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术原理的书籍流传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以后,《雄辩术原理》全本一直被认为失传了,后人只能从该书的片断和其他文献...
雄辩术原理的书籍流传
由于战争等各种原因,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以后,《雄辩术原理》全本一直被认为失传了,后人只能从该书的片断和其他文献中,窥知昆体良的教育理论。直到1418年,才被意大利学者波齐奥·布拉秋利尼(Poggio Bracciolini)重新发现。经过人文主义学者的注释、宣传,《雄辩术原理》在意大利、德国、荷兰、法国等国,立即引起极大的反响,得到了普遍的高度评价。昆体良的教育学说因而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当时几乎每一位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丁·路德、夸美纽斯等人的教育理论,同样受到来自昆体良的有益启示。直到19世纪,《雄辩术原理》仍受到广泛的赞誉,英国著名思想家穆勒(J·S·Mill)称之为“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雄辩术原理的主要缺点
《雄辩术原理》客观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偏重于教学问题的探讨,对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分析则相对薄弱。由于这个原因,作者分析教育目的、教育作用等问题时,更多地是从教育与个人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角度,而较少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这一点明显不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这多少影响了该书的价值。此外,作者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见解,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具体陈述,缺乏严密的理论论证和抽象。这些缺陷或许与罗马帝国的专制统治以及罗马人重实际、轻思辩的民族心理有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