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写不出作文题目,开头,结尾,内容,都不能写的精彩,有些想得出但写不出平时多看一些短篇的小故事,当做写作材料;看...
总是写不出作文
题目 开头 结尾 内容 都不能写的精彩 有些想得出但写不出平时多看一些短篇的小故事,当做写作材料;看一些文艺小说,记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会给文章加分的。
作文的创新也好,熏陶作用也好,都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个性)的基础上的。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
贺:在新课标下,必须改变学生把作文当作任务的态度。作文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要给学生这样的权利:如果没有感觉,可以拒绝写作文。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真情实感,或者文中人物是否有真情实感,而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所以,无论什么情形下,作文都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我手写我心。
干:如何确保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一点最难做到。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明确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个人的内在情感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外加的“道”,便不可能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我以为这是学生写作欲望减弱甚至丢失的主要原因。
贺: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确实缺少宽容,学生毕竟处在成长过程之中,在“道”方面的幼稚和不成熟原本就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现象,我们实在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笔下的“道”。
姜:贺兄所言极是,文只载道不行,文不载道也不行。说穿了是载什么道,如何载道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道”应该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一种真实。
像“心灵的选择”这样的话题,泛道德化的命题尚在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它并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其结果只能是逼着学生说假话,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的话语空间。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点,那就是文本建设。
作文教学几十年了,关于文本建设从来没有人考虑过,作文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我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和《坚硬如水》,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深深地为他们所折服,这些作家在文本建设方面所追求的深度是令人震憾的。
干:姜兄的意思是不是说作家秉承内心的情感写作,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如何精确恰当的表达上?某种特定的情感,它往往只能为自己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形式。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有不少优秀作文已经逼近姜兄所指的“文本建设”了。
姜:要说文本建设没有,也不是事实的全部。现在的话题作文颇有点文本建设的味道,只是几年来都没有任何改变。
干:现在简直成了话题的天下了。况且,话题作文之后,又该是什么样的作文登场呢?
姜:是的,现在的写作过于在立意上花费精力,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可能主题就非常简单。譬如,有些小说甚至可以不表达意义,如名著《洛丽塔》等。
干:话题作文,本来是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话题,但是在后来的话题中,已经沦为“给中心作文”了。而姜兄所言的“中心主题可以很简单”的说法,是不是容易让人误解为“中心可以给定,学生的精力应该放在文本的建设上”呢?
贺:话题作文之后是什么,话题作文之前又是什么,我觉得无所谓,只要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只要提倡个性化的写作,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都无所谓,一句话,只要不是“给中心作文”就行──这才符合创造性表达的内蕴。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命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实际呢?首先在命题和题材上,就已经把作文个性和学生的表达欲望扼杀了大半。
姜:命题与题材方面的限制,可能会产生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但我们也应该发现一点,写作其实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啊。即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写作者,他也面临着写作上的节制,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讲,也不是你握有某种话语权力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因为写作中最大的忌讳可能就是任性使气,大显才气,甚至有些时候,一个人的才气可能会伤害文章的品质。
贺:确实如此。不过,在学习写作阶段,我们可以降低这方面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毕竟不同于作家的创作。给予表达的自由,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新课标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姜:我一直认为自由阅读与自主写作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极致,但学生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师不追逼,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很少的。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创造性呢?看来,这里还是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问题。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说到底还得看教师的引导水平。
干:姜兄说及语文教师的情形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我突发奇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究竟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
