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跑跑,就永远不知道,你能跑多远你不跑跑,就永远不知道你能跑多远,——《一代骄马》观后感,...
你不跑跑,就永远不知道 你能跑多远
你不跑跑,就永远不知道你能跑多远
——《一代骄马》观后感
《一代骄马》是2021年由迪士尼出品的美国影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匹三连冠的赛马和它的主人潘妮·切内里的故事。
影片的焦点是百年难遇的天才赛马“秘书处”(参赛的名字),因为全身栗色,出生的时候取名“红霞”。在1973年,“秘书处”一举夺得肯塔基州赛马会、贝尔蒙赛马会和英国大赛马会三连冠,之后也是战绩辉煌。退役后,作为纯血种马,繁育了600多个后代。1989年19岁的“秘书处”离世,它获得了赛马最高的葬礼礼遇,被允许全身埋葬(一般赛马通常只有头、心、蹄被埋葬,其它部分火化)。至今“秘书处”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赛马。
影片中这个独一无二的动物感染着所有的人,与潘妮以及她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建立了感天动地的情感联系。
影片最令人钦佩的是“秘书处”的主人潘妮·切内里,她是“秘书处”的伯乐。由于她的执著,这匹最棒的骏马才避免了屈居马厩,碌碌无为虚度一生的命运。
潘妮本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4个孩子的妈妈,对赛马一窍不通。在哥哥和丈夫的反对之下,潘妮从患病的父亲手里接管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马场。当时马场亏损,赛马世界又是男性至尊的天下(影片中的赛马俱乐部女性禁入)。潘妮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她从零学起,同时大刀阔斧改变现状,赶走不忠诚的驯马师,组建了新的团队。这团队有老当益壮的驯马师吕西安,骑师罗尼,饲养员艾迪,秘书汉姆。他们渴望胜利,凝聚在潘妮周围,共同面对强大的对手,带着他们的宝马良驹所向披靡,连连夺冠,战绩辉煌。马和人同时赢得尊重,获取成功的一生!
影片画面绝美,“秘书处”在赛马会上一骑绝尘,像一团滚动的火焰,我紧攥双拳,两把热汗,和“秘书处”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
“它看到了我的内心深处,每个生命的力量都源自内心。”这是影片中“秘书处”的饲养员艾迪在赛前和“秘书处”的对话。这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生命的力量远远的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趣的是,我在相关资料中得到一个知识,也算长了见识。赛马的战绩与其心脏的大小确有关系,这可能是“心的力量”的佐证。纯血马的心脏平均重8.5磅,历史上遗传最多的好马“日蚀”的心脏重14磅。影片中,“秘书处”的对手“夏姆”死于1993年,它的心脏重18磅。以“秘书处”的成绩看,它的心脏至少重22磅,比普通的纯血马大了两到三倍。
更耐人寻味的是人的成功不会与心脏的大小相关,应该是信念的力量,人与动物,梦想不灭!这在影片的女主人公潘妮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潘妮在父亲临终的时候对父亲说:“……,教我如何在这个世上立足,追随自己的信念,留给我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对胜利的渴望。”
她对丈夫说:“你不跑跑,就永远不知道你能跑多远”。她不想“让我的余生满满的都是悔恨”。
在一场关键比赛,由于“秘书处”口腔内长了脓包而失利的时候,潘妮在电话里对女儿说:“我们的政治信仰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对追求正确行事的信仰必须坚持。”
这让我想起 朱尔斯·埃文斯(英)所著《生活的哲学》一书,写到:公元二世纪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的观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并且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就是通向生命宁静的秘密通道”。人所能控制和改变的是很少的,只有自己的信念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而这是你和这个世界产生链接,使你成为自由、独立的个体的根本。
潘妮保证不了“秘书处”每场比赛都赢,也不会想到骑师罗尼会从马上摔下来,同样因航班取消错过女儿的演出首秀……。但是,潘妮卓越的信念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能量场,影响着每一个人,包括“秘书处”。她的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她无所畏惧,克服了所有困难,像“秘书处”一样奔跑,最终挽救了家庭,让孩子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女人”;也挽救了父亲留下的马场,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一代骄马》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奔跑”的故事。
——《一代骄马》观后感
《一代骄马》是2021年由迪士尼出品的美国影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匹三连冠的赛马和它的主人潘妮·切内里的故事。
影片的焦点是百年难遇的天才赛马“秘书处”(参赛的名字),因为全身栗色,出生的时候取名“红霞”。在1973年,“秘书处”一举夺得肯塔基州赛马会、贝尔蒙赛马会和英国大赛马会三连冠,之后也是战绩辉煌。退役后,作为纯血种马,繁育了600多个后代。1989年19岁的“秘书处”离世,它获得了赛马最高的葬礼礼遇,被允许全身埋葬(一般赛马通常只有头、心、蹄被埋葬,其它部分火化)。至今“秘书处”仍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赛马。
影片中这个独一无二的动物感染着所有的人,与潘妮以及她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建立了感天动地的情感联系。
影片最令人钦佩的是“秘书处”的主人潘妮·切内里,她是“秘书处”的伯乐。由于她的执著,这匹最棒的骏马才避免了屈居马厩,碌碌无为虚度一生的命运。
潘妮本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4个孩子的妈妈,对赛马一窍不通。在哥哥和丈夫的反对之下,潘妮从患病的父亲手里接管了位于弗吉尼亚州的马场。当时马场亏损,赛马世界又是男性至尊的天下(影片中的赛马俱乐部女性禁入)。潘妮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但是她从零学起,同时大刀阔斧改变现状,赶走不忠诚的驯马师,组建了新的团队。这团队有老当益壮的驯马师吕西安,骑师罗尼,饲养员艾迪,秘书汉姆。他们渴望胜利,凝聚在潘妮周围,共同面对强大的对手,带着他们的宝马良驹所向披靡,连连夺冠,战绩辉煌。马和人同时赢得尊重,获取成功的一生!
