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童心的家长对孩子的重要性每到假期,我们都希望每个有孩子的家庭能够共同完成一些事情,比如坐在一起看部电影,比如家人一起外出参加活...
有童心的家长对孩子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在各种教育理论的阐述中都有听过“高质量陪伴”的说法。因为确实根据大家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达到父母全天候陪伴孩子成长的要求,毕竟很多家庭还处于搭建和夯实家庭经济基础的阶段。但新时代下,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求也提升到了新高度,所以在双重压力下,能够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对于新教育时代父母群体的新要求,更是高要求。那么在高质量的陪伴中,父母能够保持一颗童心又会显得格外重要。今天就和各位父母来聊聊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参与教育需要保持童心的重要性。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下在孩子的教育中成人为何需保持一颗童心
1、只有父母保持一颗童心才能切实理解并体会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特点
在很多孩子处于婴幼儿、童年期的家庭中,我们能观察到亲子的聊天中会出现尬聊或者少聊甚至是聊不起来的情况。但父母们同时又会惊讶于当孩子在优质的幼儿园或学校时,老师和同学都反映自己的孩子语言能力、想象能力都特别棒,甚至是令人羡慕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当孩子身处学校环境中,有特别多的愿意去与孩子们同频共振的小朋友和老师们。
曾经有父母十分羡慕幼儿园和小学中的那些金牌教师们,惊讶于他们能够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无缝衔接,第一时间可以捕捉到孩子的小心思,第一时间可以获得全体小朋友的信任,又能第一时间搞定孩子们的所有问题,感觉对方比自己还能使孩子们更加喜欢和亲近呢。当然如果抛开先天的血缘关系,有些父母也会吃醋于孩子更倾向于喜欢老师们。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这要归结于幼小老师们能够时刻做到在成人的理智和感性中进行自如切换。当他们回归到自己的生活或处于全部都是成人群体时,便恢复到了成人理性的状态,一旦当自己处于周围全是蹦蹦跳跳、热情活泼的孩子们中间时,便激发了内心中最为原始且单纯善良梦幻的童真,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工作者独有的一种内心世界的自由切换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显珍贵。
比如从双方的语言沟通表达来看,孩子们可以把任何事物理解为是有生命且有意识的,举个例子:当孩子不小心碰到桌子时,大人关心的是孩子的头有没有碰疼,而孩子关心的却是桌子有没有被自己碰疼,要立刻去摸摸桌子,还要语言安慰下,“桌子桌子,我摸摸你,不疼不疼”。对于早已被生活的重压压得气喘吁吁又忘记了世界上居然还有童心这种东西的成人来说,会特别瞧不上孩子们的这种“愚蠢之举”。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但这种“愚蠢”背后反映的却是孩子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事实上,这就是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也是幼儿泛灵论的实质。在他们的大脑认知里,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都是以相同的方式而存在的,孩子们无法区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别。他们的这种认知大致会经历四个阶段:首先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活的,其次认为只有经常运动的物体才有意识和感觉,再者能够自发运动的物体才是有意识的,最后认为只有人和动物才有意识。
