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脊梁鲁迅读后感(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500字作文)

发布时间: 2022-11-24 12:13: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鲁迅散文读后感哥哥姐姐们,帮帮忙写一篇鲁迅他老人家的散文读后感阿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反动势力,残忍刽子手,3月18日的惨案,刽子手的“杰作”...

民族的脊梁鲁迅读后感(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500字作文)

鲁迅散文读后感

哥哥姐姐们,帮帮忙写一篇鲁迅他老人家的散文读后感阿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反动势力 残忍刽子手
3月18日的惨案,刽子手的“杰作”。其残酷程度,只好名之曰兽行。但既已是兽行,似乎也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与其费口舌了,我们不忍再描述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与其生气,也是多余的。但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我们终究深信,最后的胜利必属于人!
下劣无耻的暴徒,血债定当血还。
铁胆勇毅 巾帼英雄
刘和珍,我十分佩服她,因为她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我敬佩她,因为她嫉恶如仇,“却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我欣赏她的善良,“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刘和珍,虽是一名师范学生,可是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爱国的光辉。她用自己的身躯,诠释着一种伟大的精神。
枪弹刀棍无所惧,誓为中华奉我魂。
以笔代刀 直插敌人心脏
鲁迅,一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伟大文人。面对爱国青年的不幸罹难,作者出离愤怒,但仍有话要说;面对反动政府“光明正大”的屠杀,作者发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呼声;面对反动文人对爱国女子的污蔑,作者痛斥了他们的恶行;面对庸人的默无声息,他发出了呼吁——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伟大的中华民族,该觉醒了!他抨击反动政府吃人的内幕,唤醒庸人的灵魂,给爱国学生以热情洋溢的赞颂并指出其问题所在。这种伟大的民族使命感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不能淡漠前辈的心血,中华民族仍需我们来创造。
一代文人革命者,冷对黑暗心如焚。
读《纪念刘和珍君》有感
鲁迅的文章果然耐人寻味,读了几篇竟鲜有真正能懂得其意的文章,而这篇也只是略懂而已,所以见解难免有些幼稚与浅显。
文章是从鲁迅独自徘徊在为遇害的刘和珍君与杨德群开追悼会写起的,然后自然而然的回忆起刘和珍毅然
订了全年《莽原》的事。文章开头的几段,便让我感受到一种灰暗的色调,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重的悲伤与苦痛,还有一种失望。四十多青年的鲜血,文人的阴险论调无一不让鲁迅感受到一种“非人间”的苦痛,所以他才会想“以我的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多么无奈啊,我甚至能听的到他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所发出的叹息声。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她的那些壮举着实让鲁迅感到应该“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鲁迅第一次见到她的名字是在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时。
第二次则是在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这次才把姓名与实体联合起来。这两次的情景可以窥见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然而在见到她本人后,这名女生却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没有桀骜,而是人如其名,温和可亲,脸上始终挂着微笑,也许这抹微笑是当时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是黎明前的一丝曙光。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以后刘和珍之死的悲剧性效果与鲁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悲哀。
当刘和珍被冠以暴徒的罪名被残忍射死后,鲁迅愤怒了,悲哀了,甚至有些绝望了,他感慨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显然那时的中华民族是后者。读到这,我仿佛感受到当时社会浓黑的未来,血色的悲哀。当好不容易有希望时,又被扼杀,这样“沉默”的民族怎能“爆发”?勇士们淋漓的鲜血,惨淡的境况,抹去不了社会的污浊,有人反抗,自然有人镇压。然而更悲哀的是,在那些卫队把枪对准那三个勇敢的女学生后,两条生命的消逝却仍然唤醒不了人们麻木的神经,而仅仅提供了人们饭后的谈资。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使用大量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是的,中国前行的历史,不正是浸透无数战士献血吗?从血红到绯红,再由绯红到微红,“纵使时间的流逝”,“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中国女子从来都是勇毅的,古有妇好为夫率兵,今有刘和珍、刘胡兰这样的女壮士,巾帼英雄们“干练坚决,百折不挠的气概展现无遗,这时少数女子的觉醒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刘和珍中枪倒地时的震撼与悲壮我仿佛看得见,那片绯红中的美丽微笑我也看得见,看得见。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读到这,我心中热血全部沸腾了,也许鲁迅文章的魅力就在此吧,能深深唤醒心底久藏着的热血与感动,与他的文字一起回到那个时代,同愤同怒,同悲同哀。

