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的读后感,不少于600字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的读后感,不少于600字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飞翔,...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的读后感,不少于600字
在自由和力量中飞翔的读后感,不少于600字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飞翔
——《爱和自由》读后感
由于职业性质的关系,对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也自然特别上心,读大学时看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书中鲜明的例子帮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言行举止的含义,而今又看了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这本书,同样深有感触。
孙瑞雪老师是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2003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作为全国幼教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孙老师做了“爱和自由”的主题演讲;仅在2003年期间,孙老师就作了数十场育儿讲座,这些讲座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爱和自由》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最初有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在家长中、在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2000年8月出了第一版。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期待的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书中的每一章讲解了一个观念,并辅以生动的例子,这些思想和观念引领我重新检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爱、自由和规则。我懂得了怎样的爱才是真正为儿童所需要的,儿童渴望的是一个自由的环境,而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自由和规则并不相矛盾,而是互相依存的。
关于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
如果问:你爱孩子吗?所有的父母都可以马上给出坚决而肯定的回答。但如果问:你会爱孩子吗?也许就需要我们认真想一下了。我们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行。但这是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世界,就无法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所做的只是一些我们认为正确的、我们认为对孩子有好处的事情,但是那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真的明白吗?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真的感到很可怕,原来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不是真正的爱,那只是我们认为的爱,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爱孩子。对于爱的理解,书中提到应涉及这几个方面:爱的语言、爱的行为、爱的心理和爱的关系。
言行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对于儿童来说这也是主要的爱的表达方式。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的语言和爱的行为呢?这从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可以看出。一次在英语活动中,我们班的均均因为没有被老师请到就大哭起来,在一旁的我便走过去请他耐心等一会,老师待会会请到他的,然而均均还是大哭不止。这时,我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被请到,但是我们要学会等待。”非爱的行为是站着并批评他,而真正的爱的语言和爱的行为应该是用包容的心理解儿童的心情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爱的心理是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你不应该过多得拿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比较,你只需要坚信,你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就好了。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念,正如爱因斯坦的成功源于他母亲的坚强信念。从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得出:横向比较是家长评价自己孩子的主要方式。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画画怎么样,某某小朋友画得怎么样;某某小朋友皮球拍得这么好,我家孩子却只会拍几个等等,这样的话是我们随处听得见的,甚至有些幼儿教师也经常这样评价孩子。横向评价是需要的,但并不是主要的,我们也应该重视纵向评价,把孩子的表现和他自身的过去做比较。人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必须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并且坚信每个儿童都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完整的爱还必须给儿童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成人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关系,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绝对不会去欺负别人。芯芯一家四口是甜美和睦的一家,无论是平常所见还是从幼儿成长档案中看到,芯芯一家都是充满幽默、欢笑的。在幼儿园里芯芯也向一个小姐姐一样处处关心小朋友、关心集体,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关心大家为大家做好事的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身影,也就是说家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日常行为。
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妥协、爱不是纵容,同样,爱也不是束缚。爱是为儿童建立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爱是当儿童需要的时候给予真诚的关怀。
关于自由:爱,就要给儿童自由,自由是爱的核心。
自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指儿童的身体、情绪、感觉、认知、心理、精神、心灵不受外力支配和压迫。人们总是担心,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得到了过多的爱和自由,他就不再拥有走向社会的心理力量,他就自然成为一个弱者。关于自由这部分,一开始孙瑞雪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是来自天堂的,在他的内心,与生俱来有一个神性的精神胚胎,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这个精神胚胎会通过孩子的身体、感觉、情绪、认知、头脑和精神,不断地自我学习、成长,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如果不能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最终他只能成为一个有“缺憾”的人。当儿童专注于玩沙时,我们在一旁唠叨,不要把衣服弄脏了;当儿童按自我意愿绘画时,我们拿过画笔说不是这样画的,应该这样画;当儿童想要端起杯子时,我们赶忙抢下来说,你会把杯子摔碎的……太多的不许和要求让儿童失去了自我,变得不知所措。在幼儿园中,我也经常听到孩子说,我妈妈不让我擦桌子;我妈妈不让我自己叠衣服;我爸爸不带我去超市……他们的意愿得不到满足,他们只能在成人的影子下做着成人允许的那些事。那么怎样才是给儿童自由呢?
