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的介绍《廖仲恺》是汤晓丹执导,董行佶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的故事。廖仲恺的主要事迹,廖仲恺,廖仲恺(1877-1...
廖仲恺的介绍
《廖仲恺》是汤晓丹执导,董行佶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中山的得力助手廖仲恺的故事。
廖仲恺的主要事迹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近代民主革命家。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回国。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次年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
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 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随后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致力于反袁斗争。1917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支持孙出兵讨桂和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5月任广东省长。10月以后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任广东省长。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坚持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孙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参加领导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支持省港大罢工。8月20日在中央党部门前被反革命派暗杀。著译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廖仲恺被刺杀的历史真相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必欲直至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面对右派反对分子的汹汹来势,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尤其使廖仲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一部分国民党右派老党员,为了达到反共的目的,甚至不惜与北方反动军阀相勾结。5月间,廖仲恺发表了一篇《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对国民党老右派做了辛辣的批判,他说:“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以为做过一回革命党以后,无论如何勾结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极力压制我国最大多数之工界,也可以称为革命党,以为革命的老招牌,可以发生清血的效力。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进不续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这篇文章给邹鲁、孙科、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等老右派刺激很大。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蓄谋用卑鄙的暗杀手段除掉廖仲恺。
进入8月,满城风雨,流传着国民党右派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一霎时间阴云四起,压力日增。当时在广州南堤有右派俱乐部“南堤小憩”,朱卓文等右派分子经常在此密划谋杀廖仲恺,他们熟知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和汪精卫、廖仲恺等,每日必集东山百子路鲍公馆会议。朱卓文等人起初欲以凶手用炸弹机枪狙击,把这些领导人员全部杀害,下手前,公安局长吴铁城获知此讯大惊,从中阻止了这次流血事件。廖仲恺面对这种情势,无所畏惧,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当他听说敌人要用机关枪杀他时,一笑置之,并对人戏言道:“暗杀用手枪炸弹是所见的,若是用机关枪,却新鲜的很。”何香凝劝他多加两个卫士防备一下,他不以为然地回答:“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去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几个地方,他们要想谋杀我,很可以假扮工人、农民或学生模样,混入群众中间下手的。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在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从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这一天,他又为给黄埔军校等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第二天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党部门前,惨遭杀害,八月的广州出现了这一幕悲剧,苍穹为之低沉。