影片画面绝美,“秘书处”在赛马会上一骑绝尘,像一团滚动的火焰,我紧攥双拳,两把热汗,和“秘书处”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
“它看到了我的内心深处,每个生命的力量都源自内心。”这是影片中“秘书处”的饲养员艾迪在赛前和“秘书处”的对话。这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生命的力量远远的超出我们的想象。
有趣的是,我在相关资料中得到一个知识,也算长了见识。赛马的战绩与其心脏的大小确有关系,这可能是“心的力量”的佐证。纯血马的心脏平均重8.5磅,历史上遗传最多的好马“日蚀”的心脏重14磅。影片中,“秘书处”的对手“夏姆”死于1993年,它的心脏重18磅。以“秘书处”的成绩看,它的心脏至少重22磅,比普通的纯血马大了两到三倍。
更耐人寻味的是人的成功不会与心脏的大小相关,应该是信念的力量,人与动物,梦想不灭!这在影片的女主人公潘妮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潘妮在父亲临终的时候对父亲说:“……,教我如何在这个世上立足,追随自己的信念,留给我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对胜利的渴望。”
她对丈夫说:“你不跑跑,就永远不知道你能跑多远”。她不想“让我的余生满满的都是悔恨”。
在一场关键比赛,由于“秘书处”口腔内长了脓包而失利的时候,潘妮在电话里对女儿说:“我们的政治信仰可以改变,但是我们对追求正确行事的信仰必须坚持。”
这让我想起 朱尔斯·埃文斯(英)所著《生活的哲学》一书,写到:公元二世纪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的观点“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并且拥有区分二者的智慧,就是通向生命宁静的秘密通道”。人所能控制和改变的是很少的,只有自己的信念是可以自己控制的,而这是你和这个世界产生链接,使你成为自由、独立的个体的根本。
潘妮保证不了“秘书处”每场比赛都赢,也不会想到骑师罗尼会从马上摔下来,同样因航班取消错过女儿的演出首秀……。但是,潘妮卓越的信念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能量场,影响着每一个人,包括“秘书处”。她的心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她无所畏惧,克服了所有困难,像“秘书处”一样奔跑,最终挽救了家庭,让孩子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女人”;也挽救了父亲留下的马场,赢得了家人的尊重。
《一代骄马》就是这样一个关于“奔跑”的故事。
关于《生活的哲学》
前几天,朋友送了一本书《生活的哲学》--寻找人生意义的12堂哲学课,这本书被我选了放在购物车里有些日子了,想着把手里的书读完再买,没想到竟然收到了朋友的礼物!
这是生活中小小的惊喜,也再次印证了一个哲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说到哲学,你是怎么看的呢?哲学究竟是什么呢?
小时候觉得哲学太高深了,是智者才能研究的大课题,后来长大些,上大学后,觉得所谓哲学不过是形而上,虚幻的,工作中用不上的无用的工具。再后来年龄更大些,才渐渐发现哲学是一把钥匙,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
古罗马有一位哲学家西塞罗说,哲学是一种治疗灵魂的艺术,而哲学其实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告诉我们生活意义之所在。
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生活的路上,我们都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作者说如果你正在迷惑中,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先人们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或许正好点出了我们的迷津。
苏格拉底一直认为,哲学是能够改变人的,是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
但这是需要训练的,就如同我们日常的锻炼一样,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用体操来做比喻,就像反复练习,会加强我们的肌肉一样,反复练习哲学,也会加强我们的道德肌肉。充分的练习,就会让我们在正确的情境当中感到正确的情绪,从而达到生命的良性流动。
很羡慕他们,在中学时期,就可以和老师探讨这样的哲学话题。
女儿一直把老子当成偶像,记得小时候读老子的道德经,她说“妈妈这个老头好神奇!”
是啊,这些哲人大家让我们仰视。而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这些中外知名的哲学家,几乎都诞生在同一时代。
比如老子和苏格拉底,虽然相隔万里,但他们的哲学观点却惊人的相似,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他说,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话,肯定聪明不到哪儿去。这一点和老子真的是异曲同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让人感叹神奇的同时,还禁不住想发问,究竟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会涌现出如此多的哲人。
我对那个产生哲学家的时代感到神奇,但哲学本身并不神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古希腊人就认为哲学是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的。
现在,也不断的有人向哲学的学术模式挑战,在1992年的时候,有位法国的年轻学者马克·苏特决定像苏格拉底一样在街头去实践它,他建立了哲学咖啡馆,每个周都会举行聚会,大家在一起进行对话,进行讨论,现在,全世界大约已经有50个苏格拉底咖啡馆。
而在这以后的几年,在英国的利物浦几位工人发起了酒馆哲学,也在大力的推动大众哲学。
其实当了解了一点点哲学之后,发现这些真的并不高深,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最近还买了一位日本作者枡野俊明的书《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作者是日本国宝级庭院设计大师,禅僧,生活美学家。
他一生都致力于把禅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他所理解的禅其实就是生活的哲学,他非常通俗的给我们解析了生活的哲学,其实就是衣食住行,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生活的一些观点,比如,他说
这两本书都非常不错,是我最近每天都会读的书,如果你觉得哲学还是有点艰涩难读,可以先从这本《禅于极简生活艺术》开始,我们一起努力练习,坚持练习,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的作者朱尔斯埃文斯是英国最大的哲学俱乐部,伦敦哲学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我特别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儿,他在做的,就是通过哲学让我们能真正改变自我,并从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把我喜欢的书推荐给你,愿你也能喜欢。
更多音频请关注
喜马拉雅【静静读】频道
这是生活中小小的惊喜,也再次印证了一个哲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说到哲学,你是怎么看的呢?哲学究竟是什么呢?
小时候觉得哲学太高深了,是智者才能研究的大课题,后来长大些,上大学后,觉得所谓哲学不过是形而上,虚幻的,工作中用不上的无用的工具。再后来年龄更大些,才渐渐发现哲学是一把钥匙,打开生活之门的钥匙。
古罗马有一位哲学家西塞罗说,哲学是一种治疗灵魂的艺术,而哲学其实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告诉我们生活意义之所在。
如何与自己相处,与这个世界相处?生活的路上,我们都带着自己的困惑,等待着答案。作者说如果你正在迷惑中,不妨听听古代哲人的想法,先人们历久弥新的人生感悟,或许正好点出了我们的迷津。
苏格拉底一直认为,哲学是能够改变人的,是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
但这是需要训练的,就如同我们日常的锻炼一样,古希腊哲学家们经常用体操来做比喻,就像反复练习,会加强我们的肌肉一样,反复练习哲学,也会加强我们的道德肌肉。充分的练习,就会让我们在正确的情境当中感到正确的情绪,从而达到生命的良性流动。
很羡慕他们,在中学时期,就可以和老师探讨这样的哲学话题。
女儿一直把老子当成偶像,记得小时候读老子的道德经,她说“妈妈这个老头好神奇!”
