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里的重叠

歌谣里的重叠,作者:朱自清。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来。重叠为了强 ...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作者: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大概从民国十四年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十八年任教青岛大学 ...

鲁迅先生的杂感

鲁迅先生的杂感,作者:朱自清。最近写了一篇短文讨论“百读不厌”那个批评用语,照笔者分析的结果,所谓“百读不厌”,注重趣味与快感,不适用于我们的现代文学。可是现代作品里也有引人“百读不厌”的,不过那不是作品的主要的价值。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举出鲁迅先生的 ...

论雅俗共赏

论雅俗共赏,作者:朱自清。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 ...

常识的诗

常识的诗,作者:朱自清。近来读到美国多罗色·巴克尔夫人(DorothyParker)的诗文选集,一九四四年出版,我特别注意她的诗。这集子有英国老小说家兼戏剧家毛拇(W.SomersetMaugham)给作的导言。导言中说她的常识使她的诗有独具的、 ...

论气节

论气节,作者:朱自清。气节是我国固有的道德标准,现代还用着这个标准来衡量人们的行为,主要的是所谓读书人或士人的立身处世之道。但这似乎只在中年一代如此,青年代倒像不大理会这种传统的标准,他们在用着正在建立的新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新的尺度。中年代一般 ...

诵读教学

诵读教学,作者:朱自清。前天北平报上有黎锦熙先生谈国语教育一段记载。“他认为现在教育成绩最坏的是国文,其原因,第一在忽视诵读技术……他于二十年前曾提倡新文学运动,也曾经提倡过欧化的文句。可是文法组织相当精密,没有漏洞。现在中学生作文与说话失去了联 ...

论吃饭

论吃饭,作者:朱自清。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一是“衣食足则知荣辱”,见于《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为天”,是汉朝郦食其说的。这些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另一方面,告子说,“食色,性也”,是从人生 ...

论严肃

论严肃,作者:朱自清。新文学运动的开始,斗争的对象主要的是古文,其次是礼拜六派或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又其次是旧戏,还有文明戏。他们说古文是死了。旧戏陈腐,简单,幼稚,嘈杂,不真切,武场更只是杂耍,不是戏。而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意在供人们茶余酒后消遣, ...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

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作者:朱自清。黎锦熙先生提倡国语的诵读教学,魏建功先生也提倡国语的诵读教学。魏先生是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为“中国语文诵读方法座谈会”的事写信给我,说“台省国语事业与国文教学不能分离,而于诵读问题尤甚关切”。黎先生也曾 ...

日常生活的诗

日常生活的诗,作者:朱自清。——萧望卿《陶渊明批评》序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这中间陶渊明最早,诗最少,可是各家议论最纷纭。考证方面且不提,只说批评一面,历代的意见也够歧异够有趣的。本书《历 ...

语文学常谈

语文学常谈,作者:朱自清。文字学从前称为“小学”。只是教给少年人如何识字,如何写字,所以称为“小学”。这原是实用的技术。后来才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演变。研究的人对这种演变这种历史的本身发生了兴趣,不再注重实用。这种文字学是语言学的 ...

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潮?

什么是中国文学史的主潮?,作者:朱自清。——林庚着《中国文学史》序中国文学史的编著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的文学史的研究实在还在童年。文学史的研究得有别的许多学科做根据,主要的是史学,广义的史学。这许多学科,就说史学罢,也只在近三十年来才有了新的发展, ...

低级趣味

低级趣味,作者:朱自清。从前论人物,论诗文,常用雅俗两个词来分别。有所谓雅致,有所谓俗气。雅该原是都雅,都是城市,这个雅就是成都人说的“苏气”。俗该原是鄙俗,鄙是乡野,这个俗就是普通话里的“土气”。城里人大方,乡下人小样,雅俗的分别就在这里。引申 ...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作者:朱自清。——悼闻一多先生一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关于后一方面,作者知道的比较多,现在且说个大概,来追悼这一位多年敬佩的老朋友。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 ...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作者:朱自清。什么是文学?大家愿意知道,大家愿意回答,答案很多,却都不能成为定论。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定论,因为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时代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有不同,因堆积而量有不同,这种种不同都影响到什么是文学这一 ...

现代人眼中的古代

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作者:朱自清。——介绍郭沫若着《十批判书》约莫十年前,冯友兰先生提出“释古”作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态度。他说的“释古”,是对向来的“尊古”“信古”和近代的“疑古”而言,教我们不要一味的盲信,也不要一味的猜疑,教我们客观的解释古代。但这是 ...

论标语口号

论标语口号,作者:朱自清。许多人讨厌标语口号,笔者也是一个。可是从北伐到现在二十多年了,标语口号一直流行着;虽然小有盛衰,可是一直流行着。现在标语口号是显然又盛起来了。这值得我们想想,为什么会如此呢?是一般人爱起哄吗?还是标语口号的确有用,非用不可 ...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

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作者:朱自清。这里是就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论到中国语言文字的话,综合的加以说明,不参加自己意见。有些就抄他的原文,但是恕不一一加引号,也不注明出处。鲁迅先生以为中国的言文一向就并不一致,文章只是口语的提要。我们的古代的纪录大概向来就将不 ...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作者:朱自清。我们说“标准”,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自觉的,一是自觉的。不自觉的是我们接受的传统的种种标准。我们应用这些标准衡量种种事物种种人,但是对这些标准本身并不怀疑,并不衡量,只照样接受下来,作为生活的方便。自觉的是我们修正了的传统的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