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读后感(教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8-13 01:57: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教育像什么的读后感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

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读后感(教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读后感)

教育像什么的读后感

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教育读后感(二)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五个教育读后感

有一种教育叫“个性”
——读李镇西《我的教育心》有感
拜读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心》时,一行大标题震撼了我的灵魂:学习魏书生,不做魏书生。
下面的话更是令我感同身受——
“我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任何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是不可比的。对于魏书生老师,我一直都认为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没有想过成为他,也不可能成为他。我就想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的确,时下各行各业最欠缺的就是“个性”,“鹦鹉学舌”者,岂是一个“多”字形容得了的?
也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一堂课的精髓就是那些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朗诵可以模仿、处理字句可以模仿、结构可以模仿、煽情可以模仿、开头结尾的方式可以模仿、但对文本认识的高度,以及在拥有相当知识背景的前提下选择切入点无法模仿。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内涵是无法模仿的,教育者,必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育经”,挖掘出那个“个性”的自我。从书中了解到,魏书生老师和李镇西老师他们都是自学成才,任教近十年,我不断思索,也寻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任教方法——随机教育法。
在学习《插秧》的一堂语文课上,教师里安安静静的,我在黑板上奋笔疾画——画的是《插秧》一课的插图。下面的学生聚精会神的看着,眼看这幅图画就要完成了,却听到孩子们唧唧喳喳的声音,而且越来越大。咦?今天是怎么了?平常画的时候学生的嘴巴不是自动闭紧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正在纳闷,只听见一个学生在大声说:“老师,××说画上的那个农民插秧的样子像狗一样!”听到这话,我的心为之一颤,这么优美的诗,这么美妙的图画,全让这一句话给破坏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想除了问题,怎么办?怎么办?忽然,我的眼睛一亮,对!就在画上动手脚。在一直没有转头的情况下,我又在黑板上的农民旁边画了一个手指着农民却气汹汹的小孩,画完之后,教室里又安静下来。我慢慢转过头,问大家:“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想说、想问的吗?”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起手,“好,你来!”、“你来!”、“你请说!”,小家伙们接二连三的问了问题,意思都是相同的:为什么会多出一个凶巴巴的小孩来呢?
我解释道:“因为他看到农民插秧的动作一点也不优美,比不上舞蹈动作好看。”这次,该轮到学生们大声指责了,有的说:“他不能这样对待农民伯伯。”有的说:“农民伯伯种了粮食,我们才有饭吃。他这样做是不对的。”有的说;“……”我趁机问道:“那么,我们班有没有像这位小孩一样的孩子呢?”孩子们有的说没有,有的说:“有!是××。”这时,我看见刚才说这种话的那个孩子红着脸低下了头。于是,我接着讲了农民种田的不易、为什么农民的腰是弯的、插秧的样子是劳动的结晶,是最美的,劳动是最光荣的……看到大家脸上露出“明白了”的表情时,我说:“上面的这个孩子听了老师的话,也由不懂事变懂事了。他想改正过来,我们能给他这次机会吗?”“能!”孩子们大声的回答着。这时,我再次用鼓励的眼神看了看那位低着头同学,说:“××你能告诉他该怎样做吗?”他点点头,对我说:“我要告诉他,农民伯伯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应该尊敬他,帮助他去插秧。”我知道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便把上面的小孩变成了帮助老爷爷插秧的孩子。下面的掌声响了起来。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段小插曲,却让我悟出了随机教育的重要性。若我当时只是喝一声:“谁说的?站起来!”然后继续讲课,以后再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想效果会事倍工半。为什么?因为那已经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说的随机教育不是只有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或是大发雷霆的指责,更或是蛮横粗暴的惩罚所获得的口服心不服,这种随机教育需要在老师同学的参与下,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身份来感知这种教育,领会其中的含义,使其心灵真正的到一次升华。
我们都知道,教师的心愿就是培养出“好学生”来。而好学生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有高尚的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那这高尚的情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吗?当然不是。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此,随机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有人说,教师的嘴是喋喋不休的。不错,发现问题时就要及时解决,而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发现的问题可以用嘴巴以外的东西辅助,比如:眼神、学生评价、书面评语、画画等,这也让随机教育生动起来,而效果也愈加明显。
基础教育是要为一个人的一生做准备的,教师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要为学生塑造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等基本素质。在人的基本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有人曾说:“培养的学生如果身体不好,是废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们爱学生,爱教育事业,就是要出正品,拒绝废品、次品。让我们来看看寓言《攘鸡》,故事非常简短:
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从所谓寓意的角度来看,其意不言而喻。它告诉人们,面对缺点不能姑息迁就,必须立即改正。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错误也是课程资源。当中提到:心得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色色的“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我不禁想起一次“认识时钟”的观摩教学活动:一只石英钟不慎被摔到地上,师生都很惋惜。现在觉的当时老师若能把握住这次机会,镇定自若地捡起残破的钟,让学生亲手拨一拨针或分针,或让学生观察一下钟的内部结构,这堂课的收获或许更大,更令人难忘。
不久前听一位老师上课,看到这位老师因为一道例题的编写不当而连连向学生道歉,却丧失了一次辨错、纠错的大好机会,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下面的这个案例更充分说明了随机教育的重要性:
在一节语文公开课上,当课件上出示一个飞快旋转的铅笔,而最终定格在屏幕上之后,教师让同学们说:“你看见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时,老师看见有一只小手颤颤巍巍的举过桌面,突然,又缩了回去。当老师走到这个孩子的旁边时,身边的孩子担心的话在我耳边响起:“老师,他是哑巴!”、“老师,他从来不说话。”面对这些话,老师没有放弃教育的机会,用鼓励的语言对他说:“我们都好想听你说。”静静的十几秒过去了,那位孩子嘴巴动了好几次,也没有说出话来。面对紧张的公开课时间,这位老师运用了身体辅助的方法,握紧了他的小手:“老师和同学都想听你说呢,你一定能说呢。”
终于,一字一喘气的声音飘了出来:“妈——妈——送——给——我——一支——和——图上——一模——一样——的铅——笔。”台上台下掌声响成了一片。
多么好的老师!竟在公开课上抓住了运用潜在培养自信心的随机教育,使他迈出了克服自卑的第一步。我想,这位孩子会终生难忘的。
马克思有一句话:“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我想,教育也正是在促成人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辆火车的话,随机教育则是这辆火车的火车头,带动整辆火车的向前、向前。
本文标题: 教育之道 道在心灵读后感(教育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17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太阳山的宝藏读后感(读书笔记)三毛流浪记400个字读后感警(100分作文:毛流浪记读后感400字《三毛流浪记》读后感4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