是啊,这些哲人大家让我们仰视。而更让我觉得神奇的是,这些中外知名的哲学家,几乎都诞生在同一时代。
比如老子和苏格拉底,虽然相隔万里,但他们的哲学观点却惊人的相似,苏格拉底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他说,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的话,肯定聪明不到哪儿去。这一点和老子真的是异曲同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让人感叹神奇的同时,还禁不住想发问,究竟那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会涌现出如此多的哲人。
我对那个产生哲学家的时代感到神奇,但哲学本身并不神奇,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古希腊人就认为哲学是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的。
现在,也不断的有人向哲学的学术模式挑战,在1992年的时候,有位法国的年轻学者马克·苏特决定像苏格拉底一样在街头去实践它,他建立了哲学咖啡馆,每个周都会举行聚会,大家在一起进行对话,进行讨论,现在,全世界大约已经有50个苏格拉底咖啡馆。
而在这以后的几年,在英国的利物浦几位工人发起了酒馆哲学,也在大力的推动大众哲学。
其实当了解了一点点哲学之后,发现这些真的并不高深,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最近还买了一位日本作者枡野俊明的书《禅与极简生活艺术》,作者是日本国宝级庭院设计大师,禅僧,生活美学家。
他一生都致力于把禅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他所理解的禅其实就是生活的哲学,他非常通俗的给我们解析了生活的哲学,其实就是衣食住行,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我特别喜欢他关于生活的一些观点,比如,他说
这两本书都非常不错,是我最近每天都会读的书,如果你觉得哲学还是有点艰涩难读,可以先从这本《禅于极简生活艺术》开始,我们一起努力练习,坚持练习,找到自己的生活哲学。
《生活哲学》的作者朱尔斯埃文斯是英国最大的哲学俱乐部,伦敦哲学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我特别喜欢他正在做的事儿,他在做的,就是通过哲学让我们能真正改变自我,并从此过上更好的生活。
把我喜欢的书推荐给你,愿你也能喜欢。
更多音频请关注
喜马拉雅【静静读】频道
微电影《邻居的窗》观后观
序: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马歇尔·库瑞导演的《邻居的窗》,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短片只有20分钟的时间,剧中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对中年夫妇的琐碎生活;一条暗线:一对年轻夫妇的甜蜜时光。
家庭主妇艾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又怀孕了。
和每天围着老公、孩子忙得团团转的全职妈妈们一样。
艾丽每天挺着大肚子,全身心照顾俩闹腾又精力无限的娃,操持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时常累得想发火,老公却大大咧咧……
一天,艾丽趴到桌子底下,收拾俩娃扔一地的玩具和零食碎屑,一起身却撞到头……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陪孩子们闹腾……艾丽一脸憔悴,日子过得疲惫又枯燥,好像一眼能望到尽头。
不久后,艾丽和老公意外发现,对面公寓新搬来了一对年轻小夫妻。
他们正在卧室忘情亲热,却没有拉窗帘,这边看得一清二楚……
逐渐,艾丽和老公习惯了“偷窥”这对邻居的私密生活。
不久后,艾丽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她变得更加忙碌疲惫了。
周六,艾丽带孩子们出去玩,老公以忙工作为由推脱在家。
回家后,艾丽却发现老公正喝着啤酒,舒舒服服躺在椅子上,和朋友们开心地视频通话,旁边还摆着望远镜……
为3个孩子忙得焦头烂额的艾丽,有点压不住火气。
老公却觉得她莫名其妙脾气差,责备她说:
“你今天怎么回事?我整个周六都在工作,你们都在出去玩!”
艾丽满肚子委屈无处诉说:“我宁愿一天都在工作;
我今天一整天要一个人应付三个孩子,那是在动物园,还下着雪;
孩子们不是在流鼻涕,就是拉了、饿了,或者一直摔跤擦到膝盖;
我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因为我要起来照顾孩子,还被吐了一身……”
自己过得一地鸡毛,可再看对面小夫妻呢?
他们没有孩子,经常办舞会,尽情享乐,然后一觉睡到中午,醒来就疯狂亲热……
他们好像永远不用为生活所烦恼,日子过得热烈欢快,令人向往,抑或令人痛恨眼下自己的生活。
生完3个孩子,艾丽已经很少和老公亲热了,看到对面小夫妻,她内心酸楚又失落……
看到老公拿望远镜“偷窥”对面小夫妻,艾丽更难过了,她说:
“我知道我已经不年轻了,一直以来我都很累,我的乳头就像是一直被食人鱼咬着;
不过我就是有点难过,你被他们迷成这样,他们既年轻好看又性感……”
可生活能上哪儿说理去呢?
晚上,艾丽要起床给小婴儿喂奶,换尿布,睡个整觉根本不可能。
圣诞节,她想简单装饰一下家里,可孩子的哭声立即把她拉回现实,3个孩子让她操碎了心……
可对面小夫妻,却完全不用为孩子所困。
他们通宵唱歌、跳舞、喝酒,尽情拥抱、亲吻,尽情大笑、享乐……
仅是一栋楼之隔,生活却好像隔着两个世界。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糟糕的不像话?
有时候,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热闹和快乐好像都是别人的,自己的生活全是心酸和无奈。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艾丽突然发现,对面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男邻居,剃了光头,虚弱地躺在床上。
不久后,家人朋友们一一和他告别,这个男邻居竟然突然去世了,有人来抬走了他……
艾丽慌忙跑下楼,看到伤心哭泣的女邻居。
她正试图安慰,没想到,女邻居一眼认出了艾丽:
“你是住在对面那栋楼对吗?
你有一个小女儿,一个小儿子,还有个小婴儿,但愿这不会让你觉得被冒犯了,你的孩子们真的好可爱,也很搞笑;
我丈夫一直病的很重,我丈夫和我,就会望过去,看看你的孩子,应该还有你的丈夫,夜里坐在那里喂那个小婴儿,真的……”
女邻居话语里全是羡慕,随后伤心痛哭到说不出话……
原来,艾丽和老公偷窥到的,并不是对面邻居生活的全部。
对面年轻的丈夫,一直病的很重,他们看似尽情享乐的生活,不过是妻子想给丈夫多留下一些快乐回忆……
而这边艾丽觉得鸡飞狗跳的生活,却是邻居夫妻俩最羡慕,却又最遥不可及的幸福。
他们羡慕艾丽有3个可爱的孩子,羡慕艾丽和老公结婚多年相伴相守,因为他们这辈子都没这种机会了……
原来,那些你羡慕的人,也都在羡慕着你。
短片最后,艾丽才突然醒悟——
原来,之前自己一直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的苦涩和委屈上,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一直都被忽视了……
她可以为老公和孩子做一日三餐,把他们照顾得健健康康。
她可以每天陪孩子玩闹、画画、学习,不错过孩子每一步成长。
老公心疼她辛苦,一个人带3个孩子出门一整天,让她在家泡个热水澡好好放个假。
她和老公吵架后,老公会主动拥抱她、亲吻她,努力安慰她。
老公会主动哄孩子们睡觉,陪孩子们玩。
老公也确实一直在努力赚钱养家,让她和孩子们生活得更好……
原来他们在别人眼里,也一直过着最让人艳羡的幸福生活……
20分钟的短片,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
我们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真的只是我们幻想的别人的生活。
多“看见”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并加以珍惜,才是最为重要的。
透过窗,也许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也许只能看到一堵墙,也许可以透视到人性的善恶。但今天讨论的这扇“窗”,却折射出了关于生活的哲思。
《邻居的窗》是美国导演马歇尔·库瑞执导的短片,2021年2月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这部20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温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透过对面邻居的窗,窥探到邻居充满激情的生活,向往不已,从而对自己繁琐而劳累的生活更加不满。但当她在望远镜中发现对面的男主人病逝,而对面的女主人也同样通过窗户,向往着自己一家活色生香的生活时,她感到很震惊,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原来也很温暖。
许多网友认为,短片情节简单,故事波澜不惊毫无悬念,甚至有些平铺直叙述,获得奥斯卡多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有些让人失望。但我却认为,短片正是通过一个寻常的故事,从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戳中了观众的痛点,从而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含义。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是因为它蕴含着关于生活的三重哲学思考:
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
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来解读这部电影,并在分析过程中谈谈我的思考和见解。
男女主角第一次透过邻居的窗,看到对面年轻夫妇充满激情的夫妻生活,俩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艳羡的神色,男主甚至发出赞叹。接下来是女主几近自惭形秽的不满:抱怨激情不再,抱怨自己半夜喂奶只睡四个小时的艰辛,甚至抱怨自己年华已逝,不如对面的女主人年轻。
