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2-07-04 09:00: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摘要:《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是对一些有名的科学哲学观点的总结与批判。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中,查尔莫斯介绍了几种科学观,包括归纳...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摘要:《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是对一些有名的科学哲学观点的总结与批判。在《科学究竟是什么》中,查尔莫斯介绍了几种科学观,包括归纳主义、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论和库恩的规范论,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批判。作者介绍了主观研究法、约定研究法和客观研究法三种对科学的研究方法。他还介绍了描述科学理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在论和工具论,指出这两种观点的问题,并阐述了他比较赞同的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此外,他介绍了两种激进的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科学观和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无政府状态科学观。

一、归纳主义

1. 广泛持有的常识科学观

· 十七世纪,伽利略和牛顿引领了科学革命,从那时起,人们越来越把经验当作知识的源泉,基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越来越受到重视。

· 归纳主义的科学观基于归纳推理,作者认为这种科学观和类似的看法是错误的,会把人引入歧途。

2. 朴素归纳主义

· 照朴素归纳主义者看来,科学始于观察,关于世界的陈述被观察者使用感官证明,这样得来的陈述构成科学知识的基础。

· 单称陈述涉及特定的地点、时间和事件,所有观察者的陈述都是单称陈述,由观察者在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由感官得出。

· 全称陈述涉及所有地点和所有时间的特定种类的所有事件,这种陈述构成科学知识的定律和理论。

· 归纳主义者认为,如果形成概括基础的观察陈述的数目很大,观察在各种各样的条件下予以重复,且没有任何公认的观察陈述和推导出的普遍性定律发生冲突,那么从有限的观察陈述中概括出普遍定律是合理的。

· 归纳推理就是从有限的单称陈述推论到全称陈述,归纳原理可表述为:若大量的A在各种条件下被观察到,且被观察到的A都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的A都具有B性质。

3. 逻辑和演绎推理

· 演绎推理是指从普遍的定律和理论中推出作为解释和预见的推断,对演绎推理的研究构成逻辑学。

· 逻辑和演绎可以提供的是,若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但无法证实前提的真实性,如果前提为假,合乎逻辑的演绎可以得出不真实的陈述。

4. 归纳主义科学观中的预见和解释

· 对于归纳主义者来说,所有的科学解释和预见的构成部分为:定律和理论、初始条件与预见和解释。

5. 朴素归纳主义的吸引力

· 朴素归纳主义科学观的吸引力在于,关于科学的性质、解释力和预见力、客观性和比其他知识形式更优越的可靠性,它提供了使某些模糊观念形式化的论述。

· 归纳主义科学的客观性来源于观察和归纳推理的客观性,观察陈述的可靠性被延伸到从它们推出的定律和理论,这一点由归纳原理保证。

二、归纳问题

1. 归纳原理能被证明是正确的吗?

· 归纳主义者视归纳原理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他们可以诉诸逻辑或经验来证明归纳原理的正确性。

· 对于正确的逻辑论证,如果论证前提为真,那么结论必为真,而归纳论证不符合这一逻辑正确性,因为反例的不存在没有被证明。

· 利用经验对归纳原理进行的证明,从特定场合中归纳原理的正确性,推出归纳原理的普遍正确性,但这是循环论证,因为在这种证明中已经用到了归纳原理。

· 归纳原理的其他缺点包括在各种情况下进行大量观察这一条件的含混性和不确定性,观察次数需要进行详细规定,而区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情况则需要观察前的理论。

2. 向概率退却

· 形成归纳基础的观察数目愈大,这些观察在其中进行的条件愈是多种多样,所得概括是真的可能性就愈大。

· 表述为概率形式的归纳原理是:若大量的A在各种条件下被观察到,且被观察到的A都具有B性质,那么所有的A很可能具有B性质,这种归纳原理仍无法用经验证明。

· 根据任何标准的概率论,与世界相关的任何全称陈述概率为零,因为论据是有限数目的观察陈述,而结论是对于无限数目情况下的全称陈述。

· 归纳主义者将概率与科学定律和理论结合,可为此创立的人工语言和科学语言相距甚远,他们还尝试将概率与特定预见而非普遍理论相结合,但特定预见的正确性仍依赖于普遍理论,所以概率为零的危险并没有被排除。

