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简述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请回复我的好心人用最简单最通俗最精炼的语言回答,谢谢。我帮你从百度上找到以下资料: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
求助:简述海德格尔的真理观
请回复我的好心人用最简单最通俗最精炼的语言回答,谢谢。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
(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 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 —— 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 —— 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
主要结论——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 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
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存在与时间>>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 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 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 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 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 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 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
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
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 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个体的存在即是世界的存在;人本来是自由的。
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海德格尔同以往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不同,他从哲学家们思考的结论出发,“返回”至思考的存在者,提出“存在者不是存在”的思想主张。
海德格尔以现象学方法和本体解释的步骤描述“存在”的生存状况,并且把“存在者”解释为在“领会”中去存在的“存在”论。结合此意海德格尔分析了“真理”、“技术”、“语言”等概念本质,最后得出“存在”存在于“天地神人”四重合一家园的哲学结论。
海德格尔贡献影响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海氏研究者请进:关于海德格尔对用具的分析
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用了很大篇幅来论述用具。那么他所说的用具是什么意思?它与日常所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海氏为什么要分析用具?怎样理解用具的整体性?用具的存在结构是怎样的?——读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
《论真理的本质》是海德格尔阐述其真理观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思维的现象学风格、行而上倾向得到了充分表现。这篇文章从对流俗的符合意义上的真理的分析入手,符合可以从物与知的符合和知与物的符合两方面来理解,物之自我敞亮(自由)是符合的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说"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但自由的本质又如何把捉呢?海德格尔说"自由便自行解释为让存在者存在"。让存在者存在意即让存在者置身于敞开之境,让存在者作为无蔽者而绽出的存在着。基于对自由的深化理解,海德格尔得到了"‘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的命题。在这一命题的基础上海德格尔继续追问,真理的本质能够滞留于"解蔽"吗?解蔽的过程意味着什么?海德格尔接下来的讨论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情景:解蔽是通过对原初的被遮蔽着的存在者整体的遮蔽实现自身的。对原初的被遮蔽着的存在者整体的遮蔽海德格尔称之为"神秘",在观入神秘的情形下真理的本质得到更为原始的追问。真理意味着发生于存在者之解蔽与对神秘之间的往返运作,即"有所澄明的庇护"。正是在这个更为本原的意义上海德格尔得出了"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包容了迷误和神秘于一身的本原意义的真理让作为知识的一个特性意义上的真理成其为真理)这个最终结论。循着海德格尔的思路,本文将从"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三个部分展开解读,并附带介绍海德格尔由真理之思所引发的哲学之思。
一 "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
日常语言中真理通常被理解为"真实",真实的意思是"名副其实",符合是真理的核心要求。符合发生在名词和陈述两个层次,一方面符合意味着名词的指称与其含意的相符,另一方面命题的所指所说与它所陈述的意思的相符。按照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的关系,符合又可以区分为两重意义,首先是命题的真理即事情与人们对之所做的先行意谓的符合(物与知的符合),其次是事情的真理即陈述的意思与事情的符合(知与物的符合)。
海德格尔追溯了符合论真理观的理论起源。符合论真理观的最切近的理论起源是基督教的上帝创世教义,上帝按照其观念创造人和万物,在基督教信仰的背景下,物与知的符合并不理解为"对象符合我们的知识",而理解为受造物符合上帝的观念。人的理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理智在上帝观念上的正当性在于它的内容必须与相应于上帝观念的物相符合,上帝创世计划的统一性使得物与知的符合成为可能,上帝的观念为物与知提供了共同的基质,物与上帝观念的符合保证了知(人类的认知能力)与物的符合。启蒙运动使人们摆脱了上帝创世的秩序,世界理性为自身立法的过程中为一切认知对象立法,这种背景下,命题真理意味着陈述的正确性;事情真理意味着事情与其合理性本质的相符合。如上两种背景都把真理理解为符合,但是符合是什么意思呢?海德格尔继续追问。
