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
怎样写好读后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说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
[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
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转文)
(附《将心比心》、《微笑着承受一切》、《爱的教育》的读后感13篇)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l)理解原文抓要领,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求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的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l)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l)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肤浅杂乱。联系实际常常是做自我检讨,或者在文章结尾写一些空洞的表态的话。这些都是应当注意克服的缺点。
附:读后感13篇
《微笑着承受一切》读后感
今天,我读《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对桑兰瘫痪的时候还能表现得非常坚强这件事感触很深。
这件事的大意是:在1998年的7月21日,在美国纽约进行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马比赛的桑兰不慎严重受伤,她的第六节和第七节颈椎骨骨折。桑兰知道自己的伤势后,她表现得非常坚强。每天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她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1998年10月30日,桑兰出院了,面对着所有关心她人,带着动人的微笑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件事使我很敬佩桑兰。
读完文章,再回头想想,桑兰有这么重的伤还能表现得非常坚强。在生活当中,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伤而大哭,有多少人能和桑兰一样坚强?有多少人受重伤而不掉一滴眼泪……
《微笑着承受一切》读后感
桑兰,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几年前,妈妈给我讲了她的故事,今天,我再一次走近她,再一次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桑兰的梦想就是获得奥运冠军,但是还没来得及实现,她就在花季的十七岁被命运开了个超级玩笑,她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而且十指也不能活动。
读到“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两小时的康复治疗,从手部一直推拿到胸部”时。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揪住了,心想:“要知道桑兰可是第六节和第七节颈椎骨骨折的患者啊!医生的每一次推拿都要给桑兰带来多大的痛苦啊!桑兰居然还能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还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桑兰钟爱的自由体操乐曲,一定给桑兰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我合上书,不由地想到我做完扁桃体手术后,麻药药性消失,我的扁桃体仿佛有千万只小蚂蚁在啃咬,痛得我双脚不停地蹬床板,手臂疯狂地乱舞,不停地大叫:“痛死了!痛死了!”可我这点疼痛跟桑兰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现在想想,真让人羞愧!
我暗暗地想:“我一定要学习桑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把桑兰永远当成学习的榜样!”
《微笑着承受一切》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文章主要讲了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因为一次意外,而使得胸部以下没有了知觉。但她乐观地面对伤痛,微笑着承受一切,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终于可以自己刷牙、穿衣、吃饭了。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力量啊。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否做到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呢?当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是否想到了这句话——微笑着承受一切。想想我们语文课本上学过的一篇课文《微笑着走向生活》,我们又是否做到了微笑着走向生活呢?这两句话如果只是说,每个人都会,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又有几个呢?如果大家都能微笑着走向生活,微笑着面对一切,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烦心事,任何烦恼,都会化作一团青烟,一点点地被吹散了。
最后,我送上一首普希金(俄罗斯著名诗人)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五(1)班
贾贝闻
评语:在阅读你的文章时,老师不由得对你驾驭语言的能力赞叹不已。文章开头,以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微笑面对生活的事迹娓娓道来,紧接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表现出自己豁达的生活态度。行文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最后,引用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歌作为结尾,与上文水乳交融,同时又照应主题,也为文章添色,显示出小作者不菲的阅读量。(指导教师:王爱英)
《将心比心》读后感
读完《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将心比心,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尊重,对朋友来说是一种信任,而对父母来说却是一种感恩和孝敬。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事值得我们去注意:捡起一片瓜皮,清洁工多一份笑脸;和伙伴发生矛盾,和平解决,让我们的游戏更加欢乐;为父母做一件家务,让他们脸上的皱纹消除一层。
以前,我上课不认真,班干部提醒我,我也不理睬,但我现在会换位思考了。老师也常和我们说要换位思考一下,老师的心情是怎样的。可我以前总是不理解。
看似简单的“将心比心”却包含着深义,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将心比心,就不可能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贴心来往。
将心比心,让生活更加和谐,让人类造福世界。
实验小学四(4)班孙涵铭 指导老师 李雪盈