3. 对归纳问题的可能回答

· 与归纳原理的证明相关的困难被称为归纳问题,对此一种可能的回答是怀疑论回答,即归纳不能诉诸逻辑或经验来证明,所以科学不能用理性证明。

· 第二种可能的回答尝试用某种逻辑和经验之外的理由来证明归纳原理,但将其视为显而易见的是不可接受的。

· 第三种可能的回答否认科学基于归纳,从而避免归纳问题,波普尔等证伪主义者试图这样做。

三、观察依赖于理论

· 朴素观察主义者有两个重要假定,一是科学始于观察,二是观察是推导知识的基础,这两个假定受到作者的批判。

1. 对观察的一般看法

· 对视觉的一般看法是,人的眼睛最重要的部分是晶体和视网膜,被观察物体发出的光被晶体折射,射向视网膜形成物体的映像,视觉神经从视网膜通到脑的中枢皮层,带来有关落在视网膜的光线的信息,人脑对信息的记录与观察者看到的物体一致。

· 此概述揭示了两点,一是观察者多少能直接接触客观世界某些性质,二是两个正常的观察者在同一地点观看同一物体,将看到同一东西。

2. 视觉经验不决定于视网膜上的映像

· 大量证据说明,两个正常的观察者在同一环境观看同一物体,可能得到不同的视觉经验,即使物体在二人视网膜上的映像相同。

· 观察者在观看物体时得到的视觉经验,部分依赖于他过去的经验、他的知识、他的期望和他的内心状态,使用显微镜或X光片进行观察是需要训练的。

· 就知觉而言,观察者直接接触的唯一东西就是经验,这些经验随着观察者的期望和知识变化,物理状态给予观察者独一无二的东西是视网膜上的映像,但观察者同此映像没有直接的知觉上的接触,但朴素经验主义者认为此映像和主观经验存在一一对应。

3. 理论是观察陈述的前提

· 按照归纳主义科学观,科学的定律和理论的基础是公共的观察陈述,而不是个别观察者的私人主观经验,观察陈述是公共实体,之前必须有某种预先理论。

· 观察陈述由某种理论的语言构成,它的精确性取决于它所利用的林伦框架的精确性,故理论先于观察,这与经验主义者的论点相反。

· 观察陈述和作为它们前提的理论一样会有错误,观察陈述的正确性确立得越牢固,需要的理论越广泛,而非像归纳主义者所说,观察陈述真实性可诉诸于更可靠的观察。

4. 理论指导观察和实验

· 进行观察和实验是为了检验或阐明某个理论,只有被认为相关的观察才应被记录,但构成科学知识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理论提供的观察和实验指导也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造成重要的因素被忽略。

5. 归纳主义并未被最后驳倒

· 现代归纳主义者将发现理论和证明理论的方式区分开来,承认科学不一定始于无偏见的观察,而可能始于某种创造性行为,这种行为不服从逻辑分析。

· 一旦得到新的理论,对理论的证明仍需使用大量的观察,并借助某种归纳推理,但归纳主义者的理论仍受到观察陈述的易谬性的困扰。

四、证伪主义

· 证伪主义者承认观察以理论为前提,理论被解释为人类为解决以前的理论遇到的问题,并对世界作出适当的解释而自由创造的、思辨的、尝试性的推测。

· 理论一经提出,便要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经不起检验的理论要被淘汰,最合适的理论才能生存下去。

1. 支持证伪主义者的逻辑论点

· 从真的观察陈述经过逻辑推理达到普遍理论是不可能的,但从观察陈述经过逻辑推理达到普遍理论的错误是可能的,举出一个反例,便可证伪一个全称陈述。

2. 可证伪性是理论的标准

· 证伪主义者将科学看作为准确描述世界某方面行为而提出的试验性假说,而且必须是可证伪的假说,也就是存在与假说相矛盾的逻辑上可能的观察陈述。

· 科学理论应该给到我们某些有关世界如何运动的信息,因而排除了在逻辑上可能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的运动方式。

· 波普尔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某些部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心理学是不可证伪的,所以是伪科学。

· 阿德勒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人的行为动机是某种自卑感,以一个人目睹小孩溺水为例,不管他是否跳水救人,行为动机都会被解释为对自卑的克服。

3. 可证伪性的程度、明晰性和精确性

· 对于证伪主义者,一个很好的理论是对世界世界提出广泛看法的理论,因此是高度可证伪的,更可证伪意味着断言得更多。

·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对于开普勒第三定律来说,是更好的理论,因为牛顿理论的潜在证伪论据更加丰富。