廖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迅即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追查暗杀的幕后策划者和凶手。经查明,暗杀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干的。主要成员便是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许崇智等人,出面收买凶手的便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朱卓文、梁鸿楷等人。凶手之一陈瑞在刺杀廖仲恺后,找到朱卓文告以其事,朱即给陈瑞二百元,打发他离开广州。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派军队搜查了胡汉民兄弟的住宅,逮捕了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和林直勉,撤掉了梁鸿楷第一军军长的职务,胡毅生、朱卓文事先潜逃,胡汉民也因涉嫌离开广州,国民党右派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二十多万人参加,行列之大,阶层之广泛,情结之严肃,气氛之悲壮,为广州空前之例。他的遗体暂厝于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的墓侧。1935年9月1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廖仲恺以他的壮年生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在中华英雄史的丰碑上镌下了他那光耀人寰的英名。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近代民主革命家。生于美国旧金山华侨家庭。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回国。中日甲午战争后倾心西学。1896年就读于香港皇仁书院。次年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并与有志青年相互激励,萌发了反清革命思想。
1903年9月廖仲恺与何香凝访问孙中山,向孙中山表示“想参加革命工作,愿效微力”。随后遵照孙中山指示, 在日本“物识有志学生,结为团体,以任国事”。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随后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以“屠富”、“渊实”笔名在《民报》发表译作《进步与贫乏》、《社会主义史大纲》等,是最早介绍和探索社会主义问题的中国人之一。武昌起义后在广州就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1912年5月任广东军政府财政司长,实行地税换契法、整理财政和税收等措施。宋教仁案发生后赴北京运动国会议员反袁。“二次革命”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副部长,致力于反袁斗争。1917年任中华民国军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尽力于护法事业。五四运动发生后赞扬和支持学生运动。与朱执信、胡汉民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发表《三大民权》、《<全民政治论>译序》等文章。同时翻译孙中山用英文写的《实业计划》第一计划。1919年10月任中国国民党财政主任。称赞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空前之举,震慑全球,前途曙光,必能出人群于黑暗”。与朱执信等学习俄文,准备赴苏俄学习。1919年和1920年多次奉孙命赴福建漳州,帮助援闽粤军的建设和解决财政困难,推动粤军回师广东,驱赶桂系军阀。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支持孙出兵讨桂和北伐。陈炯明公开叛变前夕被囚禁于广州郊区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等营救脱险,当即乘船赴港转沪,与孙中山重新会合,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3年2月与苏联代表越飞联合宣言条款进行具体磋商。3月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5月任广东省长。10月以后被孙中山委派为国民党改组委员、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与领导改组国民党的工作。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在开会过程中,坚持国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原则,促成了大会的成功。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协助孙中山筹建陆军军官学校,任该校党代表,为建立革命军而努力,被誉为“黄埔的慈母”。6月任广东省长。7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支持沙面工人罢工,命令各县县长协助组织农会。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坚持主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孙中山北上前夕任所有党军、各军官学校和讲武堂的党代表兼农民部部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仍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三大政策,参加领导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支持省港大罢工。8月20日在中央党部门前被反革命派暗杀。著译编为《廖仲恺集》、《双清文集》上卷。
廖仲恺被刺杀的历史真相
廖仲恺不屈不挠地奉行三大政策,密切地同中国共产党人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发展。但他所做的这一切无疑对国民党右派、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是极端不得的。因此,中外反动势力都视廖仲恺为眼中钉,必欲直至于死地。孙中山逝世不久,谢持、林森、邹鲁等人便结成所谓的“西山会议派”,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破坏国民革命领导力量的团结。从1925年7月开始,国民党右派分子邹鲁、孙科、伍朝枢等人就开始集中攻击廖仲恺,散布种种谣言,企图搞垮廖仲恺,否定三大政策。面对右派反对分子的汹汹来势,廖仲恺与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尤其使廖仲恺感到深恶痛绝的是,一部分国民党右派老党员,为了达到反共的目的,甚至不惜与北方反动军阀相勾结。5月间,廖仲恺发表了一篇《革命派与反革命派》的文章,对国民党老右派做了辛辣的批判,他说:“现在吾党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诩为老革命党,摆出革命的老招牌,以为做过一回革命党以后,无论如何勾结官僚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极力压制我国最大多数之工界,也可以称为革命党,以为革命的老招牌,可以发生清血的效力。不知革命派不是一个虚名,那个人无论从前于何时何地立过何种功绩,苟一进不续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时有反革命的行为,便立刻变成反革命派。”这篇文章给邹鲁、孙科、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等老右派刺激很大。他们对廖仲恺恨之入骨,其中一部分人便蓄谋用卑鄙的暗杀手段除掉廖仲恺。