《将心比心》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奶奶给“我”讲的一件事情和“我”陪妈妈去医院输液时发生的事,她们虽然做的都是小事情,但都是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我在文中感触最深的是母亲去扎针的事情,母亲的手已经鼓起了青包,却一句抱怨的话语也没有。我想,那一定很疼吧?但是,母亲却默默无语,因为她知道护士已经十分小心了,再抱怨也只能增加护士的紧张感。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想吃苹果,想让妈妈削一下皮,没想到,正在洗衣服的妈妈一口回绝了。我有点生气,说:“妈妈,你就给我削一个嘛。”妈妈气冲冲地说:“我没时间!”我一听火气也上来了说:“那我自己削!”一天之内我跟妈妈没说过话。今天回想起来,我感到十分内疚、惭愧。我没有想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让我去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关爱身边的人,聆听他们的心声,去关怀他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记住一句话: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将心比心》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次,奶奶去商店,有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奶奶过去才松手。奶奶道谢时,阿姨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第二件是:一天,我陪母亲去医院输液,护士扎了两针,也没扎好。我正要抱怨,看见了护士头发上的汗珠,把话收了回去,读后感《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母亲在鼓励护士,最后扎好了。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天,正在上课,忽然,下课铃吵闹了寂静的教室。同学们义拥而上,像刚出笼的小鸟,欢快无比。我在楼梯上等着,因为很多同学都要出去。等同学们出去完时,我飞快地跑下去,这时,有一个同学一下子把门关上,刹那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起快刹住车。我想:这个人也太不会思考吧,不想后面有人。
和文中的妈妈相比我差远了,她能遇到事情,换位思考,不在小事上和别人斤斤计较。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别人的爱心,我们之间要多一些互相宽容理解,少一些争吵。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将心比心》读后感
刚才,我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将心比心》这篇文章。读完以后,我轻轻的合上书,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有位阿姨主动给奶奶开商店的沉重大门这件事,二是写妈妈鼓励护士扎针这件事,这两件事都反映了人世间有许多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联想到我自己 。
在平常,我也感受到过爱。妈妈每天很早起床,为我做饭,我有时尝着不好吃,扔下筷子就走。爸爸每天按时来接我,也时常来的晚一点,我还不停的责怪他。我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忙,难得抽出一点时间,可他还是准时来接我。
有好多好多人都是爱我的,可我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她)们伤心,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还有一段话我记得特深,就是文章中母亲对护士说的那句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正在医科大学读书,他也将面临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正希望,他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对呀,每个人都有第一次的时候,也都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真的很有道理呀——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读《爱的教育》有感
后海小学五(4)班 方雅妮
每逢我读《爱的教育》的时候,就会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童趣和幽默的语言所感动。这部书展示了孩子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对老师和同学的深厚感情,总是令人不由自主地流下感动的泪水。在我印象最深的文章里,其中有《聋哑女》这篇文章。
《聋哑女》讲的是:一个父亲焦尔焦到聋哑学校看望三年没见的聋哑女儿吉吉雅,作者领焦尔焦到聋哑学校的接待室,向工友说明来意后,工友就去告诉老师。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师领着一个小女孩走进来。父女相互对视了一会儿,边叫边投到彼此的怀里,女儿紧紧地搂着父亲的脖子,父女俩抱头痛哭。读到这里,是多么感人至深,让我感到亲情的可贵。
当父亲听到女儿喊他爸爸的时候,心里万分激动,像疯子似的高声大喊:“我的女儿会说话了!我的女儿会说话了!”父亲边说边抱住女儿,在她额上亲吻了三下。这又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场面,我也被他们感动。
在这个故事里父亲哭了三次,第一次哭是因为见到自己三年未见的女儿,太激动了。第二次哭是因为能听见自己的聋哑女儿说话,太高兴而哭。第三次是感激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他的女儿而哭。这三次哭不是痛苦地哭,而是因为感到喜悦而哭的。
凡是读这部书的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饱含的教益、慰籍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所有读了它的人流下动情的眼泪……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的书。它里面虽然没有优美的语句,但是它有“真情”来让读者回味。一本用真情写出来来的书,怎能不受读者们的喜爱呢?在我看《爱的教育》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篇作者写的日记——《打雪仗》,那篇作文让我敬佩两位主人公。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好友古路非在玩打雪仗时,不小心把雪球砸到一位老人的眼镜上,眼镜片扎进了老人的眼睛,古路非向老人诚恳的道歉。在老人的家中,大人们逼迫古路非向老人下跪,老人原谅了古路非!古路非为了答谢老人,送上了自己珍藏以久的自己最宝贵的集邮册。当老人得知着邮册的重要性时,又退还给了古路非!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古路非是一个诚实、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而老人也是一位善良、能体谅他人,有着宽广的心胸,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能互相谅解对方,那世界上还会有争吵和打架的现象吗?打架,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甚至世界都会受到损伤,我们都要想老人和古路非一样,有颗真诚、能谅解别人的心,那么地球村就是一个无硝烟、无战争的星球了,那时的情景是多么的美好啊!
