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读后感《唐诗选》读后感《唐诗选》这本书虽然没有唐诗收录的诗多,可它实在是一部文学宝库的精髓。读了《唐诗选》它让我学到了王勃朋友的友情,...
《唐诗选》读后感
《唐诗选》读后感《唐诗选》这本书虽然没有唐诗收录的诗多,可它实在是一部文学宝库的精髓。读了《唐诗选》它让我学到了王勃朋友的友情,李白对国家的热爱,王维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珍爱……我想:《唐诗选》真是一部经典之作,它收录的诗篇都是一首首惊世骇俗之作,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多读读像《唐诗选》一样的好书,这样我们就可以开阔知识面,对生活与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经典诗词读后感(400字左右)
老师让写经典诗词读后感(400字左右,别太多)急急急急!!!!!!!!!!!我写诗词作业的时候写的,还真有点长....截取一下不知道能不能用,希望能帮到你。
《甘露歌》赏析
甘露歌
宋·王安石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关于王安石和他的集句诗,公道的评论自宋就有。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 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何文焕《历代诗话考》里亦有提及:“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集句诗的深研和发展,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梦溪笔谈》记录了一则佳话,大抵是对诗的切磋:“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 ……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这无疑又为荆公的诗词造诣平添了一份独到的注解。
清人贺棠曾在《转酒园诗话》中批判集句诗“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我在读王安石的这首《甘露歌》时,却没有觉得毫无牵强之态,反觉得浑然天成,词简而情极致,意迂而味不薄,幽远清新。虽是集句,乃有取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失为一种突破。
昔闻少陵以天上之曲刺花卿,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人间难得一闻竟得闻,愈发见得其美妙了。诗人是折了一截梅在手,幽香淡淡,大概也萦绕指间心间,心旷神怡,才有了“人间应未有”的唏嘘,“折得一枝香在手”的妙处自然同少陵的“仙乐”有可比之处了。再说梅之清高孤傲姿态,诗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描绘,只从折下来的一枝梅吟起,但从诗人为之陶醉的清香,却可以隐隐觉察她盛开在雪地的样子,想象的世界因为这一种描写的缺失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仙乐之余韵,让人觉绕梁三日,冬梅之缕香,同样地能攫住心魂。这两句,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这大约就是一种神往了。
然思绪猛地一扯,突然想起,这是不是经春未消的雪啊,否则哪来这么白这么清冽?雪和梅,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的意象了。许浑诗云“素艳雪凝树”,说的是梅花似雪;荆公亦作《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解惑。这种怀疑,自古以来就有,梅花是公认的白似雪,香气浓郁。于是这里诗人也有这样的猜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疑是经春雪未消”,此句直接借用张谓《早梅》中的原句,表达与张同样的感受。信手拈来,前后无一丝牵强。
紧接着诗人似乎未恍悟,仍困在鼻前的幽香中。“今日是何朝”,是自呓还是询问,不得而知。只知道诗人徜徉其中,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时空叠错之感了。韩愈曾被贬阳山,途中在船上逗留了几天,走出船舱忽觉天晴,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受,像是搅乱了时空,不禁发问“今朝是何期”。久未逢物,突然呈现在面前,当然有陌生之感,甚至要问是否穿越时空了。荆公的感受大抵相同。手中的梅白似雪,故以为雪未消,春天未到,而明明香气扑鼻,浓厚得还以为人间不多闻,错觉自此产生。全词以恍惚的发问收尾,韵味更加悠长。
由于此词史料稀少,我无法确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所作。唯一可以推论的,是荆公后期的隐居生活中,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状物咏志诗代替了之前的政治诗,情趣渐露,艺术风格偏于雅丽。其中有《泊船瓜洲》、《梅花》等诗,亲近自然,诗风淡雅。因此标签其为咏梅诗也无可厚非。本词含蓄委婉,精丽工巧,是王安石咏物诗的典例。
值得一提的是,荆公颇爱梅,常写常新,心境清凉,意境空灵。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么看来,荆公的隐居生活,倒是别有情趣,真心深情都齐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旁逸,大概在于此。
《甘露歌》赏析
甘露歌
宋·王安石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关于王安石和他的集句诗,公道的评论自宋就有。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 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何文焕《历代诗话考》里亦有提及:“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对集句诗的深研和发展,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梦溪笔谈》记录了一则佳话,大抵是对诗的切磋:“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 ……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这无疑又为荆公的诗词造诣平添了一份独到的注解。
清人贺棠曾在《转酒园诗话》中批判集句诗“佳则仅一斑斓衣,不且百补破衲”,我在读王安石的这首《甘露歌》时,却没有觉得毫无牵强之态,反觉得浑然天成,词简而情极致,意迂而味不薄,幽远清新。虽是集句,乃有取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不失为一种突破。
昔闻少陵以天上之曲刺花卿,有“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人间难得一闻竟得闻,愈发见得其美妙了。诗人是折了一截梅在手,幽香淡淡,大概也萦绕指间心间,心旷神怡,才有了“人间应未有”的唏嘘,“折得一枝香在手”的妙处自然同少陵的“仙乐”有可比之处了。再说梅之清高孤傲姿态,诗中并没有十分具体的描绘,只从折下来的一枝梅吟起,但从诗人为之陶醉的清香,却可以隐隐觉察她盛开在雪地的样子,想象的世界因为这一种描写的缺失反而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仙乐之余韵,让人觉绕梁三日,冬梅之缕香,同样地能攫住心魂。这两句,不绘其形,而传其神。
这大约就是一种神往了。
然思绪猛地一扯,突然想起,这是不是经春未消的雪啊,否则哪来这么白这么清冽?雪和梅,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相互映衬的意象了。许浑诗云“素艳雪凝树”,说的是梅花似雪;荆公亦作《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香解惑。这种怀疑,自古以来就有,梅花是公认的白似雪,香气浓郁。于是这里诗人也有这样的猜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疑是经春雪未消”,此句直接借用张谓《早梅》中的原句,表达与张同样的感受。信手拈来,前后无一丝牵强。
紧接着诗人似乎未恍悟,仍困在鼻前的幽香中。“今日是何朝”,是自呓还是询问,不得而知。只知道诗人徜徉其中,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时空叠错之感了。韩愈曾被贬阳山,途中在船上逗留了几天,走出船舱忽觉天晴,也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受,像是搅乱了时空,不禁发问“今朝是何期”。久未逢物,突然呈现在面前,当然有陌生之感,甚至要问是否穿越时空了。荆公的感受大抵相同。手中的梅白似雪,故以为雪未消,春天未到,而明明香气扑鼻,浓厚得还以为人间不多闻,错觉自此产生。全词以恍惚的发问收尾,韵味更加悠长。
由于此词史料稀少,我无法确定这是在什么环境下所作。唯一可以推论的,是荆公后期的隐居生活中,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状物咏志诗代替了之前的政治诗,情趣渐露,艺术风格偏于雅丽。其中有《泊船瓜洲》、《梅花》等诗,亲近自然,诗风淡雅。因此标签其为咏梅诗也无可厚非。本词含蓄委婉,精丽工巧,是王安石咏物诗的典例。
值得一提的是,荆公颇爱梅,常写常新,心境清凉,意境空灵。张岱在《陶庵梦忆》里提到:“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么看来,荆公的隐居生活,倒是别有情趣,真心深情都齐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旁逸,大概在于此。
古诗读后感怎么写?
古诗词里的春天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本文标题: 经典唐诗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08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