进入8月,满城风雨,流传着国民党右派要杀害廖仲恺的消息,一霎时间阴云四起,压力日增。当时在广州南堤有右派俱乐部“南堤小憩”,朱卓文等右派分子经常在此密划谋杀廖仲恺,他们熟知苏联顾问鲍罗廷、加伦和汪精卫、廖仲恺等,每日必集东山百子路鲍公馆会议。朱卓文等人起初欲以凶手用炸弹机枪狙击,把这些领导人员全部杀害,下手前,公安局长吴铁城获知此讯大惊,从中阻止了这次流血事件。廖仲恺面对这种情势,无所畏惧,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当他听说敌人要用机关枪杀他时,一笑置之,并对人戏言道:“暗杀用手枪炸弹是所见的,若是用机关枪,却新鲜的很。”何香凝劝他多加两个卫士防备一下,他不以为然地回答:“增加卫兵,只好捉拿刺客,并不能阻挡他们行凶。我是天天到工会、农会、学生会等团体去开会或演说的,而且一天到晚要跑几个地方,他们要想谋杀我,很可以假扮工人、农民或学生模样,混入群众中间下手的。我生平为人作事凭良心,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总之,生死由他去,革命我总是不能松懈一步的。”在8月18日国民政府的一次会议上,从在廖仲恺身旁的汪精卫给他写了一张条子,告诉他有人将对他不利,他当即表示:“为党为国而牺牲,是革命家的夙愿,何事顾忌!”8月19日,又有人以确切消息报告他,廖仲恺慨然道:“际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这一天,他又为给黄埔军校等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第二天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党部门前,惨遭杀害,八月的广州出现了这一幕悲剧,苍穹为之低沉。
廖案发生后,国民政府迅即组成“廖案检查委员会”,追查暗杀的幕后策划者和凶手。经查明,暗杀是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集团干的。主要成员便是邹鲁、胡毅生、林直勉、朱卓文、许崇智等人,出面收买凶手的便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及其死党朱卓文、梁鸿楷等人。凶手之一陈瑞在刺杀廖仲恺后,找到朱卓文告以其事,朱即给陈瑞二百元,打发他离开广州。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派军队搜查了胡汉民兄弟的住宅,逮捕了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和林直勉,撤掉了梁鸿楷第一军军长的职务,胡毅生、朱卓文事先潜逃,胡汉民也因涉嫌离开广州,国民党右派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9月1日,廖仲恺出殡时,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工人、农民、市民群众等二十多万人参加,行列之大,阶层之广泛,情结之严肃,气氛之悲壮,为广州空前之例。他的遗体暂厝于广州驷马岗他的好友朱执信的墓侧。1935年9月1日,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侧。廖仲恺以他的壮年生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在中华英雄史的丰碑上镌下了他那光耀人寰的英名。
作文去参观红色遗址的观后感300字
清明节那天,我们去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
通过实验东路,我们来到了千秋广场。一进广场,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巨大的浮雕,上面刻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他们有的背着腰,弓着背,随时可以给敌人来个沉重打击;有的爬上城楼,吧囯命党的旗帜换称中国的五星红旗;有的吹着号,仿佛是在吹奏胜利的凯歌¨¨¨浮雕左右还有着革命烈士的雕像,他们表情庄重,有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但我从他们那嘴角露出的一丝微笑,仿佛是在为看到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而兴畏吧!
我们通过西边的小路来到了纪念馆的院子里,那儿花草树木长得十分茂盛,苍松翠柏格外的绿,他们象征着烈士们与天地共存的正气。纪念馆顶上有着一个红五星。面对正门,有一个大屏风,正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反面写的是什么呢?
走进纪念馆,我们先来到了西厅,里面有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墙,这仿佛象征着烈士们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柜台里有他们的事迹简介。
走进正厅,我才知道,后面写着革命烈士的名字。墙上有这遗像和照片,但会大部分是遗像,少部分是照片,还有些是人们根据映像画出来的。
走进东厅,我看见了烈士们的遗物,粗糙的工具与已经变成暗红色的血衣,我看到这,好像可以看到革命烈士在简陋的环境中学习、战斗、吃饭。
走出烈士纪念馆,我想:革命烈士们为我们将来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通过实验东路,我们来到了千秋广场。一进广场,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巨大的浮雕,上面刻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情景,他们有的背着腰,弓着背,随时可以给敌人来个沉重打击;有的爬上城楼,吧囯命党的旗帜换称中国的五星红旗;有的吹着号,仿佛是在吹奏胜利的凯歌¨¨¨浮雕左右还有着革命烈士的雕像,他们表情庄重,有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但我从他们那嘴角露出的一丝微笑,仿佛是在为看到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而兴畏吧!
我们通过西边的小路来到了纪念馆的院子里,那儿花草树木长得十分茂盛,苍松翠柏格外的绿,他们象征着烈士们与天地共存的正气。纪念馆顶上有着一个红五星。面对正门,有一个大屏风,正面写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反面写的是什么呢?