过去(当然现在并未完全摆脱)的作文命题、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充当了“第一作者”的,教师确定了话题,这个话题往往非常窄(比如“心灵的选择”),为这个话题确定了中心思想(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在具体教学中还往往对如何谋篇进行了统一的指导,其实这篇文章写出来后,教师居功自傲,已经不得不冠以“第一作者”的称号了。关于“第一读者”,可能这个概念很不全面,但是如果联系到建构主义等理论,把阅读视之为一种对话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作文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作文的主体(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文本的建设等)是学生,教师作为“第一读者”,始终关注这个过程,并且通过对话表达一个读者的喜好、看法、意见。
姜:对,这里面还有一个“学生的写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独立意识或主体作用”的问题。
贺:在新课标下,真正的“第一作者”与“第一读者”均应该是学生自己。尽管学生作品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真正心性流淌的东西,学生在拿出来之前都要反复自我品味和推敲。
干:刚刚读到作家毕飞宇《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和姜广平的评点《让心智优美地舒展和泼洒》。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表达的空间”这个词。创造一个可供表达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姜:写作空间可能也有个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形而下的空间包括教师为学生创设或提供的小报、舞台、网络、黑板等等,但形而上的空间我觉得就太大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是不是写作空间的拓展?习惯是不是一种写作空间。个性是不是一种写作空间?一个有良好读书写作习惯的人,一个为写作而活着的人,他时时觉得他会有写作的空间。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的才华与风格,也是一种有别常理的写作空间。新课标对写作的界定是一种认识。既然是一种认识,认识的方式与深度都可能作为一种空间。
干:关于“写作空间”,我这里的理解是“表达的方式和场所”,即个性化表达的物质空间。
姜:写作空间的拓展是以写作时间为前提的,现在应试教育将学生的时间都占了,这个时候空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干:这已经直指一个“教育的通病”了。时间不够,几乎每门学科都这样喊,可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世界上有名的长。
我觉得要向语文教学要时间,向课余生活要空间。课外的写作与阅读在课内切磋,课内也直接地可以进行社团性质的写作指导与创作实践,读写一体化,把阅读和写作都当成对话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形式……新课标打破了知识体系教学,学生数量的减少相对减轻了升学与应试的压力,在这两个非常有利的背景下,这种理想主义的做法也许是能够符合实际的。
贺: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如果都能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何来时间不够之说?新课标下的写作是开放的,有话即长,无话则短。而且思考不是动笔才进行的,也不一定要完整和成系列。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关键是教师和学生要有重视并记录的愿望和习惯。
干: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认识到,只要有日记的习惯,自然就会有随时写作的习惯。
与“表达空间”相关的是“表达的欲望”问题。作家可能天生有强于常人的表达欲望,但是,一般人的表达欲望反而随着年岁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所以我想,如何强化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作文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姜: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沦丧,一方面是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学生的写作空间越来越小。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的知识的增厚,人的形意空间就愈加变小了。知识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才华的发挥恰恰形成了一种阻碍,所以,写作中,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是惟一的门路,也许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慧眼。
贺:有人提出,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保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保证。我突然想到了一点:教师自己善写作,这是不是就可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保鲜”,独立人格得到保证呢?
姜:关于“保鲜”一说,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现在的情形是,写作教学一般很难让学生产生写作冲动。
贺:关于表达欲望的沦丧这一点,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的语文命题仅仅沦为教师和社会教化的手段,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成长规律。学生只能没有感觉地甚至冷漠地“善解人意”,学生真实的兴趣、爱好与其笔下的作文可谓“咫尺天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虚假的排斥是近乎本能的,所以,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就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变弱。
丰富的生活经历肯定可以激发人的表达欲望。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与贫乏,缺少新信息的刺激。我想这应该也是表达欲望沦丧的一个原因。
干:我不同意把学生写作欲望沦丧的原因归结到缺少生活或生活太单调与贫乏。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贺:读书的失落是表达欲望沦丧的主要原因。但从本质上讲,还是我们的教育缺少真正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氛围。至于干兄所提到的张海迪、史铁生,我觉得针对教育来说,都仅仅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意义。
干: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丰富远不是一回事,通过阅读才能获得心灵和眼睛,然后才是生活的体验。
贺:通过阅读获得眼睛与心灵,这种观点也是我所主张的。但是,获得心灵和眼睛的方式也不惟阅读。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也是获得心灵和眼睛的方式,至少是其中之一。
古人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某种角度理解,就是讲生活如同读书一样,对于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干:贺兄提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是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换一种表达方式,即:写作参与生活。
在这里我提出的是一个不同于刚才我们所讲的生活丰富是不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前提,而是说,通过写作(包括阅读)使生活丰富起来。
贺:我认为写作与生活应互为因果关系,生活(阅历)丰富有助于写作表达,写作有利于提升生活品位。
