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特别想看点有深度的东西,于是把《三体》给找了出来。看着看着发觉有些章节太有深度和技术高度,不能尽懂。第一次读《三体》是五...
有段时间特别想看点有深度的东西,于是把《三体》给找了出来。看着看着发觉有些章节太有深度和技术高度,不能尽懂。
第一次读《三体》是五年前,只记得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叹为观止。
五年后,回想起来,只记得文革、叶文洁和降维打击了。不禁疑惑自己的记性是不是被狗吃了。
很奇妙地又重新翻开了这个漫长的故事(也许是某天在电车上看到了日文版的宣传广告而得到的启发)。纷至沓来的细节有的与记忆重合有的却像未开封一样,引人入胜。与第一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跟着三部主角们经历现实和想象的融合,亦真亦幻,不知哪里是真哪里是幻。
作者刘慈欣真的很会讲故事,人性剖析得尤为透彻。其知识面之丰富之专业不得不叫人五体投地。
真善美贪嗔痴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却又不能以片面去评断某个人物代表某种品质,因为每个人物都是千层百面,根本无法用一个词语概括。
就如乱世出枭雄,总会有一些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但看完全书又会觉得,无论谁处于那个位置,结果未必就不同,只是过程相异罢了。所谓殊途同归。
那些决定命运的清晨,亦或决定命运的黄昏,将个人乃至人类甚至宇宙的历史都改写了。但又怎么知道它就不会如此呢?毕竟这是千万可能性中之一。难道真的是某个人、某几个人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吗?
并不是。有一种意识叫做集体意识,它是集体之集大成者。每一个人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就像一个细胞包含着完整的基因密码一样。部分即整体。
生与死,永远是值得思考的主题。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永远的问题。
三部作品看下来,仿佛与书中人物一起跋涉了几个世纪,又阴差阳错地跨越上亿年。无论人类与人类也好,人类与三体也好,低熵体与低熵体之间也好,总是处于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自相残杀、星际战争乃至后来的维度打击,不得不叹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啊!
大家都是混一个宇宙的,就不能和谐一点吗!
文中对大场面的刻画展示了宏观宇宙的博大,对小细节的把握又展现了平常人类的渺小。样样都被作者拿捏自如。
唯一想吐槽的地方,是第二部中对从罗辑幻想里走出来的梦中情人的描写,完美的天真无邪的少女——我对这种直男的意淫倍感不适(仅代表个人观点)。
任何阶段都自有精彩之处,当累积了一定的厚度和层次,就不完美了么?
当我掩卷三部曲之后再来回忆,发现,我的记忆好似真的经过了成千上亿年的腐蚀,对于地球往事已模糊不清。仅仅记得那只是一个漫长的铺垫。铺陈冗长却不沉闷,环环相扣。
那些动人心弦的桥段就不再赘述,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一百种唏嘘。
或许我更喜欢的是地球之外的故事,以广袤的宇宙为背景,虽然深不可测,却又充满了残忍的浪漫。
以宇宙为尺度的毁灭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星球的毁灭仅在咫尺之间。可又怎知那死亡不是重生?毁灭即创造,这也许就是宇宙的美学。
而生命,确实是一个奇迹。说它是偶然中的必然也对,必然中的偶然也好。它脆弱又美好、坚韧又残酷。
为了活着,在不同的维度里,只为了活着,继而传承。宇宙的生灭周而复始,也可能真的不只存有一个宇宙。空间可以翘曲,而时间,并不存在。
只因参照系的不同,才有了对时间的感知。
大宇宙的奥秘和深邃,繁星的升起与陨落,包括四维碎片,极致文明,越是稀奇莫测的事物越让我充满好奇和探索欲。之前还看到关于“地球监狱说”的推测,深感有趣。
伟大的作者,他的基于现实和学识的想象,或许正好揭示了某种未知的规律也说不定。就像许多电影里的情节到后来都成了真。
如果将来《三体》被拍成电影,我希望太阳系二维化的时候用Thomas Bergersen创作的Ei Dorado做背景音乐。在激昂中悲壮地殒灭。
小说里的人物觉得降维后的太阳系像极了梵高画中的星空。不过后来,那儿只剩一片漆黑。
看完整个的宇宙幻灭,感觉对生命更添敬畏,更想珍惜这沧海一粟的浮生。
有人活得跌宕起伏,有人过得平淡乏味。在无限的宇宙广度下,众生不过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
无论如何,能够处变不惊、宠辱不惊地生活,大约就不枉此生了。
你我恰巧诞生在这地球上,恰巧诞生在这个时代。
一期一会,一会一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