· 证伪主义者强调从错误中学习,轻率的思辨同样应收到鼓励,只要在被证伪时被摒弃,这不同于归纳主义者的谨慎。

· 理论陈述应该清晰准确,这是证伪主义者筛选理论的重要标准,十分模糊的理论陈述是很难通过实验被证伪的。

4. 证伪主义和进步

· 证伪主义者眼中的科学进步是,科学始于问题,可证伪的假说被提出以解答问题,并受到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生存下来的假说要受到更严格的检验,当一个经受广泛而严格的检验的理论被证伪时,新的问题出现并需求新的假说,此过程不断循环下去。

· 永远无法断言一个理论是真的,但是可以说现行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优越,它们经受住了将以往理论证伪的检验。

· “科学始于问题”不同于“科学始于观察”,因为带来问题的观察都是以某些理论为根据的,而不是纯粹的观察。

· 作者举物理学的进步为例,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牛顿的经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相对论的证伪仍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挑战。

五、精致的证伪主义

1. 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可证伪程度

· 精致的证伪主义科学观将关注点从单个理论的价值转向若干竞争理论的相对价值,关注的问题是新理论是否可以取代旧理论,它提供了科学的动态图景。

· 确定单个理论的可证伪程度十分困难,因为可证伪性的绝对度量难以确定,而比较若干理论的可证伪程度简单很多,可以根据哪个理论断言的内容更多。

2. 越来越增大的可证伪性和特设性修改

· 如果对原理论加上一条假定或对其某个假定作修改,且修改后的推断不可检验,这种修改就被称为特设性修改。

· 作者举了一个伽利略和他的亚里士多德派对手争论的例子,伽利略发现月球不是光滑的球体,对手也观察到这一点,但却声称月球上的凹坑和山岭被无法观测或检验的物质填充,以维护天体是完美球体的观点。

· 为克服某种困难进行的理论修改是非特设性的,这样修改后的理论可以带来新的检验,若修改后的理论变得更可证伪,科学便进步了。

· 作者举了天王星运动轨迹的例子,天王星的运动轨道大大偏离牛顿引力理论所预测的轨道,科学家推测天王星附近有一颗未被发现的行星,它和天王星之间的引力使天王星偏离预测轨道,人们根据此修改发现了海王星的存在。

3. 证伪主义科学观的确证

· 作者认为,对大胆推测的证伪和对谨慎推测的确证不应被看作科学的进步,科学进步的重大标志是对大胆推测的确证和对谨慎推测的证伪,这二者才能提供新信息。

4. 大胆、新颖和背景知识

· 大胆(用来形容假说)和新颖(用来形容预见)都是历史上相对的概念,某一时期的大胆或新颖的假设在后世并不被看作这样,麦克斯韦的电磁场动力学理论在刚提出时,被看作一种大胆的假说,因为它违反了当时公认的假定,由之衍生出的无线电波的预见是新颖的,而现在这些都是公认的。

· 科学史上某一阶段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理论总和叫作背景知识,一种假说根据当时背景知识看未必可能,便可以被认为是大胆的,未出现在背景知识中的预见则是新颖的。

· 背景知识由谨慎的推测构成,当某一大胆推测被确证时,据以判断此推测为大胆的背景知识的某一部分便被证伪。

5. 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确证观比较

· 科学的目的在于证明某些理论为伪并,并以更好的理论加以代替,一旦新理论成功地取代了它的对手,它自己就该来充当严峻检验的靶子了。

· 归纳主义者认为,确证某一理论的事例的意义,完全取决于得到确证的观察陈述和理论间的逻辑关系,而无关于证据的历史背景,这似乎会导致,无数重复的观察可以带来的科学的进步。

· 相反,证伪主义者认为,确证的意义与确证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联,对新颖预见的检验有高度价值,而对既有结论的证实没有意义。

六、证伪主义的局限性

1. 观察对理论的依赖性和证伪的易缪性

· 证伪主义者认为,确证和证伪的地位有重要的质的区别,理论可以被证伪,却不能被确证,摒弃理论是决定性的,而接受理论是尝试性的。

· 由于观察陈述依赖于理论且具有易谬性,证伪主义者必须假定可以获得完全可靠的观察陈述,当理论与观察相抵触,被摒弃的常常是观察而非理论。

2. 波普尔的不适当的辩护

· 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中,对观察和观察陈述提出了一种解释,此解释考虑到确实可靠的观察陈述不能通过感性知觉直接获得。

