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胜利的小丑——《阿Q正传》读后感“也许我并没有赢,但是我永远不会输”,我们经常会这样自己鼓励自己。但论及自我鼓励,我们会毫不...
追求胜利的小丑
——《阿Q正传》读后感
“也许我并没有赢,但是我永远不会输”,我们经常会这样自己鼓励自己。但论及自我鼓励,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主人公——阿Q。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在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作为连载小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曾经粗阅这本小说的时候感觉情节混乱,逻辑不清。如今,重温此经典却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从作者了解小说。众多周知,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作家,更是思想上启蒙的导师。鲁迅先生因为父亲的遭遇,最初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医生,然而自己的留学遭遇和亲身经历改变了自己的志向,弃医从文,立志唤醒国人意识。然而,身处于一个那样的时代,这样的目标并不简单。这是一个战火纷飞,思想混杂的时代。而作为自己利器的小说,更是被当作一种不入流的东西。然而,他并没有选择呆在象牙塔里,而是敢于为民族呐喊,放下身段。唤醒民众最好的方式便是植根于民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小见大。今天我们要谈的阿Q便是其中之一。人人都蔑视阿Q,人人都像阿Q。
从人物分析小说。从大环境来说,小说描写的阿Q、赵老太爷、赵家长子、吴妈、小尼姑、假洋鬼子……等人,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些小人物体现了人性的劣根性——喜欢欺负弱小,喜欢占小便宜。文中的阿Q,是一个没有籍贯,没有名字,甚至没有家,没有固定职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然而这样的他却有充满自尊,周边的所有人全不在他眼睛里。总的来看,他有三个敌人:比自己弱的人,比自己有知识的人,妇女。阿Q身上鲁迅先生也就揭露了一个人性最本质的问题:一个人被侮辱、被损害了,他有可能在痛苦中涅槃,走向善良、互助和公正;也有可能正相反,变得更自私、更恶毒、更邪恶,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情节理解小说。小说从阿Q受辱,恋爱悲剧,生计问题,革命,最终被杀头的情节展开叙述,描述了他短暂而悲哀的生活。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描述了阿Q被不知名的闲人——王胡——假洋鬼子——尼姑受辱的过程,阿Q打不过王胡,只能到假洋鬼子那里找平衡,平衡没找到,那就去调戏小尼姑。这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下了伏笔。
从小说的结局倒推,阿Q是被当作抢劫犯而处死。为什么会被当做抢劫犯?因为他远走他乡的时候有前科。为什么会远走他乡?因为他无法生计。为什么他无法生计?因为他作风有问题。为什么他会生活作风有问题呢?因为他“调戏”吴妈。为什“调戏”吴妈呢?因为他想要个孩子。为什么想要个孩子?因为小尼姑说断子绝孙的阿Q。小说层层推进,故事饱满。
同时小说又采用了想象的手法,小说中写阿Q在梦中革命处死众人一段,将情节推向高潮。他将人性的丑恶,直接摆上了台面。在底层的意识中革命就是抢夺资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从革命前后,人们不同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人性的劣根性。巴结强权,欺负弱小。让人性展露无遗,引发了无尽思考。
从结局去感悟小说。赵家被抢,尼姑庵遭革命,阿Q被当做替罪羊处死。难以预料,但好像又在情理之中 。他的遭遇本该如此,但却又只能无奈。也许在他看到革命的人被处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然而觉得可笑的是骗他画押的时候,他还在考虑自己画的圆不圆?游街示众的时候,还在考虑自己竟然没有唱几句戏。这是可悲的。更可悲的也许是人们不会去询问为什么处死那个人,而是处死的时候竟然没唱戏,甚至被处死的都是坏人。这是国民的劣根性,也是鲁迅先生一直在批判的东西。国民有自我满足的思想,爱贪小便宜的同时又有自己的自尊,妥协的同时又按照一定的规矩办事。这也许就是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看罢这篇小说,我们看到了阿Q的愚蠢,像是一个在底层找寻尊严的小丑。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自己,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视而不见,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却又同时小心的保护自己的自尊,欺软怕硬,遇到事情总是自我安慰。鲁迅先生通过小说将人性摆上台面,人人嘲笑阿Q,人人都像阿Q。
也许在今日,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是微不足道的,但处于一个新旧交替,思想落后的时代,这样的形象无疑是一道惊雷,因为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时至今日,这本小说仍是经典。这不是我第一次阅读它,也不可能是我最后一次阅读它。我只希望每一次阅读的时候都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也警醒着自己,别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