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Q之死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 2022-08-24 17:57: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13

阿Q正传读后感700字要求:自己写,不要抄袭,限今晚给分阿Q正传读后感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佳作。《...

读阿Q之死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700字

要求:自己写,不要抄袭,限今晚给分
阿Q正传读后感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精神佳作。《阿Q正传》便是其中的一篇。我兴致勃勃地翻开书,开始走进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内心世界。
鲁迅笔下的阿Q,受到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惨。在他的身上有中国旧式农民安守本分,任劳任怨的优点,也有思想保守、认知愚昧、意识狭隘的缺点。
阿Q是千千万万贫苦大众中的一员,他对革命的认识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风起云涌,他看见赵太爷等一干欺软怕硬的封建统治者威风扫地后,才开始向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革命的意义,并继续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认自己迷信,陶醉于幻想的自尊中,或通过转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自轻自贱。当这些都没用时,就自欺欺人,把失败变为精神上的虚幻胜利。这一点,阿Q至死都没有醒悟。鲁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胜利法”,批判了那个时代在思想上没有觉悟的中国人,认为这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
阿Q想参加革命,却不得其所,反而成为革命党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牺牲品,被送上了断头台,落了个“大团圆”的下场。阿Q的下场,正如辛亥革命的结局;阿Q本身的悲剧,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小说正是通过阿Q的结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最终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读完《阿Q正传》后,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当时农民群众悲惨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党人前赴后继冲锋向前的壮烈场面;还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这样没有觉醒的中国人……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

自己再删减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作者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罗曼·罗兰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读后感2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一):我的阿Q人生片段
  如果鲁迅先生现在活着看到中国一百年后也还是这个屌样估计连骂都懒得骂了。当年呆在上海租界里是多么明智的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呢。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阿Q,自己也很阿Q。当年甚至打一把拳皇都能找到一堆理由来开脱自己的失败,或者气的满脸通红又憋不出一句话来,只能心理暗骂:你不就会用个烂人大门或者特瑞么?早晚有人收拾你!
  因为把吃饭的钱都拿去买街机铜板(91年一个铜板就敢卖3毛钱),完全不知道自己瘦的没人样了。脾气还很臭,碰到谁都敢干一架,结果有一次惹到班里留级了三五年的痞子,一脚就把我踹出好几米去,捂着肚子蹲地上冷汗直冒,还有被当众甩耳光的时候,心仪的美女班干部跑过来骂那痞子:你干嘛打人!痞子淫笑道:怎么阿?心疼你男人阿!——咦,心里居然又有一丝窃喜起来:原来还是有人喜欢我的嘛!
  住在83年建的集体宿舍楼里,整栋楼共用一个保险丝,到了九十年代大家的家用电器多了起来经常超负荷,保险丝隔三差五就断。我又怕被电着,跟老爸说:爸,保险丝断了!我爸说:哎呀,咱们家停电别人家也停电,怕啥?咱们不去接总会有人去接的。我说:咱们现在就接上不是就马上能用上电了嘛?我爸说:别出头阿!让别人去……通常是三楼对门的阿强哥会下去接保险丝,或者二楼的文忠叔因为他们家离保险丝最近。可有时候他俩都不在,于是大家就在黑暗中干耗着,想:反正再熬一会儿就到睡觉时间了,这么黑黢黢的反而更好睡觉哩!
  有一天在街上闲逛,看到一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孩子不知是傻呢还是不知死活,竟敢去偷卖猪肉的钱,被逮个正着。大家都围了上去看热闹,这时候屠夫拿出明晃晃油腻腻的斩骨刀来把少年的手摁在案板上要剁了他的手再送公安局去。少年吓的大哭,跪地求饶,钱自然是还给猪肉佬,但是大家都起哄,都等着看猪肉佬剁手,剁人手多好玩阿,平时杀猪看多了砍人不常见,一刀下去人手分离,断掉的手掌甚至还会神经反射的抽搐……正在气氛最热烈时,那少年的家长赶来,给了孩子几个耳光,再跟猪肉佬赔个不是,便领了回去。大家悻悻的离开,仿佛一场好戏落空般的失落。正如阿Q最后被游街后枪毙,大家只是觉得不如砍头来的好看,也因为阿Q最后没有唱上两句戏词觉得不过瘾,而阿Q自己也觉得人活着,或许也总是会被杀头的吧。
  感觉还是有太多东西可以写,因为懒,先写这些吧。

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阿q正传 读后感50字

结合主要内容
阿q这样的人,虽然头脑有些愚钝,不过有着大无畏的精神,而现在的人们正好欠缺这一点,所以,阿q身上还有有很多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地方...其中,大无畏精神是最可贵的!
本文标题: 读阿Q之死读后感(阿q正传读后感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64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童年的秘密对成人的控告读后感(《童年的秘密》的读后感是什么)生命之中记忆之外读后感(读后感280字20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