· 波普尔强调公共观察陈述和私人知觉经验之间的区别,用公共语言表述的观察陈述可被检验、修改或摒弃,而任何个人的知觉经验都不足以确立某一陈述的有效性。

· 波普尔认为,观察陈述的可接受性要用它们经受检验的能力来衡量,凡是经不起尔后检验的就该被摈弃,凡是经受住所有检验而幸存的则暂时被保留下来。

· 波普尔认为,观察陈述作为决定的结果被接受,因此是一些约定,任何学了相关技术的人都可以检验它,检验者必须阐明他自己的主张和如何检验他的主张。

· 由于观察陈述的易谬性和易修改性,理论的证伪不能是决定性的,因此证伪主义者的立场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3. 实际检验情况的复杂性

· 通常要检测的理论是一种全称陈述的复合体,还经常需要附加实验装置的说明之类的初始条件,若根据这些推导出的预见被证伪,无法判断错误来自理论或初始条件。

· 在实际的理论求证过程中,人们总是可以将预见的偏差归因于整个理论检验复合体的一部分,从而使理论本事免于被证伪。

4. 从历史的角度看证伪主义的不当

· 从历史的角度看,如果证伪主义方法论被严格遵守,那么一些成为最佳范例的科学理论便无法发展起来,因为它们会在萌芽期被摒弃。

· 作者举出了历史上被证伪但依然保存下来的理论,包括牛顿万有引力理论、波尔原子理论、麦克斯韦气体运动理论和哥白尼日心说。

5. 哥白尼革命

· 在中世纪欧洲,由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发展的地心说理论占占据主导地位,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对地心说发出挑战,当哥白尼理论被证明时,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已被牛顿世界观取代。

· 亚里士多德学说将宇宙分为月下区和月上区,月下区包括处于中心的地球,并延伸到月球轨道内侧,月上区从月球轨道伸展到恒星天层,即宇宙的边界,月上区一切天体由以太组成,以太有一种沿着正圆轨道环绕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倾向。

· 在托勒密天文学中,本轮的概念被引入,行星沿本轮转动,本轮圆心沿圆形轨道绕地球转动,行星轨道用在本轮上添加本轮的方法被修正,以符合观测结果。

· 组成月上区的以太不会腐败,而月下区由气、土、水、火四种元素组成,其特点是变化、生长和衰退,元素通过不同相对比例的混合,形成不同物质。

· 当时,人们利用石头从塔顶落下,掉在塔基上这一观测结果作为论据,否定哥白尼理论中地球转动的现象,其他反对论据包括地球表面的物体和观察恒星位置的视差。

· 哥白尼理论的魅力在于,它能以简单的方式对行星运动的许多特征作出解释,而托勒密理论却只能以一种矫揉造作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 伽利略对哥白尼系统做出了最大贡献,他改造观测资料,使其符合哥白尼理论,并开启了取代亚里士多德力学的新力学体系,他明确区分速度和加速度,声称自由落体的恒定加速度与重量无关,分析抛物运动,还提出了圆形惯性定律和相对运动的概念。

· 开普勒认为,行星轨道是椭圆形而非圆形,太阳处于椭圆两焦点之一,由此省去了复杂的本轮系统,随后提出开普勒第三定律。

· 牛顿利用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的研究成果,创造出包罗万象的牛顿物理学,他指出力造成加速度而非速度,用线性惯性定律代替圆形惯性定律,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 归纳主义者和证伪主义者都没有对哥白尼革命提供一个合适的科学观,力和惯性的概念的提出,不是由于观察或实验,也不是由于对推测的证伪和理论的更新,新理论在无视证伪的情况下而被保存下来,并在体系不断完善后才得到实验确证。

七、作为结构的理论:研究纲领

1. 应该把理论看作有结构的整体

· 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观都过于零碎,理论应被作为有结构的整体来描绘,历史论据表明科学发展呈现出一种整体结构,哲学论据则表明科学陈述包含在科学语言的框架中,故观察依赖于结构严谨的理论。

· 概念的含义依存于理论结构,概念还有其他两种获得意义的方式,一是由于定义获得意义,二是通过观察获得意义,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局限性。

· 伽利略在阐述他的理论时,做的大多是思想实验、类比和说明性比喻,而非精确详细的物理实验,因为精确的实验必须在精确的理论产生后才能进行,而科学概念通常是以一种模糊的观念出现,后来才发展为具有精确含义的。

· 科学若要获得有效的进步,理论在结构上就应包含关于自身发展的明确规则,这些理论应是可以提供研究纲领的开放结构。

2.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

· 拉卡托斯为了改进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提出了一个可从正反两面指导未来研究的科学研究纲领,纲领具有正面启发法和反面启发法。