殊不知,她抱怨的,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女主下楼安慰失去丈夫的女邻居,女邻居同样羡慕地描述着她透过窗户看到的一切:邻居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他们没有孩子。不言而喻,她的描述正与她刚失去丈夫的凄凉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不难看出,两个女人之所以苦恼甚至痛苦,是因为她们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别人光鲜外表下的辛酸,更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也一样会令别人羡慕。不仅如此,她们还把别人拥有的和自己没有的做对比,这样一来,结果当然是“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失望和抱怨在所难免。在相互羡慕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拥有的无视。忽视拥有,就意味着无法享受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更谈不上珍惜。
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清明节期间,看到一句让人泪目的话:
“你只是在家困了两个月,而有的人却永远困在了这个春天。”
是啊,疫情期间,许多人抱怨宅在家哪儿也去不了,却不曾想,对于那些与病魔抗争和忙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来说,你呆腻了的家是他们最渴望的幸福所在,甚至,那是一些人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地方。
为什么人们总是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是因为他们总在盲目较劲。在影片中,女主从窗户看到对面年轻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了三件事:夫妻激情不再;自己老了;别人在狂欢,自己却在为琐事劳累。两人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吵。
你也许会觉得这很正常,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再熟悉不过,所以习以为常,甚至根本不会去考虑有哪里不对劲儿。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女主人的抱怨充满了情绪化,很不理智。
从表面看来,她的抱怨是因为看到邻居浪漫而休闲的生活而发生的,其实,她所抱怨的生活与邻居毫无关系,只是她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因为:“中年夫妻激情不再”、“衰老”和“为家庭琐事劳累”,这些要么是自然规律所致,要么是无法改变的日常,平心静气接纳就好,而女主人却怨天尤人。
这样看来,是不是觉得女主在无理取闹?她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和老公较劲,和自己的生活较劲。而且这种较劲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较劲无法改变她的生活状态,只会让她自己执拗于心灵漩涡无法自拔,更加疲惫和劳累。
作家周国平说:
所谓“人生不较劲”,就是不和自己、他人、老天较劲。
学会放下,不再和自己较劲、不再和生活较劲,才能把精力和能量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也才能得到幸福的眷顾。
女主角拥抱了伤心的女邻居后回到家,看到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来,感到无比温暖。一切都没有变,只因为看到了别人的不幸,更因为了解了自己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家还是那个家,却让她觉得比从前更幸福了。为什么?因为她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了。
英国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通过《生活的哲学》一书告诉我们:
生活中大量的苦难源于两个错误,总是试图去改变那些根本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东西,却放弃了原本应该承担起的思考与信念的责任。
将心力放在别人身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将注意力的焦点回归自身,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电影对女邻居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如果她回到家,每天隔窗观望和羡慕着对面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必定一直黯然失色。但如果她看到别人的幸福时,心里也充满温暖地回忆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过往,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那些美好的回忆多少可以点亮她因失去丈夫而暂时黯淡的人生。
现实生活的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不在别处,从别人那里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生活。当你开始关注自身,幸福也就不远了。
影片的开头和片尾都有一个这样一个镜头:窗外,是无数个亮着灯的窗户。在我看来, 影片中的“窗”有着深刻的寓意,无数个窗口寓示的是无数种冷暖人生,而透过生活这扇窗,你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影片中反复出现“窗”这一意象。主人公的窗、邻居的窗和千家万户的窗,无时无刻在提醒观众通过这扇窗,去思考自己生活里的“窗”。
那么,透过这扇窗,你想到了什么呢?在我看来,短片《邻居的窗》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三点现实感悟: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就是说,事情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才是问题。这个思想至今仍然被推崇,成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的核心。ABC理论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与朋友约好周末一起看电影,结果他没来,这是事件A;然后你非常恼火,甚至想和他绝交,这是行为结果C。
看起来这是因为事件A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然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愤怒,但这并不是愤怒产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在A与C之间还存在着一个B,那就是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反应: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我的朋友应该重视我,他临时改变主意就是不在乎我”,那么我们当然就会愤怒。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朋友不会无故不来,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那么,我们的反应就可能是“没事,一个人看电影也挺好”。
以此类推,短片中的女主在窥探了邻居的幸福生活后,如果她的信念是积极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不是抱怨和争吵,而极有可能是“怎样让自己更幸福”的画面了吧。
所以,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心中有不同的信念。负面、消极的信念与理性、积极的信念导致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那么,怎样避免上述的负面和消极情绪呢?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关键在于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成理性的信念,将消极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信念。
怎样纠正错误信念,回归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苏格拉底关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哲学。
首先要认识自己,去觉察自己无意识的信念和价值;
然后,通过理性思维去改变非理性的信念和价值观;
接着,通过实践与刻意练习,让理性思维成为惯性思维;
最后,用理性的惯性思维作为指引,在生活中修行。
有句话说得好:
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理性思考可以避免许多盲目行为,从而减少生活中的困扰。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认为: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历经近两千年,爱比克泰德的思想成为了今天很受欢迎的人生哲学。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必较劲,接纳就好。
