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世说新语·文学篇》读后感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
世说新语·文学篇》读后感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世说新语每则的读后感
十篇 每篇不少于80字不大于100字容止第五、嵇康风姿
(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道:“潇洒端正,爽朗清高。”还有人说:“就像松下清风,潇洒清丽,高远绵长。”山公(山涛)说:“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时样子,就像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
(乱谈之评)看来纯粹玩脸蛋的那类帅哥还是不行。杜弘治就是因为他的美更多地表现在脸蛋上,被贬得与卫玠有了差距。你看嵇康,只是一个白——如“玉山”,就遮了千丑了——那怕是醉得“将崩”呢。没见怎么说他容貌的,但就被认为是大帅哥而一再赞扬。这条记载好歹还多说了一些,也只是说他具备“魔鬼身材”而已。所以说他最迷人的还是他的风采,或者说是风姿。
容止第十一、卓立鸡群
(原文)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译)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嵇绍)卓然超拔,如鹤立鸡群。”王戎答道:“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
(乱谈之评)得,这篇更绝,一点也不提嵇康长得是什么样。当他的儿子被人称赞是超级帅哥时,嵇康的小友——这时候怕是已经老得有相当资格了,嘴角一撇,竟然指责这么说话的人,真是没有见识,没见过嵇康那样的真正的大帅哥,才以为这小子是大帅哥呢。这就更从侧面更突出了嵇康,那才叫酷毙了,帅呆了。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也不少了。如《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水浒》中写杨雄妻子之妖冶。但象《世说》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这种方式写男子之美的,却不多见。
话说这一般人再怎么有钱,就算你是富甲天下,比所有人都有钱;但你不会是富可敌国,可以比国家还有钱。富可敌国这个词怎么看都是夸张的。但到石崇斗富的故事里,这就变成真的了。因为他比那个时代就代表着国家的君主还富有。
当时的国都洛阳有几个暴发户,就是爱比一比。而石崇在这攀比战中是连战连捷,这就惹恼了一个人,谁呢,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因为有个人叫王恺,也是一个暴发户,他总是爱和石崇斗富,而且是象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打仗一样——屡败屡战。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可能是怕他老妈不高兴,也可能是自己就觉得不能让老舅总是输给别人。不管怎么说,反正他就是要帮帮王恺。但可惜的就是,在他帮助下的王恺也就是从屡败屡战变成屡战屡败。拿曾文正公的故事来想这事,就是原来比不过,但是还有雄心,不怕失败,还在战斗;但现在在皇帝的帮助下,还一再输,这可就是让人连仅存的勇气都打没了。
皇帝一看,这不行,于是下了狠心,送给王恺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这东西差不多算是皇帝的镇宫之宝了,平常都舍不得给人看。司马炎可真是不惜血本了。不信让老舅赢不了一次!
王恺得意洋洋,赶快招集了一次“珊瑚会”,跟《西游记》里那个妖怪的“袈裟会”一样,让几位哥们都开开眼。这次贵族沙龙可以说是“群富毕致”呀。大家一看,了不得呀。石崇好象也是看傻了眼,就说让哥们到跟前好好看看。谁知道这哥们蹭到跟前后,随手就举起手上拿的一个铁家伙把珊瑚树给砸碎了!这把王恺气得鼻子都歪了。王恺就喊上了:“石崇呀石崇,你妒忌就妒忌吧,比不过我,输给我服气就行了,干嘛要把这个打碎了?别以为你钱多,你钱再多,也赔不了这个御赐的宝贝!哥们我也有的是钱,不在乎那几个钱,你要给我赔,就给我赔原样的宝贝!”