以爱,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人,做一个有感情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真谛!让世界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有感
四年级五班徐凌辉
学校倡导我们在假期里,诵读经典诗句、巨著,为我们开阔视野。所以,我在假期里读了许多好书,如:《昆虫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可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
我利用了快乐而充足的假期读完了《爱的教育》,那平凡又细腻的笔迹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令我深受感动.歌词中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对呀,爱无处不在,父母对你的关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原名《心》,它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四年级男孩的成长故事,并详细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一件件那平凡、朴素、细致的事情,表达了众的善良和纯洁,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由于它洋溢着十大的人道精神和温暖的人性之美,真是让我读了感到平凡中的崇高,读完全书后,部分故事情节使我不由自主地流下动情的眼泪。在感动的同时,我又想:爱是什么?爱如空气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不能缺少爱。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许多,爱是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爱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所以,我要将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许多,因此我还要多读好书,多增长知识。
读《爱的教育》有感
阳光三小三(1)班:周港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又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好学生,如:安利柯。他不但乐于助人,还观察敏锐,他的父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长辈。卡隆有正义感。代洛西是个品学兼优的“模范”学生。耐利是有恒心、毅力,虽然他身体瘦弱,但他还是勤奋好学。可莱谛是位爱劳动、爱国、爱学习的好学生。泼来可西是个极孝顺的孩子。克洛西他家境虽然不好,但是同学们是无私地帮助他,他还是很自卑,不过经过家境改变,他有了自信。卡罗·诺琵斯是个非常傲慢的人等等,这些人物都体现出了他们的生活与思想,教育我们对父母的爱、对同学的爱都表现出了高贵的品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表露。
这本书真值得认真读,并且要学习他们可贵的精神。改掉我们曾经有过的坏习惯。我们要勤奋学习,成为老师的好学生、成为父母的好儿女,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我想:我一定能做到、做好!
我的老师,谢谢您!
——读《爱的教育》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主人公四月十一的日记,名字叫“父亲的老师”。
这一篇日记主要讲了:昨天,主人公的父亲从报纸上看到教他的第一位老师的新闻,他兴奋极了,便打算明天去看望他的老师。整个晚上,父亲都一直给主人公恩里科谈他的老师。第二天,里科和他父亲来到了老师柯罗塞蒂家。在路上,碰见了老师,老师把他们领到了他家。父亲激动的和老师谈着话,老师惊讶、感慨、高兴地讲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柯罗塞蒂老师家,家徒四壁,简陋的床铺,摆放的家具都很简单。吃了饭,主人公和他父亲要回家了。当主人公亲吻柯罗塞蒂老师时,发现老师的脸已被泪水浸湿……
主人公恩里科的父亲给一个可怜的老师带来了安慰,给一位老人带来了快乐,也给一名教师带来了自己奋斗终身的硕果。
我们应向这位父亲学习。他生活了几十年,始终对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对老师向教育上付出的一切充满感激之心。
老师,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二父母”,我们要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们。对待自己的“第二父母”,要跟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老师对教育上的贡献很大,费尽了自己的心血。为的,只是培育出一批好的学生,好的人才。
在生活中,老师就像一片青翠的绿叶。每天早晨,老师早早的到学校,为我们批改作业,认真备课。但老师从不多求什么,只求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将来报效祖国。
敬爱的老师还像一根根洁白无私的粉笔。老师每天都站在那讲台上,不累吗?不。任劳任怨,从不说累。老师每天都拿着粉笔给我们讲课,不厌烦吗?不。老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们,把多年来积累的知识都传授给了我们。粉笔中包含着老师多少的汗水,带走了多少的心血呀!