如果我们对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焦虑、恐惧,只会让我们更加脆弱无力,陷入情绪的怪圈。就如短片中的女主角为变老而焦虑,不接纳自然规律而又无力改变它,其结果只能抱怨。当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视角去反观,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时,我们就从失控的状态中反转,去控制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这部20分钟的短片《邻居的窗》,用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故事,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透过这扇“窗”,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怀何种信念。
同时,短片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打开心灵之窗,去发现它的真谛。
《邻居的窗》由Marshall curry导演,该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故事讲述的是居住在密集楼群中的一家人看到了对面男女两个人亲热的场景从而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故事由此展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所看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好奇心和心理强迫,这些引起人兴趣的事物唤起了人生心中的一种渴望,或许这种渴望是自己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才更加的渴望和好奇,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窥探欲。当女主在做家务的同时,心里面好像总是期待着对面会发生什么,此时的窥视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分别对他白天和夜晚的窥视进行了表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发生。我记得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就讲大学生的男生宿舍对面就是女生宿舍,男生们晚上都拿望远镜,望向女生宿舍。有一天老师发现了这个事情,把他们的望远镜都给没收了。他们也因此感到很沮丧,十分的扫兴。后来这些男同学又买了望远镜向对面的女生宿舍望去,突然间有一天,一个男生拿着望远镜望向对面的女生宿舍的时候,吓了他一跳,他吓得把望远镜丢在地上,他万万没有想到,对面有一个女同学同样也拿着望远镜在看向他。更可笑的是,后来老师也从女生宿舍里也没收了一大堆的望远镜,没当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让人不禁的发笑:看来偷窥的欲望乃人之常情。
电影中这个故事男主和女主坐在家中的桌子上无意间发现了对面没有拉窗帘的一家人,男人和女人在亲热,就在那一次无意间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开始用望远镜注视对面女人家的生活,最后,当女人的丈夫去世,被救护车拉走,这家的女主雅各布下楼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俩家的女主在楼下相见,互相都说出了,看到了对方的家庭生活。得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去世,雅各布对他表示极度的同情将她抱在了怀里,对她表示同情和安慰。她也知道自己和丈夫还有三个孩子也是她们生活中的乐趣。让我想起了卞之琳在《断章》中说过的一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有深意的一个镜头,是在夜晚丧失了丈夫的妻子从对面的窗户看向雅各布一家五口人美好生活的图景。视角的转换,表达了此时此刻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电影音乐响起,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己丈夫的怀念,同时她渴望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空旷的房间此时刻却只剩下她孤单单的一人。思念丈夫的情感从她深心的蔓延开来……
生命中有太多的突然和不确定性,我们还年轻勇敢的去爱吧,爱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时期都不过期,看了这部短片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光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当然,如果影片的内容仅限于此的话,是不可能得奥斯卡奖的,“偷窥”只是《邻居的窗》的讲故事的方法,本片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讲人生。
本片虽然片长仅有20分钟,但所讲述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却是比较大的,这对中年夫妇透过窗户,目睹了邻居的生老病死、家庭的离合悲欢。
透过窗户,看邻居的生活,好像看电影一样,但又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
电影本身是虚假的,而透过窗户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中的故事都是演员的表演,而从窗户中看到的都是邻居的现实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到自己生活的问题当中,无法轻易走出来,是因为我们不知该怎样办,很多事情我们之前没经历过,也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应对的。
而这对中年夫妇能够透过邻居的窗,看邻居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
《邻居的窗》最妙的地方在于结尾的反转,当这对中年夫妇非常羡慕邻居夫妻的年轻、懊恼自己逐渐衰老的时候,得知邻居其实也在羡慕自己家庭拥有三个子女的幸福美满。
《邻居的窗》告诉我们,当你羡慕别人的生活的时候,可能那个人也同样在羡慕你的生活。
我们应该做的,不应该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渴望那些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而是珍惜当下、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邻居的窗》就像“邻居的窗”一样,让我们能够透过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在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马歇尔·库瑞导演的《邻居的窗》,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短片只有20分钟的时间,剧中有两条线。一条明线:一对中年夫妇的琐碎生活;一条暗线:一对年轻夫妇的甜蜜时光。
家庭主妇艾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她又怀孕了。
和每天围着老公、孩子忙得团团转的全职妈妈们一样。
艾丽每天挺着大肚子,全身心照顾俩闹腾又精力无限的娃,操持着永远也干不完的家务,时常累得想发火,老公却大大咧咧……
一天,艾丽趴到桌子底下,收拾俩娃扔一地的玩具和零食碎屑,一起身却撞到头……
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陪孩子们闹腾……艾丽一脸憔悴,日子过得疲惫又枯燥,好像一眼能望到尽头。
不久后,艾丽和老公意外发现,对面公寓新搬来了一对年轻小夫妻。
他们正在卧室忘情亲热,却没有拉窗帘,这边看得一清二楚……
逐渐,艾丽和老公习惯了“偷窥”这对邻居的私密生活。
不久后,艾丽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她变得更加忙碌疲惫了。
周六,艾丽带孩子们出去玩,老公以忙工作为由推脱在家。
回家后,艾丽却发现老公正喝着啤酒,舒舒服服躺在椅子上,和朋友们开心地视频通话,旁边还摆着望远镜……
为3个孩子忙得焦头烂额的艾丽,有点压不住火气。
老公却觉得她莫名其妙脾气差,责备她说:
“你今天怎么回事?我整个周六都在工作,你们都在出去玩!”
艾丽满肚子委屈无处诉说:“我宁愿一天都在工作;
我今天一整天要一个人应付三个孩子,那是在动物园,还下着雪;
孩子们不是在流鼻涕,就是拉了、饿了,或者一直摔跤擦到膝盖;
我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因为我要起来照顾孩子,还被吐了一身……”
自己过得一地鸡毛,可再看对面小夫妻呢?
他们没有孩子,经常办舞会,尽情享乐,然后一觉睡到中午,醒来就疯狂亲热……
他们好像永远不用为生活所烦恼,日子过得热烈欢快,令人向往,抑或令人痛恨眼下自己的生活。
生完3个孩子,艾丽已经很少和老公亲热了,看到对面小夫妻,她内心酸楚又失落……
看到老公拿望远镜“偷窥”对面小夫妻,艾丽更难过了,她说:
“我知道我已经不年轻了,一直以来我都很累,我的乳头就像是一直被食人鱼咬着;
不过我就是有点难过,你被他们迷成这样,他们既年轻好看又性感……”
可生活能上哪儿说理去呢?
晚上,艾丽要起床给小婴儿喂奶,换尿布,睡个整觉根本不可能。
圣诞节,她想简单装饰一下家里,可孩子的哭声立即把她拉回现实,3个孩子让她操碎了心……
可对面小夫妻,却完全不用为孩子所困。
他们通宵唱歌、跳舞、喝酒,尽情拥抱、亲吻,尽情大笑、享乐……
仅是一栋楼之隔,生活却好像隔着两个世界。
为什么别人都过得那么好,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糟糕的不像话?
有时候,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热闹和快乐好像都是别人的,自己的生活全是心酸和无奈。
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直到有一天,艾丽突然发现,对面消失了一段时间的男邻居,剃了光头,虚弱地躺在床上。
不久后,家人朋友们一一和他告别,这个男邻居竟然突然去世了,有人来抬走了他……
艾丽慌忙跑下楼,看到伤心哭泣的女邻居。
她正试图安慰,没想到,女邻居一眼认出了艾丽:
“你是住在对面那栋楼对吗?