鲁迅的《民族的脊梁》全文

民族的脊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真实的写照。 1881年9月25日,秋色已浓浓地染遍了苍茫的大地,一个婴儿在浙江绍兴城内都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宅诞生了。刚刚出世的孩子,在母亲的暖怀中挣扎,扭动,哇哇的啼哭。和踏进人间大门的所有婴儿一样,他带着天然的野气。然而,正是这个倔强的生命,后来在风沙扑面中,勇敢的前行,以不屈不挠的追求、探索、创造和搏斗,写出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诗篇,建造了东方思想文化的伟大金字塔。他,就是鲁迅。
鲁迅,原姓周,名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生长在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他自幼聪颖,勤奋好学,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也有浓厚兴趣。13岁时,家庭遭受了一场决定他命运的风暴,过早的结束了他的和平宁静的少年生涯。鲁迅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一夜之间由朝廷命官沦为朝廷钦犯。从此以后,周家丧尽了元气,像是一艘破旧的即将沉没的船,颠簸在艰难困苦的沧海之中。鲁迅和弟弟们随同母亲离开县城到外婆、舅父家避难。一些人有意回避他,似乎他是个“丧门星”,惟恐他给他们带来灾祸。鲁迅开始被人瞧不起,还被取笑为乞食者。在长达半年的避难日子里,这种践踏和侮辱人格的嘲讽,深深刺伤了鲁迅的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踵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昂贵的医药费对这个家来说是雪上加霜,家庭很快从小康坠入困顿。少年时代的鲁迅为分担母亲的悲愁和忧伤,经常出入当铺和药店,拿着衣物、首饰,站在比自己高一倍的当铺柜台前去典当,在冷漠、歧视的眼神下接过钱,又到同自己一样高的药铺的柜台前为父亲买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父亲亡故。前后四年多时间里,鲁迅在被轻蔑受歧视的环境中,饱受世态炎凉。他这时的理想是长大后当一名医生,用自己的医术医治和父亲一样有病的人。他深深体会到上层社会的虚伪和堕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真正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童年的生涯,不幸的家庭,破落的遭遇,为他以后的成长埋下了最早的思想因素和感情种子。心灵里包含着苦痛的鲁迅十分愤恨,决定到别的地方,走别的道路,寻找别样的人生。1898年,他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开始走上新的人生征途。翌年,因不满该学堂“乌烟瘴气”,转到了江西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学校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了“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方派赴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他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与秋瑾等革命党人一起,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在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中,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军所杀,周围站着看热闹的是一群中国人,面对惨剧,竟神情麻木。此时鲁迅身受刺激,痛感中国人的愚昧。他原先以医学救国的理想随之改变,以为改造中国人的精神重于医治人的肉体,只有精神,才能让沉睡的祖国惊醒起来。1906年,他毅然弃医从文,选择以文学艺术为武器救国救民的毕生奋斗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也是一个光辉的起点,从此他沿着自己的伟大理想奋勇直前。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人间之历史》、《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编译《域外小说集》等。他以笔为武器,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立誓要为祖国的复兴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了表示自己为救国救民而奋发学习,志向革命的满腔热忱,鲁迅在赠给好友许寿堂的一张照片背后,壮怀激烈、锐志浩宏的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灵台无计逃神失,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1909年回国,1911年11月,绍兴光复后,鲁迅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2月,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随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身受鼓舞,和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倡导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一发不可收,写了大量闻名中外的小说、杂文,从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7年10月,鲁迅定居上海,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他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高压迫害,主编〈〈前哨〉〉、〈〈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他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撰写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斗争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凌晨,鲁迅先生逝世。他毕生期盼光明的白昼,并朝着这个理想不懈奋斗,终年56岁。他给后人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德、法等50多种文字,身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鲁迅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仿佛是一幢巍峨崇高的文明大厦,是一座庄严深邃的思想殿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凝结着民族的意志、性格、和气魄,浸透和记载着人民的痛苦血泪、奋斗经历,寄托着美好的理想,忠贞不渝、为国献身是它的核心。无论谁走进这幢大厦,步入这座殿堂,都会强烈地、深刻地感受到永恒的光和热。
[心语]枫叶如丹照嫩寒。鲁迅,这个闪光的名字,从他立下以文学救国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理想和抱负,他就以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朝着这一崇高理想迈进。毛主席称颂“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曾经鼓舞并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前进。

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500字作文

寒假,我在书店买了一本《小学生鲁迅读本》,我漫不经心地读着,不知不觉已被鲁迅童年的故事所吸引,完全沉浸在这本书里。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童年伴随着百草园、社戏长大,他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和思考,这些成为了鲁迅后来写作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学习写文章和打基础的阶段,要写好文章,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观察我们周围的人物和事情,观察和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感情。文学家鲁迅善于观察研究各种人物,他的笔下创作出了祥林嫂、阿Q等众多让人难以忘记的人物,这些人物分别代表不同的人群,其实他们都是鲁迅对生活仔细观察后创作出来的。这让我明白,善于观察,多参加社会实践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方法。
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深深触动着我,鲁迅在那个时代,对待人民大众,对待自己的人,像对“孺子”一样,甘于为他们服务。我们要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立场,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文章里把好人好事的精神写给读者,展现友好善良积极向上的精神,还要批评那些好逸恶劳、自私丑恶,让别人看了文章后有所收获。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要学习鲁迅珍惜时间的精神,好好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学习,多掌握基础知识,利用好每一天,让每一天的学习都有收获,这样我们就不会虚度时光,将来回想起来就不会后悔。
《小学生鲁迅读本》给了我很多启示,鲁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许将来我们不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可是只要我们勤奋,就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本文标题: 民族的脊梁鲁迅读后感(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500字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43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数学的奥妙读后感300字(初中数学的奥秘读后感600字)心得和读后感是一样的吗(读书心得和读后感一样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