当树叶吐出了嫩芽时,老师领我们去春游;当火红的太阳高照时,老师给我们买雪糕;当瑟瑟秋风吹过时,老师带我们去收集枫叶;当鹅毛大雪飘落时,老师和我们一起打雪仗……无私的老师还像一盏明亮的台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看到台灯不知疲倦的工作时,听到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声时,我们便从心底产生一种力量,促使我们要勇敢的克服困难,不畏艰难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师像台灯一样,永远用他那最柔和的光芒,把我们的心田照亮,把我们的心田温暖着……
读《爱的教育》有感
第一小学袁向前
最近,我又重读了《爱的教育》,还以为自己会控制情感的浪潮,但最后我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脆弱,又一次感动涕零。这本书虽然历经一百多年,但书中所记载的东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色,反而愈加浓厚,沉重,给我深刻的启示。
《生病的老师》是《爱的教育》中其中的一篇文章,篇幅不长,但那震撼人心的情感完完全全地征服了我。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学生去看望正在生重病的老师,老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很虚弱的样子,而是打起精神,热情周到地招待他的这位学生,还不断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不拉后功课,不要因为老师生病而难过。
读着读着,不知何故,我的双眼情不自禁的变得模糊了,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书页上。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位老师虚弱的身躯仿佛在我眼前晃动,他慢慢地向我走来,那身影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耳边响起了他对学生说的话:“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们,这是一个病人的礼物,我只希望你们进步……”“你要注意啊,我希望自己能够挺过去,但如果我治不好的话……你要加强算术的学习,这是你的弱项,加把劲,只不过是努力一把的事情。”“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你要记住这句话。”……人在病中,他想到的更多是学生,他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热情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学生,他是一个高尚的老师,生活的强者!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可能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却有一种不平凡的力量震撼着的我们。
我是一个爱想象的人,思绪像缺堤的洪水一般,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有千千结:那位生病的老师有没有活下来?有没有回到他那群热爱他的学生身边?现在过得还好吗?……一连串的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其职业的核心就是爱,难怪作品的题目叫《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了教育。看完整篇文章,我虽然还不知道那位老师叫什么名字,但那位重病老师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头,提醒自己教育的本质是爱,以爱为动力,以爱为方法,以爱为工作准则,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读了《爱的教育》,我感觉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心胸开阔,对爱和教育有了更深的理。作品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无形的,是没有限制的,所谓大爱无疆,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转文)
(附《将心比心》、《微笑着承受一切》、《爱的教育》的读后感13篇)
1、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l)理解原文抓要领,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懂原文,而且要求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2)突出重点谈感受。读的内容往往是丰富的,涉及的问题较多,读后的感受和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而读后感则应当围绕某一中心有重点地来写,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感受最深、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确有独到见解的内容来写。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中心模糊或内容空泛。
(3)联系实际深开掘。写读后的感受必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根据以上要求,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可概括为四个字:
(l)引,概括地引述原文观点或具体文字的内容。
(2)议,以所引内容为基点生发展开,发表议论。
(3)联,在所引原文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现实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或问题。
(4)结,提出看法,小结全文。
当然,任何文章的写法都不应该受某种框框的局限,以上所讲的写法只是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参考的内容和思路。具体写起来应灵活掌握。
3、克服常犯的毛病:
根据以往经验,最常见的毛病有四点:
(l)大量引述原文。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代“感”、代“联”的毛病。
(2)脱离原文空写“感”。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之大忌,也不符合写读后感应“抓要领”、“突出重点”的要求。因此,一定要确定好中心,不可漫无边际地想到什么写什么。
