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皇武则天读后感听完了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述的武则天,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读一本完整详细的武则天传,希望整体全面地了解一下武则天走上女皇之路的...
传奇女皇武则天读后感
听完了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述的武则天,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读一本完整详细的武则天传,希望整体全面地了解一下武则天走上女皇之路的传奇历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登帝之路
武则天十四岁时因相貌出众,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但是她虽一时受宠,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提升。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之后,武则天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在太宗的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复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视而泣。
此后,王皇后为了打破萧淑妃的专宠地位,主动向高宗提出让武则天蓄发回宫。回宫后,武则天迅速获得专宠,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由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他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武则天逐渐的将权利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形成了后来二圣临朝的局面。高宗死后,武则天手握政权先后罢黜几个太子,最后登上皇位。
二、扫除障碍
在武则天成为女皇的历程中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的,在扫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中,武则天将自己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智淋漓地展现,同时也看出武则天是那么的洞悉人性,利用人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统一战线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而他们都坚决反对“废王立武”,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武则天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与高宗的共同点、与高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才取得了“废王立武”的成功。此后,武则天迅速的整肃外朝,采取“擒贼先断翼”的举措,先后将褚遂良、韩瑗贬官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提拔了一系列赞成“废王立武”的大臣:李义府、许敬宗等。至此,武则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高宗也实现了君主集权。
由此可见,武则天此举的成功源于抓住了自己与高宗之间利益的共同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中权力过大。当能实现“双赢”这一效益的时候,利益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目标。即使高宗当时并不是很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高宗以此来打击了元老大臣的势力,从此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武则天也顺势当上了皇后。
2、用人之道
书中对于武则天对于李义府的任用有这样一段评说:对李义府,她既知其优点也知其缺点,既记其功,也记其过,她完全站在一种主动的位置上,绝对不会被奸诈小人牵着鼻子走。她有时任用小人,把这当作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政治需要。
毛泽东也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诚然,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武则天临朝称制起,她统治21年,前后一共用了75个宰相,其中19人被杀,2人流贬。他们朝不保夕,无力对抗君权,轻易不敢有所作为。她所实行的酷吏政治,残害无辜,选官太滥,滥以禄位收买人心。但是武则天虽然滥以禄位收天下人之心,她却具有一双慧眼,有不称职的人,不久就被她罢免或处以刑罚
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为了整肃朝臣,他任命年轻资浅的官员为宰相,因为他们根基不深,对武则天感恩戴德,易于控制。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3、洞悉人性
在扬楚事变中,武则天抓住敌人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排除障碍,迅速出击。当徐敬业还在纠结到底是要西进匡复伸张正义还是要南下割据以求得一方土地犹豫不决的时候,武则天已召集30万大军出击,将叛敌一举歼灭。事到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因为这牵扯成败利钝,牵扯是非善恶,矛盾就来了。现实情况往往难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要么取义、要么取利,最怕游移于二者之间。武则天判断标准单一,做事果断、坚决,敌人稍有迟疑就可能被她利用。
4、心狠手辣
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尽是女子思君的细腻心情,年轻时的武则天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也儿女情长,经过太宗12年的冷落和感业寺几年的修行,她渐渐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武则天曾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也曾为了自己的权力与王位与自己的儿子互相猜疑,将自己的儿子软禁甚至处死,这一切都说明武则天具有非常人的心智,挡在她称帝、牟取权力的道路上的一切人,无论是谁,她都可以牺牲。我觉得“心狠手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做不到“心狠手辣”,常常多愁善感、顾忌太多,这样的人是当不成君主的。历代君王,再开明的君王都不免为了自己政治道路的稳固和顺利“心狠手辣”。正是武则天这种果断的性格成就了她的帝王之路,让她打破儒家传统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三、无字丰碑
武则天精通文字之术,为自己取名“武曌”,曌取“日月当空,明君出世之义”。我觉得武则天的造字之术实在令人惊叹,“曌”字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含义上都让人眼前一亮。中宗复位后废除了武则天所造之字,单单留下“曌”字。而在武则天的墓碑上却连一个“曌”字都没有,也许武则天82年的传奇人生太难用文字来概括,她是传奇的,连这个无字丰碑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一、登帝之路