石崇不慌不忙地说:“喊嘛呢,不就是个珊瑚树嘛,赔你!”于是命令手下的:“把咱家里的珊瑚树随便找几个不太好的拿来。”呵,等人家石崇的珊瑚树搬过来,嘿,有的三尺高,有的还四尺多高。不但比王恺的珊瑚树高一倍,而且枝条也都极其漂亮,光彩夺目。就这,石崇还在那儿训斥手下:“我说是找几个不太好的拿来,你们怎么把最差的都拿来了?”回过头又对王恺说:“哥们本来想用家里不太好但还算差不多的给你赔,但下人不知好歹,拿来的都是残次品,今天就只能拿这个赔给你了,对不起了,好在这些怎么着也比你原来的那个要好一些吧。”
你说,王恺败得惨不?你有代表着国家的君主做后台又如何?人家是富可敌国,不,应该说是“富过一国”呀。
不过,有句俗话是“财不外露”,石崇嚣张到这个样子,他也一样没有好果子吃。上天想让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石崇后来的灭族之祸,大概这时已经埋下了种子。
汰侈第三十之八、石王争豪
(原文)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石崇和王恺斗富,二人都极尽奢华地装饰自己的车马服装。晋武帝(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他常常帮助王恺。有一次送给王恺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枝条扶疏,世间少有。王恺拿给石崇看,石崇看罢,举起手中的铁如意向珊瑚树砸去,随手就把珊瑚树给砸碎了。王恺非常惋惜,还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珍宝,所以声色俱厉地指责石崇。石崇说:“这不值得遗憾,我今天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把珊瑚树都拿了出来,有的三尺高,有的四尺高,枝条都极其漂亮,世上罕见,光彩夺目,这样的珊瑚树石崇有六七棵,和王恺那棵一样的就更多了,王恺顿时显得惘然若失。
德行第一之四十三、罗母焚裘
(原文)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死译)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待罗企生,要杀他之前,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我认罪,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失败逃亡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认罪来求得一时苟且活命。”罗企生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就是司马昭)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羔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罗企生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当时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乱谈之评)这胡氏骨头也够硬,那么好那么贵重的一件羊羔皮袍子,硬是给烧了。也许有人说,儿子被人给杀了,就只是用这么一个小举动来表现一下,也不算什么。可是想想,现在媒体上时有报道的有些女大学生,家境相当不错,本来生计无忧,但就是为了和人比一比吃穿享受,居然卖淫来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为了一点脂粉钱,廉耻就顾不上了,与胡氏相比,不啻天地,那么就可以说,胡氏真是伟大。
而可怜的嵇康父子的这种事居然让人做了效仿的榜样!又为死硬的罗企生感到庆幸,虽然脑袋也够僵的,居然为殷仲堪那样的衰人卖命,但关键时候能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让自己免于被满门抄斩,也算没有呆到底。
言语第二之十五、赵至小瞳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死译)稽中散(嵇康)对赵景真(赵至)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大将白起的风采,遗憾的是器量狭窄啊。”赵景真说:“尺长的标杆可以测定太阳运行的精确度,寸长的竹管可以测定音乐的高低。何必要大呢,只看才智如何就可以了。”
(乱谈之评)这篇文字只是借嵇康的语言来说赵至聪明,本身没有多少意思。也是那时候的俗事,就是大家在一起只要没别的事,就互相吹捧。
言语第二之四十、近学明公
(原文)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乱谈之评)刘孝标等人有这样的注解:“隐,依亦声转也。仆射之隐数人,盖谓凭依数人而行耳。是南朝人士出入扶依人者,自成见惯。仆射亦犹是矣。”就是说周顗这家伙摆架子摆得够足的。陕西方言叫“扎势”,很有些招摇过市的味道。坐下来之后,还是不正眼看人,只顾自己。但王导一句话,就让这家伙清醒了:“你小子想学嵇康呀!”吓得周顗赶快回答,我那敢呀,我眼前就有要学习的榜样,我还赶不上您这个国家的大总理呢,怎么能效仿多年前的死人呢。
文学第四之九十八、高奇见贵
(原文)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死译)有人问顾恺之:“你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个好?”顾恺之回答:“不欣赏的人把它作为后出的作品,不予重视。有见识的人会也因为它的高深奇妙而看重它。”
(乱谈之评)现在说起顾恺之,那是往往作为中华画坛第一人提起的,在他之前,没有人能做为“画家”被后世纪念。不过在当时,老顾的文采也是冠绝一时,当时人说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他的“才绝”是说他文章和诗也写的很好,他出口成章,诗赋绝佳。所以能把老顾的赋和嵇康的赋对比,前提就是嵇康的赋也写得特漂亮。可是为啥老顾又是“痴绝”?就是因为这哥们够狂,你看他说什么?我老顾的赋,如果你看的时候眼珠歪着,就认为我是学人家嵇康的,模仿的作品你当然不会评价太高;但如果你脑子没开偏门,就得承认,我老顾写得更奇特,应该后来居上!