· 一个纲领有一个硬核,以确定纲领特征,硬核表现为非常一般的、构成纲领发展基础的理论假说,比如,牛顿物理学的硬核是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硬核是,社会变化要由决定于经济基础的阶级斗争来解释。

· 研究纲领的硬核是不可证伪的,若研究纲领和观察资料冲突,问题要归结于理论结构的其他部分而非硬核,拉卡托斯称此其他部分为保护带,它包括硬核的补充辅助假说及初始条件所依据的假定和观察陈述。

· 一个纲领的反面启发法是指,在纲领发展过程中,其硬核不可被修改,拉卡托斯强调必须由科学家来决定接受其硬核,他对于硬核的立场和波普尔对于观察陈述的立场高度一致,但波普尔仅涉及单称陈述,而拉卡托斯扩展到全称陈述。

· 正面启发法是指一个纲领中向科学家指出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的部分,它指出如何补充硬核才能使它解释并预见实在现象,正面启发法比反面启发法更加含糊。

· 根据一个研究纲领开展的研究工作,早期总是对显而易见的观察证伪不予置理,在设置精确而恰当的保护带后,才能在随后的发展阶段中进行观察性检验,在此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确证而非证伪。

· 一个研究纲领的价值可从两方面评价,一是是否具有严谨性,二是能否导致新颖的发现,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无法满足第二点,而现代社会学无法满足第一点。

3. 研究纲领内的方法论

· 单个纲领内的工作包括扩大和修改保护带,任何非特设性的行动都被允许,而对保护带的增加和修改需可以独立检验。

· 复杂的理论综合体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被证伪,故证伪主义者将在寻找麻烦根源时遇到困难,而拉卡托斯的科学观由于硬核的不可侵犯和正面启发法,避免了此困难。

4. 研究纲领的比较

· 对立研究纲领的相对价值的确定,取决于它们进步或退化所达到的程度,此检验标准的困难是,无法确定经过多久一个研究纲领才会退化到无法导致新现象的发现。

· 电学中超距作用理论和电场理论的竞争、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过程说明,研究纲领并非像拉卡托斯所说是独立的,故无法断言一纲领优于另一纲领,且指望科学方法论为科学实践提供确定的规则是不现实的。

八、作为结构的理论:库恩的规范

1. 导言

· 另一种视科学理论为复杂结构的科学观是库恩的观点,库恩发现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观都禁不起历史证据的考证,故提出了一种强调科学进步的革命性质和科学的社会学特征的理论。

· 库恩关于科学进步的图景可以概括为此开放图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常规科学—新危机。

· 构成一种规范的是,某一特定科学团体所采纳的、一般性的理论假定和应用这些假定的定律和技术,在一种规范内工作,就是从事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

· 在发展规范时遇到困难,危机爆发,新出现的规范解决危机,原规范被放弃,这一系列不连续的变化构成一次科学革命。

2. 规范和常规科学

· 库恩认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由单一的一种规范支配,它协调并且指导在此规范内工作的常规科学家解决难题,存在一个维持常规科学传统的规范是科学的标准。

· 规范包含明确的定律和理论假定、应用基本定律的标准方法、相关仪器的制造和使用技术、形而上学原则和方法论规定。

· 库恩将常规科学看作按照某一规范的规则解决难题,包括理论性难题和实验性难题,无法解决的难题被视为反常而非规范的证伪。

· 由于在基本原理上不再存在分歧,成熟的常规科学与不成熟的前科学被区分开来,常规科学家由于不批评规范,才能集中精力去从事必要的秘传工作。

· 库恩认为无法明确规定的规范比明确的规则包含的东西更多,就像维特根斯坦提出无法为“游戏”这一概念下明确定义,但这不影响人们对此概念的使用。

· 当一种规范收到对立规范的威胁,在此规范中工作的科学家便有必要清楚列举此规范的形而上学和方法论原则,以捍卫此规范。

3. 危机和革命

· 仅仅是某一规范内存在未解决的难题,并不构成危机,只有当反常危及到规范的基本原理,且科学家无法消除这些反常,规范才遭遇危机。

· 当反常被视为构成严重问题,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越来越激进,而规范所规定的规则却越来越失去公信力。

· 每一种规范都会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同种类的东西构成的,而互相对立的规范会把不同种类的问题看成是合理或有意义的。

