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感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之一:《变色龙》《变色龙》是契诃夫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很短的篇幅,却活灵活现地描写了一个俄国沙皇时期的...
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感
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 之一:《变色龙》
《变色龙》是契诃夫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很短的篇幅,却活灵活现地描写了一个俄国沙皇时期的小警官奥丘梅洛夫,在处理一起狗咬人的事件时,前后五次因为对狗的主人的不同猜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权势奴才的形象。作者不动声色、不加议论的描写,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自我暴露,在前后矛盾丑态百出中,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刺和严峻无情的鞭笞。
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 之二:《套中人》
《套中人》也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中学教员,但却是一个落后、保守、维护一切旧制度的守旧派典型人物。小说描写了别里科夫性情孤僻,胆小怕事,甚至晴天也要带上雨伞,套上雨鞋,把头缩进大衣的领子里,极力想用一层坚硬的壳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最后悲惨地躺在棺材里才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套中人是俄罗斯19世纪末大革命来临前某些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套中人”的可悲而又不值得同情的下场。
欧·亨利的全部小说创作,一言以蔽之,它的体现了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并有着鲜明而真实的时代印记。
它歌颂着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风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它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它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戏谑;它赞美着草原牧场上健美彪悍的生命体现,又暗中不无“逝者如斯”的调叹。
亨利最出色的篇章,毋庸置疑,当属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品。像众所周知的《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最后的常青藤叶》、《警察与赞美诗》、《两们感恩节的绅士》等,无一不让读者在凄然一笑后,反思深沉。
如在《麦琪的礼物》中,描述一对贫苦夫妻的爱情,圣诞节即到,为了让深爱对方感到温暖,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意,妻子卖了一直引以为豪的漂亮的长发,为丈夫换来一条表链,以配丈夫多年的家传金表;而当她把表链送到丈夫面前时,却发现丈夫为给她买盼望已久的一套玳瑁发梳,已经将金表卖掉。结果,夫妻各持均已无用的礼物,暗然神伤……在善良崇高的人性与冷酷无奈的生活现实的强烈对比间,读者能不感慨万千!
再如《警察与赞美诗》中,写一个流浪汉因无家可归又饥寒交迫,想寄宿监狱中熬过严冬。于是他故意以身试法,到饭馆吃饭不给钱,大喊大叫扰乱街市平静,偷顾客的雨伞,乃至有意当头警察的面调戏妇女……但均徒劳无功,根本不被“神圣”的法律所理睬,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着赞美诗,想从此振作精神、积极生活的时候,警察的大手却“庄严”地按住他的肩头:判处三个月监禁!读到此,能不使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
亨利描述小人物,有时也表现他们的缺憾,弱点乃至弊端,但又在具体展示过程中,更深层、更强烈地向读者剖析他们本质善良与淳朴,更真切曲折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面。并在这展示过程中,将这复杂人性的成因与背景自然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读者能在“社会与人”的范畴内思考,认识出更丰富的内涵。如《刎颈之交》,写真诚纯净的友谊在两个男子
共追一个姑娘的过程中可敬、可笑又可爱的表现,稍含调侃地歌颂了小人物的善良品质;如《从没有完的故事》描写一位每周只挣五块钱的贫穷女工虽一时动摇,但终于拒绝了那个玩弄女性的阔佬儿的引诱。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实感人地表现出来,但无损于主人公的美好形象,反而增加了读者对他的敬重。
再如《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更味如橄榄,两位绅士,为了一个九年的默契和约定,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人间悲喜剧。可爱么?委实可笑。但是在凄冷的人世间和残酷的社会中,普通小人物间的这种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文精神,能不使人笑声渐哑,终于感慨万千么
《变色龙》是契诃夫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很短的篇幅,却活灵活现地描写了一个俄国沙皇时期的小警官奥丘梅洛夫,在处理一起狗咬人的事件时,前后五次因为对狗的主人的不同猜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权势奴才的形象。作者不动声色、不加议论的描写,通过人物的自我表演,自我暴露,在前后矛盾丑态百出中,进行了淋漓尽致地讽刺和严峻无情的鞭笞。
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 之二:《套中人》
《套中人》也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中学教员,但却是一个落后、保守、维护一切旧制度的守旧派典型人物。小说描写了别里科夫性情孤僻,胆小怕事,甚至晴天也要带上雨伞,套上雨鞋,把头缩进大衣的领子里,极力想用一层坚硬的壳把自己包裹起来,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最后悲惨地躺在棺材里才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套中人是俄罗斯19世纪末大革命来临前某些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作者通过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写出了“套中人”的可悲而又不值得同情的下场。
欧·亨利的全部小说创作,一言以蔽之,它的体现了作家对健康人性与健康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并有着鲜明而真实的时代印记。
它歌颂着小人物在生存中美好善良、相濡以沫的淳朴风格,尽管不无苍凉的苦笑;它揭露着那些“社会宠儿”的骄奢淫逸、尔虞我诈、寡廉鲜耻的卑劣本质,虽然表面上轻松乃至调侃;它怒斥着社会的丑恶黑暗却以“鬼脸”戏谑;它赞美着草原牧场上健美彪悍的生命体现,又暗中不无“逝者如斯”的调叹。
亨利最出色的篇章,毋庸置疑,当属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作品。像众所周知的《麦琪的礼物》、《爱的奉献》、《最后的常青藤叶》、《警察与赞美诗》、《两们感恩节的绅士》等,无一不让读者在凄然一笑后,反思深沉。
如在《麦琪的礼物》中,描述一对贫苦夫妻的爱情,圣诞节即到,为了让深爱对方感到温暖,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意,妻子卖了一直引以为豪的漂亮的长发,为丈夫换来一条表链,以配丈夫多年的家传金表;而当她把表链送到丈夫面前时,却发现丈夫为给她买盼望已久的一套玳瑁发梳,已经将金表卖掉。结果,夫妻各持均已无用的礼物,暗然神伤……在善良崇高的人性与冷酷无奈的生活现实的强烈对比间,读者能不感慨万千!