品藻第九之三十一、简文论人
(原文)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死译)简文帝司马昱说:“何晏的机巧累及他的玄理,嵇康的俊逸伤害了他的自然之道。”
(乱谈之评)在司马家族的人看来,其他人的水平再高,只要是我们祖先杀掉的,那还得说他自己有缺陷,何晏是这样,嵇康也是这样。你看看,他们的优点往往因为太突出反倒成了致命的缺点。
品藻第九之六十七、谢安论人
(原文)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亹亹论辩,恐殷欲制支。”
(死译)郗超问谢安:“支遁清谈比嵇康怎样?”谢说:“嵇康奋力奔跑,才能够脱身啊。”又问:“殷浩比支遁怎么样?”谢答:“只有在超凡脱俗这方面,支遁才超过殷浩;滔滔不绝地辩论,恐怕殷浩会胜过支遁。”
(乱谈之评)这则最有意思,谢安评论人比皇帝下结论还厉害。但看他评论这三个人,好象最推崇殷浩,其实一蟹不如一蟹。问题是你比什么?郗超问的是“清谈”的本事,而这种云山雾海的神侃,当然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呀,语言不是在发展吗?但要论起真性情、真本事,嘿嘿,随口乱侃的殷浩不是正事没干成一件吗?所以说他吹起来当然比支遁还牛,肯定能够反转地球。支遁也够牛的,几乎是这一代清淡风气的领袖人物了,所以吹不过殷浩还能吹不过嵇康?象嵇康这样,朋友们在一起也二十年没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的人,平常就只是喝酒,根本就不愿意因为多说话而生一些口角是非的人,怎么能吹得过支遁呢?但看人家嵇康有没有才学本事,看看人家留下的诗作就知道了。这两位呢?《支遁集》现存还算有那么两卷,名气当然与嵇康差老远了;殷浩呢,不说他因为北伐失败被认为是铁证如山的“空谈家”,单说作品吧,哪里有呀?要不是《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他的几个故事,谁知道有这么一号子人物?有人听了这名,怕是以为一个同名的歌手呢。
伤逝第十七之二、邈若山河
(原文)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死译)王戎作尚书令时,一次穿着公服,乘着轻便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康、阮籍一起在此畅饮。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为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旧人却象是隔着万重山河了。”
(乱谈之评)王戎也是一个超级“鸡粪”(含义见《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编8》),你看他在怀念七贤的黄金时代时,就把嵇康排在前面。连把他介绍进这个小圈子的阮籍,也被王戎给放到嵇康的身后了,虽然我在《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编2》里还调侃说嵇康对王戎不待见呢。显然王戎对嵇康的评价比上边说的要高得多。
(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采卓异。看到他的人赞叹道:“潇洒端正,爽朗清高。”还有人说:“就像松下清风,潇洒清丽,高远绵长。”山公(山涛)说:“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时样子,就像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