武则天十四岁时因相貌出众,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但是她虽一时受宠,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提升。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之后,武则天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在太宗的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复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视而泣。
此后,王皇后为了打破萧淑妃的专宠地位,主动向高宗提出让武则天蓄发回宫。回宫后,武则天迅速获得专宠,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由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他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武则天逐渐的将权利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形成了后来二圣临朝的局面。高宗死后,武则天手握政权先后罢黜几个太子,最后登上皇位。
二、扫除障碍
在武则天成为女皇的历程中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的,在扫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中,武则天将自己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智淋漓地展现,同时也看出武则天是那么的洞悉人性,利用人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统一战线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而他们都坚决反对“废王立武”,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武则天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与高宗的共同点、与高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才取得了“废王立武”的成功。此后,武则天迅速的整肃外朝,采取“擒贼先断翼”的举措,先后将褚遂良、韩瑗贬官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提拔了一系列赞成“废王立武”的大臣:李义府、许敬宗等。至此,武则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高宗也实现了君主集权。
由此可见,武则天此举的成功源于抓住了自己与高宗之间利益的共同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中权力过大。当能实现“双赢”这一效益的时候,利益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目标。即使高宗当时并不是很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高宗以此来打击了元老大臣的势力,从此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武则天也顺势当上了皇后。
2、用人之道
书中对于武则天对于李义府的任用有这样一段评说:对李义府,她既知其优点也知其缺点,既记其功,也记其过,她完全站在一种主动的位置上,绝对不会被奸诈小人牵着鼻子走。她有时任用小人,把这当作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政治需要。
毛泽东也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诚然,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武则天临朝称制起,她统治21年,前后一共用了75个宰相,其中19人被杀,2人流贬。他们朝不保夕,无力对抗君权,轻易不敢有所作为。她所实行的酷吏政治,残害无辜,选官太滥,滥以禄位收买人心。但是武则天虽然滥以禄位收天下人之心,她却具有一双慧眼,有不称职的人,不久就被她罢免或处以刑罚
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为了整肃朝臣,他任命年轻资浅的官员为宰相,因为他们根基不深,对武则天感恩戴德,易于控制。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3、洞悉人性
在扬楚事变中,武则天抓住敌人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排除障碍,迅速出击。当徐敬业还在纠结到底是要西进匡复伸张正义还是要南下割据以求得一方土地犹豫不决的时候,武则天已召集30万大军出击,将叛敌一举歼灭。事到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因为这牵扯成败利钝,牵扯是非善恶,矛盾就来了。现实情况往往难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要么取义、要么取利,最怕游移于二者之间。武则天判断标准单一,做事果断、坚决,敌人稍有迟疑就可能被她利用。
4、心狠手辣
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尽是女子思君的细腻心情,年轻时的武则天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也儿女情长,经过太宗12年的冷落和感业寺几年的修行,她渐渐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武则天曾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也曾为了自己的权力与王位与自己的儿子互相猜疑,将自己的儿子软禁甚至处死,这一切都说明武则天具有非常人的心智,挡在她称帝、牟取权力的道路上的一切人,无论是谁,她都可以牺牲。我觉得“心狠手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做不到“心狠手辣”,常常多愁善感、顾忌太多,这样的人是当不成君主的。历代君王,再开明的君王都不免为了自己政治道路的稳固和顺利“心狠手辣”。正是武则天这种果断的性格成就了她的帝王之路,让她打破儒家传统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三、无字丰碑
武则天精通文字之术,为自己取名“武曌”,曌取“日月当空,明君出世之义”。我觉得武则天的造字之术实在令人惊叹,“曌”字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含义上都让人眼前一亮。中宗复位后废除了武则天所造之字,单单留下“曌”字。而在武则天的墓碑上却连一个“曌”字都没有,也许武则天82年的传奇人生太难用文字来概括,她是传奇的,连这个无字丰碑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武则天读书笔记、读后感各5篇
急需..大家帮帮忙..!!!读完这本“武则天”几乎用了整整一个月的业余时间,往往看了几页就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不是作者写的晦涩难懂而确实是自己的历史知识过于薄弱,但幸好还是坚持着看完了。
萧让通过大量阅读史书,客观研究分析,还原了一个不同于任何戏说版本的武则天给我们。她不同于现在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史学家”,轻易就会下一个爆炸性的结论以期博取媒体和读者的眼球。在碰到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事,她通常会大量罗列史书中所记载的原话和年限(这估计也是我看得比较慢的原因,古文阅读能力比较差),加上些自己的判断。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判断都不加,让读者自己思考.
