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上1116读后感(《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 2022-12-21 03:41: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一个悲惨原故事。,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可怜的汤姆叔叔感到同情,同情他可怜的身份,同情他悲惨的命运;我又对残忍的奴...

告子上1116读后感(《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

《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

一个悲惨原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对可怜的汤姆叔叔感到同情,同情他可怜的身份,同情他悲惨的命运;我又对残忍的奴隶主和卑鄙的奴隶商人感到憎恨,憎恨他们的粗暴凶狠,憎恨他们的冷酷无情;我还对这种奴隶制度感到不平,不平的是制度的黑暗,不平的是制度的不平等;我更对伟大的林肯总统感到佩服,佩服他废除黑奴制度的决心,佩服他废除黑奴制的真实行动。   我曾经看过一篇课文:《奴隶英雄》讲的也是奴隶们的悲惨。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平等的制度呢?美国有,罗马也有,他们同把奴隶们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不把他们当人看待,甚至拿他们

<孟子` 公孙丑下>读后感怎么写啊?

读后感怎么写啊?内容: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知............................
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
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
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
与语用上进行讨论。
1.动+而+动(+宾)
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
顺接的例子如:
(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
(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
转接的例子如:
(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
钟的束修。)
(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
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1.1 动+宾+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
。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
表示并列的如:
(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
(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
(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
表示递进的如:
(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
(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
表示顺承关系的如:
(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
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
(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
丘:众也。)
表示动作先后的如:
(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
(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
(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
表示转折的如:
(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
(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
(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2 动+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
(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
(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
(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
(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
(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
)(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1.3 动+宾+而+动
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

(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
(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
(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

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
(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
(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
(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
2.主+谓+而+不+动
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
《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
,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边几种类型。
2.1 主谓+而+不+动
(3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41章)
(32)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告子上》12章)
(33)兆足以行矣,而不行。(《万章下》4章)(大意是:开头能实行,后来却不实行了。)
(34)父母爱之,喜而不志;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上》1章)
(35)身死而不受。(《告子上》10章)
(36)帝之妻(娶)舜而不告,(何也?)(《万章上》2章)上例(31)(32)(33)各句同
一主语、共同宾语,都有转折意义;(34)“喜”、“劳”的主语分别为“之”(儿子)、“孝子”的行为
准则。(35)的“受”之宾语是指“一箪食,一豆羹”一类的东西(“不受”才“不失其本心”)例(36
)的“帝之妻舜”(帝尧让舜娶自己女儿)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一件事),“而不告”可补充为“而舜不告
(父母)”。这样的句式与前两类不同,即“主”、“动”、“宾”各不相同,但都具转折义;其次,(31
)--(32)都是单句,(33)--(35)是复句,(36)是紧缩了的复句。
2.2 动+宾+而+不+动
(37)遗佚而不怨,è@②穷而不悯。(《公孙丑上》9章)
(38)受之而不报。(《告子下》5章)
(39)无有封而不告。(《告子下》7章)以上诸例的宾语都是句中的主动者:“遗佚”“封”赏的主
人和送礼物给孟子(“不受”)的主人。又如:
(40)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公孙丑上》7章)
(41)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构。)(《尽心上》37章)(拘:拘留。)以上二例的宾语应是:
发弓箭而不中靶心、恭敬人而无实际行动。各例前后宾语的主动者都是同一的,其动作行为有先后之分,不能
颠倒。
2.3 主+谓+而+动
(42)chí@③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公孙丑下》5章) 看《孟子》,挖孟子“不吃亏”妙计
前言: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孟子》的经典语录,缘木求鱼”、“拔苗助长”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等名言警句,皆源于《孟子》。看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孟子的为人特色,我定义他是个永远“不吃亏”的人。下面我先介绍《孟子》这本书以及简单介绍一下孟子,以及给出我定义孟子的理由,最后给出一些来自《孟子》至今受用的成语。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她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2000年来它不仅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且早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重要思想。《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制的萌芽和根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来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将人性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这个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书的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少年家贫,有寡母抚养成人。在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教育下,他拜子思为师,潜心攻读孔子的儒家学说,终成儒家思想的一代尊师。在书中他强调个人要自强奋斗,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他强调,只要不断磨砺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关于我对《孟子》读后感,我定义,孟子是个不吃亏的人。
《孟子》里有很多精彩的辩论,文章里体现出,他的每次辩论都是应变自如,有犀利雄辩的语言,站无不胜。
他的不吃亏表现在,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的不吃亏得益于,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常用排比、对偶等手法进行劝说。他在劝君主端正对大臣的态度时,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孟子还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另外,谭家健认为,孟子的比喻“浅近平易而生动有有趣,轻快灵便而又深刻贴切”,“堪称比喻圣手”,他往往以生活常理就近设譬,运用灵活,精辟允当,一语中的,从而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用寓言故事作譬喻《孟子》为开风气者,这类“叙述则时特精妙”的长喻“曲折多姿,生动有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①
像孟子一样能够在说服别人,且不得罪对方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自己的不吃亏,这里面有很多的技巧和方法,我想这点就是我对《孟子》的感言。
附注:在《孟子》里的成语和成语意思
不言而喻:谓意在言外的譬喻,已明白之意,事的浅显者,不待言释已可晓悟。语出《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晬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不言而喻。”《晋书·应贞传》:“贻宴好会,不常厥数。神心所授,不言而喻。”
出尔反尔:指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尔,你。语出《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宋·范仲淹《窦谏议录》:“阴阳之理,大抵不异,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现指言论和行动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参考书目:谭家健。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①
《论语 孟子》国学大书院三台出版社
《孟子译注》杨伯峻先生著
本文标题: 告子上1116读后感(《孟子·告子上》读后感8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81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五计划的制定读后感50字(从一五计划的成就的感悟 100字)幼儿图书读后感(幼儿园阅读读后感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