干:写作不可能没有生活,但是现在我们也不可能等到生活经验的储备充分了再进行写作。我提出的“写作参与(介入)生活”,目的恰恰旨在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写作介入生活之中,使生活丰富起来,深邃起来,使生活本身带有反思性,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后的附属品,这是我的一个理想。
贺:关于表达欲望的强化,跟大家意见一致的是,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选择一些至情至性的文章,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只要用爱的眼光打量,一草一木总关情。其次,就是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第三,读书也好,观察生活也好,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质疑和批判是激发和强化学生表达欲望的有效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很符合渴望心灵飞翔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第四,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重在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来一点“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过程不是暴力过程,而是耐心过程。
作文的创新也好,熏陶作用也好,都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个性)的基础上的。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
贺:在新课标下,必须改变学生把作文当作任务的态度。作文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的瞬间。要给学生这样的权利:如果没有感觉,可以拒绝写作文。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里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的“真情实感”,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真情实感,或者文中人物是否有真情实感,而是学生写作时的态度是否为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是否渗透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所以,无论什么情形下,作文都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我手写我心。
干:如何确保真情实感?我觉得这一点最难做到。作文教学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对“文以载道”这四个字的顶礼膜拜。“道”,已经被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明确健康的思想,一篇本应抒写学生个人的内在情感的作文一旦承载了那么沉重的外加的“道”,便不可能再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嬉笑怒骂在纸上的凝结。我以为这是学生写作欲望减弱甚至丢失的主要原因。
贺:作文教学在这一点上确实缺少宽容,学生毕竟处在成长过程之中,在“道”方面的幼稚和不成熟原本就是在所难免的正常现象,我们实在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笔下的“道”。
姜:贺兄所言极是,文只载道不行,文不载道也不行。说穿了是载什么道,如何载道的问题。在我看来,这“道”应该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一种真实。
像“心灵的选择”这样的话题,泛道德化的命题尚在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它并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其结果只能是逼着学生说假话,这就大大缩小了学生的话语空间。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点,那就是文本建设。
作文教学几十年了,关于文本建设从来没有人考虑过,作文也有与时俱进的问题。我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和《坚硬如水》,读刘震云的《故乡面和花朵》,深深地为他们所折服,这些作家在文本建设方面所追求的深度是令人震憾的。
干:姜兄的意思是不是说作家秉承内心的情感写作,而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在如何精确恰当的表达上?某种特定的情感,它往往只能为自己选择一个特定的文本形式。如果是这样,我觉得有不少优秀作文已经逼近姜兄所指的“文本建设”了。
姜:要说文本建设没有,也不是事实的全部。现在的话题作文颇有点文本建设的味道,只是几年来都没有任何改变。
干:现在简直成了话题的天下了。况且,话题作文之后,又该是什么样的作文登场呢?
姜:是的,现在的写作过于在立意上花费精力,其实,真正伟大的作品,可能主题就非常简单。譬如,有些小说甚至可以不表达意义,如名著《洛丽塔》等。
干:话题作文,本来是只提供一个写作的话题,但是在后来的话题中,已经沦为“给中心作文”了。而姜兄所言的“中心主题可以很简单”的说法,是不是容易让人误解为“中心可以给定,学生的精力应该放在文本的建设上”呢?
贺:话题作文之后是什么,话题作文之前又是什么,我觉得无所谓,只要能够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只要提倡个性化的写作,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都无所谓,一句话,只要不是“给中心作文”就行──这才符合创造性表达的内蕴。
新课标鼓励学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命题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是目前的作文教学实际呢?首先在命题和题材上,就已经把作文个性和学生的表达欲望扼杀了大半。
姜:命题与题材方面的限制,可能会产生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但我们也应该发现一点,写作其实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啊。即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写作者,他也面临着写作上的节制,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讲,也不是你握有某种话语权力就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因为写作中最大的忌讳可能就是任性使气,大显才气,甚至有些时候,一个人的才气可能会伤害文章的品质。
贺:确实如此。不过,在学习写作阶段,我们可以降低这方面的要求,学生的写作毕竟不同于作家的创作。给予表达的自由,这应该是最重要的。新课标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姜:我一直认为自由阅读与自主写作应该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极致,但学生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师不追逼,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很少的。这种情况下,谈什么创造性呢?看来,这里还是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问题。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说到底还得看教师的引导水平。
干:姜兄说及语文教师的情形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充当什么角色?我突发奇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师究竟是“第一作者”,还是“第一读者”?
