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角度1:厚重和轻盈众所周知,从近处看,山是厚重的,云是轻盈的。可是,当我们从远处看,远山被白云缭绕,山底被遮住,只剩下山顶。...
立意角度1:厚重和轻盈
众所周知,从近处看,山是厚重的,云是轻盈的。可是,当我们从远处看,远山被白云缭绕,山底被遮住,只剩下山顶。此时,好像远山“漂浮”在空中,变得异常轻盈。如图所示:


那么,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向远处看,厚重之山可以变得如白云一般轻盈。远山如此,人生是不是也如此呢?
当然如此!如果你只会从近处看人生,那么充满繁琐,甚至处处“苟且”,由此觉得异常沉重。此时,需要打开眼界,往高处看,向远方看,这样,才能看到诗和远方,获得自由与轻盈。
熊培云先生写过一本书,叫《自由在高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自己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立意角度2:包容与和谐
在中国画中,山的颜色,会随着距离而变化。近处的山,用浓墨,画出质感;远处的山,用淡笔,显得轻盈。由此,山和云具有色泽方面的相似性。此外,远山经常被白云缭绕,不见山底,只见山顶,看上去好像“飘”在空中,由此,山和云还具有形态上的趋同性。既然两者如此相似,且相互衬托,当然应该相互包容,共享一片蓝天,和谐共生。
因此,写作文时,可以从“相互包容,和谐共生”的角度,去写“山远成云”。
立意角度3:理想和现实
为了写出新意,我们可以反向立意。也就是否认“山远成云”的合理性。因为,“山远成云”毕竟只是一种幻象,只存在于距离比较远的情况下。一旦走进,会发现,山还是山,云还是云。
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虽然说要“志存高远”,但理想不能过于高远,还是要符合基本现实,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
毕竟,贴着大地、符合现实的理想,才有可能一步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而那种过于高远的理想,只是“梦中所想”,虽然美好,却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到最后终究落不了地, 只会让人灰心丧气,乃至于心生绝望。
这就像三毛所说:梦中所想,可以天花乱坠,现实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山远可以成云,但实现理想却要贴着大地,一步一步向前攀登。惟其如此,才能登上峰顶,看到最美的风景。
更多作文解读,请点击以下链接:
写“站立”的作文,这么立意准确给力,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写“颜值”“外在和内在”主题的作文,可以参考人民日报这篇经典评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