现,金陵旧时影像,幅幅沧海桑田显趣味。”
再说“评价”。“评价”可以是总括全书作鸟瞰式的评述,如书评《展现“另一个”爱因斯坦》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学预见性。全书蕴涵着科学家与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全人类的极大的人文关怀。”也可以聚焦于作品的细部作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如金圣叹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鲁达打店小二一段描写:“一路鲁达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 ‘只一脚’,写鲁达阔绰,打人亦打得阔绰。” 三言二语就点出了《水浒》对鲁达的动作描写是充分个性化的。 “评价”是书评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最见功力的部分,从这里可以见出一个人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语言功夫等等。评价作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注意评价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②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读,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篇小说:“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评析的:“这是何等严肃的责己精神!然而不是出于畏人言,畏于礼法的责备,而是由于对自己人格美的重视和伟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评析见解独到,深刻精辟,所谓“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
(《古文观止·序》)③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再说“推荐”。这是书评的结尾,有好书与读者共享的意思。如《难忘<南京情调>》是这样写的:“南京文化渊源流长,底蕴深厚,值得特别关注。钟情于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从《南京情调》中体味一番南京情调。”
俗话说文无定法,写书评当然也无一定的格式,可以因人而异,因书而异。比如偏于谈感受的书评就可以直接从述感开头:“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使人感到,高考的分量实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许多中国人的腰背都压弯,连中华民族的脊梁也被压得出现了严重的畸型。高考啊!何时才能走出怪圈?”(《走出高考的怪圈》)想要带点文学色彩又要给读者一点悬念的也可以抒情开头:“若你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会不惊叹于那美妙的符号所产生的神奇魅力,不会不沉醉于玛德莱娜小点心的绵长回味,不会不震悸于人类内心的隐秘世界的强烈曝光。作为《追忆似水年华》的译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鲁斯特开启的感觉世界对我的灵魂与感官的诱惑、冲击、洗涤、丰富、与净化。”(《全新而永恒的感觉世界》)当然书评的结尾也不一定都要推荐式的。可以表达某种愿望,如“愿借苇岸的亲切诚实的语言,生动盎然的诗意和宁静柔韧的美感铺就的小径,引领我们走向诗意栖居之地。”(《读<太阳升起以后>》)表达愿望之中有推荐作品的诚意。也可以批评某种现象或做法,如“他们认为如果儿童画能与范例完全相同,那么这种训练就是成功的。然而他们不明白,儿童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艺术,他们与成人不一样!种种人为的限制对儿童艺术潜能都可能是一种扼杀。”(《生动有趣的图画书》)批评的目的仍然是为了推荐。
广义的书评包括读后感。读后感偏重写自己的主观感受。读后感要注意三点:第一,写读后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不能杂乱无章,文意散漫。第二,这个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必须是从所读的材料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与所读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第三,写读后感必须是写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所悟。可以写一点,也可以写几点,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从文体上看,读后感或立论,或驳论,或阐述议论,都与议论文相似,通常把它归入议论文的范畴,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写读后感要避免以下几种情况:①“感”少“述”多。名为读后感,却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大量的甚至通篇都是复述、引述所读的内容。②“感”得不新。文中虽有所感,却只是老调重弹,或人云亦云,写不出自己真切的独特的感受来。③“感”得不深。虽也能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来,但犹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④“感”得走调。虽然写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从何来,与所读材料无丝毫关联;或者虽也是“感”从“读”来,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样。
写书评无论偏重评还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复研读作品本身,然后方能评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独到之见。
下面是资料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这部著作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全书分“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宠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这三十六篇,共收353个故事,大多是关于汉末至东晋年间一些士大夫的言行轶事。那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况乃至精神世界。
《世说新语》的“说人明理”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形骸之外”这则故事就以“王朗从表面上来学华歆,结果离华歆(的境界)更远了”这个结果,向我们揭示了从表面上来模仿别人,内心会离别人更远。
