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历史读后感(写一篇关于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跪求~~~)

发布时间: 2023-01-14 14:55: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写一篇关于历史方面的读后感,跪求~~~!!!!不要从网上复制过来的啊啊啊啊~!!作业~~!!!,重要的作业~!!!断断续续,前后长达一个多月看完...

翻译历史读后感(写一篇关于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跪求~~~)

写一篇关于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跪求~~~!!!!

不要从网上复制过来的啊啊啊啊~!!作业~~!!! 重要的作业~!!!
断断续续,前后长达一个多月看完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推荐所有自诩有文墨的人一看。
总体感觉:翻译晦涩、语言半文半白,读起来拗口,须得一字一字去辨认。否则,文意便有顿转之感,更是无从落目。
黄仁宇以西方、世界性历史之眼光,用归纳法将中国历史高度浓缩,从技术角度分析其进程,以现代型的经济制度、社会组织的有效形态,剖析中国历史;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多重的朝代更迭纳入简单的哲学范畴,冷而客观,甚至有些残酷。
第一次看完,虽不甚明白,好在以前不少迷惑得以解答。读之有战栗之意,感中国命运之多坎、现代中国之路漫漫。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当下,国之富强,民之福祉,法之健全,德之尊崇,组织架构之完善,实现之难,远非一般想象。
因为看的糊涂,读后感不敢写。从网上转来一篇。
1.从大历史里面看中国的改革
大历史里面制度、社会大的变革都需要动乱,这样才能够调整利益集团。如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第二帝国向第三帝国经历了元朝。(名词解释,黄仁宇认为中国的封建王朝可以分为三个大时段,第一帝国包括秦汉,依靠权贵来统治下层。第二帝国指唐宋,采用科举制度,通过官僚士绅来统治。第三帝国指明清,较唐宋内敛)
大历史认为,中国目前的改革制度方面的基础建立在孙蒋毛的革命基础上,蒋建立上层框架,毛建立下层框架。文革相当程度上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
中国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就使国家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经济体制也从计划经济演变为市场经济。整个经济体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革,未经革命而如此巨变,实为少有。
现在改革进入到了攻坚阶段,要看国家如何走。
a. 一个企业的改革,改革到现在,继续下去,特权官僚的存在影响了市场公平。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政治改革的阶段。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家,但诞生了官僚阶层这个特权阶级。改革如何建立一个为市场经济配套服务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能否继续不经过变乱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领导人莫大的政治勇气以及执行力。
b.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重商主义、科技发展、知识经济阶段。日本、台湾、东南亚国家也是通过出口导向发展起来,然后科技发展,创新经济发面发展不足,经济后续潜力不大。按照十七大报告,国家将要发展创新型经济。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个提法已经有十几年,之所以未能够推行下去,而继续走大规模投资,大规模扩大生产低层次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通过科技创新来推动有着深刻原因:政府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经济发展挂钩;官员政绩与经济发展挂钩;土地、环境等要素价值低估。政府现在的一条思路是发展创业板,通过创投来带动。如何解决现有经济迷局,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
2. 从大历史里面看思想的作用
理论、思想一方面帮助我们更好的解释世界,指导我们改变世界,构建世界。另外也是对我们的束缚,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投资的话来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封建社会的精英非常信奉的是忠君报国,忠君是最重要的。强调的是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所以更关注形式上的东西,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有很多做法我们现在比较驳斥的其实是儒家思想里面很自然的延伸。如,清末统治者,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明朝皇帝的家事成了非常重大朝廷问题。从当时大臣的角度来看,远远比边境军事冲突、内地发生洪涝灾害重要。
我们看来很多非常重要的问题,如百姓的民生问题、国防问题,儒家精英们根本没有想或者关注很少。固然有我们从历史后面看他们的原因,但儒家精英们的理论束缚了他们的期望,使他们觉得只要建立君君臣臣的国家,各自按照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就能够解决问题。他们的理想社会(或者说期望)更多考虑道德而很少考虑实际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代,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期望值都会受到时代影响,不可能超脱时代太多。
所以中国历代朝廷,不论制度怎么设计,都没有很好的跳出治乱交替、历史循环的怪圈。君权最削弱的明朝,君权最集中的清朝都是如此。君权最削弱,儒家精英参与统治最多的明朝,反而是最保守、最腐朽,最无力应对内外挑战的朝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儒家精英更注重对君王道德的要求,更注重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党争)。汉人的朝廷一般党争很厉害,汉朝是党锢之争,宋朝是新党和旧党,明朝是东林党。这种情况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更多的讲求形式,从道德上治理国家。
