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的思想时机:越早越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从六七岁入学之日始。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学...
王财贵的思想
时机:越早越好 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从六七岁入学之日始。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学前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堂而皇之地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游戏,才是其“教学”的主体内容。“五四”以来,对于这一“定律”鲜有质疑的声音。 王财贵博士则是对这一“定律”的挑战者;而同时,他还成了“学习时机越早越好”的建构者与倡导者。 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教育时机,则是生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而不开始,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的潜能,甚至是一生的发展。所以,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容忽视。犹如宇宙有一定运转规律一样,人的发展也有一个大体的定数。违背这一定数,或者逆道而行,近则失却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远则失却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那么,学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王财贵博士认为,学习应当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越是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就越大。 王财贵博士在对儿童成才研究中发现,孩子13岁以下,主要是吸纳文化知识的时期;13岁以后,则进入到创造时段。如果13岁之前吸纳不好,此后的创造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人类在所有动物中的幼儿期最长,基本上是13年,所以人才能够成为万物之灵。用13年的时间来学习中国5000年的文化,乃至于西方大量的经典文化,这样,13岁之前的孩子,就可以博古通今、满腹经纶。 王财贵博士认为,在小学阶段读经,犹如开掘文化河流。小学期间一个学期只教一本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孩子大量阅读,他们一个学期可以看几十本甚至数百本课外读物。如果其中以中外文化经典阅读为主的话,孩子吸纳的则是高层次的文化营养。由于读经的孩子阅读能力特别强,课外阅读非但不会成为他的负担,还会给其带来无穷的乐趣。有了学习的乐趣,犹如自我开掘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时候,教师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阅读能力乃至理解能力超越了成人的想象。我们常说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已经成为“过去时”。孩子大量文化经典阅读之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自然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景观。而孩子在小学阶段所索取的智慧,以及形成的读书习惯,将会伴随其一生,且影响其整个生命的发展。
王财贵博士认为,现在的语文教育,不是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不是调动其阅读的兴趣,而是将一篇本无多大意义的课文讲来讲去,直讲得味同嚼蜡,将学习的兴趣一扫而空;或者将一些浅而没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反复练习,直练得潜质尽失,甚至成为完成作业的“容器”。孩子厌学,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但这不是其本来面目,而是最爱他的家长和老师没有将其脑子建构好,以至使最爱学习的孩子反而谈“学”色变,由此对学习形成一种心理恐惧。这种心理障碍影响的还不只是小学阶段的学习,更为可怕的是障碍其一生。让孩子由此没了聪明头脑,而且终生对学习没了兴趣。
孩童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开发的最佳时段,如果训练及时和得法,就可以5倍到10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据王财贵博士讲,现在读经的孩子,一篇文章读上两遍三遍就能背诵者越来越多,过目不忘的也已不再是什么新闻。而一旦拥有了这种记忆力,在以后学习外语、数学等学科的时候,也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儿童的吸收能力是一生中最好的时期,犹如海绵一样,甚至可以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样。所以,为孩子一生谋划计,父母与教师不要问孩子要不要读经,而是毫不犹豫地让他读经,并让其对读经产生一种深深的心理依恋。这样,才算真正肩起了教育的责任。 文本:越文越好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个“革命”时期,它不仅将“德先生”与“赛先生”引入闭关锁国的中国,而且在封杀文言文的同时,让白话文畅通无阻地走进各种文化领域之中。自此,白话文就成了中国文化载体的主角。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自然也是以“白”为主。文言文,要么被打入“死囚牢”中,要么作为白话文的一种陪衬,辉煌灿烂不再,回天之日已去。 “五四”的这一“革命性”成果,自然也被载入史册。对于这一文化现象的价值认同,毋庸置疑地定格在一般中国文人的心里。 