再比如,“舍生取义”这则故事里,苟巨伯为了救朋友而宁愿用自己的命换友人的命。贼兵见了苟巨伯这样做,于是相互说:“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接着就撤退了。苟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大家应该拥有的。
再比如,“顾荣施灸”里的顾荣,他看见送烤肉的人脸上流露出像吃烤肉的神态,便说了一句“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就把烤肉送给了送肉的人。后来他经遇危急时,常有一人帮助自己,这就是接受烤肉的人。笼统地说,这就是“好心必有好报”。
世说新语 言语 读后感
世说新语 言语 读后感.不是言语死开!!!!!!!555555555自己写的,要的拿去。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著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言语尽风流
——《世说新语》一则赏析
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竟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世说新语·言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部文人雅士教科书,我们今天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邓艾,邓士载。邓艾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替人放牛为生,有次偶然读到太丘长陈寔的碑文“言为世范,行为士则”,大受鼓舞,便给自己取字士则。后来发现宗族中有同名的,称呼起来不方便,就改成了士载。这个“载”字,很有些“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在里头,可见邓艾从小便是位有志青年。同一同放牛的同僚们不同,邓艾的眼睛不仅会寻找清澈的水源和鲜嫩的牧草,还会观察名山大川的地势和地形,他时常用手指着哪里可以伏兵,哪里可以屯粮——这个怪异行为没少受人嘲笑。然而金子终究是金子,沙砾的打磨、流水的侵蚀只能让它愈加光彩夺目。终于有一天,邓艾率领大军灭掉蜀国,替孟德完成了一半遗愿。
魏晋名士一般都有些迥异于常人之处,在那个豪门大姓子孙满堂起名又喜欢用单字的时代,重名现象层出不穷。世说里第一豪门琅琊临沂王氏内部就有好几位同名的,如王融、王琛等,若和太原王氏浑到一起,同名的更多,比方说那两位王浑。这时一个人的特殊秉性或嗜好反倒成了他最好的名片。有爱马癖的王济、爱钱癖的和峤、爱左传癖的杜预,都因癖好闻名一方。也有少数人不太光彩,跟着自身的缺陷出了名。陆云一笑就停不住,掉河里差点淹死;周顗一醉就醒不来,人称“三日仆射”;邓艾一开口就结结巴巴,说话及不流畅,都是这种情况。
邓艾口吃,常自称“艾艾”。有好事者将其与西汉口吃将军周昌的“期期”合并起来,造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期期艾艾”。发迹前不好说,发迹之后敢于当面嘲笑的人就不多了,这回知难而进的是“其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司马昭是魏国权臣,早将魏国皇帝权力架空,所以他和邓艾的关系名为同僚,实则君臣。有一天这皇帝闷得慌,突然想起来拿邓艾寻开心,便问:“小邓啊,你常说‘艾艾’,你到底叫邓几个艾啊?”
这时邓艾面临的处境很艰难,不予理睬吧,扫了皇帝的雅兴,指不定哪天一个艾都没有了;照实回答吧,太伤自尊了。不过这难不倒口拙心慧的邓士载,他应声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之不可见,来者犹可追。’”短短十来字,被后人频繁引用到难以计数的地步,光是名篇就有《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李白《庐山谣》“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陶渊明《归去来辞》中据此化出的名句“悟以往之不见,知来者之可追”。古人认为凤是神鸟,逢盛世方才现身,所以有“龙凤呈祥”之说。接舆以凤喻孔子,讥笑他自诩“圣人”却在乱世中不停奔走呼告,实在是大大贬低了自己的身份。邓艾用接舆“凤兮凤兮”比照自己“艾艾”,不仅巧妙地化解了来自权威者的人身攻击,更在无形之中以凤自比,提高了身价,实在是难得的妙对。
《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机智问答故事还有很多,甚至有些根本算不上“士”的人偶尔也能冒出一两句惊人之语,令人刮目相看。汉末著名经学家郑玄学识渊博,家中婢女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有一次一个婢女惹怒了郑玄,被罚站在泥地里,另一个婢女过来看笑话,幸灾乐祸地问“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呀?”这句话出自《诗经· 邶风·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面对同伴丢过来的“示威”篇,受罚婢女毫不犹豫回答道“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跑过去申诉,正好碰到他在发怒”,同样出自《诗经》,同样出自《邶风》,篇名是《柏舟》。这句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诗歌语言回答令人尴尬的问题,并且做到回答引文与提问出处高度一致,真可谓风雅至极。不知道郑玄听说这件事后有没有破涕为笑,反正“诗婢”美谈一直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由此想到文学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关系,都说文学语言是对生活语言的陌生化,二者各司其职,井水不犯河水。文学作品中充斥大量生活语言会显得俚俗,读起来索然无味;生活中满口的文学语言又会被认为是穷酸迂腐,不通世故。但如果在恰当的地方适量运用另一种语言,往往会给原有的话语系统增加一抹亮色,令其大放异彩。记得有次怒气冲冲地质问初一同学是否抄了自己的作业,结果得到轻描淡写一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顿时怒气全消,暗自佩服了良久。当然,想要在言谈中能够做到恰如其分地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却没有深厚文化素养,实在无异于无米之炊。
世说新语·尤悔的介绍
尤悔,指罪过和悔恨。本篇所记,多涉及政治上的斗争,少数是生活上的事情。有的条目侧重记述言行上的错误、坏事,有的侧重于悔恨,有的同时述及错误和悔恨。那些牵涉政治斗争的条目记载着为了争权夺位,置对手于死地的事实,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残酷性。第1 则记魏文帝为了保住帝位,残忍杀害亲兄弟,这是罪行;第3 则记陆机因受诬陷而被杀的时候慨叹:“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这是悔恨当初进入仕途;第6 则记因为王导三缄其口,王敦才杀了周侯,事后王导知错而悔恨。 有的条目所载的不仅仅是悔,而是愧恨,是感到羞愧,心里自恨不该如此。例如第15 则记“简文见田稻,不识,问是何草,左右答是稻。筒文还,三日不出。”身为皇帝而连稻苗也不认得,是应该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本文标题: 世说新语尤悔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65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