(乱谈之评)看来纯粹玩脸蛋的那类帅哥还是不行。杜弘治就是因为他的美更多地表现在脸蛋上,被贬得与卫玠有了差距。你看嵇康,只是一个白——如“玉山”,就遮了千丑了——那怕是醉得“将崩”呢。没见怎么说他容貌的,但就被认为是大帅哥而一再赞扬。这条记载好歹还多说了一些,也只是说他具备“魔鬼身材”而已。所以说他最迷人的还是他的风采,或者说是风姿。
容止第十一、卓立鸡群
(原文)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译)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嵇绍)卓然超拔,如鹤立鸡群。”王戎答道:“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
(乱谈之评)得,这篇更绝,一点也不提嵇康长得是什么样。当他的儿子被人称赞是超级帅哥时,嵇康的小友——这时候怕是已经老得有相当资格了,嘴角一撇,竟然指责这么说话的人,真是没有见识,没见过嵇康那样的真正的大帅哥,才以为这小子是大帅哥呢。这就更从侧面更突出了嵇康,那才叫酷毙了,帅呆了。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也不少了。如《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水浒》中写杨雄妻子之妖冶。但象《世说》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这种方式写男子之美的,却不多见。
话说这一般人再怎么有钱,就算你是富甲天下,比所有人都有钱;但你不会是富可敌国,可以比国家还有钱。富可敌国这个词怎么看都是夸张的。但到石崇斗富的故事里,这就变成真的了。因为他比那个时代就代表着国家的君主还富有。
当时的国都洛阳有几个暴发户,就是爱比一比。而石崇在这攀比战中是连战连捷,这就惹恼了一个人,谁呢,就是晋武帝司马炎。因为有个人叫王恺,也是一个暴发户,他总是爱和石崇斗富,而且是象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打仗一样——屡败屡战。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可能是怕他老妈不高兴,也可能是自己就觉得不能让老舅总是输给别人。不管怎么说,反正他就是要帮帮王恺。但可惜的就是,在他帮助下的王恺也就是从屡败屡战变成屡战屡败。拿曾文正公的故事来想这事,就是原来比不过,但是还有雄心,不怕失败,还在战斗;但现在在皇帝的帮助下,还一再输,这可就是让人连仅存的勇气都打没了。
皇帝一看,这不行,于是下了狠心,送给王恺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这东西差不多算是皇帝的镇宫之宝了,平常都舍不得给人看。司马炎可真是不惜血本了。不信让老舅赢不了一次!
王恺得意洋洋,赶快招集了一次“珊瑚会”,跟《西游记》里那个妖怪的“袈裟会”一样,让几位哥们都开开眼。这次贵族沙龙可以说是“群富毕致”呀。大家一看,了不得呀。石崇好象也是看傻了眼,就说让哥们到跟前好好看看。谁知道这哥们蹭到跟前后,随手就举起手上拿的一个铁家伙把珊瑚树给砸碎了!这把王恺气得鼻子都歪了。王恺就喊上了:“石崇呀石崇,你妒忌就妒忌吧,比不过我,输给我服气就行了,干嘛要把这个打碎了?别以为你钱多,你钱再多,也赔不了这个御赐的宝贝!哥们我也有的是钱,不在乎那几个钱,你要给我赔,就给我赔原样的宝贝!”