你有一个小女儿,一个小儿子,还有个小婴儿,但愿这不会让你觉得被冒犯了,你的孩子们真的好可爱,也很搞笑;
我丈夫一直病的很重,我丈夫和我,就会望过去,看看你的孩子,应该还有你的丈夫,夜里坐在那里喂那个小婴儿,真的……”
女邻居话语里全是羡慕,随后伤心痛哭到说不出话……
原来,艾丽和老公偷窥到的,并不是对面邻居生活的全部。
对面年轻的丈夫,一直病的很重,他们看似尽情享乐的生活,不过是妻子想给丈夫多留下一些快乐回忆……
而这边艾丽觉得鸡飞狗跳的生活,却是邻居夫妻俩最羡慕,却又最遥不可及的幸福。
他们羡慕艾丽有3个可爱的孩子,羡慕艾丽和老公结婚多年相伴相守,因为他们这辈子都没这种机会了……
原来,那些你羡慕的人,也都在羡慕着你。
短片最后,艾丽才突然醒悟——
原来,之前自己一直把目光聚焦在生活的苦涩和委屈上,但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一直都被忽视了……
她可以为老公和孩子做一日三餐,把他们照顾得健健康康。
她可以每天陪孩子玩闹、画画、学习,不错过孩子每一步成长。
老公心疼她辛苦,一个人带3个孩子出门一整天,让她在家泡个热水澡好好放个假。
她和老公吵架后,老公会主动拥抱她、亲吻她,努力安慰她。
老公会主动哄孩子们睡觉,陪孩子们玩。
老公也确实一直在努力赚钱养家,让她和孩子们生活得更好……
原来他们在别人眼里,也一直过着最让人艳羡的幸福生活……
20分钟的短片,却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
我们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真的只是我们幻想的别人的生活。
多“看见”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并加以珍惜,才是最为重要的。
透过窗,也许可以看到美丽的风景,也许只能看到一堵墙,也许可以透视到人性的善恶。但今天讨论的这扇“窗”,却折射出了关于生活的哲思。
《邻居的窗》是美国导演马歇尔·库瑞执导的短片,2021年2月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奖。这部20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是一个温暖而又有些心酸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人透过对面邻居的窗,窥探到邻居充满激情的生活,向往不已,从而对自己繁琐而劳累的生活更加不满。但当她在望远镜中发现对面的男主人病逝,而对面的女主人也同样通过窗户,向往着自己一家活色生香的生活时,她感到很震惊,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生活原来也很温暖。
许多网友认为,短片情节简单,故事波澜不惊毫无悬念,甚至有些平铺直叙述,获得奥斯卡多像奖最佳真人短片有些让人失望。但我却认为,短片正是通过一个寻常的故事,从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现象入手,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戳中了观众的痛点,从而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含义。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荣誉,是因为它蕴含着关于生活的三重哲学思考:
人生的苦恼源于对生活的错位认知和盲目较劲;
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
重要的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我们心里装着什么。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来解读这部电影,并在分析过程中谈谈我的思考和见解。
男女主角第一次透过邻居的窗,看到对面年轻夫妇充满激情的夫妻生活,俩人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艳羡的神色,男主甚至发出赞叹。接下来是女主几近自惭形秽的不满:抱怨激情不再,抱怨自己半夜喂奶只睡四个小时的艰辛,甚至抱怨自己年华已逝,不如对面的女主人年轻。
殊不知,她抱怨的,正是别人梦寐以求的。女主下楼安慰失去丈夫的女邻居,女邻居同样羡慕地描述着她透过窗户看到的一切:邻居有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而自己的丈夫病得很重,他们没有孩子。不言而喻,她的描述正与她刚失去丈夫的凄凉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不难看出,两个女人之所以苦恼甚至痛苦,是因为她们只看到别人光鲜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别人光鲜外表下的辛酸,更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也一样会令别人羡慕。不仅如此,她们还把别人拥有的和自己没有的做对比,这样一来,结果当然是“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失望和抱怨在所难免。在相互羡慕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拥有的无视。忽视拥有,就意味着无法享受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更谈不上珍惜。
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清明节期间,看到一句让人泪目的话:
“你只是在家困了两个月,而有的人却永远困在了这个春天。”
是啊,疫情期间,许多人抱怨宅在家哪儿也去不了,却不曾想,对于那些与病魔抗争和忙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来说,你呆腻了的家是他们最渴望的幸福所在,甚至,那是一些人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地方。
为什么人们总是闷闷不乐?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如意,那是因为他们总在盲目较劲。在影片中,女主从窗户看到对面年轻夫妇的幸福生活后,向自己的丈夫抱怨了三件事:夫妻激情不再;自己老了;别人在狂欢,自己却在为琐事劳累。两人甚至还为此发生了争吵。
你也许会觉得这很正常,那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再熟悉不过,所以习以为常,甚至根本不会去考虑有哪里不对劲儿。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女主人的抱怨充满了情绪化,很不理智。
从表面看来,她的抱怨是因为看到邻居浪漫而休闲的生活而发生的,其实,她所抱怨的生活与邻居毫无关系,只是她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集中爆发。
因为:“中年夫妻激情不再”、“衰老”和“为家庭琐事劳累”,这些要么是自然规律所致,要么是无法改变的日常,平心静气接纳就好,而女主人却怨天尤人。
这样看来,是不是觉得女主在无理取闹?她其实是在和自己较劲,和老公较劲,和自己的生活较劲。而且这种较劲是盲目的,为什么呢?因为较劲无法改变她的生活状态,只会让她自己执拗于心灵漩涡无法自拔,更加疲惫和劳累。
作家周国平说:
所谓“人生不较劲”,就是不和自己、他人、老天较劲。
学会放下,不再和自己较劲、不再和生活较劲,才能把精力和能量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也才能得到幸福的眷顾。
女主角拥抱了伤心的女邻居后回到家,看到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来,感到无比温暖。一切都没有变,只因为看到了别人的不幸,更因为了解了自己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家还是那个家,却让她觉得比从前更幸福了。为什么?因为她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了。
英国哲学家朱尔斯•埃文斯通过《生活的哲学》一书告诉我们:
生活中大量的苦难源于两个错误,总是试图去改变那些根本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东西,却放弃了原本应该承担起的思考与信念的责任。
将心力放在别人身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将注意力的焦点回归自身,才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虽然电影对女邻居着墨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想像,如果她回到家,每天隔窗观望和羡慕着对面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必定一直黯然失色。但如果她看到别人的幸福时,心里也充满温暖地回忆着自己曾经拥有的过往,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是幸福的,因为那些美好的回忆多少可以点亮她因失去丈夫而暂时黯淡的人生。
现实生活的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生活不在别处,从别人那里无法寻找到自己的生活。当你开始关注自身,幸福也就不远了。
影片的开头和片尾都有一个这样一个镜头:窗外,是无数个亮着灯的窗户。在我看来, 影片中的“窗”有着深刻的寓意,无数个窗口寓示的是无数种冷暖人生,而透过生活这扇窗,你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影片中反复出现“窗”这一意象。主人公的窗、邻居的窗和千家万户的窗,无时无刻在提醒观众通过这扇窗,去思考自己生活里的“窗”。
那么,透过这扇窗,你想到了什么呢?在我看来,短片《邻居的窗》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三点现实感悟: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就是说,事情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才是问题。这个思想至今仍然被推崇,成为认知行为疗法ABC理论的核心。ABC理论是什么?举个例子,我们与朋友约好周末一起看电影,结果他没来,这是事件A;然后你非常恼火,甚至想和他绝交,这是行为结果C。
看起来这是因为事件A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结果C,然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事件A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愤怒,但这并不是愤怒产生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在A与C之间还存在着一个B,那就是我们的信念。这个信念决定了我们最终的反应: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我的朋友应该重视我,他临时改变主意就是不在乎我”,那么我们当然就会愤怒。
如果我们的信念是“朋友不会无故不来,他一定有很重要的事”,那么,我们的反应就可能是“没事,一个人看电影也挺好”。
以此类推,短片中的女主在窥探了邻居的幸福生活后,如果她的信念是积极的,那么导致的结果就不是抱怨和争吵,而极有可能是“怎样让自己更幸福”的画面了吧。
所以,我们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是因为心中有不同的信念。负面、消极的信念与理性、积极的信念导致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那么,怎样避免上述的负面和消极情绪呢?认知行为疗法认为,关键在于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成理性的信念,将消极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信念。
怎样纠正错误信念,回归理性?我们可以借鉴一下苏格拉底关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哲学。
首先要认识自己,去觉察自己无意识的信念和价值;
然后,通过理性思维去改变非理性的信念和价值观;
接着,通过实践与刻意练习,让理性思维成为惯性思维;
最后,用理性的惯性思维作为指引,在生活中修行。
有句话说得好:
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理性思考可以避免许多盲目行为,从而减少生活中的困扰。
古罗马哲人爱比克泰德认为: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
