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现代化40年读后感(《中国现代化历程》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 2022-08-12 06:58: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中国现代化历程》读后感3000字,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终于将虞和平先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读完了。此书内容似乎很...

个人现代化40年读后感(《中国现代化历程》读后感3000字)

《中国现代化历程》读后感3000字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终于将虞和平先生的《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读完了。此书内容似乎很多,然知以一人之力写就一本中国现代化历程的书实在是困难,如果虞和平先生能够像当年许纪霖先生那样集结一部分顶尖级的青年学者,分工合作,或许此书能够更臻上乘,毕竟关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当然此书也代表了虞先生的研究成果,读来仍有颇多感受。 先从本书的题目说起,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我觉得“现代化”应该更多点笔墨。我个人认为,尽管现在有些早期的现代化国家出现了某些问题,但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潮流已经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似乎并没有完全的解放。因此,我对现代化的理解是非常谨慎的。现代化的潮流使人们过分的依赖了这一路径,尤其是当前的经济发展似乎付出了过多的环境代价;当前的政治改革中权力阶层似乎与平民阶层站在了各自的利益对立面。当人们把现代化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潮流和发展规律”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证明自己所建立的这一路径依赖是有问题的时候,还能否全身而退?我的观点是,既然作为一种历史的发展潮流无法避免,问题的关键是人们必须明白,在从传统社会想现代社会转型的时候,可以采取不同的进路达至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的。 其实,各种现代化理论从各自的学科范畴出发,有不尽相同的解释。在社会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变革过程,也就是欠发达社会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在经济学家看来,现代化就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在政治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转变过程、政权的合理集中化和科层化(制度化)的过程;在历史学家看来,现代化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上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在人类文化学家看来,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的过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要小学高年级的……要改革篇的速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说,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列举几条特征,来判断社会主义,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读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急需一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08,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或现实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地说,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后,通过改革开放形成和确立起来的以上五个方面的成果,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素。
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成员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见十二大报告),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1.09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人民生活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不必一一列举。
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
人的精神面貌深刻变化。人民受教育程度提高了,青壮年文盲已基本扫除,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二十。过去年代存在的那种个人迷信、思想僵化状态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人们敢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大大增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以上这些,就是现实存在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年,邓小平曾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回过头来看,确实是这样。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其意义决不亚于民主革命时期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巨大进步。特别要强调的是,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
但是,国际国内都有人认为,改革开放搞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或者说,中国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资本主义。有人甚至想当然地列出几条,作为标准,对照现实社会,指责改革开放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这里涉及到一个老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需要搞清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丢开老祖宗,随心所欲地发议论。那么,什么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呢,老祖宗是怎么说的呢?
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在经济方面讲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从经济上分析和判断社会性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基本的思想和要求是:
首先要消灭资产阶级的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69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公有制”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两个概念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但这两个概念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其具体实现形式决不限于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这个要求,以后他们又不断地阐述这个思想。
“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33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理论是活的行动理论,而不是必须机械照搬的教条,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运用,完全取决于人们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就是说,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同老祖宗讲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完全一致,而且有所深化。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思维方法,是列举几条特征,来判断社会主义,而不善于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我们认定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提出了以人为本。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由于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特别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用中国语言表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应当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
应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更多更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要求。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从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看,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完全清醒,思想僵化,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确有不少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概括地说,主要有:“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高度集权。通过改革开放,这些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东西,有的相当彻底地改掉了,有的正在改变。总之,我们的改革开放,改掉的是不切合中国实际的东西,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东西,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任重道远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最基本的是经济与政治、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不够协调,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几大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政治体制改革却是碎步缓行,进展不大。“官本位”非但没有削弱,还有增强之势。目前存在的民生问题突出,贫富差距拉大,为富不仁现象增多,丑恶现象陈渣泛起,社会风气败坏,腐败严重等问题,都同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有关。
目前改革处在关键阶段,问题很多,矛盾复杂,难度很大,各种议论纷起,我们要下最大决心,拿出民主革命时期提出将革命进行到底那样的决心、气概和魄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我们体会到,从旧体制转变为新体制,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转变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场革命。在改革进程中,困扰改革者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姓资姓社”的问题。改革从起步时起,就有人指责是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姓资姓社”的争论。
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这就是有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不仅是实践标准的发展,更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廓清“姓社姓资”迷雾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领导干部所说,这些年,我们就是靠“三个有利于”标准壮了胆。
坚持改革开放,就要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我们看到,有的文章谈论改革,洋洋万言,引了不少邓小平的话,但就是不讲“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赞成“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标准,必然要另立判断标准,这是挑起“姓社姓资”争论的习惯做法。实践已经证明,离开“三个有利于”标准谈改革开放,很可能南辕而北辙。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标题: 个人现代化40年读后感(《中国现代化历程》读后感3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014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剑龙与笨熊神秘的东西读后感作文(剑龙与笨熊神秘的东西这本书 读后感怎么写)大坂张承志读后感(求:张承志《黑骏马》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 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