比如当给孩子喂食时,孩子也要求父母同时给自己喜欢的娃娃喂食,因为他会认为娃娃和自己一样,也会饿。当自己生病时,妈妈会习惯性地抚摸自己的额头,虽然有时孩子不懂得摸头是为了了解是否发烧的内在逻辑,但孩子还是会同步迁移到自己喜欢的娃娃身上,也习得了这种生病就去摸摸对方的额头,至于到底为什么,如果大人没有告知孩子“摸额头是为了知道宝宝是否发烧了”的内在原理,孩子们是不懂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基于孩子们此阶段的认知特点,便发展出了很多角色扮演类游戏,用以促进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比如社交能力、生活习惯、情绪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感知觉、语言能力、规则意识等等。孩子们需要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来慢慢体会疼痛是什么,伤心是什么,快乐是什么,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表情、语言是什么,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而不是情绪本能的反应,同时获得最重要的人与这个世界万物共处的规则是什么,这中间蕴含了特别复杂的教育理论及实践操作的知识点。但这一切的教育行为实施,必须是建立在教育者能够以一颗童心去自愿地走进小朋友的内心世界才能更为有效地实施的,否则一切都白谈。
2、只有父母保持一颗童心才能更快地靠近教育及人的本质,也才能实实在在地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童心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可以抛开成人的极具理智而让自己变得感性和“幼稚”。比如大雨来临前,老屋院子里的地面上,会突然钻出很多蚂蚁,孩子们会兴奋地数蚂蚁窝,也会围成一圈认真观察那些小黑东西跑来跑去在干什么,大人们则着急地收拾在外面晾晒的东西,有些非常惧怕虫子的女性则会被那一片一片黑压压的东西折磨着,总喜欢拿一壶开水去冲蚂蚁窝,于是两代人会因此而吵嘴,孩子说妈妈把蚂蚁的家毁了,蚂蚁宝宝和妈妈都没地去了,妈妈则极力克制着对于大量黑虫子的恐惧而不敢承认。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在孩子的眼中,虽然蚂蚁比自己小的多,但同样有蚂蚁宝宝、蚂蚁妈妈和家的概念,他们通过长期对蚂蚁的观察也可以逐渐明白在幼儿园,如果自己搬不动东西,可以喊别的小朋友来帮忙一起抬,如果想要跨越障碍取物,需要通过想各种办法最终取到,但绝对不会放弃不取,如果想要干个什么事情,一定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便是生活中的教育。
孩子们正是这种可以从万事万物中汲取能量的原始认知才具备了更接近于世界本质的哲学特质,我们经常说小孩子的哲学思想就很强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小孩子的思想、行为种种都不设限,只有在自由的空间中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本质。而成人的大脑中由于形成了太多的条条框框,同时在遵守既定社会规则的同时也离世界运行的本质规律渐行渐远。
其实抛除成人们接受的既定社会规则的教化外,更多的也由于成人大众普遍都存在的各种弱点,比如习惯性地自以为是,比如集群固有的权威意识,再比如视野及胸怀的狭隘等等。成人需要尽早地意识到自身的弱点,才有可能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提供卓有成效的支持,否则只能是孩子幸福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在这些弱点之下,成人非常容易在对待孩子的任何问题时表现得主观、霸道、先入为主,很难能够做到俯下身姿,静听阐述,引导表达,潜心学习,共同讨论。一方面会误解孩子,激起更为激烈的负面情绪,对于孩子问题的解决无丝毫益处,另一方面也会面临更为糟糕的亲子关系,甚至在孩子特殊的年龄段会面临家庭的分崩离析。说白了,因为人性有弱点,才会反映到人生的点点滴滴中,也才会有无尽的痛苦和烦恼,因为局限性将会以大幅高于成人认知的水平而悄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所以如果父母真心想帮助孩子在新时代新教育体系中取得成就,就必须反观自身人性中的弱点,通过不断的自修来完成父母角色的增值,除了能切实地帮到孩子外,最终你会发现,不仅是孩子,包括自己,另一半,整个家庭都将进入到前所未有的幸福阶段。
那么到底在日常教育中,父母如何做才能逐步寻回那颗丢失已久的童心,同时又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科学成长呢
1、尊重并尽可能了解孩子与万事万物友好交往的行为及思想意识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其实这两个动作是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及受教育阶段中的,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学校的老师都需要不断地提升这两项能力。不过说实话,确实这两项能力对于人的要求格外高,单是尊重一项就需要花几十年才能彻底领悟,而在践行的过程中更是耗时较长才能真正做到。
