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读后感(读后感2000字(适合小学生看的书))

发布时间: 2023-01-06 03:41: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水浒传》和《金瓶梅》有什么关系?我知道里面有人物是重合的,看起来好像金瓶梅是水浒中关于武松的一个插曲故事,但是原著里是没有的吧?,所以想知道这...

《金瓶梅》读后感(读后感2000字(适合小学生看的书))

《水浒传》和《金瓶梅》有什么关系?

我知道里面有人物是重合的,看起来好像金瓶梅是水浒中关于武松的一个插曲故事,但是原著里是没有的吧? 所以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是金瓶梅的作者根据水浒的背景写的,使用了同样的人物,还是怎么回事?请赐教!

《水浒传》有包含《金瓶梅》的内容。

《金瓶梅》,中国古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书名是由小说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字合成的。

小说题材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演化而来,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

体现当时民间生活的面貌,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揭露了明代中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

《金瓶梅》问世后被改编为多种戏曲,后来又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

扩展资料:

说起《金瓶梅》,几乎每个人都有种心照不宣的欲语还休。但正所谓淫者见淫,智者见智,在“此处省略二百个字”之外,这本书中的物态人情、诗词曲赋、杯盘果肴、花木屋宇,写实之笔,令人叹止。 有段子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金瓶梅》”

《金瓶梅》的开头,是从《水浒传》中借来。然而这开端,不过像是一截砧木,上面郁郁葱葱开枝散叶的,都是《金瓶梅》自己蓬勃生发的一派天机。

=比如西门庆出场,《水浒》用简笔,人物衣饰只用“头巾”二字略一点染:“不端不正,却好打在那人头巾上”,“那人一头把手整头巾”,“却说西门庆巴不到这一日,裹了顶新头巾”……都是情节必需、不得不提。

《金瓶梅词话》(下简称《词话》)则不然,除了继承《水浒》上述文字,还有的没的增写了一大篇:“头上戴着缨子帽儿,金玲珑簪儿,金井玉栏杆圈儿。长腰身,穿绿罗褶儿。脚下细结底陈桥鞋儿,清水布袜儿。腿上勒着两扇玄色挑丝护膝儿,手里摇着洒金川扇儿……”像开杂货铺子。

“金井玉栏杆圈儿”,全书仅此一见,别处并无呼应,似乎对情节没什么帮助。然而作者就是这么不惮其烦,相机一样忠实记录,细细写了出来。

有人认为这个“金井玉栏杆圈儿”是“头巾”上用的巾环。但名物专家扬之水先生撰文指出:“巾环惯以‘环’称,而很少呼作‘圈儿’。那么此圈,当是网巾圈儿。”随后列举了大量例证,遂成定谳。

也就是说,《水浒》里的西门庆,戴的是宋元时期男子大量使用的“头巾”;《词话》里的西门庆,则暗中偷换,戴的是明代男子首服中最基本的“网巾”。

据说网巾是朱元璋洪武初年所倡,虽然元代也偶有实物发现,但天下通行已是明朝,成为一代之服制。明亡后,遗民中甚至有“画网巾”者,以示自己不忘本,这是后话。

《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文本源自宋元传说,大量保留了前代风俗名物,所以书中英雄,戴的大都是各式“头巾”,并无一处提到“网巾”。

《词话》则不然,处处皆是:西门庆要潘金莲头顶上一柳儿好头发做网巾顶线儿,谢希大用一对镀金网巾圈凑份子,陈经济要用网巾圈儿换红睡鞋,都是重要的世情点染、情节推进处。

而《水浒》《词话》两书的最初嫁接点,“金井玉栏杆圈儿”逗漏的这一点“网巾”消息,开启的正是《词话》中由大量物色堆铸而成的鲜活明代风貌。从“头巾”到“网巾”,只一字之差,却是换了人间。

如果不是扬之水慧眼灵笔轻轻揭出,《词话》中西门庆甫一出场这段文字,就算白白看过了。这篇题为《金井玉栏杆圈儿》的文章,收在她的新书《物色——金瓶梅读“物”记》中。

书中所收十余篇论文,都是作者近年来关注《词话》中名物的寸积铢累。作者读书着眼处,一向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作者写书用力处,也一向是具体名目与考古实物的精确对应。积十年二十年之功,解至微至小之物,搏兔却如搏虎,用尽全力,步步扎实,文章自然好看。

