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伦读后感(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发布时间: 2022-06-25 07:57: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开头怎么写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怎么写《巴比伦塔》好在是好在什么地方呢?《圣经》里说上帝通过让不同人说不同的语言来阻止人类修建高塔...

少年巴比伦读后感(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怎么写
《巴比伦塔》好在是好在什么地方呢?《圣经》里说上帝通过让不同人说不同的语言来阻止人类修建高塔;特德·姜改写了《圣经》,他让建筑工人领悟到塔顶其实和塔底是连在一起的这一事实,从而让人类对上帝产生畏惧,既然上帝能对空间进行大规模的操控,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上帝不能做的呢?由此得到:剧作家可以改写真实世界里的文本,比如《圣经》,比如希特比如《诗经》。
不晓得作者路内和主人公路小路的确切关系。小说写得很像自传,很多细节都全无虚构的痕迹。那条路已经轧过了他的身体,疼痛早已消失,他才能够轻松得像讲别人的故事。也是我们每个人的。

求百年孤独读后感

不要是网上拉的,要800字。真的非常感谢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使他成为拉丁美洲的骄傲。也让他获得了世界级的声望。《霍乱时期的爱情》使他得到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他沉着冷静地讲着一些令人毛骨悚然或者幽默荒谬的故事的时候,他的背后也有一个人,一个如他笔下所写的那个魔幻现实主义世界中,坚定地站稳现实主义大地的乌苏拉,她永远不会像她疯狂的丈夫奥雷良诺•布恩地亚那样想:“咱们很快就会有足够的金子,用来铺家里的地都有余啦。”——对乌苏拉来说,地就是土地,不是金子铺成的。正是这个朴素的理念支撑着魔幻现实主义世界的天空。马尔克斯的妻子也是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是她,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之笔注入了墨。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梅塞德斯,我永远也写不成这本书。
  梅塞德斯是马尔克斯的妻子。
  那可能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马尔克斯带着一家人准备去旅行,就在旅行的路上,他突然恍然大悟,他应该像他的外祖母讲故事那样写一本书,写一部拉丁美洲百年孤独的历史,跟着他这个想法而来的就是《百年孤独》著名的开头: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然后,他们放弃旅行,一家人的车停在马尔克斯写字台上。
  马尔克斯为了写《百年孤独》,把几个月前买的一辆小车抵押了出去,把钱如数交给了妻子梅塞德斯,心里想着还够六个多月的——他认为他六个月时间能写完这本书。结果,马尔克斯用了一年半时间才写完这本书。钱用完了,梅塞德斯一声没吭。马尔克斯不知道妻子是怎么让肉店老板赊给她肉、面包师赊给她面包、房东答应她晚交九个月房租的——梅塞德斯瞒着丈夫把所有事情都承担下来了,每隔一段时间还给丈夫送来500张稿纸。——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500张稿纸。
  梅塞德斯当然没有亲笔写《百年孤独》,但她和丈夫一起经历了写作的过程,马尔克斯写完让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死掉的那章,浑身哆哆嗦嗦地走上三楼,梅塞德斯正在那儿。她一看作家的脸色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上校死了”她说。
  马尔克斯一头倒在床上,整整哭了两个钟头。
  也是她亲自到邮局去把这篇她没看过的《百年孤独》手稿寄出去的——她拒绝看手稿,我怀疑她多少也有些胆怯。她边走边想:要是到头来这部小说被认为很糟糕可怎么办?那时候,她脑子的库房里是否堆满了欠下的面包肉和稿纸?