但王财贵博士却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另样的反思与解说。 一、“五四”白话文运动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 王财贵博士认为,“五四”白话文运动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却没有新的文化建构。由此,“全盘西化”之风兴起,只吹得人们忘祖失魂,视中国传统文化为洪水猛兽。胡适之建议国民政府把小学国文教育完全改成国语,即完全改成白话文。但胡适之、鲁迅、徐志摩、朱自清、林语堂、梁实秋等却都是在读古书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了文言文的长期浸润,才有了或壮丽或优雅的白话文表述。如果他们从小时候就“全盘西化”,大师称号必然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 王财贵博士在许多次演讲中提到,“五四”白话文运动,尤其是以白话文作为中小学教育工具这一文化转折,其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究竟孰轻孰重,现在是应该有个历史定论的时候了。8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大多数人几乎不能读懂古文,中国5000年的文明成了历史的陈设。忘了自己的祖先,试图进入金碧辉煌的文化殿堂,当然不得其门而入。
据王财贵博士讲,现在台湾一味地学习西方,主要学的不是美国的冒险开发精神,也不是学美国气魄宏大的民族精神,而是美国的好莱坞和麦当劳。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因为你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信仰,你不具备远见卓识,甚至连是非正误都难以辨别。如果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读不懂,继承的资格都没有,无异于自我废除内功。传统不能继承,只好全盘西化。所以,中国人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文言文东山再起,重现光彩。
三、文言文有着“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 也许有人说倡导孩子学习文言文是复古。但王财贵博士说,复优秀之古为什么不能复?有人说这是开倒车,王财贵博士说,该开倒车的时候就必须开;我们开汽车必要时也得开倒车。他说,白话文是不用教的。为什么不用教?只要认得字,就会读白话文;只要认得字,就会写白话文。胡适之先生说过,白话文就是“我手写我口”,只要会说话,就能会写白话文。文言文不理直气壮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语文教育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白话文担当不起这个伟大的使命,文言文有着“舍我其谁”的宏大气魄。文本不“文”,现代学习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 王财贵博士认为,自然环境可以学语言,但不能学文言。自然环境只能使人身处现实之中,学文言却可以使我们人类进入历史长河之中。一个人不能读文言文,就等于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自己的祖先;不了解自己的祖先,就等同于一个从零开始的原始民族,没有厚重文化的积淀,既不能厚积薄发,也不能高瞻远瞩。因为只在现实中学会了一般性的说话,不到历史长河中的哲人那里索取智慧,就不可能站在巨人肩膀之上,成就自立于民族之林的伟大的事业。王财贵博士预言: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所以,中国人应当守住人类传统文化的结晶,要用备受西方人推崇的儒、释、道的人性哲学、理念引领世界走向天下大同。 据北京海淀区的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中心主任冯哲讲,王财贵博士并不是一个民族感情主义者,他之所以要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不只因为他是中国人,乃是因为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意义的,甚至是可以走向世界的。即使王财贵博士是美国人,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是外星人,也要尊重中国文化,他是凭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来做文化复兴事情的。 内容:越深越好 孩子学习知识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恐怕是一条人们公认的求知规律。所以,幼童初读,多是“小猫小狗、上下左右”之类的浅近文字,而后再学儿歌、童话等晓畅易懂的课文。至于文学名著,大多认为那是中学生学习之余方能涉猎的内容,而《论语》、《老子》等古代经典,除个别章句在中学教材中“偶尔露峥嵘”外,则成为攻读古代哲学的研究生甚至某些专门研究人员探索的高层次文化了。大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没有通读过《论语》、《老子》者,已经构成一个异常庞大的群体。 小孩子系统地学习甚至背诵《论语》、《老子》,只有到古代科举制度下的私塾中去寻觅这段早已尘封的历史。 王财贵博士则是“由浅入深”学习规律的“破坏者”,“学习内容越深越好”这一“异端邪说”,便成了王博士到处演讲的主要内容之一。
王财贵博士经过研究发现,对于孩子进行语文教育高效率的秘诀之一就是内容越深越好。你教小孩子什么,他就会什么。教得浅,他学得就浅;教得深,学得就深。教学从高深开始,浅显的几乎不用教。高深的知识学会了,低浅的文化就会迎刃而解。所以教学语文,只教经典。经典学好了,二三流的文化可以自己去学习,而且学起来轻松自如。
当今知识浩如烟海,学习内容必须有所选择。不选择经典,就有可能选择低俗文化。2500多年来,大浪淘沙,《论语》、《老子》成为人们公认的经典、世界共同的智慧。其他如《大学》、《中庸》、《孟子》、《庄子》也进入经典之列。这些经典的思想文化价值经久不衰,成为所有大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精神食粮。任何白话文,都难望其项背。即使此后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也不可同日而语。