(4)感受认识太肤浅。读后感要求写个人在感情上最受触动,在认识上最受启发的内容。因此,一定要联系和对照生活现实和个人实际,写与个人真情实感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在不少同学的读后感中,看不到作者读后的动情点和深刻的启示点,内容肤浅杂乱。联系实际常常是做自我检讨,或者在文章结尾写一些空洞的表态的话。这些都是应当注意克服的缺点。
附:读后感13篇
《微笑着承受一切》读后感
今天,我读《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对桑兰瘫痪的时候还能表现得非常坚强这件事感触很深。
这件事的大意是:在1998年的7月21日,在美国纽约进行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上,参加女子跳马比赛的桑兰不慎严重受伤,她的第六节和第七节颈椎骨骨折。桑兰知道自己的伤势后,她表现得非常坚强。每天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康复治疗,她总是一边忍着剧痛配合医生,一边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1998年10月30日,桑兰出院了,面对着所有关心她人,带着动人的微笑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件事使我很敬佩桑兰。
读完文章,再回头想想,桑兰有这么重的伤还能表现得非常坚强。在生活当中,有些人为了一点小伤而大哭,有多少人能和桑兰一样坚强?有多少人受重伤而不掉一滴眼泪……
《微笑着承受一切》读后感
桑兰,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几年前,妈妈给我讲了她的故事,今天,我再一次走近她,再一次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桑兰的梦想就是获得奥运冠军,但是还没来得及实现,她就在花季的十七岁被命运开了个超级玩笑,她胸部以下失去知觉,而且十指也不能活动。
读到“每天上午和下午,医生都要给桑兰进行两小时的康复治疗,从手部一直推拿到胸部”时。我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给揪住了,心想:“要知道桑兰可是第六节和第七节颈椎骨骨折的患者啊!医生的每一次推拿都要给桑兰带来多大的痛苦啊!桑兰居然还能忍着剧痛配合医生,还轻轻哼着自由体操的乐曲。这桑兰钟爱的自由体操乐曲,一定给桑兰带来了无穷的力量!”我合上书,不由地想到我做完扁桃体手术后,麻药药性消失,我的扁桃体仿佛有千万只小蚂蚁在啃咬,痛得我双脚不停地蹬床板,手臂疯狂地乱舞,不停地大叫:“痛死了!痛死了!”可我这点疼痛跟桑兰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现在想想,真让人羞愧!
我暗暗地想:“我一定要学习桑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把桑兰永远当成学习的榜样!”
《微笑着承受一切》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文章主要讲了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因为一次意外,而使得胸部以下没有了知觉。但她乐观地面对伤痛,微笑着承受一切,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终于可以自己刷牙、穿衣、吃饭了。这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力量啊。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是否做到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呢?当我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我们是否想到了这句话——微笑着承受一切。想想我们语文课本上学过的一篇课文《微笑着走向生活》,我们又是否做到了微笑着走向生活呢?这两句话如果只是说,每个人都会,可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人,又有几个呢?如果大家都能微笑着走向生活,微笑着面对一切,那么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件烦心事,任何烦恼,都会化作一团青烟,一点点地被吹散了。
最后,我送上一首普希金(俄罗斯著名诗人)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五(1)班
贾贝闻
评语:在阅读你的文章时,老师不由得对你驾驭语言的能力赞叹不已。文章开头,以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桑兰微笑面对生活的事迹娓娓道来,紧接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表现出自己豁达的生活态度。行文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最后,引用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诗歌作为结尾,与上文水乳交融,同时又照应主题,也为文章添色,显示出小作者不菲的阅读量。(指导教师:王爱英)
《将心比心》读后感
读完《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将心比心,对老师来说是一种尊重,对朋友来说是一种信任,而对父母来说却是一种感恩和孝敬。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事值得我们去注意:捡起一片瓜皮,清洁工多一份笑脸;和伙伴发生矛盾,和平解决,让我们的游戏更加欢乐;为父母做一件家务,让他们脸上的皱纹消除一层。
以前,我上课不认真,班干部提醒我,我也不理睬,但我现在会换位思考了。老师也常和我们说要换位思考一下,老师的心情是怎样的。可我以前总是不理解。
看似简单的“将心比心”却包含着深义,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将心比心,就不可能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贴心来往。
将心比心,让生活更加和谐,让人类造福世界。
实验小学四(4)班孙涵铭 指导老师 李雪盈
《将心比心》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奶奶给“我”讲的一件事情和“我”陪妈妈去医院输液时发生的事,她们虽然做的都是小事情,但都是帮助别人,关心别人。