异族建立的政权反而更能够摆脱形式上的束缚,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清朝对救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历代,清朝军事体制改革的活力也远超历代。八旗子弟不行了就绿营,绿营不行了就团练。所以清朝统治者反而内政外交上远胜于明朝和宋朝。清朝人口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清朝的版图面积也是中国历代除元朝以外的一个高峰,更重要的是这些版图的扩大,西藏、新疆纳入版图都是满清入关以后,康熙、乾隆朝发生的。而康熙、乾隆朝士兵基本上由绿营组成,国家的制度基本上采取的是传统的儒家制度。
从大历史角度看,封建王朝面临三个任务:军事上抵御异族入侵;经济上发展;维持自身的统治。现实中每个朝代的最终选择是维持自身统治长治久安,希望能够延续下去,而忽视了前两个任务。
对于个人来讲,一方面要接受已有的思想,他们是过去的精华。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很多方面有大历史的观点,用大视野来观察、思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最终要能够指导实践,实践永远是对的,不要被思想束缚。我很相信一句话:一个做过事情的、做成事情的人,会有很大的不一样。
我是做投资的,谈一下这个方面。投资有很多理论,但最重要的是通过市场中的实践来认知。盲目相信某种投资理论或者排斥某种理论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也需要积极交流,吸取他人思想精华。但最宝贵、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投资经验与思考。所以独立思考很重要,证券市场只有两种人能够赚钱,一种人是以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有配套的操作模式与理念;另外一种人是彻底没有自己的思考,完全把钱托付给第一种人。独立思考的人相当大的误区是过于迷信理论或者死守着自己过去的某种理论不放。还是那句话,市场永远是对的,以专业化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以金钱得失作为衡量专业化的标准。
用大历史视野来观察、思考中国股市、经济发展史,也非常重要。这样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思路,也会对股市有新的解答方式。
3. 从大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从封建小农社会转型为现代经济国家化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经过了曾国藩、孙蒋毛等伟人的努力,黄仁宇认为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想当初百日维新的时候,精英希望能够很快使得国家转型。通过大历史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时候没有对应的商业社会组织框架,很难建立起来。
一个国家转变不仅需要上层的改变,也需要下层对应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同样如此。
人的显形意识相当于国家的上层组织,下面还有着巨大的潜意识。当我们接受某种观念,希望推动自己转变时,需要时间来慢慢转变。最起码推动自己习惯、对待事物的情绪反应方面转变以后才能说转变进行中。
继续回到投资。价值投资对很多人很难,需要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对股价波动的脱敏,脱离股价的束缚。很多人股价下跌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幸福感,这样是不适合做价值投资的。另外一个是更多的关注投资理念系统的建立,而不是技巧的促进。只做自己看得懂的投资很重要,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投资理念与系统的建立需要一步步来,能够对一个月的局势变幻有心理准备,那么就能够对三个月,接下来是一年。所以真正成熟的投资人士一定要经历两轮牛熊转换,通过实践来成熟。
4. 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中国朝代的更替往往是由于承平日久,土地大量兼并,而政府的税收直到清朝雍正之前,士绅是不当差,不纳粮的,建立在大量中小地主基础上的。大量兼并只会导致政府税收下降,中小地主以及普通老百姓税负加重,从而社会动乱,进而朝代更替。就算是雍正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也照样发生了天平天国运动。
公平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公平,一个是机会的公平,另外一个是结果的公平。科举制度提供了封建社会科举的公平,所以唐以后政治基本上是精英政治,而再没有出现出现灾荒后,官员报告百姓没有粮食吃,皇帝居然问,为什么不吃肉呢这种情况。但结果的不公平照样导致社会不稳定,朝代更替。所以整个社会效率优先的基础上,一定要兼顾公平,不仅仅是机会的公平,也要做点结果公平的事情。
5. 国家制度的问题
中国一直是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大一统国家抵御外侵方面真的就比小国好吗?五代十国分裂的时候至少不用像宋朝那样缴纳岁币。
欧洲国家一直是分裂的,反而充满了创新,从一块贫瘠的土地上(欧洲人口从来没有中国多)发展出来的文明征服了世界。
所以大国对地方不能控制太死。美国是联邦制。中国94年分税制,给予了地方非常大的权利,中国的地方政府相当多成了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
6. 一个假设
假设宋朝没有被元朝灭亡,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似乎应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否会产生革命,从而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缺乏配套的信用等体系,可以在后续发展中慢慢建立。
但是明清朝中,我们很难看到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迹象。
一个国家追求内敛,就会停滞。一个人过于安逸现状,就会停止发展。人的成长一定是拥抱变化,改变思想,积极行动最能适应。实际上竞争的结果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最能够适应改变的人生存。资本市场的一个特殊在于他的规则与运行规律也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们要积极适应变化。但对现状经常发生改动,就会给人造成痛苦。所以我们可以稳定家庭,积极促进事业与思想的发展。思想的改变一定是在事业发展的前面,有了对应能力、素质准备才能够胜任对应工作。保持思想的不断更新很重要,不断实践向前发展很重要

英语版外国名人传记 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本文标题: 翻译历史读后感(写一篇关于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跪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61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四大名著读后感400以上(四大名著读后感400字)人性的弱点第三章第二节读后感(《人性的弱点》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