王财贵博士在语文教育考察中发现,一个班的孩子读《三字经》,一个班的学生读《论语》,一年之后,其文化水平相去甚远,数年之后,则天壤之别。所以,他呼吁:我们的语文教育要有百年眼光!教学最深的经典内容,为孩子一生发展进行文化奠基。
他认为,教学孩子语文内容,与其教唐诗,不如教诸子百家。因为唐朝诗人都是学习诸子百家而后成为诗人的。而学诸子百家,不如学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学精了,诸子百家学起来就会心领神会。四书五经当以四书为学习的主体内容,四书又以《论语》为要。所以,中国人要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这一本书不读,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人!第二本书是《老子》,其次则从经、史、子、集中选读,再其次才是教读唐诗宋词。唐诗宋词不是特别重要,附带教读即可,因为比起《论语》、《老子》来,唐诗系“小儿科”内容,好玩、顺口、易记而已,不会对孩子一生发展产生智慧飞跃与深刻的思想启迪。读经,特别是诵读《论语》、《老子》,当是儿童求知的关键内容与精神内核。
方法:“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
当今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有用者却寥寥无几。究其主要原因,多是太过繁琐,甚至由简入繁,结果多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大道至简,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为简约的方法。王财贵博士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就非常简单,但他说,如果用之,则无往而不胜。因为凡事合乎人性、顺乎自然,天地之间的所有事情就会变繁为简。王财贵博士说自己的教学法系“道法自然”,顺应着儿童的心理,方才获取“众妙之门”的。
王财贵博士称自己创造的读经教学法为“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真是简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为什么说“小朋友”这三个字呢?一方面,父母或教师说“小朋友”的时候,孩子感到十分亲切,心理便会产生愉悦感,有了这种感受,学起来才能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一叫“小朋友”,可以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引起注意才能相对集中精力学习,愈是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学的效果就愈好。小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持久,这就需要父母或教师经常性地叫“小朋友”。这叫“耳提面命”,这种提醒让孩子拉长注意力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简约而又有效的方法。
“跟我念”是小孩子跟着父母或教师学习的开始,而且是怀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的。儿童的天性很像猴子,好奇、模仿、学习几乎是不教而会的。任何动物出生之后,都是跟着父母、长辈学习与成长的。越是低等的动物,幼儿期就越短,跟着学习的时间也就越短;越是高等的动物,幼儿期就越长,跟着学习的时间也就越长。人系数万物之灵长,自然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让小朋友学习,正是天理使然。错失良机,有违天理,更丧失了孩子发展的潜能。因为这种反复“念”的结果,就会将书中的智慧慢慢地浸润到孩子的心灵里,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
王财贵儿童经典诵读的理念观后感作文
谁知道啊?能告诉我吗,我很急耶!!!!!!王财贵儿童读经到底是怎么回事?
随着读经教育越来越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针对其而来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一种压抑儿童个性的教育,王财贵先生说恰恰相反,这正是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有人说,这是填鸭式的教育,他说不,孩子的胃口正大得不得了,应谓之填牛,该填的时候不填,他反而会饿死;有人说,你是在推广国学,他说我不是为推广国学而来,我是为了继承全人类的智慧而来;有人说,你是教育专家,他说专家只是研究某方面的学问,而我照顾人性的全面,我是通家;有人说,你一定遇到不少困难,他说没有,没有任何困难,一帆风顺、势如破竹......
可是,他的理论又明明违反常识,他说,教育是很简单的,教育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要培养人才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他说,数学是不用教的,品德是不可以教的,他说,我们一百年来,教育都走错了路。
于是,有人说他颠覆现行教育体制,但是他说,我不颠覆任何体制,甚至不反对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有人说你是在做逆向思考,他说,我在做正向思考,我顺着人性去思考,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难道不是大言不惭吗?难道真的是举世皆梦一人独醒吗?不,在全世界所进行的一千余场演讲中,王财贵先生在每一次演讲的开始,都反复强调:我不是来推广我自己的理论,只是来说出每个人心中都想过的问题,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只是他假装不知道,如果你原本想的和我想的一样,那么,你就不是依照我说的去做,而是依照你自己的良心去做,你不是为我而做,而是为你自己而做,因为你心里原来就是这样想的,因为你的良知告诉你,你应该这样去做!