说桌子上两枚五分硬币彼此符合一致,可能由于我们看到两者在外观上相一致。而说这枚硬币是圆的,分明也谈到了符合是陈述与物的符合,陈述与物在那方面符合一致呢?陈述是把物表象出来,陈述涉及一个可表象的对象,一个对象之所以可表象在于它自身保持为一物,且自行显现为一个可持留的东西,这种可持留的东西人们称之为"在场者"。在场者实现自己为物的敞开状态,物的敞开状态便是物的自由状态。海德格尔所说的自由是指本体论上的是其所是,而不是方法论上的任性而为。自由是衡量陈述正确与否的标准,是正确性的根据,而正确性则是真理的基本要求,如果在"那种首先并且一般的被当作一致的东西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的意义上理解本质,我们不难得出"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这是海德格尔在对真理的探究中所得到的第一个命题,这一命题对很多人来说仍是模糊不清的,原因在于自由的意蕴在此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对自由的进一步阐释是海德格尔的下一个任务,正是通过对自由的本体论蕴意的揭示海德格尔达到了关于真理的下一个命题——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
二 "‘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
自由是对于敞开之境的可敞开者来说的自由,自由揭示自身为让存在者存在,让存在者如其所是的存在意味着让存在者置身于敞开之境及其敞开状态中,这种敞开之境在西方思想的发端被把握为"无蔽者"。真理与无蔽在希腊语中是同一个词,海德格尔认为无蔽的译法更能传达希腊人的思想,对真理的思考由此也从正确性的意义转变为无蔽的意义。无蔽意义的真理深入到存在者之被解蔽的状态和解蔽的过程这种更为原初的层次,存在者之解蔽的过程是以一种敞亮的方式展开自身,这一过程并非完全被动消极的,它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它与让存在的过程同时发生,按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绽出"的。存在者之解蔽的状态就是存在者在其敞开之境中绽出的生存。存在者绽出的生存是相对于存在者整体来说的,自由使一切行为协调于存在者整体。这种协调不可理解为人的体验和情感,人之所以对协调有所体验和感受在于作为特殊的在者人已经入于存在者整体的绽出的展开状态。这一点体现了海德格尔历史性的人寓于真理 而非人为真理提供尺度的思想。
作为正确意义的真理预设了认知者与认知对象的二重区分,认知对象是真理存在的前提条件,认知者同样也是如此。但解蔽意义的真理理解下,物相对于存在者整体之绽出的生存并不需要人这个此在的参与,相反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物他的存在只有在其绽出的生存的情况下即在自由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绽出的、解蔽着的生存给人的存在提供了本质根据。只有当人的存在的情况下历史才开始发生,"唯有当存在者本身被合乎本己的推入其无蔽状态并且被保存于其中,唯当人们从存在者之为存在的追问出发把握了这种保存,这时候,历史才开始。"[i]人创造了历史。
海德格尔以"自由的本质"为这部分探讨的标题,通过将自由揭示为"显示自身为进入存在者之被解蔽状态的展开"深化了对自由的理解,一方面坚持了"自在状态"原有观点,另一方面提示了物的自我展开过程的中的主动因素。在深化的理解下解蔽成为自由的内在要求,自由本身就意谓着有所绽出的解蔽过程。从这个方面来说海德格尔所得到的关于真理的第一个命题"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与第二个命题"‘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之间并不是相互冲突的,"真理的本质乃是自由"这一命题在这部分讨论的结束之处仍然是有成立的,与第一部分相比所不同的地方是它的意蕴得到了大大的深化和拓展,"‘真理'乃是存在者之解蔽"这个命题则切中要害的点出了深化与拓展内容所在。第二个命题是第一个命题的拓展与深化,然而这些拓展与深化远没有达到循根溯源的追问的要求,对自由的揭示也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驻足之处。在此情况下,海德格尔开始了对第三个命题的探讨。
三 "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
一片无边的密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林阴之下光线暗淡,喜阴植物勃勃生长,各种动物在树阴的佑护下悠闲的生殖繁衍,一派浑然天成的景象。树木稀疏处几缕阳光穿透枝叶的遮蔽,星星点点的光斑为幽暗的林阴带来敞亮,敞亮处幽暗退隐一旁。幽暗是密林的原初状态,原始的幽暗是对光明的遮蔽,密林的原初状态是一种原始的遮蔽状态。透过枝叶的阳光在实现对原始幽暗解蔽的同时也是对原始幽暗的遮蔽,阳光遮蔽了幽暗,犹如幽暗是对阳光的遮蔽。这个比喻是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这篇文章思路的原型。
前文所讨论的自由状态与比喻中的几缕阳光所带来的敞亮相对应,自由是对原始遮蔽的解蔽状态,但是上述讨论在看到自由解蔽的一面之时没有看到自由同时所具有的遮蔽的一面,而为自由所遮蔽的那些东西(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正是自由之所由之而来的东西,与自由相比它具有更原始的地位。与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相应的丛林的原始幽暗,正如与透过的阳光所带来的敞亮相较原始幽暗具有更为原始的地位一样,存在者整体之遮蔽状态比自由更为原始。自由在解蔽了被遮蔽者整体的同时也遮蔽了它,海德格尔将这种对被遮蔽者整体的遮蔽称为"神秘"。他说:"是什么把让存在保存与这种与遮蔽过程的关联中呢?无非是对被遮蔽者整体之遮蔽,对存在者本身之遮蔽而已——也就是神秘吧。"[ii]神秘不是个别的神秘"并不是关于这个或那个东西的个别的神秘,而只是这一个,即归根到底统摄着人的此之在的这种神秘本身(被遮蔽着之遮蔽)"[iii]。
海德格尔对神秘的揭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这一视野下真理的意义得到了全新的解释。如果按照第二个命题所揭示的,真理是存在者之解蔽的状态,那么遮蔽状态便被领会为非真理。遮蔽分为对个别存在者的遮蔽和对存在者整体之遮蔽状态的遮蔽即神秘。可以把对个别存在者的遮蔽理解为对真理的"曲解",这种理解下真理具有比非真理更为本原的地位。神秘作为非真理却不是源于对真理的曲解,相反它比真理更为原始,因为任何解蔽过程都同时伴随着对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神秘是真理的渊源它先行与真理而在,海德格尔说:"真理的根本性非本质乃是神秘"[iv]。非真理的本原意义为更深刻的真理概念提供了契机——由存在者的真理到存在的真理,海德格尔敏锐的把捉到了这个契机,他说:"而对有识之士来说,真理的原初的非本质(即非真理)中的‘非'却指示着那尚未被经验的存在之真理(而不是存在者之真理)的领域。"[v]由存在者的真理到存在的真理,真理的意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理解存在的真理呢?