苏轼曾有几句诗评王维画:“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扬之水立足考古实物揭示的这种名物之微,正可帮助我们在“交柯乱叶动无数”的情节迷宫中去“寻其源”。在常见的从文字出发的文学评论赏析方式之外,又新增一途。

除了上面所举的网巾圈儿,其他如西门庆的一点油簪子和金穿心盒,吴月娘的“金三事”,李瓶儿的金草虫头面,潘金莲的金灯笼坠子、鞋尖扣绣鹦鹉摘桃大红缎子白绫平底鞋……以及兰陵笑笑生热中寓的冷,笔底藏的锋,全都图文相随,史物互证,娓娓罗列,如在目前。

比如《单单儿怎好拿去》一文,介绍《词话》中的匣盒,所搜罗的资料上及唐宋,下至明清,从果盒、食盒、攒盒、捧盒、镜匣、拜匣……到朱漆、黑漆、雕漆、螺钿、描金、戗金……是作者一贯的穷尽资料、涸泽而渔的治学风格,可谓万花纷呈、物无遁形。

但就在这样一板一眼的考证文字中,却偏有闲情,突然插入一句:“《西游记》第八十九回,黄狮精将设钉耙会,派了小妖去请老妖王,那小妖免不得也要‘左胁下挟着一个彩漆的请书匣儿’。”

让读者瞬间出戏,不觉失笑。文字中的这点小淘气,不也正是作者读书时的会心所在吗?还有最后一段,作者拈出了郑爱月送给西门庆的私房体己,一个小描金方盒儿,里面盛着“一方回纹锦双拦子细撮古碌钱同心方胜结穗桃红绫汗巾儿,里面裹着一包亲口磕的瓜仁儿”,含义自不待说。

但一旁的应伯爵却“将瓜仁儿两把喃在口里,都吃了”。“喃”在山东方言里,是狗吃东西的动作,现在还在用。作者解读:“小描金盒里装的一番柔情蜜意,登时被悉数消解。而这才是《金瓶梅词话》独有的风采。”别具慧眼婆心。

掩卷细思,也的确是,好像还没有哪本书,这么不把“诗情画意”“郎情妾意”当回事。至于我个人,读这一篇时,却有些别样的感触。

文章指出,当时风气“送礼必要有盛器,且须讲究与所送之物配合相当”。拜扬之水先生为师以后,我去看她,经常也带些水果、信笺之类的小小人事,但都是塑料袋一拎就去了,从没想过捧个拜匣之类。真是世风不古了。

再比如《西门庆的书房》,虽是旧文,却常读常新。我原以为翡翠轩中的“卷棚”“黑漆缕金凉床”“彩漆描金书橱”“螺钿交椅”,以及两边对称挂着的四轴名人山水等等诸项装点,都还算不错。

但作者写道:“若把当日文人的意见作为书房之雅的标准,则西门庆的书房便处处应了其标准中的俗。”比如木香棚,就引文震亨《长物志》中相关评说:“尝见人家园林中,必以竹为屏,牵五色蔷薇于上;木香架木为轩,名木香棚。花时杂坐其下,此何异酒食肆中?”

以为西门书房求“雅”得“俗”之证。甚至那盆“开得甚是烂熳”的瑞香花,也没看漏,说《长物志》称其“枝既粗俗,香复酷烈,能损群花,称为‘花贼’,信不虚也”。李渔《闲情偶寄》则直言“瑞香乃花之小人”。这些材料,真是出人意想,醒目提神。

《金瓶梅》向蒙不洁之名,但其中包罗的物态人情、诗词曲赋、杯盘果肴、花木屋宇,写实之笔,令人叹止。我看的时候,经常怀疑作者眼前摆着一本账簿,遇到吃饭、送礼、生意、工程、人情来往等事项,就把账片子抄一份。所以大小高低、轻重亲疏,分毫不差。

传说作者是“嘉靖间大名士”“世庙时一巨公”,我有时却觉得,是他们的管家也未可知。对物色的迷恋和描摹,无出其右,但每每苦于对当时社会结构、生活情形了解不多,很多细节都是含糊过去,最近看了这本《物色——金瓶梅读“物”记》,才渐渐明晰起来。