  正如人们评价《百年孤独》中那些拉丁美洲的妇女们一样:妇女们不仅保证了这个家庭的不断香火,还保证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连贯性。面对《百年孤独》,梅塞德斯也应该得到这句话 孤独的血液——《百年孤独》读后感
  无怪乎马尔克斯花了那么长时间去写出这本书,它的确与我之前所看过的很多小说都不一样。情节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达空间的压缩,因为篇幅摆在那里。
  整本书数十万字中的大部分是马不停蹄的快节奏情节发展,而作者的表达并没有刻意地塞进字里行间,而是靠着整个情节的情绪基调的不变来达成。小说中情节的发展一日千里,而整本书的情绪却如一只巨大的木桩钉进了大地一般纹丝不动。作者正是用这种手法来凸现出这种一成不变的情绪,那就是深深的孤独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觉到布恩蒂亚家族百年间数代人的性格核心几乎并没有什么改变。这个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抵挡得了过去,却无法与未来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尔卡蒂奥的死。他被不知从何而来的子弹击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过了整个马孔多,避开了所有人的眼睛,绕过容易被弄脏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厨房忙碌的乌尔苏拉面前——乌尔苏拉才是这个家族数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尔卡蒂奥是第一个死去的布恩蒂亚,流出来的是孤独之血。火药的硝烟气味久久不散,萦绕在他的房子里,萦绕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后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

求《百年孤独》的读后感

求《百年孤独》读后感 原创 不必太深奥 非常感谢啊
《百年孤独》是第82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传奇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兴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奇妙瑰丽的想象世界。百年孤独的故事时间跨越百年,借马孔多小镇映照出拉丁美洲百年来的历史变迁,生存于马孔多的布恩迪亚家族无一例外地展现着孤独的生命姿态,这种孤独感似乎是拉美被排斥于世界文明之外的愤懑(这一点和中国很像)。
初读百孤,对我而言是具有多重挑战的,书中表现的是我完全不熟悉的拉美文化和历史,书中的人物关系复杂,家中的名字代代传承,第一遍看的混混沌沌。并且传统的阅读方法和读书理念在这里也受到了挑战,之前在语文课堂上总结中心思想式的阅读方法在这里是不受用的,阅读百孤,要靠细心和想象力。马尔克斯的文字阅读起来画面感很强,一行字都好像是可见的画面,阅读的过程如观看一部长长的史诗般的电影,里面包含了千姿百态的孤独,里面的每一帧,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重要。
一、故事繁乱,结构清晰
《百年孤独》这本书的结构很工整,全书共20章,360页,书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从创建到灭亡的家族史,书中第180页正好是第11章的开头,全书的中间点,描写的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四代,而11章的开头与第10章的结尾相重叠,讲的都是费尔南达的到来,这也正是这个传奇家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第10、11章与第1、2章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比如相似的开头和结尾,乌尔苏拉的贞洁裤和费尔南达的白睡衣。第7章与第17章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联,比如相似的对白、第一代的两位人物的去世。此外,第四代与第二代之间也有对称性,都是两男一女。
百孤是典型的三线叙述,三条故事线分别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奥雷利亚诺和乌尔苏拉,尽管故事繁杂,但马尔克斯早在开篇就奠定了人物的性格,为揭示其最终的宿命做了铺垫。书中第一章对于老梅的来访三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奥雷里亚诺对老梅的讲述听的入迷,难以忘怀;阿尔卡蒂奥将这奇妙的形象作为记忆传给后人;乌尔苏拉则对这次来访印象恶劣。在这一章的最后,老何塞带着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去看冰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就能看出他们截然相反的性格:“小何塞·阿尔卡蒂奥不肯摸,奥雷里亚诺却上前一步,把手放上去又立刻缩了回来。‘它在烧。’他吓得叫了起来。”长大后,何塞·阿尔卡蒂奥继承了父亲的健壮魁伟,甚至鲁莽狂野,但他在第一次摸黑去找庇拉尔·特尔内拉时却怕得像个孩子,奥雷里亚诺天生孤独、冷漠,在娘胎里就会哭泣,摸冰的感受都与常人不同,但面对幼小的蕾梅黛丝,他却热切的祈祷能娶她,并且表示愿意等她长大。虽然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宿命却最终都回归两个字——孤独。
二、百孤中的独特观念
①万物皆有灵
在第一页,魔幻磁铁作为第一个意象出现在书中,吉卜赛人宣告“万物皆有灵,只需唤起它们的灵性”,这句话在书的开端出现,为全书奠定了一种魔幻的基调,也赋予了马孔多这片土地以魔幻色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没有从这种魔幻中抽离,他把魔幻当成了现实,激起他无穷的想像。他带领众人,进行从无到有的建设工作,由此开始了“创世纪”,这是马孔多文明的开端。马孔多土地上的一砖一瓦都是被建造起来的,一切生物都是被重新命名的,所以这一切都被赋予了“灵”,布恩迪亚家族也是有“灵”的,比如奥雷里亚诺上校的“灵”是能够预知未来,阿玛兰妲的“灵”是“行走的摇篮”。
②轮回
