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读后感(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0-20 13:18: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6

历史方面的读后感谁有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的读后感,急需10篇。字数不要太少了,最少300字,也不要太多了,400字差不多了,拜托了,急求!原来历史可...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读后感(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谁有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的读后感,急需10篇。字数不要太少了,最少300字,也不要太多了,400字差不多了,拜托了,急求!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读《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
愈来愈发现自己书读的太少,尤其是中国历史的东西,对中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中学所学的那些历史事件串联体。前期有幸拜读了黄仁宇大师的《万历十五年》,深为其新颖的历史思维所吸引,故到图书馆抱回一堆黄老的著者或者有关黄老的书籍。其中《我听黄仁宇讲中国历史》一书首入俺的贼眼,究其故应该是想先大体了解黄老的历史观,等之后阅读他著作时能起到预告的效果吧。
折腾了差不多个月终于啃完,却愕然发现,自己又囫囵吞枣的读完了,真没救了。不过,“吞枣”过程中还是尝到丁点“味道”的,且还蛮合味的,故又重读此书关键部分。废话少说,读后感一句话: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此书首先分析黄老对中国历史的思维。一般来说,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分析思维含较多的政治因素,视野我们都较为清楚。而黄老的思维是把中国历史当一个大历史动态分析,虽有那么些囫囵吞枣的迹象,但有不失其条理性。黄老从影响中国历史的几个关键因素着手,分析各个时期的情况,并进一步划分中历史阶段。关键因素:地理条件、文化凝集力、均田制、官僚主义。在此思路引导下,以后读国史就有条理也。
黄老对历史的态度,同样让俺感悟到一些东西。
新生的政府都在不断使政府组织和运作符合现实,但这不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符合的目标。对于当今政府,作为一个建立50多年的政府,相对于中国的大历史实在不算得了什么,应该还算是新生朝代的前期,还有太多东西需要改变才能符合现实。一味谩骂无法解决问题,而应努力去改变。
而对于现况,我们的态度应该如何呢?中国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有些在今天看来很愚昧或者难于理解或者根本就是错误。但历史就是这样,对于当时的历史现况来说,当时所发生的或许就是最适合的呢。故对于现况,我们应该分析其优劣后,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如有更为合适的即可改变,如无,则即使有其不合理的性也都必须接受或者执行,而非是一味的批驳和否定。
中国历史的一个特性是上层阶层(统治者)和下层阶层(农民)缺乏中间阶层,因此历史中的政府管理国家无法在数字上精确管理和控制,只能用大一统的道德管理。即道德治理国家,这就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性吧。而我们现在的国家要转变这样的状况,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将需要多少时间呢?要知道这样的思维都持续了几千年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老师推荐,看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理科生出身,对中国历史总是模模糊糊一知半解。开始看,觉得比较晦涩,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地方看不懂。《中国大历史》属于历史散文集。加之,该书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的“大历史”进行评述,因此我这样的历史半文盲读起来很不顺利。毕竟,这不是通俗小说,可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读完。
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具体到历史中的每一个细节。学习历史如此,学习外国历史更是如此。为了这教学的需要,作者乃开始将这中国几千年历史予以压缩。而到后来,这“大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更成为作者的一种研究进路。于是,就有了这23万字的《中国大历史》。正如书名所言"micro-history",更多的是从宏观视野去看待历史,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而是纵横交叉,记录朝代的更替演变,也放到世界历史中去对比研究,从中我们可看出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两晋南北朝 华丽血时代——最混乱血腥的中国历史

