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1,有个做会计的朋友告诉我,她把原来的房子卖子,又借了一笔钱,换了市中心一套18...
为什么说“幸福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状态”
有个做会计的朋友告诉我,她把原来的房子卖子,又借了一笔钱,换了市中心一套180的跃层。从买房子到装修,整半年的时间每天都兴致勃勃,不厌其烦地找装修队、看设计图、买材料,一年后搬进新居,快活了没两天,整个人就又回到了原来对居住环境诸多不满的状态。她对我说:“你说我图啥呀?没搬家的时候兴高采烈,住了大房子还不是觉得也就那样!”
嘿嘿。
好像人们都爱这样。前几天有个曾卖给我房子的房产中介的店长拉我去看一个新开盘的楼盘,他虽然年轻,却很能干,短短两三年时间,他从一穷二白到名下拥有两套房产,还开了一辆“四个圈”。我是服气得不能再服气了。但在去楼盘回来的路上,我们聊着天,他忽然说:“唉,买这车买后悔了!”我问为啥,他说:“没啥意思,还背了不少的贷款。”
我想起我自己,以前非常喜欢画画,因为可以挣到稿费。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每个月末收到杂志社寄来的汇款单的时候。那时候还在大学里住,所有的信函都要去收发室拿,每个月我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开始往收发室跑。从跑收发室到拿到汇款单,再到去邮局取出汇款,这是我感觉最美的时候。然后,这幸福就消失了,直到下一次收到汇款单。同时我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这生活也不怎么样嘛!
你瞧,虽然人们都在讲,“ 我一定要幸福”,但太多人不知道幸福为何物、怎么就能够幸福了。以前我也不知道,但随着个人体验的推进,读很多书,以及以咨询师的名义和来访者深度交谈,我渐渐领悟到,原来幸福是一件说容易就很容易、说困难也很困难的事情。容易是说,它就像你吃饭喝水那样简单,只要你有正常的功能,饿了知道饿渴了知道渴,然后会吃会喝;困难是说,你没有吃喝的能力,是个痴呆病人。
2
这世上大概有三类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第一类是抱有“等我怎么怎么的时候就好了”这个想法的人。
还记得那个公益广告吗?“等你长大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婚了妈妈就享福了”,其实用脚指头想想就知道,这个妈妈从来没有享过什么福,因为她把自己的幸福寄托于环境的改变上,如果外界的人和环境能变成她想要的样子,她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可实际情况却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了一个还有下一个等着你,所以你想要幸福就只有不停地追,这就会产生两个结果,一个是永远不满足、永远不幸福,另一个是假设欲望或目标到头了,你不再有其他想法,这样你就抑郁了。
所以说“幸福不是一种状态”,不是“我开上奥迪我就快乐了,我住上别墅我就快乐了”,你拥有了奥迪你会觉得仍然不幸福,因为你想要玛莎拉蒂,你住上了别墅却恨不得再拥有一座庄园。
第二类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的人要属“习得性无助”之人。
“习得性无助”这个词对于有心理学常识的人来说大概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它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对于生活中哪怕很小的困难都无力去改变,只能任由自己在困难中沦陷。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幸福。一个“习”字特别关键,意思是“学习”,就是说他的无助、任由自己沦陷的做法是他在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学习来的。
我们通过学习识字可以读书看报,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可以考上大学,通过学习尝试错误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逃避就可以让自己永远陷于困境。
再说第三类不知幸福为何物的人,即是“今宵有酒今宵醉”型的人们。
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因为他们不想未来、没有目标;也不懂得延迟满足的重要性,想要什么就要马上得到;没有长远的打算,好像以后怎样与他们无关;对于必须要做的事情则是能拖延就拖延。
比如收入少,那没关系,反正我花得也不多;比如多年以来都待在同一个岗位上,那也没关系,我淡泊名利;比如面对一些新鲜事物和奇思妙想,一般是不接受或无动于衷的,因为想太多没用。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内在价值,或者认为价值需要交换才能得来。所以他们只能一边及时行乐,一边觉得没甚意思。
3
以上说了三类人群不懂得幸福是什么,那么,拥有什么样想法或信念的人就可以得到幸福了呢?
既然幸福不是一种状态,那它是什么?
它是一种能力。
能力又是什么?
能力包括很多种,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拥有思考力、活动力、视力、听力、想象力……然而还有一种力量叫做感知力,就是对人事物的感觉和对这种感觉的整合能力,感知力敏锐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反应比常人要激烈。
幸福是对快乐、美好的感知力。谁的生活中也不缺乏快乐和美好(否则你不会活到现在),缺乏的是对此的感知。感知不到,幸福再多,也不觉得幸福。
这一点常常让我觉得匪夷所思——周围客观的事物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如果人对它的感觉发生变化的话,世界也就改变了。因为,世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感受到的它是什么样子。
比如有读者告诉我说:“我的幸福都在过去,我只有在怀旧的时候才会觉得幸福。”那我觉得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如果怀旧才美好,那么现在这一刻哪去了?你怀念过去的某一刻,请问那一刻你真的快乐吗?你怀念某次旅游,但当时是不是感到焦虑?你怀念学生时代,学生有升学的压力,那时你的未来还不可知,你真的觉得幸福吗?你怀念初恋,那个恋爱的过程中就没有诚惶诚恐?假如现在都用来怀念从前,那么以后也会怀念现在,但现在真的很美好吗?