我在文中感触最深的是母亲去扎针的事情,母亲的手已经鼓起了青包,却一句抱怨的话语也没有。我想,那一定很疼吧?但是,母亲却默默无语,因为她知道护士已经十分小心了,再抱怨也只能增加护士的紧张感。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想吃苹果,想让妈妈削一下皮,没想到,正在洗衣服的妈妈一口回绝了。我有点生气,说:“妈妈,你就给我削一个嘛。”妈妈气冲冲地说:“我没时间!”我一听火气也上来了说:“那我自己削!”一天之内我跟妈妈没说过话。今天回想起来,我感到十分内疚、惭愧。我没有想您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让我去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关爱身边的人,聆听他们的心声,去关怀他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记住一句话: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将心比心》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将心比心》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次,奶奶去商店,有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奶奶过去才松手。奶奶道谢时,阿姨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第二件是:一天,我陪母亲去医院输液,护士扎了两针,也没扎好。我正要抱怨,看见了护士头发上的汗珠,把话收了回去,读后感《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母亲在鼓励护士,最后扎好了。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天,正在上课,忽然,下课铃吵闹了寂静的教室。同学们义拥而上,像刚出笼的小鸟,欢快无比。我在楼梯上等着,因为很多同学都要出去。等同学们出去完时,我飞快地跑下去,这时,有一个同学一下子把门关上,刹那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起快刹住车。我想:这个人也太不会思考吧,不想后面有人。
和文中的妈妈相比我差远了,她能遇到事情,换位思考,不在小事上和别人斤斤计较。用自己的爱心换取别人的爱心,我们之间要多一些互相宽容理解,少一些争吵。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将心比心》读后感
刚才,我用很短的时间读完了《将心比心》这篇文章。读完以后,我轻轻的合上书,想到了很多很多。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写有位阿姨主动给奶奶开商店的沉重大门这件事,二是写妈妈鼓励护士扎针这件事,这两件事都反映了人世间有许多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联想到我自己 。
在平常,我也感受到过爱。妈妈每天很早起床,为我做饭,我有时尝着不好吃,扔下筷子就走。爸爸每天按时来接我,也时常来的晚一点,我还不停的责怪他。我知道,爸爸的工作很忙,难得抽出一点时间,可他还是准时来接我。
有好多好多人都是爱我的,可我一次又一次地让他(她)们伤心,我真是太不懂事了。
还有一段话我记得特深,就是文章中母亲对护士说的那句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正在医科大学读书,他也将面临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正希望,他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对呀,每个人都有第一次的时候,也都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真的很有道理呀——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读《爱的教育》有感
后海小学五(4)班 方雅妮
每逢我读《爱的教育》的时候,就会被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童趣和幽默的语言所感动。这部书展示了孩子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姐妹,对老师和同学的深厚感情,总是令人不由自主地流下感动的泪水。在我印象最深的文章里,其中有《聋哑女》这篇文章。
《聋哑女》讲的是:一个父亲焦尔焦到聋哑学校看望三年没见的聋哑女儿吉吉雅,作者领焦尔焦到聋哑学校的接待室,向工友说明来意后,工友就去告诉老师。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师领着一个小女孩走进来。父女相互对视了一会儿,边叫边投到彼此的怀里,女儿紧紧地搂着父亲的脖子,父女俩抱头痛哭。读到这里,是多么感人至深,让我感到亲情的可贵。
当父亲听到女儿喊他爸爸的时候,心里万分激动,像疯子似的高声大喊:“我的女儿会说话了!我的女儿会说话了!”父亲边说边抱住女儿,在她额上亲吻了三下。这又是一个多么感人的场面,我也被他们感动。
在这个故事里父亲哭了三次,第一次哭是因为见到自己三年未见的女儿,太激动了。第二次哭是因为能听见自己的聋哑女儿说话,太高兴而哭。第三次是感激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他的女儿而哭。这三次哭不是痛苦地哭,而是因为感到喜悦而哭的。
凡是读这部书的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它所饱含的教益、慰籍和激荡的情愫无不使所有读了它的人流下动情的眼泪……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是一本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的书。它里面虽然没有优美的语句,但是它有“真情”来让读者回味。一本用真情写出来来的书,怎能不受读者们的喜爱呢?在我看《爱的教育》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篇作者写的日记——《打雪仗》,那篇作文让我敬佩两位主人公。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的好友古路非在玩打雪仗时,不小心把雪球砸到一位老人的眼镜上,眼镜片扎进了老人的眼睛,古路非向老人诚恳的道歉。在老人的家中,大人们逼迫古路非向老人下跪,老人原谅了古路非!古路非为了答谢老人,送上了自己珍藏以久的自己最宝贵的集邮册。当老人得知着邮册的重要性时,又退还给了古路非!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认为古路非是一个诚实、勇于承认错误的孩子;而老人也是一位善良、能体谅他人,有着宽广的心胸,如果世界上人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能互相谅解对方,那世界上还会有争吵和打架的现象吗?打架,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甚至世界都会受到损伤,我们都要想老人和古路非一样,有颗真诚、能谅解别人的心,那么地球村就是一个无硝烟、无战争的星球了,那时的情景是多么的美好啊!