孙老师说,自由应该是:1、儿童拥有能从环境中选择(行为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等)吸引自己事物的自由; 2、拥有他需要安静时就能不受干扰的自由(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等);3、拥有自己去发现解决事物或者问题的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4、凭借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常常以这四条原则来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自己的决策和这四条原则相背离,那么就重新修改到符合这四条原则。我们幼儿园每个星期每个幼儿至少要轮到两次区角活动时间,而区角活动时往往很是让我头疼,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着制定区角规则。儿童由于年龄、经验等的限制,我事先想好了三条规则:1、操作时不能打扰他人工作。2、区角满5个人后就不能再进这一区角了。3、将自己的操作材料归位。孩子们经过商量以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打扰他人工作了怎么办?如果区角满5个人了还是很想进这个区角玩怎么办?如果有人没把材料整理好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又让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的办法。于是又有了钱三条规则的二级规则:1、若打扰了他人工作,先提醒,如果不听,终止此次区角活动。2、若满5人,可以和这5人中商量可否交换区角玩,得到应允方可交换,如果每人愿意交换,那么只能到别的区角玩。3、若材料未归位,先提醒,如果还是不整理就取消他下次玩这一材料的资格。孩子们对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规则都很满意,由于是大家自己的决策,所以在区角活动时每个人都很遵守规则,并且会提醒犯规的孩子。自由,不仅仅给予孩子行动的自由,也要给予孩子决策的自由,自由的孩子会把握好自己,会为自己负责任。
关于自由和规则:那么自由是完全不管不顾、任其随意发展吗?当然不是。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是最让我困惑的问题。自己的内心是渴望给予儿童自由,但却常常担心这种自由会破坏活动规则。孙老师说学校的规则应该是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请等待;请归位;请不要打扰别人;请学会道歉,并有勇气要求他人道歉。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这6条原则不也都一一体现了吗,那么怎样才能使自由和规则既界限分明又相辅相成呢?
1、不可以有粗俗、粗野的行为。
只要幼儿没有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就应该享有充分的言论行动自由。
2、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对于幼儿模糊的物权观,我们首先要坚决、温和地制止他的不当行为,然后明示物权观:班级里的物品是属于集体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而且应该互相分享;只要不是你的,就是别人的东西。
3、请等待。
培养孩子从容、不焦虑的品质。谁先拿到谁先玩,先排好队的人先倒开水……这些就和谁先跑到终点谁就赢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规则。
4、请归位。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东西从哪里拿过来就要放回到哪里去,也就是归位的问题。我班每次区角活动后物品都归位得很好,因为每个孩子都知道每样物品的所在位置。就是说要想孩子学会归位,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明确各物品的固定位置,帮助孩子建立起秩序感。
5、请不要打扰别人。
培养孩子体谅和照顾别人,并且让他人负自己的责任,不多管闲事,不干涉别人。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教学活动都不可以打扰别人,这应该成为每个人做人的行为准则。
6、说“对不起”。
培养道歉和要求对方道歉的勇气,不留积怨,化解愤怒和恩怨。文化的改变首先改变在语言上,做错了事就应该说“对不起”,但别人做错了事也应该勇于要求对方道歉,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规则是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有纪律、有秩序的社会才是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社会才能成就自由的人。这6条都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规则,对于发展中的儿童只要遵守了这6条规则就应该充分享受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既可让儿童自由地发展又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奠定了基础。
结束时引用书中泰戈尔的一首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飞翔吧!
——《爱和自由》读后感
由于职业性质的关系,对于幼儿教育的书籍也自然特别上心,读大学时看了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书中鲜明的例子帮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孩子言行举止的含义,而今又看了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这本书,同样深有感触。
孙瑞雪老师是国内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创办者,2003年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上,作为全国幼教领域唯一的大会发言人,孙老师做了“爱和自由”的主题演讲;仅在2003年期间,孙老师就作了数十场育儿讲座,这些讲座改变了千万个家长的育儿观,也改变了千万个孩子的人生。《爱和自由》来源于一部演讲稿,最初有学员们根据录音整理出来,在家长中、在网上广泛流传,后经作者整理,2000年8月出了第一版。正如书名所写,本书致力于诠释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的理论和大量实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的一些错误理解。而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的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期待的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书中的每一章讲解了一个观念,并辅以生动的例子,这些思想和观念引领我重新检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也帮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爱、自由和规则。我懂得了怎样的爱才是真正为儿童所需要的,儿童渴望的是一个自由的环境,而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自由和规则并不相矛盾,而是互相依存的。
关于爱: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最大的真理就是爱。
如果问:你爱孩子吗?所有的父母都可以马上给出坚决而肯定的回答。但如果问:你会爱孩子吗?也许就需要我们认真想一下了。我们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行。但这是主观的误区!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世界,就无法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所做的只是一些我们认为正确的、我们认为对孩子有好处的事情,但是那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孩子需要什么我们真的明白吗?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时,我真的感到很可怕,原来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不是真正的爱,那只是我们认为的爱,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爱孩子。对于爱的理解,书中提到应涉及这几个方面:爱的语言、爱的行为、爱的心理和爱的关系。