整个中国十几亿人口,不要多,只要五亿人口,都在半年之内读完“论语一百”,中华民族一定就不一样,我们民族复兴的日子就到来了!
与王财贵先生的初次谋面是西历2006年,在北京机场,那时我曾在网上看过他的演讲视频,但一见之下,差点没认出来,因为,他老了许多,头发也白了。
转日是9月28日,被认为是孔子诞辰日,北京四海经典导读中心举办的师资研习会第一天,也即百名学者倡导的“全球读经日”发布会。王教授在会上做了“全球读经,论语一百”的主题发言。
他说:“我们不仅是要纪念孔子、庆祝他的生日,我们还发起了所谓的‘928全球读经日——论语一百’的倡议。因为尊重孔子不仅是口号,也不仅是深埋在心里的愿望,这还应该是一个行动;不仅要从自己做起,我们也希望推广到整个国家、民族,甚至将这种尊重圣人、再来复习圣人的智慧、诚挚地学习圣贤——这样的心情,扩大到整个人类。”
我那时对于读经的印象还停留在“十三岁以后就没有救了”的阶段,因为依照“儿童读经”的理论,这种学习的方法只适合于儿童时期。但是,第一次亲耳聆听王教授的讲话,他却说,十三岁以后也可以读经,只要像孩子一样的去读论语,读它一百遍,你的智慧就来了。他说:“只要世界上有一个人读,孔子就不会死了!”
我还记得那天的掌声久久不息,我还记得那天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整个中国十几亿人口,不要多,只要五亿人口,都在半年之内读完「论语一百」,中华民族一定就不一样,我们民族复兴的日子就到来了!”听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激动,而他的这番话,也几乎改变了我之后的人生。
当天下午,在人民大学的“孔子文化月”上,我又听了他的一场名为“经典、儒家与读经”的演讲。这场演讲亦不同于他以往所讲的“儿童读经”,我有幸更深一步的了解了他。
在演讲中,他对经典进行了如下的阐释——
“‘经’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上说:‘经,机纵丝也’,布本是由纵线横线交织成的,直线叫作“经”,那么横线呢,就叫作‘纬’了。经纬同样是织布机上的丝线,只是方向不同,就成了两个概念。两相比较下,‘经’这个直线就显出某些特色来,首先,它比纬先摆上去,有了“先在性”;而既摆好了经线,便决定了这匹布的质量,所以经有“主导性”;再来,经在织布的时候,几乎是不动的,由纬来动,因此经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它先在,它主导,它永恒。因为经线有这几个特色,把它抽象化普遍化后,就有“经常不变,天经地义”的意思。进一步,凡是记载人类永恒的智能,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的著作,就渐渐称为“经”了。
而‘典’字,是个会意字。“典”字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个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的书籍模样。其下是“几”字,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的桌子的图像。“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档,所以有个成语叫‘高文典册’。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礼’、‘典藏’。所以‘经典’合辞,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
他还让我对儒家的学问有了新一番的了解——
“儒家并没有死亡,儒家也不会死亡,儒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是有人性的地方,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就是儒家,不管他站在什么样的角度,他生长在什么时代,他从事哪一种行业,做哪一种学问,只要他为了人类的理性而奋斗,他为了良心而奋斗,他就是儒家。他的学问可以不广博,才华可以不很高,他只为理性而奋斗,他就有了儒家的精神,他就是儒家!所以我们现在说儒家,应该是整个民族和起来,成为一个大儒家。因此,儒家并没有规定你要学什么专业,他只是说你要顺理性而行,要尽情开发生命的内涵,你不要对不起自己,不要以情绪来判断事物。总之,一个依理性而行的人,就是儒家。一个依理性而行的时代,就是儒家的时代,也就是积极光明的时代。”
“只要他为了人类的理性而奋斗,他为了良心而奋斗,他就是儒家。”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一种开朗活泼的心态,原来儒家的学问是如此的光畅明媚。我被深深的感染了,于是从那天起,我正式走入了经典与圣贤的天地,虽然早已超过读经的黄金期,虽然智慧不够悟性也不够,但自从读过“论语一百”,我真的觉得自己的生命不一样了,用教授的话说,“脱胎换骨”。
为什么会有和王教授的初次相见?这要从更早的时候说起……
有些科目是懂了才能教,有些科目是不懂就可以教,什么学问不懂就可以教?音乐、美术,美感的教育,不懂就可以教,甚至必须在不懂的时候就要教,等到懂了再教就晚了。