· 对于科学家从忠于一规范到另一对立规范的转变,库恩称之为格式塔转换,即宗教信仰转换,没有任何纯逻辑证据可证明一规范优于另一规范,一是因为科学家对理论的价值判断涉及多种因素,二是因为对立规范的支持者在使用标准和形而上学原则问题方面各行其是。

· 库恩将科学革命比作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在于以一种政治制度本身禁止的方式去改变这些政治制度,对立规范间的选择是互不相容的团体生活方式间的选择。

4. 科学的进步

· 从某种角度看,库恩的立场是一种相对主义立场,此立场认为不能从客观上说某种科学理论比另一种更好,相对主义者承认科学的变化,但不承认这种变化是进步,可是库恩坚持自己不是相对主义者,并承认科学的进步。

· 科学能否说通过革命取得进步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库恩认为,长远来看回答是肯定的,但他否认科学朝着某种目的(真理)前进。

5. 常规科学和革命的功能

· 库恩对科学的论述不是纯描述性的,库恩认为他论述是一种关于科学的理论,包含了对科学各部分的功能的解释。

· 由于没有先验原则说明任一规范是最好的,科学就应在内部含有足以突破一种规范进入另一种更好的规范的方法,这就是革命的功能。

· 库思用通过革命实现进步代替归纳主义科学观的积累进步,从库恩的角度看,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它忽略了规范对实验和观察的指导作用。

九、科学:没有主体的过程

1. 区别对科学的三种研究法

· 作者区分了三种对科学知识的研究法:主观研究法、约定研究法和客观研究法,并论证了客观研究法的优越性。

· 按照主观研究法,科学知识被视作个别科学家的一种特殊信仰,个人可以通过某些主观的方式对这种信仰的正确性进行证明。

· 波普尔论证了逻辑实证主义者和其他归纳主义者都是主观主义者,因为在他们看来科学的基础是观察陈述,二观察陈述的真实性由个别观察者的私人经验保证。

· 按照约定研究法,科学知识由科学团体认可的理论组成,科学团体的成员在扩准入团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教育和训练,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科学观。

· 按照客观研究法,科学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过程,它的性质和个别科学家或科学团体无关,某一历史阶段的科学理论发展状态与相关证据,构成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状况。

2. 库恩著作中混淆了三种观点

· 在库恩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三种科学观都有被提及,但作者认为库恩没有对它们进行明确区分,也没有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 科学知识的产生和评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这一情况破坏了主观主义和约定主义科学观的基础。

· 主观信心不足以使个别实验家或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成为科学知识,成果必须至少经受同行以及杂志审查者的检验,且经常要接受更广泛的检验。

· 对于约定论科学观,社会团体是第一性概念,科学理论和实践是第二性概念,而对于客观论科学观,二者先后次序相反。

· 由一组技术组成的科学实践有一种客观存在,个别科学家或科学团体的研究成果是否站得住,取决于科学家所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客观存在的科学实践。

4. 对客观方法的进一步支持

· 有利于客观主义立场的有力论点是,科学理论往往有理论的最早支持者想不到也不了解的结果,这些结果作为要由进一步科学实践来发现的新理论的特性而存在。

· 科学理论具有在个别科学家精神之外的客观结构,并具有也许或也许不被个别科学家或科学团体发现或提出且也许或也许不为他们完全理解的特性。

· 按照客观研究法的科学观,理论结构本身和其暗含的纲领,相对于个别科学家的心理学因素和科学团体的社会学因素,应被首先关注,它们是解释科学团体成员的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 库恩认为,分离出科学团体无需借助于规范,且规范的性质可以靠研究团体成员的行为来发现,库恩犯了归纳主义者的错误,因为他没有提供指导分析团体行为的理论。

十、真理、实在论和工具主义

1. 朴素实在论

· 从常识的意义上说科学的目的是真理,这没有问题,而若追究更精确的真理概念,就会遇到困难。

· 理论是概念的,概念作为科学实践的结果,易于变化,而实在世界的特性没有变化,不受理论变化的影响,所以理论和实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易描述。

· 实在论者主张,科学理论和实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关系,因此科学理论是对世界实际情况的描述。

· 实在论的朴素归纳主义者认为,通过正确的归纳程序达到的理论就会构成有关世界的真的知识,实在论的证伪主义者承认我们无法知道科学理论是否构成对世界的真实描述,但达到真实描述仍是科学的目的,这些立场都站不住脚。

2. 朴素工具主义

· 朴素工具主义与实在论相对立,它主张应用于可观察情况的概念与理论概念之间有明确区别,包含可观察实体世界的描述是为描述世界的实际情况,而包含理论概念的描述被视为便于计算的有用虚构。