比如尊重孩子们与物交往的行为:当孩子热情而充满好奇地与物品、动物、植物、玩具等进行对话交流时,父母一定不能表现出神经过敏,认为孩子的自言自语是有什么样的问题,或者有鄙夷不屑,更不能具体呈现出怪异的表情,具有怀疑性质的语言,以及不问青红皂白的制止行为。而是需要父母们面带微笑轻轻走到孩子身旁,蹲下来,先观察观察,耐心倾听孩子们具体表达的什么内容,从而分析出孩子的热情和兴趣点在哪里,也才能准确插入孩子和物的对话中。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做起来却没想象的那么容易。教育目标是希望父母的介入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与物的深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拓展孩子的知识领域,同时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交往能力、同理心以及大脑的思维建构。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同时父母需要通过了解孩子与物交往的内容来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包括孩子此刻的情绪状态,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认知,以及各种外显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等等。这就需要父母具备更为敏锐的观察力,更为专业且扎实的教育、心理理论及实操技能。总之父母能够逐渐让自己达到通过孩子外显的点滴来看到内在的运行逻辑,从而调整各项教育行为。
2、巧借各种媒介或机会来帮助孩子实现各年龄段的教育成长目标
比如父母能够做到用声音的模仿来与孩子互动交流,特别是孩子近期特别着迷的卡通人物的声音,同时也可以同步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和表情,这样做除了让孩子能更为生动、形象、专注地进入到情境中,能更好地建构各种知识体系外,更加会给你们的亲子关系增色不少。而这两项内容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教育过程中,父母保持一颗童心的必要性
比如当孩子处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年龄段时,很多父母如果知识储备量不够的话是非常头疼的,但我们又知道不能斥责孩子怎么有那么多问题,所以就需要借助这样的机会更为智慧的回答,希望达到的教育目标仍然是孩子知识领域的拓展和各项能力的提升。举个例子,当孩子问为什么秋天会落叶时,父母可以回答树妈妈也需要休息呀,只有休息好了明年才能重新发芽长出新叶子。
结语
其实在父母学习各种先进教育理论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体会到,理论知识及实操方法的背后其实蕴含的是如何做人做事的原则与事物运行规律的应对,而想要冲破有所成就必须能够让自身得以改变或调整,这也是最关键的,同时也是最难的!
老年人"童心"是怎样的心理?
一、生活无忧无虑,就是不愁吃,不愁花,没有生活的压力。
二、儿女孝顺,工作顺利,不出现啃老坑老的现象。
三、自身有活力,没有痛不欲生的疾病缠身。
四,心底善良,无忌恨心理。
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每每知足。
六、性格开朗,爱谈笑,对无足轻重的人和事有情趣。
七、老少皆谈得来,不攀比,不附势,对人一视同仁,一般情况不会有看不起人的心理。
八、对 社会 问题,身边的大事不闻不问,无关疼痒。
九、有这样童心的人难得,定能长寿!
生命的衰老,谁也无法抗拒和逃脱,但精神的衰老,谁都可以延缓和控制,只要精神不老,人就不会老!童心,就是保持精神不老的最佳妙方,是老年人焕发青春的最大源泉,是快乐长寿的最好秘诀!人生如画圆,从出生到老死,从童年到老年,有谁能脱离开这个圆规的轨迹呢?人们都给老人叫老顽童,老人心怀童真之心好奇,率真顽皮…这也是老年人生的一种超越境界吧!爱国诗人陆游年逾80岁时,还与孩子们一起骑着竹马玩耍,他在诗里写道,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群儿竹马戏,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活到洒脱状态,不需要再顾及其他人的脸色。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我养你老,你养我小。这是四季交替天道循环。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父母老了,各方面功能性等会退化,就像小孩一样,多理解多包容,想象一下,你在嗷嗷待哺、丫丫学语、吃喝拉撒不能自主时,他们怎么照顾我们的?
老年人“童心”一般来说是心理异常的表现。
如能好好与老人沟通,这是极为孝敬的表现。同时文化修养较高、性格意志坚强的老年人很少会出现这种“童心”的现象。
老年人“童心”就是天真,直率,不隐瞒,无心机,不提防,心有所想,口有所说,不经大脑,孔子所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我一同事,其母九十六岁,每次回家,母亲都问:“么儿,我要吃棒棒糖!”一见么儿,就像见到棒棒糖,便喜笑颜开,手舞足蹈。同事每每回家,都要带一大包棒棒糖,其乐融融!
老人的童心,就是你给他一点阳光,他就可以灿烂,你给他微笑,他报之以鲜花。
老人的童心,就是“恕己”,更“恕人”!
老人的童心,就是“你虐他千百遍,他待你如初恋!”