《历史的观念》科林伍德 读后感 or 论文

呃,希望找一些科林伍德的《历史的观念》的读后感或者论文或者介绍,嘛,重点是论文。越多越好,因为要写论文,希望找下参考~~~比较急~~~多的加分哟~~
1.科林伍德(1889-1943)
科林伍德(Robin Crearge Collingwood,1889-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1916),《心灵的思辨》(1924),《艺术原理》(1938)《历史的观念》(1936).表现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副实的艺术。都是“伪艺术”。从而否定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著有《艺术原理》,在书中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只能是反映和说明显示社会生活,并把再现艺术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他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种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艺术原理》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探讨关于艺术的原理的一本著作,在书中,作者先论证了(作者所说的)技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从而提出真正的艺术是对情感的表现,是想像性活动;然后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了感觉、意识、想象、情感、思维和语言等现象。通过对这些方面详尽的论述,作者最终阐明了他的艺术理论。 作者在书中涉及到了许多的理论知识点,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读书心得。 1、关于技艺。 在书中作者关于技艺的论述占用了相当的篇幅,他对于技艺以及艺术技巧论的论述主要是服务于将技艺从“真正的”艺术中区别出来的观点。 关于技艺,作者这样认为:“在本书中,具有这种含义(指作者在前面论述的影响对“艺术”概念正确把握的陈旧含义)的‘艺术’将被称为技艺。这正是古拉丁语中的Ars和希腊语中的“技艺”所指称的东西,即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标的活动以产生预期结果的能力。”(《艺术原理》第15页)。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技艺”,作者主要强调的是“通过自觉控制和有目的的活动”和“产生预期效果”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无目的的活动并且没有预期效果,即是随机的、无法预料的效果。作者严格区分艺术与技艺,对艺术的技巧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艺术创作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很显然,这种说法是太过于绝对了。正如译者王至元在译者前言中所说的“他的这种见解抹煞了或至少是贬低了理性、世界观和逻辑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指导作用,明显地违反了艺术创作的普遍事实。他有关艺术与技艺之间差别的种种说法固然使问题具体展开了,但未能把握艺术与技艺的真正区别。例如一切技艺与艺术一样都包含着创造和探索,而一切艺术也都包含着与技巧类似的创作目的和技巧手段,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和具体内容方面。”(同上引第3页)。 2、关于再现。 在书中,作者提出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所以根据本文第一点的论述,自然而然的,再现就不应当属于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 首先作者区别了“再现”和“模仿”的定义,认为:“再现必须与模仿相区别。说一件艺术作品是模仿,是根据它对另一件艺术作品的关系,后者给前者提供了艺术精妙的典范。说一件艺术品是再现,是根据它对“自然”中某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对某种非艺术品的关系。”(同上引第42页)。 其次作者给出了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再现艺术的真正定义,并不是说制造品相似于原物(在这种场合,我称再现是刻板的),而是说制造品所唤起的情感相似于原物唤起的情感(我称他为情感再现)。” 最后作者指出再现的目的,并将其分类:“再现总是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在于重新唤起某些情感。重新唤起情感如果是为了它们的实用价值,再现就成为巫术;如果是为了它们自身,再现就称为娱乐。” 通过这样一层层的论述,最终完成了作者的“再现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论点的论证,单从论述过程来看,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问题是再现是不属于真正的艺术的吗?事实上,再现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古到今,相当一部分的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再现生活为题材和手段的。如果把真的把再现干干净净的从“真正的”艺术中出来,那么艺术中还能留下些什么呢? 对于这一点,译者认为:“科林伍德本人作为一个表现派美学的代表人物,如果他仅仅是较多地强调艺术的表现功能,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他走得太远了,竟然干脆把(反映实际生活的)再现艺术从艺术王国中驱逐出去,从而一笔勾销了艺术认识生活的基本功能。但是,既然他根本否认“真正的艺术”具有再现实际生活的特征,那么,这种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就不大可能是现实生活引起的现实情感,而只能是一些谁也说不清来历的神秘情感,例如后来苏珊•朗格所讲的那种‘人类情感’。”(同上引第5页)。 总而言之,“《艺术原理》一书的中心思想,是片面强调艺术的表现特征而根本否认艺术的再现特征,即否认艺术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说明现实社会生活,并把主张艺术再现的美学理论斥之为所谓技巧论,因为再现必然意味着运用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而这在科林伍德看来,只能是技艺的而非艺术的特征。这样,他就背离了西方古典美学的优秀传统,抛弃了‘艺术模仿自然’(古典美学中‘自然’一词即指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合理内核,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他看来,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而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符实的艺术,都是所谓‘伪艺术’。”(同上引第3页)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提出理念却又不能驾驭理念
本文标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读后感(历史方面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61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昆虫计第十三章读后感200字(昆虫记 前十三章感悟 一章一章的 每章150字左右 急求急求)600字的读后感《童年》(童年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