言行是最直观的表现方式,对于儿童来说这也是主要的爱的表达方式。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的语言和爱的行为呢?这从处理事情的方式上可以看出。一次在英语活动中,我们班的均均因为没有被老师请到就大哭起来,在一旁的我便走过去请他耐心等一会,老师待会会请到他的,然而均均还是大哭不止。这时,我蹲下来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老师知道你很想被请到,但是我们要学会等待。”非爱的行为是站着并批评他,而真正的爱的语言和爱的行为应该是用包容的心理解儿童的心情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爱的心理是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你不应该过多得拿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去比较,你只需要坚信,你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就好了。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念,正如爱因斯坦的成功源于他母亲的坚强信念。从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得出:横向比较是家长评价自己孩子的主要方式。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画画怎么样,某某小朋友画得怎么样;某某小朋友皮球拍得这么好,我家孩子却只会拍几个等等,这样的话是我们随处听得见的,甚至有些幼儿教师也经常这样评价孩子。横向评价是需要的,但并不是主要的,我们也应该重视纵向评价,把孩子的表现和他自身的过去做比较。人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必须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并且坚信每个儿童都是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完整的爱还必须给儿童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成人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关系,在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绝对不会去欺负别人。芯芯一家四口是甜美和睦的一家,无论是平常所见还是从幼儿成长档案中看到,芯芯一家都是充满幽默、欢笑的。在幼儿园里芯芯也向一个小姐姐一样处处关心小朋友、关心集体,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关心大家为大家做好事的表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家长的身影,也就是说家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日常行为。
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爱不是妥协、爱不是纵容,同样,爱也不是束缚。爱是为儿童建立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爱是当儿童需要的时候给予真诚的关怀。
关于自由:爱,就要给儿童自由,自由是爱的核心。
自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由指儿童的身体、情绪、感觉、认知、心理、精神、心灵不受外力支配和压迫。人们总是担心,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得到了过多的爱和自由,他就不再拥有走向社会的心理力量,他就自然成为一个弱者。关于自由这部分,一开始孙瑞雪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是来自天堂的,在他的内心,与生俱来有一个神性的精神胚胎,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这个精神胚胎会通过孩子的身体、感觉、情绪、认知、头脑和精神,不断地自我学习、成长,最终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如果不能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最终他只能成为一个有“缺憾”的人。当儿童专注于玩沙时,我们在一旁唠叨,不要把衣服弄脏了;当儿童按自我意愿绘画时,我们拿过画笔说不是这样画的,应该这样画;当儿童想要端起杯子时,我们赶忙抢下来说,你会把杯子摔碎的……太多的不许和要求让儿童失去了自我,变得不知所措。在幼儿园中,我也经常听到孩子说,我妈妈不让我擦桌子;我妈妈不让我自己叠衣服;我爸爸不带我去超市……他们的意愿得不到满足,他们只能在成人的影子下做着成人允许的那些事。那么怎样才是给儿童自由呢?
孙老师说,自由应该是:1、儿童拥有能从环境中选择(行为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等)吸引自己事物的自由; 2、拥有他需要安静时就能不受干扰的自由(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等);3、拥有自己去发现解决事物或者问题的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思想的自由);4、凭借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我常常以这四条原则来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自己的决策和这四条原则相背离,那么就重新修改到符合这四条原则。我们幼儿园每个星期每个幼儿至少要轮到两次区角活动时间,而区角活动时往往很是让我头疼,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着制定区角规则。儿童由于年龄、经验等的限制,我事先想好了三条规则:1、操作时不能打扰他人工作。2、区角满5个人后就不能再进这一区角了。3、将自己的操作材料归位。孩子们经过商量以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如果打扰他人工作了怎么办?如果区角满5个人了还是很想进这个区角玩怎么办?如果有人没把材料整理好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我又让孩子们自己商量解决的办法。于是又有了钱三条规则的二级规则:1、若打扰了他人工作,先提醒,如果不听,终止此次区角活动。2、若满5人,可以和这5人中商量可否交换区角玩,得到应允方可交换,如果每人愿意交换,那么只能到别的区角玩。3、若材料未归位,先提醒,如果还是不整理就取消他下次玩这一材料的资格。孩子们对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规则都很满意,由于是大家自己的决策,所以在区角活动时每个人都很遵守规则,并且会提醒犯规的孩子。自由,不仅仅给予孩子行动的自由,也要给予孩子决策的自由,自由的孩子会把握好自己,会为自己负责任。
关于自由和规则:那么自由是完全不管不顾、任其随意发展吗?当然不是。自由是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这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自由和规则的关系是最让我困惑的问题。自己的内心是渴望给予儿童自由,但却常常担心这种自由会破坏活动规则。孙老师说学校的规则应该是粗俗的行为不能有;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请等待;请归位;请不要打扰别人;请学会道歉,并有勇气要求他人道歉。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法,这6条原则不也都一一体现了吗,那么怎样才能使自由和规则既界限分明又相辅相成呢?