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确是一代而终的。机关算尽的一辈子,政治斗争的一辈子,背信弃义的一辈子,亲离子散的一辈子,但到最后还是得亲手将从儿子手中夺来的政权又归还给他们。武周一代而终,李唐复辟。 从武周初期的酷吏告密政策到她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从她对酷吏的放权到对朝中重臣的控制,从她对自己亲生子女的残忍迫害到对情人的包庇宠溺,从初期对佛教的利用到老来的真正归铱。如果单从帝王的角度或是女人的角度来看,确实很难理解她执政五十多年的各种举动,但如果了解了她那样的出生背景,那样的一女侍父子的经历,又偏偏有了那样的心志和毅力,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喜欢这样的书,觉得没有被作者很强势的观点所引导,没有被一己之言所蒙敝,整个阅读过程也是不断思考的过程。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读完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终于把我对武则天的种种”事迹“连了起来: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 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这个想法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所改变,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管是谁,想要得到那至高无上的权利,都要经过血的洗礼)。
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觉得总体上写得很好,因为比较真实。但我很讨厌他对武则天的评价:什么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也许,这与他写书的角度有关。毕竟,他是以一位唐室幸存王子的口气写的。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评价还是很不成熟。
在我的印象里,绝大多数皇帝比武则天骄奢淫逸,虚荣自私的多,然而却未必有她的智谋。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个个贤德,宫廷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至于刚愎自用,我认为这个词用在项羽身上是贬义词,用在武则天上就大大相反。我从没听说过武则天有什么谋士或是智囊团,因为她比当时的任何人(除了狄仁杰)都更有远见卓识。其实有主见是相当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当那个人本身就很聪明的时候。(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不过朱元璋还是该多听听刘伯温的意见,貌似那个人更强。)
总之,觉得这本《武则天传》还是值得一看的,至于书中夹杂的个人情感,也许会让读者更真实地体会到那个年代。至少让那些曾经幻想成为为武则天的少女们不再做这样的梦。对于武则天的一生,我也不好多说。毕竟,一个又有野心又有智慧又有胆量而且那么幸运的女人,怎么能用常人的眼光来评价呢 只帮你找了两个读后感
萧让通过大量阅读史书,客观研究分析,还原了一个不同于任何戏说版本的武则天给我们。她不同于现在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史学家”,轻易就会下一个爆炸性的结论以期博取媒体和读者的眼球。在碰到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事,她通常会大量罗列史书中所记载的原话和年限(这估计也是我看得比较慢的原因,古文阅读能力比较差),加上些自己的判断。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判断都不加,让读者自己思考.
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确是一代而终的。机关算尽的一辈子,政治斗争的一辈子,背信弃义的一辈子,亲离子散的一辈子,但到最后还是得亲手将从儿子手中夺来的政权又归还给他们。武周一代而终,李唐复辟。 从武周初期的酷吏告密政策到她大力推广科举制度,从她对酷吏的放权到对朝中重臣的控制,从她对自己亲生子女的残忍迫害到对情人的包庇宠溺,从初期对佛教的利用到老来的真正归铱。如果单从帝王的角度或是女人的角度来看,确实很难理解她执政五十多年的各种举动,但如果了解了她那样的出生背景,那样的一女侍父子的经历,又偏偏有了那样的心志和毅力,似乎也就合情合理了。
喜欢这样的书,觉得没有被作者很强势的观点所引导,没有被一己之言所蒙敝,整个阅读过程也是不断思考的过程。
武则天,曾经是我颇为崇拜的一个女人,原因很简单:她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记得小时候看过电视剧《武则天》,那时就觉得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了一个帝王应该有的气度和威严。初中历史书上对她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历史书上讲她当皇帝的过程时只说:“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了大权。高宗去世几年以后,武则天做了皇帝。”这一切看起来多么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事实上,这却是一种误导。
读完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终于把我对武则天的种种”事迹“连了起来: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 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这个想法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有所改变,因为在封建社会中不管是谁,想要得到那至高无上的权利,都要经过血的洗礼)。
林语堂的《武则天传》,我觉得总体上写得很好,因为比较真实。但我很讨厌他对武则天的评价:什么历史上最骄奢淫逸,最虚荣自私,最刚愎自用,名声坏到极点的皇后。也许,这与他写书的角度有关。毕竟,他是以一位唐室幸存王子的口气写的。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评价还是很不成熟。
在我的印象里,绝大多数皇帝比武则天骄奢淫逸,虚荣自私的多,然而却未必有她的智谋。而皇后呢?自然也不是个个贤德,宫廷本来就是一个大染缸。至于刚愎自用,我认为这个词用在项羽身上是贬义词,用在武则天上就大大相反。我从没听说过武则天有什么谋士或是智囊团,因为她比当时的任何人(除了狄仁杰)都更有远见卓识。其实有主见是相当可贵的品质,尤其是当那个人本身就很聪明的时候。(在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后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不过朱元璋还是该多听听刘伯温的意见,貌似那个人更强。)
总之,觉得这本《武则天传》还是值得一看的,至于书中夹杂的个人情感,也许会让读者更真实地体会到那个年代。至少让那些曾经幻想成为为武则天的少女们不再做这样的梦。对于武则天的一生,我也不好多说。毕竟,一个又有野心又有智慧又有胆量而且那么幸运的女人,怎么能用常人的眼光来评价呢 只帮你找了两个读后感
本文标题: 《武则天》读后感500(有关武则天的读后感或者是观后感 字数500字左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90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