石崇不慌不忙地说:“喊嘛呢,不就是个珊瑚树嘛,赔你!”于是命令手下的:“把咱家里的珊瑚树随便找几个不太好的拿来。”呵,等人家石崇的珊瑚树搬过来,嘿,有的三尺高,有的还四尺多高。不但比王恺的珊瑚树高一倍,而且枝条也都极其漂亮,光彩夺目。就这,石崇还在那儿训斥手下:“我说是找几个不太好的拿来,你们怎么把最差的都拿来了?”回过头又对王恺说:“哥们本来想用家里不太好但还算差不多的给你赔,但下人不知好歹,拿来的都是残次品,今天就只能拿这个赔给你了,对不起了,好在这些怎么着也比你原来的那个要好一些吧。”
你说,王恺败得惨不?你有代表着国家的君主做后台又如何?人家是富可敌国,不,应该说是“富过一国”呀。
不过,有句俗话是“财不外露”,石崇嚣张到这个样子,他也一样没有好果子吃。上天想让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石崇后来的灭族之祸,大概这时已经埋下了种子。
汰侈第三十之八、石王争豪
(原文)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
(译)石崇和王恺斗富,二人都极尽奢华地装饰自己的车马服装。晋武帝(司马炎)是王恺的外甥,他常常帮助王恺。有一次送给王恺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树,枝条扶疏,世间少有。王恺拿给石崇看,石崇看罢,举起手中的铁如意向珊瑚树砸去,随手就把珊瑚树给砸碎了。王恺非常惋惜,还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珍宝,所以声色俱厉地指责石崇。石崇说:“这不值得遗憾,我今天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把珊瑚树都拿了出来,有的三尺高,有的四尺高,枝条都极其漂亮,世上罕见,光彩夺目,这样的珊瑚树石崇有六七棵,和王恺那棵一样的就更多了,王恺顿时显得惘然若失。
德行第一之四十三、罗母焚裘
(原文)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死译)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素来厚待罗企生,要杀他之前,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我认罪,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失败逃亡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认罪来求得一时苟且活命。”罗企生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从前晋文王(就是司马昭)虽然杀了嵇康,但他的儿子嵇绍却成了晋国的忠臣。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赦免了他的弟弟。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羔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罗企生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当时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乱谈之评)这胡氏骨头也够硬,那么好那么贵重的一件羊羔皮袍子,硬是给烧了。也许有人说,儿子被人给杀了,就只是用这么一个小举动来表现一下,也不算什么。可是想想,现在媒体上时有报道的有些女大学生,家境相当不错,本来生计无忧,但就是为了和人比一比吃穿享受,居然卖淫来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为了一点脂粉钱,廉耻就顾不上了,与胡氏相比,不啻天地,那么就可以说,胡氏真是伟大。
而可怜的嵇康父子的这种事居然让人做了效仿的榜样!又为死硬的罗企生感到庆幸,虽然脑袋也够僵的,居然为殷仲堪那样的衰人卖命,但关键时候能想起这样一个故事,让自己免于被满门抄斩,也算没有呆到底。
言语第二之十五、赵至小瞳
(原文)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死译)稽中散(嵇康)对赵景真(赵至)说:“你的眼睛黑白分明,有大将白起的风采,遗憾的是器量狭窄啊。”赵景真说:“尺长的标杆可以测定太阳运行的精确度,寸长的竹管可以测定音乐的高低。何必要大呢,只看才智如何就可以了。”
(乱谈之评)这篇文字只是借嵇康的语言来说赵至聪明,本身没有多少意思。也是那时候的俗事,就是大家在一起只要没别的事,就互相吹捧。
言语第二之四十、近学明公
(原文)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乱谈之评)刘孝标等人有这样的注解:“隐,依亦声转也。仆射之隐数人,盖谓凭依数人而行耳。是南朝人士出入扶依人者,自成见惯。仆射亦犹是矣。”就是说周顗这家伙摆架子摆得够足的。陕西方言叫“扎势”,很有些招摇过市的味道。坐下来之后,还是不正眼看人,只顾自己。但王导一句话,就让这家伙清醒了:“你小子想学嵇康呀!”吓得周顗赶快回答,我那敢呀,我眼前就有要学习的榜样,我还赶不上您这个国家的大总理呢,怎么能效仿多年前的死人呢。
文学第四之九十八、高奇见贵
(原文)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死译)有人问顾恺之:“你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个好?”顾恺之回答:“不欣赏的人把它作为后出的作品,不予重视。有见识的人会也因为它的高深奇妙而看重它。”
(乱谈之评)现在说起顾恺之,那是往往作为中华画坛第一人提起的,在他之前,没有人能做为“画家”被后世纪念。不过在当时,老顾的文采也是冠绝一时,当时人说顾恺之有“三绝”,即才绝、画绝和痴绝。他的“才绝”是说他文章和诗也写的很好,他出口成章,诗赋绝佳。所以能把老顾的赋和嵇康的赋对比,前提就是嵇康的赋也写得特漂亮。可是为啥老顾又是“痴绝”?就是因为这哥们够狂,你看他说什么?我老顾的赋,如果你看的时候眼珠歪着,就认为我是学人家嵇康的,模仿的作品你当然不会评价太高;但如果你脑子没开偏门,就得承认,我老顾写得更奇特,应该后来居上!