· 朴素工具主义者不关系除可观察事物是否有别的事物存在,科学并未提供可靠方法跨越可观察物和不可观察物之间的鸿沟。

· 朴素工具主义者和朴素归纳主义者有同样的问题,由于观察陈述依赖于理论且易谬,他们的立场遭到破坏,理论可以导致新颖预见的发现。

· 实在论者比工具主义者更为冒险和大胆导致更大的可检验性,因而至少潜在地更富成效,所以作者认为实在论的态度比朴素工具主义的态度更为可取。

3. 实在论和真理的符合理论:语义学问题

· 当人们谈论形式语言的句子的真假,经常会遇到悖论,塔尔斯基试图避免这种悖论,并提供了一种对真理的解释。

· 关键步骤是,必须严格区分正被谈论的语言(对象语言)和用以谈论对象语言的语言(元语言),任何一个句子不能同时在对象语言和元语言中,不能既指其他句子有被其他句子所指,因而避免悖论发生。

· “主张真理是科学的目的是否有意义”一类的问题是语义学问题,“真理是否是科学的目的”一类的问题是认识论问题。

· 波普尔认为,可以用塔尔斯基的理论来解决语义学问题,而作者认为,塔尔斯基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纯粹形式语言而非有意义的科学语言。

· 形式语言中的谓语“真的”和“假的”只是形式语言中句子所具有的性质,而说科学语言中句子是真的,是对句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一种陈述,波普尔在这里提出“真理与事实符合”的概念。

· 如果假定与事实符合的真理能被应用于观察陈述,就可以说,若并仅若由理论推导出的所有观察陈述都是真的(与事实符合),则理论是真的(与事实符合)。

· 根据波普尔的理论,说一理论并另一理论更接近真理是有意义的,更接近真理这一概念被定义为,一理论的真实性内容(真的结果)超过另一理论,或一理论的虚假性内容(假的结果)少于另一理论。

· 波普尔通过逼真性这一概念阐释接近真理这一概念,某一理论的逼真性是它的真实性内容减去虚假性内容的量度。

· 作者认为,由于理论是不断发展和被修改的,所以在某一发展阶段,理论的真实性内容、虚假性内容和逼真性就不再是简单的事实。

4. 实在论和真理的符合理论:认识论问题

· 作者想讨论的认识论问题是,什么时候能够知道真理A比真理B更接近真理,有些人会说,若有证据表明A可以解释B能解释的所有公认观察陈述,还可以解释某些B无法解释的公认观察陈述,那么A就比B更接近真理。

· 作者认为这种书说法有严重的认识论问题,观察陈述是易谬的,特定证据是有限的,而构成某一理论的观察陈述是无限的,故理论A比理论B更接近真理这一判断基于的证据是易谬的。

· 波普尔对此的改进方法是,支持新颖理论的预见和借助新颖理论而被发现的观察陈述,相对于众所周知的观察陈述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他认为有利于某一理论的证据的重要意义必须根据整个理论状况来作出评价,他称这种证据为理论的确认度。

· 确认度随时间变化,而逼真性没有时间性,若认为逼真性会随着确认度的变化而变化,逼真性便失去了重要意义。

十一、 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

· 激进工具主义者或多元是实在论者,同波普尔拍实在论者一样,认为观察语言和理论预言之间的界限是一种虚构,但波普尔派实在论者把观察一侧的实在论解释推广到理论一侧,而激进工具主义者把理论一侧的工具主义解释推广到观察一侧。

· 科学理论和外部世界都是实在的,但不是等同的,它们通过实在的科学实践发生联系,这里作者不想像波普尔和柏拉图一样提出一个理论所属的理念世界。

· 科学理论与实在世界的区别是明确的,而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区别是不明确的,科学实践除了实验,还包括对理论的阐释、比较和批判,二者是共同演变的。

· 激进工具主义者否认理论和现实世界存在直接联系,他们对于常识性概念也抱有同样的看法,若常识理论和实践发生变化,世界上的常识概念也发生变化。

· 激进工具主义避免了朴素工具主义的归纳主义倾向,并强调科学理论是人造的决非从经验推导出的概念体系,他们承认一切科学陈述都依赖于理论。

· 激进工具主义者又称多元实在论者,他们反对精致实在论者的主观主义倾向,通过科学实践对理论和实在世界的连接,保持一种客观的科学观。

· 多元实在论者把科学看作一种社会活动,而精致实在论者认为科学是一个具有正确态度的个别科学家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主的社会实践。