1、不可以有粗俗、粗野的行为。
只要幼儿没有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就应该享有充分的言论行动自由。
2、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对于幼儿模糊的物权观,我们首先要坚决、温和地制止他的不当行为,然后明示物权观:班级里的物品是属于集体的,每个人都可以玩,而且应该互相分享;只要不是你的,就是别人的东西。
3、请等待。
培养孩子从容、不焦虑的品质。谁先拿到谁先玩,先排好队的人先倒开水……这些就和谁先跑到终点谁就赢一样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规则。
4、请归位。
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东西从哪里拿过来就要放回到哪里去,也就是归位的问题。我班每次区角活动后物品都归位得很好,因为每个孩子都知道每样物品的所在位置。就是说要想孩子学会归位,首先应该帮助孩子明确各物品的固定位置,帮助孩子建立起秩序感。
5、请不要打扰别人。
培养孩子体谅和照顾别人,并且让他人负自己的责任,不多管闲事,不干涉别人。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教学活动都不可以打扰别人,这应该成为每个人做人的行为准则。
6、说“对不起”。
培养道歉和要求对方道歉的勇气,不留积怨,化解愤怒和恩怨。文化的改变首先改变在语言上,做错了事就应该说“对不起”,但别人做错了事也应该勇于要求对方道歉,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规则是为了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有纪律、有秩序的社会才是自由的社会,自由的社会才能成就自由的人。这6条都是做人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规则,对于发展中的儿童只要遵守了这6条规则就应该充分享受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既可让儿童自由地发展又为他们成为社会人奠定了基础。
结束时引用书中泰戈尔的一首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飞翔吧!
向人生的高空飞翔读后感200字
一个人有了目标才会去拼搏奋斗,努力实现它,而越高越难以实现的目标,它所耗费的心力比一般浅显的目标要多得多,完成它要走过的路程也要多得多,过程中得到东西也会更多。浅显的目标容易到达,走得却不远,得到的少。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坚定地为之奋斗
求800字的读后感 内容不限
爱护和信任的力量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她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多读课外书,与书相伴一生。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小林校长那爱护孩子,信任孩子的行为也深深感动着我。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校长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游泳池》。那一天,小林校长突然对他们说:“今天,我们把游泳池里的水放满,午休时间到游泳池周围集合!”同学们听了都兴奋不已。午休时间,大家都集中到游泳池周围,小林校长先让同学们做体操,然后再游泳。小林校长知道今天突然决定“游泳吧”,大家都没有什么准备,那就光着身子游,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小林校长还想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因为在巴学园的孩子们之中,身体有障碍的孩子有好几个。但当大家都光着身子一起玩时,这些孩子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就在不知不觉间消除了,这样就不会使他们有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劣等意识”。小林校长是这样想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些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一开始还很害羞,但不一会儿他们就放松了,快乐的感觉占了上风,而“真让人害羞”之类的想法,不知何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一位心地多么善良的校长啊!他让孩子们光着身子游泳是为了不让那些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们的心灵和尊严受到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怕被妈妈批评,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给我讲解,还鼓励我:“妈妈相信你,你下次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你永远是最棒的!”
爱护和信任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难道不是吗?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她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多读课外书,与书相伴一生。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小林校长那爱护孩子,信任孩子的行为也深深感动着我。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校长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游泳池》。那一天,小林校长突然对他们说:“今天,我们把游泳池里的水放满,午休时间到游泳池周围集合!”同学们听了都兴奋不已。午休时间,大家都集中到游泳池周围,小林校长先让同学们做体操,然后再游泳。小林校长知道今天突然决定“游泳吧”,大家都没有什么准备,那就光着身子游,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小林校长还想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因为在巴学园的孩子们之中,身体有障碍的孩子有好几个。但当大家都光着身子一起玩时,这些孩子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就在不知不觉间消除了,这样就不会使他们有自己比不上别人的“劣等意识”。小林校长是这样想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那些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一开始还很害羞,但不一会儿他们就放松了,快乐的感觉占了上风,而“真让人害羞”之类的想法,不知何时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是一位心地多么善良的校长啊!他让孩子们光着身子游泳是为了不让那些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们的心灵和尊严受到伤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怕被妈妈批评,出乎意料的是妈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给我讲解,还鼓励我:“妈妈相信你,你下次一定能考出优异的成绩,你永远是最棒的!”
爱护和信任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难道不是吗?
本文标题: 降低飞翔的高度读后感(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02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