以爱,教育我们如何做一个人,做一个有感情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真谛!让世界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有感
四年级五班徐凌辉
学校倡导我们在假期里,诵读经典诗句、巨著,为我们开阔视野。所以,我在假期里读了许多好书,如:《昆虫记》、《汤姆叔叔的小屋》、《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可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深受感动。
我利用了快乐而充足的假期读完了《爱的教育》,那平凡又细腻的笔迹中体现出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令我深受感动.歌词中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对呀,爱无处不在,父母对你的关爱,亲朋好友对你的关怀。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对它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爱的教育》原名《心》,它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四年级男孩的成长故事,并详细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一件件那平凡、朴素、细致的事情,表达了众的善良和纯洁,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由于它洋溢着十大的人道精神和温暖的人性之美,真是让我读了感到平凡中的崇高,读完全书后,部分故事情节使我不由自主地流下动情的眼泪。在感动的同时,我又想:爱是什么?爱如空气每天都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不能缺少爱。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许多,爱是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爱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所以,我要将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爱的教育》这本书给我的感受许多,因此我还要多读好书,多增长知识。
读《爱的教育》有感
阳光三小三(1)班:周港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又生动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
这本书里面有许多好学生,如:安利柯。他不但乐于助人,还观察敏锐,他的父亲是一个充满爱心的长辈。卡隆有正义感。代洛西是个品学兼优的“模范”学生。耐利是有恒心、毅力,虽然他身体瘦弱,但他还是勤奋好学。可莱谛是位爱劳动、爱国、爱学习的好学生。泼来可西是个极孝顺的孩子。克洛西他家境虽然不好,但是同学们是无私地帮助他,他还是很自卑,不过经过家境改变,他有了自信。卡罗·诺琵斯是个非常傲慢的人等等,这些人物都体现出了他们的生活与思想,教育我们对父母的爱、对同学的爱都表现出了高贵的品质。书中表达了对生活与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表露。
这本书真值得认真读,并且要学习他们可贵的精神。改掉我们曾经有过的坏习惯。我们要勤奋学习,成为老师的好学生、成为父母的好儿女,将来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我想:我一定能做到、做好!
我的老师,谢谢您!
——读《爱的教育》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主人公四月十一的日记,名字叫“父亲的老师”。
这一篇日记主要讲了:昨天,主人公的父亲从报纸上看到教他的第一位老师的新闻,他兴奋极了,便打算明天去看望他的老师。整个晚上,父亲都一直给主人公恩里科谈他的老师。第二天,里科和他父亲来到了老师柯罗塞蒂家。在路上,碰见了老师,老师把他们领到了他家。父亲激动的和老师谈着话,老师惊讶、感慨、高兴地讲着父亲小时候的事情。柯罗塞蒂老师家,家徒四壁,简陋的床铺,摆放的家具都很简单。吃了饭,主人公和他父亲要回家了。当主人公亲吻柯罗塞蒂老师时,发现老师的脸已被泪水浸湿……
主人公恩里科的父亲给一个可怜的老师带来了安慰,给一位老人带来了快乐,也给一名教师带来了自己奋斗终身的硕果。
我们应向这位父亲学习。他生活了几十年,始终对自己的老师念念不忘,对老师向教育上付出的一切充满感激之心。
老师,是人生旅途中的“第二父母”,我们要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们。对待自己的“第二父母”,要跟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老师对教育上的贡献很大,费尽了自己的心血。为的,只是培育出一批好的学生,好的人才。
在生活中,老师就像一片青翠的绿叶。每天早晨,老师早早的到学校,为我们批改作业,认真备课。但老师从不多求什么,只求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好好学习,茁壮成长,将来报效祖国。
敬爱的老师还像一根根洁白无私的粉笔。老师每天都站在那讲台上,不累吗?不。任劳任怨,从不说累。老师每天都拿着粉笔给我们讲课,不厌烦吗?不。老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们,把多年来积累的知识都传授给了我们。粉笔中包含着老师多少的汗水,带走了多少的心血呀!