历经近两千年,爱比克泰德的思想成为了今天很受欢迎的人生哲学。对于那些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事情,我们不必较劲,接纳就好。
如果我们对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焦虑、恐惧,只会让我们更加脆弱无力,陷入情绪的怪圈。就如短片中的女主角为变老而焦虑,不接纳自然规律而又无力改变它,其结果只能抱怨。当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视角去反观,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时,我们就从失控的状态中反转,去控制那些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这部20分钟的短片《邻居的窗》,用一个简单而平凡的故事,生活不在别处,幸福始于关注自身而不是他人。透过这扇“窗”,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世界,看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怀何种信念。
同时,短片也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的智慧,就藏在最平常的日子里,我们需要打开心灵之窗,去发现它的真谛。
《邻居的窗》由Marshall curry导演,该片荣获第92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故事讲述的是居住在密集楼群中的一家人看到了对面男女两个人亲热的场景从而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故事由此展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所看见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好奇心和心理强迫,这些引起人兴趣的事物唤起了人生心中的一种渴望,或许这种渴望是自己生命中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才更加的渴望和好奇,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窥探欲。当女主在做家务的同时,心里面好像总是期待着对面会发生什么,此时的窥视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镜头语言分别对他白天和夜晚的窥视进行了表述。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事情发生。我记得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就讲大学生的男生宿舍对面就是女生宿舍,男生们晚上都拿望远镜,望向女生宿舍。有一天老师发现了这个事情,把他们的望远镜都给没收了。他们也因此感到很沮丧,十分的扫兴。后来这些男同学又买了望远镜向对面的女生宿舍望去,突然间有一天,一个男生拿着望远镜望向对面的女生宿舍的时候,吓了他一跳,他吓得把望远镜丢在地上,他万万没有想到,对面有一个女同学同样也拿着望远镜在看向他。更可笑的是,后来老师也从女生宿舍里也没收了一大堆的望远镜,没当想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让人不禁的发笑:看来偷窥的欲望乃人之常情。
电影中这个故事男主和女主坐在家中的桌子上无意间发现了对面没有拉窗帘的一家人,男人和女人在亲热,就在那一次无意间勾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开始用望远镜注视对面女人家的生活,最后,当女人的丈夫去世,被救护车拉走,这家的女主雅各布下楼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俩家的女主在楼下相见,互相都说出了,看到了对方的家庭生活。得知女人的丈夫得了病去世,雅各布对他表示极度的同情将她抱在了怀里,对她表示同情和安慰。她也知道自己和丈夫还有三个孩子也是她们生活中的乐趣。让我想起了卞之琳在《断章》中说过的一句话:“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最有深意的一个镜头,是在夜晚丧失了丈夫的妻子从对面的窗户看向雅各布一家五口人美好生活的图景。视角的转换,表达了此时此刻女子的内心世界和渴望,电影音乐响起,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自己丈夫的怀念,同时她渴望幸福美好的家庭生活,空旷的房间此时刻却只剩下她孤单单的一人。思念丈夫的情感从她深心的蔓延开来……
生命中有太多的突然和不确定性,我们还年轻勇敢的去爱吧,爱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时期都不过期,看了这部短片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时光荏苒,生命短暂,别将时光浪费在争吵、道歉,伤心和责备上,用时间去爱吧,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
当然,如果影片的内容仅限于此的话,是不可能得奥斯卡奖的,“偷窥”只是《邻居的窗》的讲故事的方法,本片最后的落脚点在于讲人生。
本片虽然片长仅有20分钟,但所讲述的故事的时间跨度却是比较大的,这对中年夫妇透过窗户,目睹了邻居的生老病死、家庭的离合悲欢。
透过窗户,看邻居的生活,好像看电影一样,但又与电影有很大的不同。
电影本身是虚假的,而透过窗户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
电影中的故事都是演员的表演,而从窗户中看到的都是邻居的现实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到自己生活的问题当中,无法轻易走出来,是因为我们不知该怎样办,很多事情我们之前没经历过,也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应对的。
而这对中年夫妇能够透过邻居的窗,看邻居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
《邻居的窗》最妙的地方在于结尾的反转,当这对中年夫妇非常羡慕邻居夫妻的年轻、懊恼自己逐渐衰老的时候,得知邻居其实也在羡慕自己家庭拥有三个子女的幸福美满。
《邻居的窗》告诉我们,当你羡慕别人的生活的时候,可能那个人也同样在羡慕你的生活。
我们应该做的,不应该是羡慕别人的生活,渴望那些我们无法得到的东西,而是珍惜当下、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邻居的窗》就像“邻居的窗”一样,让我们能够透过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
生活的哲学
在常人的印象中,哲学是个高大上的东西,而且哲学家的思维及行为表现让人不太好理解,他们经常会思考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诸如, 宇宙的外面是什么? 世界会不会是假的?我是不是活在虚拟世界/别人梦中?上帝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世界有没有最终真理? 等等。因此,很少有人想过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生活的哲学-寻找人生意义的12堂哲学课》 一书的作者朱尔斯·埃文斯用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伊壁鸠鲁、犬儒、伯拉图等十二位西方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理论,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读完此书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哲学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
许多心理学家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古代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如认知行为治疗的鼻祖阿尔伯特·艾利斯就是受古希腊哲学斯多葛派哲人爱比克泰德的影响。
斯多葛派构建了一种人生哲学,寻求心灵自由、安宁,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主张无论在什么情境中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认知行为疗法则认为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其关键是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成理性的信念,将消极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信念。
二、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爱比克泰德认为,人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他列了两个清单,一个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诸如我们的身体、财产、名声、工作、父母、朋友、天气、经济、过去、将来以及我们将要死去这一事实;另一个是在我们控制之下的,就是我们的信念。
爱比克泰德认为,大量苦难源于我们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我们试图向某个外在的、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东西行使全面主权。继而当我们未能控制它们时,我们感到无助、失控、愤怒、愧疚或抑郁。第二,我们没有承担起对“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的责任,而它们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相反,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归罪于外界,归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朋友、我们的爱人、我们的老板,归罪于经济、环境、社会等级,最终我们又感到愤愤不平、无助。感觉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不公正待遇、失控、被外在环境摆布。许多精神疾病和情绪紊乱都源于这两种致命的错误。
三、烦恼和愤怒的原因是由于内心的过份期待。
哲学家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烦恼和愤怒的主要谬误是对事情的结局过于乐观的期待:我们会被违背自己的希望和期待的事情激怒,这就是为什么会被家庭琐事惹恼、认为朋友的怠慢是过失的唯一原因。你会质问,为什么敌人做错事我们也会生气?因为我们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预料到伤害会那么严重。
所以人们经常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四、哲学是身心的操练——吾日三省我身。
哲学不仅是一个抽象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哲学可以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与刻意练习去培养新的思维和习惯,最后把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而这种每日的反思就像我们平常进行的肌肉训练一样,让我们去操练心灵的肌肉。有时不幸本身就是一种训练。
五、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
哲学观其实是一种系统观,就是让我们以鸟瞰的视角去观察我们周遭的环境,而当我们与问题或事件本身有了距离感,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判断。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人、事、物,人与人的矛盾可能会减少,国与国的纷争可能会消失,人与动物可能会和谐相处,人对自然也会更加敬畏。因为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当你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待家庭问题时,再大的事也变成了小事。
六、心理暗示作用——是物质还是精神决定了我们的幸福?