大学毕业那年,偶然的机会,于报纸一角读到国学班招募志愿老师的消息,次日便冒失的闯入那间不大但明亮的雅舍,听到琅琅读书声之后,竟局促不知所措,在老师的指引下懵懂坐到临窗的最后一排,又将老师递过的一沓纸接在手中,那是孩子们正在读的《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才醒悟孩子们“道德经”都快背完了,而弟子规、论语、中庸、大学,是他们上学期乃至上上学期的课程。
面对这些三到十岁的孩子,我觉得自己才是个小学生,整堂课下来,脸红心跳不止。
这便是我今生来到的第一个读经课堂——天津养正学堂。它的创办者王逸夫先生卖掉家中收藏的字画,购下一套房产做教室,并且聘请教员,免费教孩子们读经,推广古典文化。
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孩子们可以如此聪慧而具有灵性,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孩子们可以如此好学,宁可冒着风雪也要缠着爸爸来参加每周一次的读经课程。我只是不解,王逸夫先生为什么要无偿的消耗财力和精力,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后来,认识了笑非和河北行唐明德学堂的傅路江先生。笑非是明德的讲师,他的生活真可说是一箪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人不堪其忧……笑非本是个数学天才,却忽然拼了身家性命似的去钻故纸堆,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再后来,认识苏州复兴私塾的傅奇先生,见面那天天气相当阴冷,然而走进斗室,看到古色古香的课桌椅,听到傅奇用着很坚定的语气说话,就觉得周身有股暖的气息流动。傅奇的办学很艰难,但是,他没给自己留退路,那么他想得到什么?他得到了什么?
这不是我一个人问的问题,在悉尼读经课堂上,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告诉我,一开始,她完全不信任读经,担心浪费孩子的时间,但是看到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每周奔波在各个会馆之间,上午两堂、下午两堂,免费给孩子们上课,那么不遗余力的推广经典,一定是有原因的吧,所以她决定让自己的孩子试一试。一年多之后,孩子的变化令她惊喜。
我在电视上看到,合肥的小筛子读经班,一年下来费用要两万多,而男主人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千多,他们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拿出来做这么一件事呢,然而夫妻俩所付出的心血又何止区区几万块钱。
还有许多人,在了解读经教育的理念后,很快就辞掉自己以前的工作,一心去推广读经。到底是什么吸引他们?
这些问号在我的头脑里徘徊良久,上海孟母堂被教育局取缔的风波,是我最大程度关注儿童读经的开始,多年的记者和编辑的经验告诉我,应该也有必要去探求整个事件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跟着或批评或赞扬的人云亦云。
很快的,我就在网络上找到了那场有名的演讲,当我听王教授说道:“有些科目是懂了才能教,有些科目是不懂就可以教,什么学问不懂就可以教?音乐、美术,美感的教育,不懂就可以教,甚至必须在不懂的时候就要教,等到懂了再教就晚了。”
一瞬间,我豁然开朗,也从此,追寻着他的脚步,越来越深的了解儿童读经,在此,愿与大家分享我的心路历程。
一场演讲 百年震撼
既然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纵使我是美国人,我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国文化。
“(我们的教育)几十年来都学美国,中国自己的东西统统忘记了。忘记中国东西并不见得就是不对的,我不是一个民族感情主义者。我不是说,我是中国人,所以就要复兴中国文化。要复兴中国文化,不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乃是因为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我重新检讨中国的教育理论,并非我是中国人,所以非把中国教育理论再拿出来不可,不是的。而是因为这种教育理论,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既然我们这个文化是有意义的,纵使我是美国人,我也要来复兴中国文化;纵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国文化。”
以上这段发言,节选自王财贵先生2001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所作的演讲,这场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录像,后来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七八年来,这份光盘每一年的正式发行量都超过一百万份,而转录的数量更加难以估算。有人见到,在青城后山的一个农家院,也有人在教孩子读经,就因为有游人送出了一张光盘。