八十岁的老人,十八岁的心态!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了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周伯通,一个非常可爱的人物,童心盛,赤子之心始终不失,毫无心机,虽然年纪大了,可说话办事仍然像个顽童,无拘无束地尽情展现其童心童趣,即便有人呵斥他,他也不恼,该怎么玩还怎么玩。
人生不同阶段呈现的“童心”预示着不同的状态。而每个人在面对不同阶段的“童心”会有不同理解与应对。相比幼年、中年相比老年人的童心反而更加趋真、趋情、趋今、趋自然造化,真正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
夕阳西下,我们庆幸老人拥有的是更豁达、更通透、更有幽默感的特质。面对衰老甚至死亡,更达观,更珍惜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更能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美。所以,请你试着去和老年人童心交流,更好地去体会一下他们的童心。
当我们是被大人遮护的小孩子时,我们是无忧无虑的;当我们进入 社会 ,开始独自面对风风雨雨时我们是热血的;当我们有了新的家庭,开始为他们遮风挡雨时,我们是舔舐伤口的狮子;当我们保护的人能够自己去面对腥风血雨时,我们便停下了前奔的脚步,这时那些尔虞我诈痛痒憾悔便都看淡,就像天上飘过的乌云,这样就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思想环境
老年人,一般是指已退休的人士,长年的工作和 社会 生活,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其实也是一种负累。人老了,能把一切放松,放怀,放下,回复到孩童一样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该玩就玩,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该跳就跳,何等地快活自在,不用如大人一样守这规遵那则,该讲却扮沉默,该哭却扮笑,在人生的舞台上做演员扮角色。到老了能追求回到童年的那种快乐天真,虽然说有点异想天开,毕竟时光不可能倒流,但随时警醒自己放松,放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重新学习一些原来喜欢又因工作不能有时间学习的东西,不亦乐乎?
正所谓返老还童,小时候是个小孩子,老了是个“大孩子”,小时候希望很多人关心关爱,老了也希望有子女的陪伴、关心、关爱,小孩和老人的心里大多都是一样的,希望身为父母要关爱自己孩子,希望身为子女要关爱老人,毕竟谁都会有老的一天。
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要有哪“几心”,特别重要?
对孩子而言,父母才是第一个的教师。从孩子出世起,就每天由父母倍伴发展,但他们学习到的其他东西,也也是通过父母。当孩子遇见自己从没经历过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是怎样处理,所以大多数的孩子在性格方面都和父母也有很大共同之处。从而能够得知,孩子未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父母来定的,所以在教学方面,父母都一定要慎重下去,如果要文化教育出出色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到下列“三心”。
1、父母需有童心所谓童心并不是幼稚的主要表现,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真诚情况。假如父母并没有童心,难以真真正正融入孩子生活之中去。不论是平常沟通交流还是玩游戏,父母一定要保持一种童心,真正意义上的跟孩子沟通交流,进而去感柒孩子。许多父母也发现了,当我跟孩子在一起时,感觉浑身都年轻了,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童心传染了大人,如果大人也能把自己的童心释放出,就能够和孩子更加好的深交,让孩子有着个多彩的童年,而自己也能从这当中寻找许多快乐。
2、父母多点耐心孩子的抗压能力和理解能力都那么比较有限,必须时间和精力渐渐地理解消化,因此父母不能用大人的思路来看待孩子,一旦孩子没做好哪件事情,就非常心急,还认为那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因此大发脾气。看待孩子务必多点耐心才可以。例如积木游戏,大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怎么搭,可孩子必须慢慢摸索、试着,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搭个,如果可以直接告知孩子怎么搭,也就失去了让她们动脑筋的好机会,这会对孩子的脑部发育都是很不利的。因为当孩子在玩耍时,父母只需耐心地在一旁看见就可以了,让她们按自己的喜好来玩。
3、父母要用心有心的父母能够得知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需要是什么,仅有了解这个,才能够更好的照顾他们。孩子为什么会哭、怎么会扔东西这些,都需要父母用心去感受来观察。与此同时父母也需要换位思考一下,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当孩子在扔东西时,父母会以为孩子在捣乱,其实并非如此,这也许就是他们找到的玩法,根据扔东西也能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及其立体感。要记住,孩子的举动不可以用大人的念头来判定,父母应当用心,看得出她们的行为要求,不要老是指责孩子,让她们失去锻炼的机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