作为让存在者存在,自由是一种断然下了决心的姿态,这种姿态指引着对存在者的解蔽,对存在者的解蔽同时意味着对神秘的遗忘。人们因认知特性、生存需要等原因会不断的对周遭方便可达的存在者展开解蔽的行为而在遗忘神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滞留于方便可达之物,遗忘神秘方面人是固执的,"人类猖獗的忘性固执于用那红对他而言总是方便可的的通行之物来确保自己。这种固执在那种姿态中有它所不得而知的依靠;作为这种姿态,此在不仅绽出的生存,而且也固执的持存......"[vi] 海德格尔把此在固执于方便可达之物而与神秘失之交臂的情况称为"误入歧途",人类从其存在之日便误入歧途,人总是在迷误中彷徨歧途。迷误并不是可以不断修正的认识论错误,而是人的本体论宿命,"毋宁说,迷误乃属于历史性的人被纳入其中的此之在的内在机制。"[vii]然而神秘并没有因为此在的遗忘而消失,它虽然在此在的视野中不断的消隐,但是因其较之解蔽而具有的更为原始的地位而不断的支配着当下存在者的解蔽的过程。
认识到迷误与神秘的交织关系,便会看到,真理的原初本质必然包含迷误和神秘于一身"对被遮蔽者之遮蔽与迷误一道归属于真理的原初本质。"[viii]对真理本质的这个层次的追问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最深层次的追问,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追问"。在这种独一无二的追问下真理之本质这一问题的答案终于浮现出来了——"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对这个拗口的命题海德格尔做出如下解释:"真理的本质"中的真理是知识的一个特性,其中的本质是在所是或实在的意义上来理解的;"本质的真理"中的真理是包容了迷误和神秘于一身的本原意义的真理"真理意味着作为存在之基本特征的有所澄明的庇护"[ix],其中的本质是动词,指往返于解蔽和神秘的过程;连接词"是"的意思则是"让成其为本质"。根据海德格尔的提示我们可以对"真理的本质是本质的真理"这个命题作如下理解:包容了迷误和神秘于一身的本原意义的真理让作为知识的一个特性意义上的真理成其为真理。
四 柔和的泰然任之
海德格尔对真理的本质层层深入的揭示过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思维特色——从存在者追溯到存在,以存在为存在者提供行而上的根据,《存在于时间》同样具有这样的思维特征。《论真理的本质》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在"真理问题与哲学"的标题下简要阐释了真理问题对理解哲学思想所具有的启示,通过这些阐释我们可以窥见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哲学的本质必须在存在的层次上进行把握"后者(哲学的本质)只有根据与作为存在者整体的存在者的原始真理的关联才能得到规定。"[x]发生于存在者的解蔽过程同时蕴含着对神秘的遮蔽过程,真理的本质原初的包含着真理的非本质。这种境况使得的探究真理的哲学处于自我分裂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哲学应对自身保持何种态度呢?海德格尔的理想是哲学的思想既不损害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又不约束个别存在者之解蔽的行为,将存在与存在者两个层次完美的结合起来。海德格尔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哲学之思想乃是柔和的泰然任之,它并不拒绝存在者整体的遮蔽状态。哲学之思想尤其是严格性的展开状态,它并不冲破遮蔽,而是把它的完好无损的本质逼入把握活动的敞开领域中,从而把它逼入其本己的真理之中。"[xi]如果仅仅作为一种行而上的理想海德格尔的这段描述不难理解,但如果作为一种严格的现象学态度我们将如何领会呢?或许这不仅需要理智的思索而且需要实践的体验,或许当我们不由然中以海德格尔的方式开始了哲学追问,我们便对海德格尔的理想心有戚戚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