再如《警察与赞美诗》中,写一个流浪汉因无家可归又饥寒交迫,想寄宿监狱中熬过严冬。于是他故意以身试法,到饭馆吃饭不给钱,大喊大叫扰乱街市平静,偷顾客的雨伞,乃至有意当头警察的面调戏妇女……但均徒劳无功,根本不被“神圣”的法律所理睬,而当他站在教堂前,聆听着赞美诗,想从此振作精神、积极生活的时候,警察的大手却“庄严”地按住他的肩头:判处三个月监禁!读到此,能不使人啼笑皆非又沉思良久?
亨利描述小人物,有时也表现他们的缺憾,弱点乃至弊端,但又在具体展示过程中,更深层、更强烈地向读者剖析他们本质善良与淳朴,更真切曲折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面。并在这展示过程中,将这复杂人性的成因与背景自然形象地揭示出来。使读者能在“社会与人”的范畴内思考,认识出更丰富的内涵。如《刎颈之交》,写真诚纯净的友谊在两个男子
共追一个姑娘的过程中可敬、可笑又可爱的表现,稍含调侃地歌颂了小人物的善良品质;如《从没有完的故事》描写一位每周只挣五块钱的贫穷女工虽一时动摇,但终于拒绝了那个玩弄女性的阔佬儿的引诱。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真实感人地表现出来,但无损于主人公的美好形象,反而增加了读者对他的敬重。
再如《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更味如橄榄,两位绅士,为了一个九年的默契和约定,上演了一出耐人寻味的人间悲喜剧。可爱么?委实可笑。但是在凄冷的人世间和残酷的社会中,普通小人物间的这种推己及人、相濡以沫的人文精神,能不使人笑声渐哑,终于感慨万千么
契诃夫短篇记 读后感600字
帮助羊脂球》的诞生,使莫泊桑一鸣惊人,这不仅是莫泊桑的处女作,更是他的成名作、代表作。小说描绘了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的驿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指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驿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他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而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驿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幅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她讲话。
作者用一个不愿委身侵略者、地位卑微的妓女和当时一些上层人士作对比;作者以经过关卡前羊脂球把提篮里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和经过关卡后他们对她的一屑不顾作鲜明对比。这些是在时处的对照,另外也是对爱国方式的对比。读完《羊脂球》的第一感觉,就是为羊脂球叫不平。仔细想想,这更与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社会背景有关。资本主义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隔阂、建立在金钱上的虚伪友谊和亲密,在作者笔下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莫泊桑的作品涉及社会各阶层,有贵族、官僚、资本家、公务员、工人、农民、乞丐、妓女。他深刻地揭露上层社会人们的丑态和腐朽;同情和赞扬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但是,莫泊桑还不能彻底写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利益关系、党派之争、资本主义高度地释金主义及一些军事、政治事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名著《漂亮朋友》,又译《俊友》很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以美貌和手段取得上流女性信赖,而且名利双收,并成为百万富翁的女婿,还要竟选众议员的小职员杜洛阿原,侧面揭示了给俊男创造如此飞黄腾达条件的是当时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是社会熏陶了这样一位“小人物”。作者在对其中男女关系的情节描述渲染得有些过分,但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作者自身情操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想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覆灭不还矣。
承闻今年是莫泊桑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他的文学成就仅次于欧洲19世纪末自然主义流派的左拉。读莫泊桑的作品,尤如欣赏一段历史,人物的真、善、美几乎荡然无存,一切都受金钱、权位、名誉的支配,社会腐败不堪。这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对社会则暗示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我特喜欢契诃夫的小说,因为常常寥寥几笔,他就能把人物、事件刻画、交待地清清楚楚,而且语言生动、辛辣、幽默,揭示的主题却深刻,寓意深长。今天,读了他的《苦恼》,引人入胜。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小说就是这样一语中的的展开,主人公一出场就让我们感到他的孤凉,瞧,时值隆冬,暮色晦暗,湿雪纷纷,“出租马车的车夫姚纳周身发白,像个幽灵。他坐在赶车座位上呆呆不动,把身体弯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弯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个大雪堆落在他的身上,那他也好像觉得用不着抖掉它似的。”他和站在他身边的瘦骨嶙峋的小母马,一起被遗忘在“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闹声、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他的儿子刚死不久,他需要把心中的苦恼向人倾诉,小说的内容就是他接连四次想向别人诉说苦恼而无人理睬的过程。
