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还是一样,我们来说说这本书能一直吸引我读下去的那个点。然后再讲讲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哈罗德收到那封信开始,我就为奎妮能否...
首先,还是一样,我们来说说这本书能一直吸引我读下去的那个点。然后再讲讲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哈罗德收到那封信开始,我就为奎妮能否战胜癌症揪心着。我相信人性本善,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善待,我也希望这本书结束时是个正向的、鲜活的结局,希望这是一个直面生死不惧病魔并能笑着活下去的暖心故事,这就是那个点,可是心里多少有些失望。
好像挺容易的哈?才读了五千字我就看透了这本书的奥秘,估计是一个退休了的老头为了鼓励老友活下去风风火火的从英国南部一路赶往最北边,然后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对方,唤起她对抗病魔的勇气。
在这瞬间,我有些兴趣索然,于是合上书忙活其他事情去了。
趁着午休时间,闹书荒的我在网上搜索畅销书排行榜,《一个人的朝圣》又闯入眼帘。我有些疑惑,虽说生死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但早就烂大街了吧,为什么它还能畅销?难道我猜错了?
为了印证当时的猜测,我又拿起书,哗啦啦翻到最后几页,然后看到奎妮,死了。
死了?
为什么?
好奇心驱使下我用了一个下午以及一整个晚上的时间通读了全文。现在带着愧意写下这篇读后感,一是承认自己犯的错,二是膜拜蕾秋·乔伊斯刻画人物的高超水平。
好了,闲话说了这么多,接下来进入正题。
《一个人的朝圣》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通读后我发现了两条故事线,一条是拯救奎妮的有关信仰的朝圣之路,另一条是关于拯救自己的救赎之旅。
前一个浅显明了,通篇百分之九十都在讲朝圣路上遇到的点点滴滴,哈罗德遇到了什么人,听到了什么故事,得到了什么启发,看到了壮丽的风景,他只怎样紧靠一双帆船鞋横穿了整个英国,金斯布里奇村海滩、达特姆尔高原、门迪普小丘、马尔文丘陵、奔宁山脉、约克郡谷、哲维山、特威德河,最终达到贝里克郡的疗养院。
关于哈罗德为什么要用步行这种朝圣的方式,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开车或者乘坐飞机火车的问题,很多人读第一遍都会迷惑,如果知道故事的结局大家都会恍然大悟,不是为什么,而是不得不。看着好友就要死了,难道自己能做的就只是写一封问候信,告诉她“谢谢你的来信,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很抱歉,祝好,哈罗德”吗?那个用自己一生的事业换来哈罗德新生的好友就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而自己能做的就是这样?一封信哈?
可蕾秋在书的前几章并没有对此(为什么要朝圣)做出解释,读者只能带着疑惑陪着哈罗德上路,于是在哈罗德出门寄信的当天下午,我们便遇到了蕾秋精心安排的那个加油站女孩。
女孩替蕾秋做了一番解释,当然对于读者来说还远远不够。女孩说,“你一定要有信仰,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这便是哈罗德朝圣的起点。
我读到这里时觉得有一些别扭,总感觉蕾秋在强行做解释,有点假。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随随便便接受陌生人的指引?尤其还是信仰这样神圣的东西,更何况这个信仰还来自一个初入社会的小姑娘?
记得我去年写了一篇小说,投出去不久就收到了退稿信,退稿原因是这么写的,“剧情过于理想化,配角的智商强行弱化。”这评价对我简直是当头一棒。而哈罗德给我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智商被强行弱化了,不真实(而且他还是主角啊)。
当我带着疑惑读完整个故事,才明白哈罗德在加油站做出的不合理反应,是最真实的。我疑惑是因为我不了解哈罗德在那一刻内心承受的多大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伴随了他二十年。
人在溺水时会拼命挣扎,会死死拽住身边的东西,哪怕它是一棵水草。哈罗德背负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他急需找到一个能帮他卸下担子的理由,他要的并非朝圣,而是解脱,或者说是救赎。
救赎这个词可以拆开来解读。救,不仅是拯救好友奎妮,还包括哈罗德自己,包括妻子莫琳,甚至在朝圣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因为他的善良,才允许那些膜拜者加入他的队伍,明知道这会拖慢到达疗养院的步伐(奎妮还在病床上躺着呐),但他就是没办法看到别人活在痛苦之中。而赎,这才是哈罗德一路上追逐的东西,赎罪。
是的,哈罗德确实有罪。在书的最后,蕾秋解释了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儿子因抑郁症自杀,哈罗德奔溃,酗酒后跑到酒厂把纳比尔(酒厂老板,恶名昭彰)最心爱的穆拉诺玻璃小丑摔得粉碎来发泄。奎妮替他承担了后果。哈罗德虽然没有最终丢掉工作,但他将儿子的死全归咎于自己,从此活在罪恶之中不见一丝光明。
所以我说,《一个人的朝圣》讲的并不是朝圣之路,而是救赎之路。他通过步行这种苦行的方式走入疗养院,为的是能走出这二十年来的阴暗。我们都不愿意看到哈罗德一生都在背负罪恶,至死都不得解脱,这一路走来,他就像一个朋友。他说他在加油站女孩身上看到了一团光,好像太阳转了一个方向,连她的发丝皮肤都明亮清晰起来,而我又何尝不是呢,朝圣的哈罗德也给了我同样的感觉。我眼中的哈罗德就像一团火焰,炽热,但绝不会灼伤眼睛,他眼中的光亮耀眼纯洁,有着让人无法直视的笑容。
回过头来看,有一点是我一开始就猜对了的。我相信人性本善,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善待,我也希望这本书结束时是个正向的、鲜活的结局。
当哈罗德的故事结尾定格在黑色浪花背景下,他又一次牵起妻子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时,我眼中那亮晶晶的小东西再也不受控制的落了下来。
感谢蕾秋,让我能陪哈罗德走完这趟旅程。
再见哈罗德,愿好,H。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