过去(当然现在并未完全摆脱)的作文命题、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充当了“第一作者”的,教师确定了话题,这个话题往往非常窄(比如“心灵的选择”),为这个话题确定了中心思想(比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时在具体教学中还往往对如何谋篇进行了统一的指导,其实这篇文章写出来后,教师居功自傲,已经不得不冠以“第一作者”的称号了。关于“第一读者”,可能这个概念很不全面,但是如果联系到建构主义等理论,把阅读视之为一种对话的话,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作文是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作文的主体(包括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文本的建设等)是学生,教师作为“第一读者”,始终关注这个过程,并且通过对话表达一个读者的喜好、看法、意见。
姜:对,这里面还有一个“学生的写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生的独立意识或主体作用”的问题。
贺:在新课标下,真正的“第一作者”与“第一读者”均应该是学生自己。尽管学生作品里有教师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真正心性流淌的东西,学生在拿出来之前都要反复自我品味和推敲。
干:刚刚读到作家毕飞宇《写满字的空间是美丽的》和姜广平的评点《让心智优美地舒展和泼洒》。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表达的空间”这个词。创造一个可供表达的空间,在作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姜:写作空间可能也有个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区别。形而下的空间包括教师为学生创设或提供的小报、舞台、网络、黑板等等,但形而上的空间我觉得就太大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是不是写作空间的拓展?习惯是不是一种写作空间。个性是不是一种写作空间?一个有良好读书写作习惯的人,一个为写作而活着的人,他时时觉得他会有写作的空间。一个极具个性的人,他的才华与风格,也是一种有别常理的写作空间。新课标对写作的界定是一种认识。既然是一种认识,认识的方式与深度都可能作为一种空间。
干:关于“写作空间”,我这里的理解是“表达的方式和场所”,即个性化表达的物质空间。
姜:写作空间的拓展是以写作时间为前提的,现在应试教育将学生的时间都占了,这个时候空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干:这已经直指一个“教育的通病”了。时间不够,几乎每门学科都这样喊,可中国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世界上有名的长。
我觉得要向语文教学要时间,向课余生活要空间。课外的写作与阅读在课内切磋,课内也直接地可以进行社团性质的写作指导与创作实践,读写一体化,把阅读和写作都当成对话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形式……新课标打破了知识体系教学,学生数量的减少相对减轻了升学与应试的压力,在这两个非常有利的背景下,这种理想主义的做法也许是能够符合实际的。
贺:写作空间拓展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对写作观念的认识问题。如果都能认识到写作其实就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常规成长或者生活行为,何来时间不够之说?新课标下的写作是开放的,有话即长,无话则短。而且思考不是动笔才进行的,也不一定要完整和成系列。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关键是教师和学生要有重视并记录的愿望和习惯。
干: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深切地认识到,只要有日记的习惯,自然就会有随时写作的习惯。
与“表达空间”相关的是“表达的欲望”问题。作家可能天生有强于常人的表达欲望,但是,一般人的表达欲望反而随着年岁增长而呈下降趋势。所以我想,如何强化学生表达的欲望,是作文教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姜: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沦丧,一方面是写作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与赏识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学生的写作空间越来越小。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人的知识的增厚,人的形意空间就愈加变小了。知识有时候对一个人的才华的发挥恰恰形成了一种阻碍,所以,写作中,强调知识的积累不是惟一的门路,也许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双慧眼。
贺:有人提出,学生的表达欲望应得到保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保证。我突然想到了一点:教师自己善写作,这是不是就可使学生的表达欲望得到“保鲜”,独立人格得到保证呢?
