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200(你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作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两百字)

发布时间: 2022-08-20 01:58: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谢谢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别又写孟子的什么东西。谢谢,快啊,人活在世间,就应多行善事,广行仁政。事不能做尽,凡事皆要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200(你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作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两百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谢谢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别又写孟子的什么东西。谢谢,快啊,
人活在世间,就应多行善事,广行仁政。事不能做尽,凡事皆要以大众利益为主,这样的人就是得道者,助人者人助之。如果坏事做尽,不休会他人的感受,把一些有害他人的事强加于别人,这样的人不但害别人也害了自己,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人人得尔诛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

本人现在急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读后感,大概在100字左右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失道寡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就是得道多助。隋炀帝暴政,游江都、征高丽、修运河,人民怨声载道,于是农民起义不断,国家狼烟四起,隋不久便灭亡了。袁世凯不顾人民的反对,龙袍一披就人模人样地由大军阀变成了皇帝,想维持我国几千年的“帝制”,结果龙椅还没坐热就被赶下了台。寡助之至,一事无成。而中国红军、解放军因为是正义之师,纪律严明,所以有群众基础,深受人民爱戴,取得抗日、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真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必压邪。正所谓:“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有感-450字

读《孟子二章》有感
江苏 丁剑平 黄卫东
�0�2�0�2
�0�2�0�2 孟子是继孔子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反对武力兼并和暴政害民的“霸道”,并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是儒家学术的重要著作,文章巧于辩论,语言流畅,犀利明快,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从我们所学的这两篇文章就可以领略到,但两篇文章又可谓是各有千秋,以下就通过比较来看两篇文章的异同:
�0�2�0�2 一、两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共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0�2�0�2 (一)层层推理,构思缜密
�0�2�0�2 孟子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都采用了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中,作者先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0�2�0�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先列举事例,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人才必须经过磨练的观点,并由此引申推论,最后得出结论。
�0�2�0�2 (二)正反对比,鲜明突出
�0�2�0�2 两篇文章在内容上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的,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作者将“天时”和“地利”、“地利”和“人和”进行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人和”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则是把他们截然相反的结果——“畔之”和“顺之”两相对照,说明了人心向背的关系。从而突出了“得道”的重要性。
�0�2�0�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提出造就人才所具备的客观环境的艰苦磨练,同时还要注重主观因素,这是从正面来说的;接着从反面对国家的命运进行论证,说明和成才的道理是一样的,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0�2�0�2 (三)多种修辞,灵活多变
�0�2�0�2 两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形式多样,极富表现力。尤其是排比手法的运用,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第一章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第二章开篇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以看出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其他还有对偶、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文章增色。
�0�2�0�2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0�2�0�2 (一)题材各异
�0�2�0�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章主要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突出强调“道”的作用,即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而能否获得人心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与孟子一贯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章主要强调艰苦奋斗的生活对人的磨砺作用,以及国家没有忧患就容易遭灭亡的道理。
�0�2�0�2 (二)结构各异
�0�2�0�2 这两章篇幅相当,但其结构各有特色。第一章开篇提出论点之后,即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有力论证了前文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第一章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而第二章与第一章恰恰相反,文章一开始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然后分析论证,兼之正反对比,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显而易见,其结构方法为先分后总,论证方法为归纳推理法。可见,二章章法参差多变而析理透辟,议论参通,殊途而同归。
�0�2�0�2 尽管两篇文章各具特色,但都表现出孟子文章的特色: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等等。无疑,孟子说理散文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同样具有多方面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本文标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读后感200(你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作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两百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46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王子读后感英文翻译(小王子的英文感悟)蜗居姑娘读后感(莴苣姑娘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