许多不知名的小乡镇,都出现了读经班,因为那里有人看到了这张光盘。在中国极北的佳木斯市,一位名叫郝永军的铁路工人,偶然看到了这张光盘,他利用一切业余的时间,骑上单车去街头发放自己印制的宣传单,开始有人以为他疯了,最后,这行为感动了当地的人们,甚至影响到大学的学者和政府的领导。
山东省莱州市的赵升君先生,在家乡创办了一所读经学校,短短五年时间,已经从三五个孩子发展到两百多人,他们来自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各地,之所以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交通并不十分方便的莱州,家长们说,这里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赵升君先生七八年前不知怎么收到一份读经宣传资料,被深深打动了,于是找来那张有名的光盘,据说,他一共看了三百多遍,可以倒背如流。而最初收到的那份宣传资料,是从离莱州不远的平原县寄出的,寄出这份资料的王敬东老师,更早的时候得到这张光盘,一晚上连续看了三遍,第二天就决定,开读经学校,推广读经。
这张光盘的影像和文字数据被发到网络上,也引起不小的轰动。华夏复兴论坛的站长信而好古先生(网名)反复将这篇演讲稿及录像发布在全国各大论坛上,他说:“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之所以反复推荐王教授的演讲,借用先生的话说:‘不为任何的,不为任何的目的,知识分子的良心!’”
河北行唐县的傅路江先生,家中世代行医,几年前,他花三千元买了一台电脑,第一次上网就很巧合的下载到这场演讲录像,他和他的老父亲一路看到深夜,结束后,他一拍大腿,“我想了多年的教育,被王先生说出来了”。他和老父亲兴奋得烧了一壶酒对饮,老父亲说,咱们看了这一场演讲,就算现在把这台电脑砸了,也值得了。不久,行唐县就开了一家读经学堂,老父亲说,行医可以治病,教育才真能救人,我支持你!
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我的梦。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是民族梦,也是人类的梦......
很多人听完演讲,都情动于衷,难以自禁。东海大学附小家长齐克靖给王教授的信中写道:“昨晚听您演讲中途,曾忍不住掩面饮泣,因为,您说了我极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满纸荒唐言,只希望让您知道,有一个小女子真心诚意的支持您读经的理念。虽然没有勇气像您那般如渊停岳峙的矗立,却愿意尽自己的半分心力。 ”
一位旅美的退休老人张怡恭给王教授的信中写道:“在厌人新闻充斥的苦恼生活中,这真是一股无比宜人的清流,深感先生不愧是一位有智慧、有洞察力和受心的教育改革家,能剑及履及地将一己理想和实验成果默默地在社会推展。短短几年已促成七十万人读经背经,成果丰硕,振奋人心。且这股潮流正向大陆及全球华人小区推展并获得极大回响,未来对国家影响之深远实有难以估计者。”
一个大陆的青年教师白青力写道:“王老师,我今年二十岁,而前一段的思想是很渺茫的,‘理想’这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已趋于淡忘,自从我接受了您的读经教育理念以后我感觉我还是有很多的精力的,不应该沉泯于世俗之中,我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有所创造,无志的二十年已经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在我的人生之路上做太多的指导,因为我迷惘,我们的同龄人迷惘,大概这一代的大陆青年都在迷惘,事事无所求,理想无所往,所谓稀里胡涂混春秋,而今天不同了,一种中国人觉醒的教育理念现在已经诞生了,所以我二十岁开始立志,在二十岁理解力渐趋成熟的此时立志,我忠诚的希望王老师能给我指点。
王老师,我佩服您的心胸与志向,心胸宽广,平易近人(不是恭维,是体会),志向博大,意志持远,心系民族文化之安危,不为一己之私利,‘有中国人之处便有读经之风气’这豪情壮语便是您理想的真实写照。”
黑龙江省社会科发展基金会杨子彬在信中说:“长期以来,这一直是我的梦。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梦,是民族梦,也是人类的梦......您倡导的‘全民读经’正是在实现着这个梦,真是相知恨晚。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渴望把绵薄之力汇入您开创的事业中去。”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悦庄镇黄家宅完小语文教师周钦刚:“2002年您到淄博来演讲时,我有幸听了您的演讲!从此我的人生开始改变!我已经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更多的人接受经典文化,净化人们的心灵,我的生活充实美好,因此,我感到满足、幸福,感谢您!”