第一位乘客是一位军人,他一心赶路,无心听诉;第二位,是三个年青人,他们根本不愿关心他的苦恼;第三次是扫院子的仆人,还没等他开口就被赶走;回到店里想对他的同事一个年轻的车夫(第四个人)诉说,可年轻人急急的寻到水一饮而尽后倒头蒙被就睡熟了。“他一心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可是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讲一讲呢。------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遍。应当讲他儿子怎样得了病,怎样痛苦,临死以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应当描摹一下葬礼的情形,以及他到医院里去取亡人的衣物的情景。”“听到的人应当喊‘啊呀’,叹气,哀哭。------要是能跟娘们儿谈一谈,那就更好。------她们虽是些蠢东西,可是听不上两句话就会放声大哭。”
可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既没注意到他,也没注意到他的苦恼。------那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膛裂开,苦恼从中滚滚地流出来, 那它好像就会淹没全世界似的,然而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谁也没看见。它居然藏在这样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白天举着火把也看不见它。”------最后,他只有回到马厩里,对着他的小母马喃喃而语、滔滔不绝,“姚纳讲得着了迷,把心里的话统统都对它讲了出来。------” 小说也就是在这意味深长中结尾。人在同类中已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异类中去寻找,而非人类的马儿,居然似乎比人类更具有友善,“小母马嚼着草,听着,对它的主人的手喷气。------”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可是我们可曾真正关心到那些渴望关心的人,有时这种渴求的标准很低很低,只是给他一对耳朵,听他倾诉,给他一种目光,关切、同情、理解。我才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助人的本质和技能,正是善于倾听,善于分担和化解来访者的苦恼和困惑。
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太忙碌了,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谁真正关心谁过得怎样,心情如何呵?!即使许久未见的朋友寒喧问个“过得好吗?近来如何?”,也不过是哈哈呀呀、之乎者也的虚词套话罢了。再者说了,对于你自己是了不得的大苦恼,“滚滚地流出来, 似乎会淹没全世界”,而对他人来说,“关我屁事”,到处都是赶路的人,契诃夫选了那么多的赶路人,作为无暇心的听众,一定是独具匠心的。
我有苦恼宁肯自诉而不愿他诉。苦恼所带来的痛苦烦恼往往是一个人内在的深度,没有任何苦恼是真正能被别人所了解的。向别人诉说苦恼,苦恼就会减轻吗?就像是姚纳已经预见到的那样,说给那些蠢娘们听,她们听不上两句话就会放声大哭,苦恼就会因此而释然了吗?所以,解除苦恼还是在自己的心境,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就会大不同了。
契诃夫这部小说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正像一位评论家给我们指点的那样:他揭示了,人生的最大苦恼与其说是人人皆有苦恼,毋宁说是在于人不愿理会别人的苦恼。看到姚纳到处诉说碰壁,可怜兮兮的样子,我都不禁跑向前去,“姚车夫,别着急,我来矣!我真的愿意听你细细说来------”
作者用一个不愿委身侵略者、地位卑微的妓女和当时一些上层人士作对比;作者以经过关卡前羊脂球把提篮里的东西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和经过关卡后他们对她的一屑不顾作鲜明对比。这些是在时处的对照,另外也是对爱国方式的对比。读完《羊脂球》的第一感觉,就是为羊脂球叫不平。仔细想想,这更与当时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社会背景有关。资本主义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隔阂、建立在金钱上的虚伪友谊和亲密,在作者笔下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莫泊桑的作品涉及社会各阶层,有贵族、官僚、资本家、公务员、工人、农民、乞丐、妓女。他深刻地揭露上层社会人们的丑态和腐朽;同情和赞扬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但是,莫泊桑还不能彻底写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利益关系、党派之争、资本主义高度地释金主义及一些军事、政治事件,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名著《漂亮朋友》,又译《俊友》很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以美貌和手段取得上流女性信赖,而且名利双收,并成为百万富翁的女婿,还要竟选众议员的小职员杜洛阿原,侧面揭示了给俊男创造如此飞黄腾达条件的是当时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是社会熏陶了这样一位“小人物”。作者在对其中男女关系的情节描述渲染得有些过分,但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作者自身情操的影响程度。同时,也可想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覆灭不还矣。