神秘主义的物理学二元论坚持认为宇宙中有两种不同的东西,精神和物质。那么,究竟是否物质还是精神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是否可以割裂地去看待它们?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通过思想,我们成为我们的物理有机体的绝对主人,思想和暗示可能导致疾病或治愈疾病。
心理暗示在某些情境中是非常有效的,它会带给人们知足、平静、安稳、扎实、幸福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财富。
七、过简单的生活,降低自己的欲望——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柏拉图及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都提倡禁欲,一直致力于如何克服或者征服人们对财富与名誉的渴望。所以说,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无法征服自己的欲望。
最近社会上推崇的极简主义运动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们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实施 断、舍、离 ,抛弃一些无用的东西,只购买必须的东西,让生活更清爽、简单,反而会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八、幸福需要同行者——与哲学一路同行,我们将不再孤独。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是社会性的,人们不需要他人会很难获得幸福,而与他们一起才能实现幸福生活。人是关系的动物,人们所有的痛苦归根结底都是关系出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情绪、社交障碍等。
我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肯定与赞美,可以获得自我价值感;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的依恋与甜蜜的感觉,可以获得愉悦;我们在与朋友的关系中获得友谊,可以获得被支持与理解。这些美好的感觉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同行者。 通往幸福之路不是唯一的,古代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幸福生活的模型。
《生活的哲学-寻找人生意义的12堂哲学课》 一书的作者朱尔斯·埃文斯用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伊壁鸠鲁、犬儒、伯拉图等十二位西方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理论,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读完此书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哲学都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精神生活而存在的。
许多心理学家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受古代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如认知行为治疗的鼻祖阿尔伯特·艾利斯就是受古希腊哲学斯多葛派哲人爱比克泰德的影响。
斯多葛派构建了一种人生哲学,寻求心灵自由、安宁,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主张无论在什么情境中做自己灵魂的主人。
认知行为疗法则认为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其关键是将非理性的信念转化成理性的信念,将消极的信念转化为积极的信念。
二、接受我不能改变的一切,改变我能改变的一切。
爱比克泰德认为,人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他列了两个清单,一个是我们控制不了的,诸如我们的身体、财产、名声、工作、父母、朋友、天气、经济、过去、将来以及我们将要死去这一事实;另一个是在我们控制之下的,就是我们的信念。
爱比克泰德认为,大量苦难源于我们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我们试图向某个外在的、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东西行使全面主权。继而当我们未能控制它们时,我们感到无助、失控、愤怒、愧疚或抑郁。第二,我们没有承担起对“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的责任,而它们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相反,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归罪于外界,归罪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朋友、我们的爱人、我们的老板,归罪于经济、环境、社会等级,最终我们又感到愤愤不平、无助。感觉自己蒙受了不白之冤、受到不公正待遇、失控、被外在环境摆布。许多精神疾病和情绪紊乱都源于这两种致命的错误。
三、烦恼和愤怒的原因是由于内心的过份期待。
哲学家塞内加提出,也许导致烦恼和愤怒的主要谬误是对事情的结局过于乐观的期待:我们会被违背自己的希望和期待的事情激怒,这就是为什么会被家庭琐事惹恼、认为朋友的怠慢是过失的唯一原因。你会质问,为什么敌人做错事我们也会生气?因为我们没有预料到,或者没有预料到伤害会那么严重。
所以人们经常会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四、哲学是身心的操练——吾日三省我身。
哲学不仅是一个抽象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哲学可以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我们可以通过实践与刻意练习去培养新的思维和习惯,最后把哲学当作一种生活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而这种每日的反思就像我们平常进行的肌肉训练一样,让我们去操练心灵的肌肉。有时不幸本身就是一种训练。
五、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
哲学观其实是一种系统观,就是让我们以鸟瞰的视角去观察我们周遭的环境,而当我们与问题或事件本身有了距离感,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判断。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用更大的视角去看待人、事、物,人与人的矛盾可能会减少,国与国的纷争可能会消失,人与动物可能会和谐相处,人对自然也会更加敬畏。因为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当你站在宇宙的高度去看待家庭问题时,再大的事也变成了小事。
六、心理暗示作用——是物质还是精神决定了我们的幸福?
神秘主义的物理学二元论坚持认为宇宙中有两种不同的东西,精神和物质。那么,究竟是否物质还是精神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是否可以割裂地去看待它们?
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通过思想,我们成为我们的物理有机体的绝对主人,思想和暗示可能导致疾病或治愈疾病。
心理暗示在某些情境中是非常有效的,它会带给人们知足、平静、安稳、扎实、幸福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财富。
七、过简单的生活,降低自己的欲望——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柏拉图及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第欧根尼都提倡禁欲,一直致力于如何克服或者征服人们对财富与名誉的渴望。所以说, 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无法征服自己的欲望。
最近社会上推崇的极简主义运动就隐含着这样的思想。人们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实施 断、舍、离 ,抛弃一些无用的东西,只购买必须的东西,让生活更清爽、简单,反而会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八、幸福需要同行者——与哲学一路同行,我们将不再孤独。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是社会性的,人们不需要他人会很难获得幸福,而与他们一起才能实现幸福生活。人是关系的动物,人们所有的痛苦归根结底都是关系出了问题,比如抑郁、焦虑情绪、社交障碍等。
我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得到肯定与赞美,可以获得自我价值感;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安全的依恋与甜蜜的感觉,可以获得愉悦;我们在与朋友的关系中获得友谊,可以获得被支持与理解。这些美好的感觉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都需要同行者。 通往幸福之路不是唯一的,古代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幸福生活的模型。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朱尔斯·埃文斯的《生活的哲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44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