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 喝茶 读后感(周作人喝茶读后感50o字左右)

发布时间: 2022-12-20 14:53: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周作人《喝茶》的主题《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

周作人 喝茶 读后感(周作人喝茶读后感50o字左右)

周作人《喝茶》的主题

 
《喝茶》这篇散文,虽然主要写他自己对喝茶的认识和体会,并向人们展示了他的情趣,却也细致生动地记述了一些关于喝茶的地方风习,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本文中心用周作人文章里的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喝茶>的理解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句话怎么理解,不要大篇的复制粘贴.......
鲁迅的《喝茶》(收录于《准风月谈》),近来也常为茶文化研究者所论及,其中有一段为人引用最频繁: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 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笔名甚多,“鲁迅”即是其一。鲁迅出生于浙江 绍兴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自幼受到过诗书 经传的熏陶,对艺术、文学有很深的爱好。由于 鲁迅的外婆家住农村,他也有机会与最下层的 农民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对民情民俗有很深刻 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和文学创作有 一定的影响。

以此说明鲁迅的喝茶观,可说对,也可说不对。就喝茶来 说,鲁迅肯定比较内行。从他的日记和其他文章中可知,他是 经常到北京的茶馆去喝茶的。诸如1912年5月26日“下午,同 季市、诗荃至观音街青云阁啜茗”;12月31日“午后同季市至 观音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阁”。1917年11月18日“午,同二 弟往观音街买食饵,又至青云阁玉壶春饮茗,食春卷”。1918 年12月22日“刘半农邀饮于东安市场中兴茶楼”。1924年4月3 曰“上午至中山公园四宜轩,遇玄同,遂茗谈至晚归”;5月11 曰“往晨报馆访孙伏园……同往公园啜茗……逮夜乃归”等。

鲁迅在《喝茶》的第二段中,这样描写了喝好茶的方法: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泡了之后,色清而味 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 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 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但这果然是鲁迅在《喝茶》中所表达的“喝茶观”吗? 非也!

在文章之末,我们才能品出其中的“茶味”来。确切地说, 他是借喝茶来道明一种生活观:
“……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指喝茶练出来的‘特别感 觉’),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 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 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 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 给他一种剌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是要割稻而已。”“清福”并非人人可以享受,其命运可想而知。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 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 声。我们有痛觉……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 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 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 ”。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 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千,甚而至于有碍,那 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 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 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 罢了。”

享“清福”要有个度,过分的“清福”,有不如无。
待文章看完,才知道鲁迅其实是在讽剌这种“清福”,喝 茶喝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一种痛苦。短短的文章中,鲁迅先生 又操起了“解剖刀”,解剖完了自己,又割析着那批“悲秋”和 享“清福”的文人们。题为《喝茶》而其“茶”却别有一番滋味, 鲁迅文中所表达的“茶”实为一种“生活”,一种追求真实自然 的“粗茶淡饭”,而不是百般细腻的所谓“工夫”。这个“茶味” 倒恰恰是茶饮在最高层次的体验:自然和质朴。茶的精华与 茶叶的粗细实在是没有关系的,茶的精华存在于品饮者的生 活之中。

与鲁迅的“茶外味茶”相比,其二弟周作人的《喝茶》“喝” 得更“专业” 一些,故可称之为“茶中味茶”。
周作人(1885—1968),原名周遐寿,又名周启明。青年时 代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从事新文学 写作,与鲁迅同为语丝社主要成员。其作品以冲淡平和著名, 所出散文集很多。他的《喝茶》作于1924年12月,后收入《雨天 的书》。

周作人的“喝茶观”在这篇散文中表白得很清楚。这就是 一要喝绿茶,二要喝清茶。因为那时的红茶常常是如英国下 午茶那样与黄油面包一起作为果腹之物,所以,只是在肚里 饥饿时才吃的,谈不上“清”。
周作人说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 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在周作人的理想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 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 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关于清饮的意思,周氏倒并不是说只喝茶而不能食用其 他东西。他在文中提倡“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 食”。他举出日本的茶食,如羊羹之类,中国江南茶馆里的茶 千即豆腐干等。他觉得喝茶时多吃瓜子很不适宜,吃茶干也 有讲究,住注是在茶的—泡之后。

喝茶宜清饮,但又允许吃茶食,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周 氏在所列举的茶食及其吃法中却有个原则,即茶食之味不可 妨碍茶叶本色本味。喝茶吃瓜子,茶香为之掩盖,茶味为之搅 乱,茶汤流于冲涮齿床之水。合于茶食资格的必须要味道朴 素,不致暄宾夺主,形状和色泽比较优雅,与茶饮之意相契 合。茶食之意不在果腹,不在甘味,而在于陪衬茶色茶味和茶 香。所以茶食尽可以吃,但以不伤茶的色、香、味为准。

在《喝茶》的末尾,周作人作了一个比较,颇令人玩味: “日本用茶淘饭,名曰茶溃,以腌菜及泽庵(即福建的黄土萝 卜,曰本泽庵法师传此法,盖从中国传去)等为佐,很有清淡 而甘香的风味。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唯其原因,非由穷困即 为节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 为可惜也。”

中国的茶饮,一到了东瀛,竟衍化为一种形而上的东 西——茶道,而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茶饮,似乎并没有被 老百姓认为是有什么奥秘的“道”,口渴了要喝,肚饥了要吃, 就这么简单。粗犷的茶碗里盛着的茶,或清或浊、或黄或绿 并不在意,只要能解渴就行,能解渴,就是玉液琼浆了。至于 要再往里面“寻其固有之味”,那是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的 事情。

《喝茶》鲁迅读后感600字

《喝茶》鲁迅读后感600字
鲁先生对茶的冲泡很有独特见解,他懂得喝工夫茶的最佳实践:“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用盖碗,确实是冲泡工夫茶的最佳方式之一,真敬佩鲁大师!!“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而且大作家还如此简明扼要地描述了好茶的特点,真实神乎其准确到位!敬佩!
当然,鲁迅这作品也沿用他向来作风——对人性不留情面地讽刺批判、就这个特点!也在这篇文章体现了。鲁迅对喝茶与人性有独特的见解、善于借“喝茶”来剖析当时病态的社会。这篇文章,恰似一把解剖刀,剖析着当时很多文人墨客无病呻吟的现象,简短几句话,讽刺力度强大、杀伤指数封顶!
本文标题: 周作人 喝茶 读后感(周作人喝茶读后感50o字左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78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巴金日的读后感(《日》的读后感)笑气读后感100字(笑气入刑第一案/笑气是什么/揭秘笑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