承闻今年是莫泊桑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之际,他的文学成就仅次于欧洲19世纪末自然主义流派的左拉。读莫泊桑的作品,尤如欣赏一段历史,人物的真、善、美几乎荡然无存,一切都受金钱、权位、名誉的支配,社会腐败不堪。这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对社会则暗示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我特喜欢契诃夫的小说,因为常常寥寥几笔,他就能把人物、事件刻画、交待地清清楚楚,而且语言生动、辛辣、幽默,揭示的主题却深刻,寓意深长。今天,读了他的《苦恼》,引人入胜。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小说就是这样一语中的的展开,主人公一出场就让我们感到他的孤凉,瞧,时值隆冬,暮色晦暗,湿雪纷纷,“出租马车的车夫姚纳周身发白,像个幽灵。他坐在赶车座位上呆呆不动,把身体弯到了活人的身体所能弯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个大雪堆落在他的身上,那他也好像觉得用不着抖掉它似的。”他和站在他身边的瘦骨嶙峋的小母马,一起被遗忘在“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闹声、熙攘的行人的漩涡里。”他的儿子刚死不久,他需要把心中的苦恼向人倾诉,小说的内容就是他接连四次想向别人诉说苦恼而无人理睬的过程。
第一位乘客是一位军人,他一心赶路,无心听诉;第二位,是三个年青人,他们根本不愿关心他的苦恼;第三次是扫院子的仆人,还没等他开口就被赶走;回到店里想对他的同事一个年轻的车夫(第四个人)诉说,可年轻人急急的寻到水一饮而尽后倒头蒙被就睡熟了。“他一心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可是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讲一讲呢。------应当有条有理,有声有色地讲一遍。应当讲他儿子怎样得了病,怎样痛苦,临死以前说过些什么话,怎样去世的。------应当描摹一下葬礼的情形,以及他到医院里去取亡人的衣物的情景。”“听到的人应当喊‘啊呀’,叹气,哀哭。------要是能跟娘们儿谈一谈,那就更好。------她们虽是些蠢东西,可是听不上两句话就会放声大哭。”
可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既没注意到他,也没注意到他的苦恼。------那苦恼是广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膛裂开,苦恼从中滚滚地流出来, 那它好像就会淹没全世界似的,然而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谁也没看见。它居然藏在这样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白天举着火把也看不见它。”------最后,他只有回到马厩里,对着他的小母马喃喃而语、滔滔不绝,“姚纳讲得着了迷,把心里的话统统都对它讲了出来。------” 小说也就是在这意味深长中结尾。人在同类中已找不到知音、知己,只好到异类中去寻找,而非人类的马儿,居然似乎比人类更具有友善,“小母马嚼着草,听着,对它的主人的手喷气。------”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可是我们可曾真正关心到那些渴望关心的人,有时这种渴求的标准很低很低,只是给他一对耳朵,听他倾诉,给他一种目光,关切、同情、理解。我才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助人的本质和技能,正是善于倾听,善于分担和化解来访者的苦恼和困惑。
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太忙碌了,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谁真正关心谁过得怎样,心情如何呵?!即使许久未见的朋友寒喧问个“过得好吗?近来如何?”,也不过是哈哈呀呀、之乎者也的虚词套话罢了。再者说了,对于你自己是了不得的大苦恼,“滚滚地流出来, 似乎会淹没全世界”,而对他人来说,“关我屁事”,到处都是赶路的人,契诃夫选了那么多的赶路人,作为无暇心的听众,一定是独具匠心的。
我有苦恼宁肯自诉而不愿他诉。苦恼所带来的痛苦烦恼往往是一个人内在的深度,没有任何苦恼是真正能被别人所了解的。向别人诉说苦恼,苦恼就会减轻吗?就像是姚纳已经预见到的那样,说给那些蠢娘们听,她们听不上两句话就会放声大哭,苦恼就会因此而释然了吗?所以,解除苦恼还是在自己的心境,换个角度看问题,一切就会大不同了。
契诃夫这部小说究竟告诉我们什么呢?正像一位评论家给我们指点的那样:他揭示了,人生的最大苦恼与其说是人人皆有苦恼,毋宁说是在于人不愿理会别人的苦恼。看到姚纳到处诉说碰壁,可怜兮兮的样子,我都不禁跑向前去,“姚车夫,别着急,我来矣!我真的愿意听你细细说来------”
本文标题: 农民契诃夫读后感(契诃夫《农民》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76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