“一生广得妻财”的西门大官人,财富急速膨胀又快速消融。书中处处点醒重要时间节点。从故事开篇不久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到“八月初六”武大百日,到妻妾们一次次年节、一个个生日,间或偶有舛错,大致顺序总是分明。

所有热闹一路数过去,发现竟是在数西门庆死期。一吓。某次重读,翻至最后一页,只觉冰天雪地。扬之水研究《词话》中的物色,也经常会与同期稍后的另一本名著《天水冰山录》相对照。除了时期接近、足资参照外,我想,还有一份对人世无常、福祸倚伏的同样感慨在吧。

援古物解小说,功夫俱在文字之外;秉冷眼看“金瓶”,心得已在世情之上。谨以这两句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小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瓶梅

《金瓶梅》的评价是怎样的,与《红楼梦》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两本书都不适合人们读,《红楼梦》怎么 能算名著呢?为什么?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后感想。《红楼梦》明显是仿了《金瓶梅》,但其成就却远在《金瓶梅》之上。我以为《金瓶梅》中的词曲甚好,其文学意义也不是常人可懂,只是其中淫词秽语过多,不适合大众阅读。你说《红楼梦》不好,为什么?全世界的“红学”又说明什么? 是不是名著,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建议你再读读,也许你不会再说了那“《红楼梦》怎么 能算名著呢?”谢谢!

红楼梦第一回读后感怎么写?

让我们懂得了,不要太贪心否则会丧失了某些东西。
请看完。
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些句子就让人要懂得深刻的道理
就这些了
谢谢!

红楼梦的读后感,至少三千字

《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已经完全从《金瓶梅》的情欲世界里嬗变出来,基本上沿袭了《儒林外史》对女性刻画的新变化;并超越了才子佳人小说的梦想的虚幻。因而比《儒林外史》更加深入、全面,比才子佳人小说更真实。《红楼梦》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家族中所发生的“真实”的一切,写出了这个家族中各种各样的“真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写出了一群情欲才德兼具的真实女性。
《红楼梦》塑造的女性多是有正常情欲血肉丰满而具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它不但写了女性的情才德,也正视女性正当的情欲,并升华提炼之,而且丰富女性的欲求,把女性作为社会独立的人来表现他们多元的人生追求,如物欲、金钱欲、权欲、处世欲、才学欲、政治欲、管理欲等。同时超越各种物欲,非常注重体现女性的精神存在、女性人格独立和纯洁,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反抗精神。
才子佳人小说侧重于才德的力量;而艳情小说则沉溺于色欲的诱惑;到了《红楼梦》则注重于真情的歌颂和情欲的诗化。
第一节、 情的歌颂