百孤中的第一句话:“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的那个遥远下午。”这句话里包含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仿佛给故事的时间画上了一个圆圈,逃不出循环与轮回,孤独终将成为每个人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中的人,名字相同,性格、体态、命运都相似,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的名字都在重复何塞·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家族中的女性都叫乌尔苏拉、蕾梅黛丝和阿玛兰妲。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身材强壮,个性鲁莽狂野,叫奥雷里亚诺的身材瘦削,性格理性、冷静、追求真理,乌尔苏拉坚毅果敢,蕾梅黛丝美丽不可玷污。七代人中共有5个阿尔卡蒂奥、21个奥雷里亚诺、3个蕾梅黛丝和2个阿玛兰妲。这种可怕的轮回仿佛深深镌刻在每个人的灵魂之上,整个家族的人物的结局只有两种:一、暴毙;二、在漫长的孤独中等待死亡。孤独还衍生出各种不伦的恋情:恋童癖、兄妹恋、姑侄恋……家族第一代的结合即是乱伦,因此乌尔苏拉整日担心会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最终由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和奥雷利亚诺的乱伦,第七代终于生出了长猪尾巴的孩子,最后被蚂蚁吃掉,整个家族也就此终结,这可以算是一种轮回。
③整体性
百孤的写作采用上帝视角,在书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联系,每一个人物的出生及宿命其实都是早早地埋下了伏笔的,单从一个人,一个角度或一段时间看的话,无法看清事情的真正本质,需要联系每一个细节。比如要理解皮埃特罗·克雷斯皮自杀时的痛苦绝望,光从从一件事上是无法看出来的,需要联系他的一生,他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物的故事打散,分布在了不同的章节中,需要读者联系书中的细节、意象(比如皮埃特罗的“手”、奥雷里亚诺第二的手风琴和巴比伦身边的黄蝴蝶)去串起人物的一生。联系整个家族人物的故事,读者才能明白为什么布恩迪亚家族一直以来被孤独所笼罩,家族所有人都难逃孤独的宿命?为什么这片原始而肥沃的土地始终没有滋养出打破孤独的、打破循环和打破宿命的爱?到底是什么样的爱才能打破宿命,将注定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拯救?
三、百种孤独
百孤中的几代人物,有的坚毅果敢,有的求知欲旺盛,有的美丽纯洁,有的吃苦耐劳,可这些人,无一例外地没有逃出孤独的宿命。
“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第一个人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马孔多的建造者,是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开端。他在马孔多是族长式的人物,他规划街道、排定房屋位置、指导人们播种。当吉卜赛人带着令人震惊的发明来到马孔多时,他开始了自己对科学的执着追求,但他的种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他的科学幻梦破灭,不被人理解,其孤独正源于此。他把自己封闭起来,说着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家人以为他发疯,把他捆在树上,直到他在孤独中死去。他去世的那天,下了一整夜的小黄花雨。
乌尔苏拉是整个家族孤独的见证者,也是家族兴衰的见证者,这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坚毅勇敢、辛勤劳作,是整个家族的支柱。在老何塞开创马孔多时,乌尔苏拉援助;老何塞蛮干乱闯时,乌尔苏拉阻止;老何塞停滞不前时,乌尔苏拉坚韧;老何塞死去时,乌尔苏拉支撑起整个家族。她找到了丈夫在远征中没有找到的通向伟大发明之路。她知道阿玛兰妲才是这世上最温柔的女子,她看出奥雷里亚诺上校其实天生没有爱人的能力,她也知道整个家族中唯有丽贝卡才拥有热情与勇气。在全书的中间点,乌尔苏拉对前三代人的不幸做了总结:战争、斗鸡、生活淫荡的女人和胡思乱想的事业。她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切,所以后来才有费尔南达这个“慈悲的修女”掌管家族,为马孔多带来了教育、仪式、禁欲、苦修和戒律……一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过后,布恩迪亚家族风光不再。
“您还能指望什么?”他喃喃道,“时间过得很快。”
“话是没错”乌尔苏拉说,“可也没那么快。”
这句话的重复让乌尔苏拉顿悟:时间在循环、孤独的宿命在循环。于是,在她看清了整个家族的宿命之后,看清一切都是徒劳后,她死在圣星期四一早。
奥雷里亚诺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是小说前十章的核心人物,他的孤独,始于在母亲肚子里,那时他就开始哭泣。少年时,老何塞带他去看冰,他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一面:“它在烧”。长大后,奥雷里亚诺毅然加入自由党开始征战,“奥雷利亚诺上校一生中发动过三十二次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他逃过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甚至有一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钱子碱足够毒死一匹马,但他仍大难不死。”多年以后,当战争失败,理想破灭,他的内心已没有任何情感的火花,冷若冰霜,他在烈日下也要披上厚厚的毛毯,直到死前也没有脱下。战争结束后,上校回到家中,在炼金实验室中闭门独居,在周而复始地制作小金鱼中度过了余生。
丽贝卡身上没有布恩迪亚家族的血脉,她本来离幸福已经很近了,但她和钢琴师的婚约因为各种原因被打断,于她而言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她一旦痛苦,就会吃土……后来,为了满足情欲,她勇敢地与何塞·阿尔卡蒂奥结合,在第七章何塞死后一人吃土孤独终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丽贝卡的孤独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她至少勇敢地与宿命抗争。
梅梅是家族的第五代,她与巴比伦的爱情本来是他们摆脱宿命很好的契机,但是却被费尔南达扼杀了。她从小生活在母亲高压、严酷管教之下,性格看似现代派,实则逆来顺受,心中充满怨恨。她的爱情受阻之后,费尔南达的一句“我们走,雷纳塔。”就道出了她生命中所有的苦难和不幸。
小说的最后,马尔克斯给了《百年孤独》一个毁灭性的结局,“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记载的一切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百孤当中写尽了世事变迁,写尽了百种孤独,但是唯有一样东西没有,这样东西也是打破循环,摆脱宿命,解开孤独的良方,那就是——爱,灵魂之爱。
后记:
孤独是什么?