多伦多启智经典教育中心负责人田雪:“移居加拿大前,我有幸参加了石家庄市静园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并观看了你在北京师范大学演讲报告的光盘。我感到,经典诵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努力的事业,于是我希望把经典诵读带到加拿大,让加国的华裔儿童了解自己的祖裔文化,让更多人认识璀璨的中国文化。”
台南县读经推广中心许世贤:“自五四运动以来,王教授可称为我们教育改革之父,这几年来不遗余力巡回全省,乃至大陆及海外各地,推广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在此让我们向您说声:辛苦了!坚信在您的带领下,文化生命力一定能向上提升。”
......
人类脑神经的发展超过13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我们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强大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伟大心灵的呼唤,你才能跟它起共鸣。但是这种人是很少的。我们为什么不让任何一个人统统是在有天才的时候,给他天才的教育。
到底是什么样的演讲,能够给人那么深沉的感动和震撼?
也许,是他说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切肤之痛:“我们的孩子,是那么样的聪明,那么样的认真。这一点点数学,为什么学得那么痛苦?我们科学教育最主要的应该让一般的国民,都能够思考,能够面对问题。但是我们的数学教育,让我们的国民不会思考,不敢思考,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办。我们让初中生、高中生学了那么多东西,天天非常痛苦。结果发誓一辈子,不再算数学,对科学没有了兴趣。像这样的国民,是不能培养出科学的气氛的。”
也许,是他提出的问题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科学教育应该按照科学办法来教。既然要学得懂,所以我们要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而人生有很多的学有很多科目不属于科学,科学的科目其实只占我们所有科目的十分之一,或是不到十分之一。我们人生不只是科学,西方科学先进国家的人,对于他们孩子的科学学不好,并不紧张、没事。为什么?人生的大部分不属于科学。那么,这些大部分的学科,既然不属于科学,要不要按照科学方法?要不要懂了才教?要不要教懂了才用?我们不是要想一想吗?”
也许,是他说出的实情令人信服而追悔莫及:“依照人类心理的发展,人类脑神经的发展超过13岁之后,我们那种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我们那种深度学习的习惯没有了,老天爷所给我们那强大摄取的力量,摄取的这个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开心门,再接受伟大心灵的呼唤,你才能跟它起共鸣。但是这种人是很少的。我们为什么不让任何一个人统统是在有天才的时候,给他天才的教育。”
也许,是他的教育理想志存高远:“从今天开始,我们每个老师,希望你记住一句话,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一定是教他有用的东西。而且一定是高度有用的,这个高度有用的就是一辈子有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只要教五分钟,就影响他一辈子,你只要教几句话,就让他一辈子受用。”
学日本,我们不是学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日本的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学到,我们只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因为你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仰
但是,那最深处打动人心的力量,应来自于他说中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心事,他让我们不能再遁逃,必须真实的面对,面对自己,也面对世界——
“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忘记了中国文化。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了。什么叫中国人连中国书都不能读?一个人打开经史子集,而不能读原文,还要靠翻译,就说明这个人不可能了解深度的中国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别人的先进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目光短浅,心胸狭隘。现在我们学西方,学美国,不是学美国的冒险开拓的精神,不是学美国的那种大气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学美国什么呢?学美国的好莱坞,学美国的麦克尔杰克逊、麦当娜。学日本,我们不是学日本的企业家精神,乃至于连日本的樱花那种悲剧精神都没学到,我们只学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画。为什么别人有好东西,你学不到呢?因为你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信仰,一个丧失中国文化信仰的中国人,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而西方人假如要跟你学一些中国文化,我们也不可能有所贡献。所以,忘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不只是自己的损失,也是一种对于其它民族的罪过。为什么西方文化可以传到我们中国来?为什么我们中国文化,不能传到西方去?现在,假如派你或是我去传播——有些西方人他的教养很高,他希望也学学中国的高度的文化——请问,我能吗?你能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