《红楼梦》大旨谈情,红楼之情是多种多样的,有爱情、友情、
亲情等各种人伦之情:如宝黛、司棋和潘又安、龄官和贾蔷等的真挚爱情,元春的姐妹、姐弟之情,贾母与王夫人、王熙凤的婆媳之情、祖孙之情,王熙凤与姐妹的姑嫂之情,王熙凤与王夫人、邢夫人与刑岫烟的姑侄之情,宝钗母女之情,黛玉思家之情及其与紫鹃的主仆之情,大观园戏子的友情等。《红楼梦》以歌颂儿女之真情为主。
书中女性人物名姓俱全的有一百余人,出场有份的则有三百多人。诸艳则由于出身教养思想品位不同,性格各异,表现出的情也是多姿多彩的。黛玉和晴雯属于“情情”,秦可卿和尤氏姐妹属于“痴情”,宝钗、袭人、红玉、金钏、司棋等属于“有情”。“痴情”类对男女之情执着而痴迷,因纵情过度而丧生;“情情”和“痴情”在对情的执着追求这点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痴情’偏重于肉体之情,而“情情’则侧重于精神之恋。黛玉于宝玉用情之深、之痴,红楼读者人人皆知。这个孤高自许的少女为爱而生,因爱夭折。曹雪芹借用古代小说的天意神道将他们的爱情解释为前世结下的宿缘。从初见之下的眼熟、钟情,到焚稿归天,黛玉一生诚为情之表率。她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吟唱出一曲缠绵哀艳的恋歌,以弱小的力量维护她的那一块爱情园地,执着地追求她所憧憬的情感生活,她把全部的自我都投入到了与宝玉的神圣恋爱过程之中。她对宝玉的爱完全不同于潘金莲那种建立在纯粹肉欲基础之上的放纵,而是一种清纯美丽、诚挚感人的真情。
薛宝钗处处以理御情、以理节情,但不意味着情的泯灭,在“扑蝶”、“宝玉挨打”中有明显情的表现。又如第36回中写她有事没事地去怡红院看袭人绣工,无意中坐在熟睡的宝玉身边并顺手拿起蝇帚替宝玉赶蚊子,就是真情的流露。
与黛玉宝钗表现都不同的是尤氏姐妹。尤二姐由放荡泼辣到平和柔顺的转变,源于对贾琏的爱;尤三姐以自主选择婚姻并以死抗争的行为,树立了敢爱敢恨的烈女子形象,为《红楼梦》的“儿女真情”抹上了一道绚丽色彩。
《红楼梦》中儿女真情表现得更朴实平常的,是藕官、龄官、司棋、小红等丫环的“情”。小说写小生藕官和小旦药官戏里戏外的纯情;写龄官画“蔷”表现出她对贾蔷的迷恋深情,她的不理宝玉和责备贾蔷,则表现出她的自尊孤傲;写司棋与表兄潘又安“海誓山盟,私传表记,己有无限风情”。面对抄检大观园翻出的“情书”和表记时的百口嘲谤,她并无畏惧惭愧之意;写红玉虽然平庸,但敢于“痴女儿遗帕惹相思”、“蜂腰桥设言传心事”赢得了作者的同情和赞许。
总之,“情”这个词在《红楼梦》中意味深长,在“情的世界”里容纳了全书的主体情节和审美理想,美丽的大观园内,多情公子贾宝玉沉浸在年轻女性的温柔中,体验着、见证着一幕幕柔情哀伤的人生故事,并发展着自己的“意淫”。所谓“意淫”,指的是一种很少夹有利己性和生理性的缠绵情意,可以落实为纯洁的爱情,可以化形为普通男女的温情友爱,是体贴、仰慕、敬意、痴迷……它内涵着否定和冲击人间感情变态――利欲污浊的意味。曹雪芹在“情”上的夸张表现实际上服务于一个深刻的用意:苦难的一生使他体会到人世充溢着无数的虚妄,人人孜孜以求的往往是人生的枷锁,唯有这远离尘俗的小儿女之情,带来的是亲切的向往,是美丽、健康、纯洁的精神憩园。
宝黛的心心相印和玉钗的意连神断的爱情故事,构成《红楼梦》“情的世界”的主体。同是写男女爱情,才子佳人小说在孔孟之道的一心一性中楔进一个情字,主张择偶要重才重色重情,要求才色相当而非门当户对,无疑是进步。然而才子佳人产生爱情,只讲才色,离传统的婚恋观念并不很远。《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却是一种全新的,在过去的小说中罕见甚或从来没有表现过的、对人性解放、传统礼法的理解感受完全一致、思想感情和人生道路完全相同的爱情,黛玉是由于她不说“混帐话”,才与宝玉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互为知己的。而且《红楼梦》遵循生活的逻辑规律,“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宝黛爱情的发展是两小无猜的,是在日常起居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通过一笑一颦、一言一行甚至是吵吵闹闹中发展起来的,而不是靠传诗递简或者一见钟情;最后黛玉的心事终虚化,宝钗也守寡,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破灭,是美好在丑恶压迫下的败亡,这比才子佳人的大团圆更真实更符合生活逻辑,因而也转成新鲜,“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金玉良缘”的婚姻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瓶梅》的作者固然看到了社会的腐败,前途的无光,写了淫妇、妒妇及其败亡;《红楼梦》的贾府善善恶恶,各色人物纷呈并现,既有“珍珠”也有“鱼眼睛”,既有平儿、妙玉,也有赵姨娘、马道婆,最后免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金石俱焚”,这决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哲学命题所能函括的,在那个污浊的社会,清净洁白的女儿不是被同化成“鱼眼睛”,就是被践踏被毁灭,这才更接近那个社会的真实。
《红楼梦》肯定情欲并赞美真挚纯洁的爱情,但是它也赞同女性对独立的人格、自由平等的精神的追求,以说明女性不仅是为人妻母而生存,因而充分肯定了女性自我的生存价值。这以林黛玉、尤三姐、鸳鸯、晴雯为代表。她们在精神和品格上具有过去女性所未有的独立和纯洁,为了自身的精神追求敢于反抗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观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追求一种自由平等的爱情,最终以生命殉之。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至情至性,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新兴女性形象。尤三姐大胆泼辣,敢作敢为,坚决要求婚姻自主,她不计权势,不计财富,定要找个可心如意人;晴雯直爽倔强,嫉恶如仇,对爱情、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鸳鸯是一个以死相争赢得婚恋自主的女性。