当树叶吐出了嫩芽时,老师领我们去春游;当火红的太阳高照时,老师给我们买雪糕;当瑟瑟秋风吹过时,老师带我们去收集枫叶;当鹅毛大雪飘落时,老师和我们一起打雪仗……无私的老师还像一盏明亮的台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看到台灯不知疲倦的工作时,听到老师对我们的鼓励声时,我们便从心底产生一种力量,促使我们要勇敢的克服困难,不畏艰难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老师像台灯一样,永远用他那最柔和的光芒,把我们的心田照亮,把我们的心田温暖着……
读《爱的教育》有感
第一小学袁向前
最近,我又重读了《爱的教育》,还以为自己会控制情感的浪潮,但最后我发现自己原来是那么脆弱,又一次感动涕零。这本书虽然历经一百多年,但书中所记载的东西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色,反而愈加浓厚,沉重,给我深刻的启示。
《生病的老师》是《爱的教育》中其中的一篇文章,篇幅不长,但那震撼人心的情感完完全全地征服了我。文章主要讲了一位学生去看望正在生重病的老师,老师并没有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很虚弱的样子,而是打起精神,热情周到地招待他的这位学生,还不断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不拉后功课,不要因为老师生病而难过。
读着读着,不知何故,我的双眼情不自禁的变得模糊了,泪水夺眶而出,滴落在书页上。我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位老师虚弱的身躯仿佛在我眼前晃动,他慢慢地向我走来,那身影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耳边响起了他对学生说的话:“我没有别的东西送给你们,这是一个病人的礼物,我只希望你们进步……”“你要注意啊,我希望自己能够挺过去,但如果我治不好的话……你要加强算术的学习,这是你的弱项,加把劲,只不过是努力一把的事情。”“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你要记住这句话。”……人在病中,他想到的更多是学生,他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热情追求梦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己的学生,他是一个高尚的老师,生活的强者!在历史的长河里,他可能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师,却有一种不平凡的力量震撼着的我们。
我是一个爱想象的人,思绪像缺堤的洪水一般,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有千千结:那位生病的老师有没有活下来?有没有回到他那群热爱他的学生身边?现在过得还好吗?……一连串的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不管是外国,还是中国,其职业的核心就是爱,难怪作品的题目叫《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了教育。看完整篇文章,我虽然还不知道那位老师叫什么名字,但那位重病老师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头,提醒自己教育的本质是爱,以爱为动力,以爱为方法,以爱为工作准则,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读了《爱的教育》,我感觉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心胸开阔,对爱和教育有了更深的理。作品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无形的,是没有限制的,所谓大爱无疆,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怎样写好读后感(附读后感13篇)〕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怎样写读后感-心得体会
怎样写读后感-心得体会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怎样写读后感?怎样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性同) 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即”—对所读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离”—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 “感”是“读”互相作用,不可脱节。 “读”和“感”的结合,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 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 一、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和主旨有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 二、确立感发点。感发点是读后感的中心论点,又是文章的“入手处”。 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思想、品格等特点或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写事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反映的某种问题或普遍性的规律。议论文的感发点,一般是所读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其他文体感发点的确立的与此大同小异,不一一赘述。 三、述读与发感。 述读,指对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作者、感发点等方面的交代,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 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联想和引申的材料。 四、读后感的结尾。结尾可概括中心,总结全文,或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发人深思。“文无定则”,内容决定形式,采用什么形式结尾,要根据读后感的类型而定。 第五、写读后感常见的毛病。 1、述读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这些都违反读后的最基本要求。 2、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学最易犯的一个毛病。 3、空洞抽象,缺乏联想,没有引人入胜的新鲜想法。这类文章的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主要是没有打有思路。 4、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症结是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 以上只举了最常见的四种毛病,在写作实际中可能不止这些。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怎么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啊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确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晚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 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范文
《詹天佑》读后感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如《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确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晚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 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范文
《詹天佑》读后感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本文标题: 怎样写读后感的感点(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414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