· 某一特定科学实践是否作为一种自主的实践存在,这和社会条件有关,所以是相对的,可一旦它作为一种自主的实践存在,发挥的作用是绝对的,这决定于实践、理论和现实世界的性质。

· 激进工具主义或多元实在论使科学的简单性和严谨性获得重要意义,它明确区分理论和实在世界,并把简单和严谨归于理论而非实在世界的特性,简单严谨的理论更有利于精确的、富有成果的科学实践和明确的研究纲领。

十二、 唯物主义和认识论的无政府状态

1. 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想要把对科学的客观研究法应用于整个社会,主张历史(社会变化)同科学一样,也是一个没有主体的过程,社会结构的改变取决于社会各部分的结和功能,而非个别人或集团的明确目的。

·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现代社会的环境污染归结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功能,而非资本家或公司的贪婪,所以应对此问题应采用立法和罚款,而非改变资本家态度。

· 马克思曾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 阿尔都塞将实践定义为任何把特定原材料改造为特定产品的特定过程,这种改造通过特定的人类劳动使用特定的手段实现。

· 实践包括技术实践、政治实践、思想实践和科学实践,其中科学实践相对自主,不依赖于其他实践而发挥作用,但它的存在取决于它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实践的关系。

2. 唯物主义的彻底客观性

·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不是全心全意维护科学观的客观性的,他们把个别科学家看得很重要,波普尔仿佛认为适宜的科学方法是个别科学家的问题,

· 波普尔把通过理性自我批判寻找真理的科学方法称作批判理性主义,他认为对理论的批判和实验检验是一种个人实践。

· 波普尔认为对基本陈述的检验取决于个人决定,而拉卡托斯更是把个人决定的作用扩大到研究纲领的硬核。

· 坚持客观的唯物主义者认为科学理论或研究纲领的盛衰是科学实践的结果,并不由个别科学家决定,科学实践的存在是一个研究纲领适者生存的问题。

· 波普尔认为主观思想世界是物理世界和客观理论世界连接的桥梁,这种主张使他不得不提出与始终如一的客观理论不相称的真理论。

· 对于唯物主义者,理念世界是唯心主义的,理论并非自主地存在于理论世界,而是客观实在的科学实践的一部分,而且理论和世界的联系是科学实践而非个人精神。

3. 科学史理论

· 拉卡托斯特别关注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关系,他假定有一个单一的、无时间性的、正确的科学方法,而科学哲学的任务是发现这种正确的科学方法是什么,这需要通过科学史进行研究,而不考虑科学理论的社会条件和科学家的心理因素。

· 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者看来,拉卡托斯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假定存在一种没有时间性的科学方法,二是假定存在一种可用来检验科学理论的历史。

· 阿尔都塞提供了另一个理论框架,一门科学的历史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科学作为自主学科的一般历史及停止发挥作用的原因,二是对实践发展和其产生知识的内在分析。

4. 再论归纳问题

· 拉卡托斯承认,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某种归纳原理,他把每条原理视为一种愿意接受批评且可被代替的推测,这就是拉卡托斯的类归纳原理。

· 任何宣称某一特定的科学方法论是我们对真理的最佳近似的方法论,都必然要被认为是拉卡托斯所说的类归纳原理。

· 唯物主义者认为归纳问题由一个错误问题引起,一门科学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它在社会中的作用,科学应被作为实践来理解,科学实践被淘汰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

5. 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无政府状态

· 费耶阿本德想提出一种科学观,使之能理解和评价科学,将科学和其他事物作比较,甚至摒弃科学,他认为个人自由和享乐是最重要的。

· 费耶阿本德不认为科学应被赋予崇高的地位,而应被视作一种意识形态或宗教,利用制度化压迫维持对社会的控制。

· 费耶阿本德将科学家的意见一致和对科学的尊敬归因于科学的制度化,而非某种客观可靠的科学方法,他主张将科学和国家分离来反对这种制度化。

· 费耶阿本德否认存在一种客观的科学方法,科学的重大进展常常打破某一科学方法所包含的规则,科学发展的唯一原则是“怎么都行”。

· “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导致理论的扩散,人们把不同的理论作比较,而非仅仅把单个理论和观察结果作比较,这常常带来科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

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

拉卡托斯,《证伪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本文标题: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835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性的弱点2500字读后感(《人性的弱点》读后感怎么写)简爱十至十二章读后感(简爱第12章读后感2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