在开始阅读《百年孤独》之后,我做了一个电台,用声音记录这些文字,渐渐地有了一些粉丝,偶尔也会有人在节目下面评论或者抒发一些自己的感概,我大概摘录了几句:“我很孤独,我想谈恋爱,可是我没有喜欢的人,就是发呆的时候都不知道想谁。”“孤独大概就是一个人坐在教室的最后面,看着前面的兄弟玩得很嗨自己却是在后面一个人听歌。”“除了孤独和酒,你什么都没有。”“漆黑的夜,泛黄的路灯,孤独的身影,吵闹的麦当劳。”我不知道这些人曾经经历过什么,只是觉得他们还算不上孤独,孤独不是遭到冷落,这顶多是孤单罢了。那么真正的孤独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像百孤中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疯狂受阻,科学幻梦破灭,无人理解;像奥雷里亚诺上校循环制作小金鱼;像阿玛兰妲反复编织自己的寿衣直到死神降临……
也许现代人的生活和百孤中有些相似:布恩迪亚家族陷入了无尽的时间循环,他们每天都是在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无法靠近彼此,除了血缘的联系,他们在思想和感情上没有一点共通。百孤中的人受孤独之苦,现代人为手机所累,每天重复着发微信、刷微博的生活,人情淡漠,总是喜欢向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得太浮躁,大家都说自己孤独,我想那不过是空虚,算不上最深的孤独。事实上,真实的生活大都波澜不惊,每天重复着吃饭、睡觉、玩手机,要克服孤独感应当先充实自己,努力成长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了。
廖一梅在《柔软》里写到:“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两个人面对面地坐在一起,情绪却并不在一个频道,彼此不能真正了解对方,那大抵是孤独真正的模样。
说到真正的孤独,我想到了自己与一位曾患抑郁症网友的谈话,她说:“我杀死了那个时候的自己。我抑郁得严重的时候,上一秒还在跟朋友说说笑笑,下一秒就必须死,对,必须死。不死难受,无法忍受的难受,好似重度吸毒者必须吸毒,我必须死。可我不想死。有一次我难受得太厉害,我必须死,于是,我想像自己手中握着一把剑,用力的刺向自己,我竟然感觉好了一点。我用想象力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看到这段话,我内心是震颤的,觉得有些心疼,她的痛苦无人能理解,这也应当是最深的孤独。她只能勇敢地用想像中的剑刺向自己,我想象那一瞬间,也许是一束阳光穿透身体,瞬间驱散阴霾,暖暖的阳光照在身上,繁杂的心绪开始变得平和、恬淡。也许在那一瞬间她看透了孤独的本质,看透了生死,变得超然。
人类的孤独感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它陪伴我们从生到死,当生命消逝,孤独却永恒。大家被孤独的怪圈包裹,有的人沉浸其中难以解脱;有的人却有勇气走出来,反观孤独本身。我想这也是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能克服自己的内心障碍。
真正的孤独应当是一种内在的完满感,正因内心有独立的世界,与外界的交流无法产生共鸣时就会觉得孤独。人越是觉得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人支持,就越要尊重自己,越要努力向上。以前朋友跟我说:“你不够优秀是因为你不够孤独。”此刻,我好像突然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人虽然不能忍受孤独,但却可以享受孤独。希望每个人都能正视自己的孤独。
本文标题: 少年巴比伦读后感(巴比伦有多远读后感开头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798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红星照耀中国选段读后感600字(红星照耀中国1-4篇读后感600字)魔法保姆麦克菲读后感英文(魔法保姆麦克菲1英语读后感100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