走进纪念馆,我们先来到了西厅,里面有白色的窗帘,白色的墙,这仿佛象征着烈士们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柜台里有他们的事迹简介。
走进正厅,我才知道,后面写着革命烈士的名字。墙上有这遗像和照片,但会大部分是遗像,少部分是照片,还有些是人们根据映像画出来的。
走进东厅,我看见了烈士们的遗物,粗糙的工具与已经变成暗红色的血衣,我看到这,好像可以看到革命烈士在简陋的环境中学习、战斗、吃饭。
走出烈士纪念馆,我想:革命烈士们为我们将来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3000字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但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后发生的两次帝制复辟都没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汤汤,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这是学校的作业...帮帮忙~~当前正在热播的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中国革命的长篇巨著,史诗般的描写了从一九二五年大革命时期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发生在中华大地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这部电视剧,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斗争与合作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剧中人物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就人物而言,既有可追溯的代表性历史人物,也有泛泛的综合性历史人物的写照。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观赏完全剧,感触颇多。
《人间正道是沧桑》描写的这段历史,正是中华民族结束封建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割据的社会,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同时,民主政治与先进的文化也感染着这个民族的青年。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
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剧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表现的人物都很生动和真实感人。
首先谈谈剧中塑造的瞿恩这个人物。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儒雅的谈吐举止,从容的生死态度,真正体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大形象。
塑造的瞿恩是众多革命先烈,特别是早期牺牲的革命领导人形象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瞿恩的身上,彰显了蔡和森、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轨迹。这三位革命先烈都是在36岁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杀害的,其中方志敏和瞿秋白在就义前都像瞿恩就义前那样,写下了感人的篇章。
剧中的瞿霞,善良美丽、开朗大方。是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型人物。她在被捕前后判若两人,但坚定的革命意志终未改变。剧中塑造的瞿霞,汇集蔡畅、帅孟奇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巾帼才俊的影子。
谈谈剧中的主人公杨立青,杨立青性格独特,既有侠骨义胆,又是柔情万般,很受女孩子的喜爱,剧中三位女性,白凤兰、瞿霞和林娥,都使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刻骨铭心。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党军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
欣赏完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确很有特点,与其他史料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甚至连观众不太熟悉的湘系军阀唐生智也只是董建昌通电话而已,最终没有露面。而出场的人物你都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这部电视剧精妙之处吧!既然是艺术作品,源于历史又通过演绎使历史故事更加精彩!如果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出场,大多数观众不会从艺术上去看,而关注点更多的是像不像、真不真,只要不是纪录片,任何特型演员表演历史人物都是有差距的,这部电视剧克服了这个问题。
值得欣赏的作品,不仅感人,更让你了解了老一辈革命者打江山的不易!
这部电视剧,以中国革命重大历史事件为轴线,以国共两党斗争与合作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重点,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剧中人物多、地域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就人物而言,既有可追溯的代表性历史人物,也有泛泛的综合性历史人物的写照。剧中人物刻画生动鲜活、性格特征鲜明。观赏完全剧,感触颇多。
《人间正道是沧桑》描写的这段历史,正是中华民族结束封建社会,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军阀割据的社会,西方工业革命影响着这个古老民族的同时,民主政治与先进的文化也感染着这个民族的青年。全剧通过瞿、杨两家五个年轻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命运的索求,个人思想与社会思潮冲撞后,五位年轻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从而走上各自为之奋斗的人生道路。
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剧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表现的人物都很生动和真实感人。
首先谈谈剧中塑造的瞿恩这个人物。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儒雅的谈吐举止,从容的生死态度,真正体现了一位革命者的高大形象。
塑造的瞿恩是众多革命先烈,特别是早期牺牲的革命领导人形象的集中体现。我认为,瞿恩的身上,彰显了蔡和森、瞿秋白和方志敏的奋斗精神和人生轨迹。这三位革命先烈都是在36岁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杀害的,其中方志敏和瞿秋白在就义前都像瞿恩就义前那样,写下了感人的篇章。
剧中的瞿霞,善良美丽、开朗大方。是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悲剧型人物。她在被捕前后判若两人,但坚定的革命意志终未改变。剧中塑造的瞿霞,汇集蔡畅、帅孟奇等众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巾帼才俊的影子。
谈谈剧中的主人公杨立青,杨立青性格独特,既有侠骨义胆,又是柔情万般,很受女孩子的喜爱,剧中三位女性,白凤兰、瞿霞和林娥,都使这个铮铮铁汉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炽热情感刻骨铭心。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党军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
欣赏完这部电视剧,我认为在人物的塑造上的确很有特点,与其他史料片不同的是,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蒋介石等都没有出场,甚至连观众不太熟悉的湘系军阀唐生智也只是董建昌通电话而已,最终没有露面。而出场的人物你都能在历史人物中找到他们的影子,这可能就是这部电视剧精妙之处吧!既然是艺术作品,源于历史又通过演绎使历史故事更加精彩!如果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出场,大多数观众不会从艺术上去看,而关注点更多的是像不像、真不真,只要不是纪录片,任何特型演员表演历史人物都是有差距的,这部电视剧克服了这个问题。
值得欣赏的作品,不仅感人,更让你了解了老一辈革命者打江山的不易!
本文标题: 廖仲恺故事的读后感(廖仲恺的主要事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58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