姜:关于“保鲜”一说,我的理解实际上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现在的情形是,写作教学一般很难让学生产生写作冲动。
贺:关于表达欲望的沦丧这一点,我觉得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的语文命题仅仅沦为教师和社会教化的手段,没有尊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成长规律。学生只能没有感觉地甚至冷漠地“善解人意”,学生真实的兴趣、爱好与其笔下的作文可谓“咫尺天涯”。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对虚假的排斥是近乎本能的,所以,学生的表达欲望也就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变弱。
丰富的生活经历肯定可以激发人的表达欲望。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他们的生活太单调与贫乏,缺少新信息的刺激。我想这应该也是表达欲望沦丧的一个原因。
干:我不同意把学生写作欲望沦丧的原因归结到缺少生活或生活太单调与贫乏。其实,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要讲生活的贫乏,没有谁比史铁生、张海迪更贫乏。阅读是写作的语言之源,也是写作的思想之源。心灵的丰富主要取决于阅读的丰富,而不是生活的多姿多彩。
贺:读书的失落是表达欲望沦丧的主要原因。但从本质上讲,还是我们的教育缺少真正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氛围。至于干兄所提到的张海迪、史铁生,我觉得针对教育来说,都仅仅是个案,不具有代表意义。
干: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丰富远不是一回事,通过阅读才能获得心灵和眼睛,然后才是生活的体验。
贺:通过阅读获得眼睛与心灵,这种观点也是我所主张的。但是,获得心灵和眼睛的方式也不惟阅读。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参与也是获得心灵和眼睛的方式,至少是其中之一。
古人有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某种角度理解,就是讲生活如同读书一样,对于写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干:贺兄提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不是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换一种表达方式,即:写作参与生活。
在这里我提出的是一个不同于刚才我们所讲的生活丰富是不是写作教学成功的前提,而是说,通过写作(包括阅读)使生活丰富起来。
贺:我认为写作与生活应互为因果关系,生活(阅历)丰富有助于写作表达,写作有利于提升生活品位。
干:写作不可能没有生活,但是现在我们也不可能等到生活经验的储备充分了再进行写作。我提出的“写作参与(介入)生活”,目的恰恰旨在改变以往写作与生活脱离,写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情况。写作介入生活之中,使生活丰富起来,深邃起来,使生活本身带有反思性,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之后的附属品,这是我的一个理想。
贺:关于表达欲望的强化,跟大家意见一致的是,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尤其是选择一些至情至性的文章,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只要用爱的眼光打量,一草一木总关情。其次,就是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第三,读书也好,观察生活也好,要鼓励和引导学生用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质疑和批判是激发和强化学生表达欲望的有效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方式很符合渴望心灵飞翔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第四,宽容学生的写作质量,重在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当然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必要的时候还是要来一点“强制执行”──强制执行的过程不是暴力过程,而是耐心过程。
我高中,作文很差劲写不出来,脑袋一片空白。
我高中,作文很差劲写不出来,脑袋一片空白。怎么会这样呢?写作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啊。其实关键的原因是你没兴趣和你没有在动脑筋,体会不到写作的乐趣,作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创作出来的,要用心才能写出好文章的。俗话说,有感而发,心理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出来,不是很简单吗?还教你个致命的绝招,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思路的连贯,不要中断,一气呵成,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我相信你会改变目前的状况的。
高中作文,主要是议论文,所以你要多积累些名人名言,还有小故事,再就是学会议论文的总论点,分论点的写法,注意文章开头结尾!
没关系,反正你也发泄出来了,我也是高中生哦。作文差没事,可以仿写一篇万能的高考满分作文哦
分都不给………
为什么写不出作文
写不出作文的话,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不太想写那种乱七八糟的作文,想写那种要有自己思想性的作文,但是因为思想性的匮乏而写不出来
不出作文可能就是自己心里不知道写什么,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平时没有学会多观察,或者是没有多去看书,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无话可说。这种情况就需要平时多去积累,多看一些作文或者是文章,这样就可以在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
本文标题: 内心贫乏,写不出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zuowen/13342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