《金瓶梅》为何被称为奇书,它到底”奇”在哪里?

《金瓶梅》是四大奇书之一,它到底为何被称为奇书?

问到《金瓶梅》了。勉强答一下,纯属个人的读后感。

评判任何一部书,都不可脱离创作时代背景。《金瓶梅》成书于是明朝中期。而明朝却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高峰期。元末明初有《水浒传》,跟着就是施耐庵的弟子罗贯中写出了《三国演义》,中后期则是《金瓶梅》和《西游记》,直至清朝的《红楼梦》达到顶峰。之所以先扯这些,其实是要通过比较,来确定《金瓶梅》的最大特点。

倘若说,水浒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江湖气,刚猛中带着血腥,红楼则是一股贵族气,精致中带着颓废,那么《金瓶梅》是一股子市侩气,庸俗中带着血泪——这便是《金瓶梅》的第一奇!无论是潘金莲、李瓶儿和庞春梅,还有那位西门大官人,都是庸俗不堪的人物,但反应而出的却是人间悲剧。这也很好解释,恰好《金瓶梅》成书的时间是明朝中期,这种历史时刻,是不会有初期的“江湖刚猛血腥”的,只会有这股子庸俗血泪感。

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传奇的时代,故而只能在胭脂堆中翻滚,造就了《金瓶梅》这种奇特的风格,灵与肉,生与死,似乎都无所谓一般,只追求一种麻木的快感,或说本能刺激。往往是江湖的刚猛血腥,往往预示着新生,而这股子庸俗血泪,往往预示着衰败。

第二个奇就是,这部书的命运。

自问世以来至今,一直都是禁书吧。因为存在大量不可描述的场景。这其实是明代小说的一种风格,哪怕《三言二拍》这种短篇小说集中也有不少。只不过《金瓶梅》太过直白。许多人都说“以此反应人性”。但笔者却说,这实在是胡说八道!人性,自古及今从未变。变了,就都成神或魔了!

而《金瓶梅》之所以敢这么玩,是没有这么深刻,是历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因为即便如今文学作品中,依然传承着对不对。不同点只不过是分寸把握。所以不必拔高,管控其相关内容是对的。但若说全禁,也不妥,毕竟这本书写得相当细致,人物刻画得非常好,尤其是对展现明朝中期的那股社会氛围,非常到位。可以说,是一个王朝发展到中期时,普遍都存在的现象。只不过,金瓶梅过于胆大而已。所以《金瓶梅》因而遭禁,却反成其名。

第三个奇就是,这部书的争论

所有名著中,对《金瓶梅》的争论最是让人称奇,因为非常极端。但公认的却是这个评价:读《金瓶梅》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兽耳!

瞅瞅,《金瓶梅》竟然成了一个人的人品试金石了,这种情况是其他名著不存在的。

总体来说,笔者看着《金瓶梅》有这三奇。

总结说来就是,其一是,对历史的把脉非常准,那股子市侩庸俗血泪,让人称奇。其二,书籍一直遭禁,反而成其名,书籍命运让人称奇。其三,对《金瓶梅》的争论称奇,竟然演变为人品试金石。

本文标题: 《金瓶梅》读后感(读后感2000字(适合小学生看的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33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书是人进步的阶梯读后感(对“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感想 不少于一百字)希腊神话酒神福克斯读后感(希腊神话故事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