品藻第九之三十一、简文论人
(原文)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死译)简文帝司马昱说:“何晏的机巧累及他的玄理,嵇康的俊逸伤害了他的自然之道。”
(乱谈之评)在司马家族的人看来,其他人的水平再高,只要是我们祖先杀掉的,那还得说他自己有缺陷,何晏是这样,嵇康也是这样。你看看,他们的优点往往因为太突出反倒成了致命的缺点。
品藻第九之六十七、谢安论人
(原文)郗嘉宾问谢太傅曰:“林公谈何如嵇公?”谢云:“嵇公勤著脚,裁可得去耳。”又问:“殷何如支?”谢曰:“正尔有超拔,支乃过殷;然亹亹论辩,恐殷欲制支。”
(死译)郗超问谢安:“支遁清谈比嵇康怎样?”谢说:“嵇康奋力奔跑,才能够脱身啊。”又问:“殷浩比支遁怎么样?”谢答:“只有在超凡脱俗这方面,支遁才超过殷浩;滔滔不绝地辩论,恐怕殷浩会胜过支遁。”
(乱谈之评)这则最有意思,谢安评论人比皇帝下结论还厉害。但看他评论这三个人,好象最推崇殷浩,其实一蟹不如一蟹。问题是你比什么?郗超问的是“清谈”的本事,而这种云山雾海的神侃,当然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呀,语言不是在发展吗?但要论起真性情、真本事,嘿嘿,随口乱侃的殷浩不是正事没干成一件吗?所以说他吹起来当然比支遁还牛,肯定能够反转地球。支遁也够牛的,几乎是这一代清淡风气的领袖人物了,所以吹不过殷浩还能吹不过嵇康?象嵇康这样,朋友们在一起也二十年没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的人,平常就只是喝酒,根本就不愿意因为多说话而生一些口角是非的人,怎么能吹得过支遁呢?但看人家嵇康有没有才学本事,看看人家留下的诗作就知道了。这两位呢?《支遁集》现存还算有那么两卷,名气当然与嵇康差老远了;殷浩呢,不说他因为北伐失败被认为是铁证如山的“空谈家”,单说作品吧,哪里有呀?要不是《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他的几个故事,谁知道有这么一号子人物?有人听了这名,怕是以为一个同名的歌手呢。
伤逝第十七之二、邈若山河
(原文)王浚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死译)王戎作尚书令时,一次穿着公服,乘着轻便马车经过黄公酒垆。他回头对车后面的客人说:“从前我和嵇康、阮籍一起在此畅饮。竹林同游,我也忝列其末。自从嵇康早逝,阮籍亡故以后,我就为世事羁绊,现在酒垆虽近在眼前,往事旧人却象是隔着万重山河了。”
(乱谈之评)王戎也是一个超级“鸡粪”(含义见《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编8》),你看他在怀念七贤的黄金时代时,就把嵇康排在前面。连把他介绍进这个小圈子的阮籍,也被王戎给放到嵇康的身后了,虽然我在《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编2》里还调侃说嵇康对王戎不待见呢。显然王戎对嵇康的评价比上边说的要高得多。
本文标题: 世说新语文学的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979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