如果没有体会当下的能力,所有的怀旧都不是幸福,因为过去的每一刻都曾是当下。
4
感受都是当下的。就好像有句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伤疤证明你受过伤,受伤的当时你一定很疼,那个疼就是当下的感受,过了那个当下你还能体会到当时有多疼吗?你只是记得当时很疼,却忘了那种疼是什么感觉,除非再次体会而触发。(此处请生过孩子的女性自行体会,无论剖腹产还是顺产。)
幸福的感受也一样是当下的。好比现在我正在写这篇文,刚才我起身去客厅喝水,看见客厅的地板上一片狼藉,玩具、布料、粘土粒、玉米粒扔得到处都是,那是昨晚上小宝的杰作。以前大宝小的时候我看见这样的场景会心生焦虑,甚至愤怒,因为我会想:“又要收拾半天,没有一个人能帮我的忙,难道我生来就是打扫卫生的吗?”呵呵。现在我看见的是乱糟糟,心里感到的却是幸福,因为我换了心态,我会想小宝还小,她也只有在这样的年纪才可以搞破坏,等她以后长大了上学了离家了,我想让她需要我,她都可能不耐烦。至于房间很乱,有力气就收拾,没力气就让它乱着,又没人拿我怎么样!
所以,有幸福的能力就是可以体会当下的美好,虽然当下可能并不美好,只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这又回到了那个观点上来:世界的样子就是你愿意看到它的样子。
幸福不在过去,也同样不在未来,因为未来的都是欲望。千万不要有“等我怎么怎么样了就好了”的想法,这个“等我怎么怎么样了”就是欲望,假设欲望是有限的,当你实现最后一个欲望,你就很可能陷入抑郁中,因为再没有目标了;但其实欲望是无限的,当你以欲望的实现做为幸福的基石,你得到的是焦虑却不是幸福。
那是不是就应该没有欲望呢?
人生来就是有欲望的,人也有满足自己欲望的需求,但我们可以做到不为得不到的而痛苦。怎么做到呢?只要想想“得到了也不会幸福,因为还有下一个欲望”就好了。就是说我们可以为未来打拼,但也同样能体会目前的快乐。
如果不能体会目前的快乐,那么时间流逝的就是空乏,人生归于苍白,苍白怎么会幸福?
目前的快乐是什么呢?是那些注定会被时间带走的东西,比如现在我们耳聪目明、容颜健在;我们的身体依然有力,比如我们依然保持着对未知事物的热衷,以及思考力;比如我们的孩子虽然需要操心但都还在身边,我们一家人都还好好地在一起……我们拥有的如此之多,还不足够幸福吗?
幸福没增没减,你会发现当你眯着眼睛看、斜着眼睛看,和睁大眼睛看,世界的样子已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幸福是一种能力
1.现在幸福,未来不幸福
——及时享乐型,
例如:吸毒、玩游戏、不思进取的人;
2.现在不幸福,未来也不幸福
——习得性无助型,
例如:忧郁症患者,不好经验积累多了的人;
3.现在不幸福,未来幸福
——忍辱负重型,这是大多数人的状态,人生会永远在求不得中痛苦。
举例:杨振宁说要改变,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4.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时刻能感受到幸福,具备幸福的能力
——幸福型。
有欲望,但不要被欲望折磨。活在当下,保持正念。从溺水型改为郊游型,郊游的心态是长时间得保持一种心境。即是在向既定的目标前进,同时享受前进中的过程。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寻找幸福,想要通过赚取金钱和谋求权力从而获得幸福。可是,幸福等同于这些吗?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讲,可能幸福只能属于世界中的很少一部分人了。因为有钱有势的人在社会中比例很小。
难道普通人就不配拥有幸福吗?
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过多比较。我们每个人总喜欢比较,跟他人比较,比吃比穿。但这样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总有人物质生活比你好。如果总比较,你就不会感觉到快乐幸福。
同样一个人。如果他对生活具有激情,也懂得知足常乐。他照样可以追寻到生活的美好,获得幸福。
穷人有穷人的幸福,富人有富人的幸福。每个人的幸福都不同,但都有能力追寻。
我想如果一个人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努力向上,同时保持一种对生活的“知足感”,就会追寻到自己的幸福。
幸福也是一种能力吗?
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就是要有希望。有事做。能爱身边的人。例如很多人都有过失业或者没有事做的时候,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慢,生活十分空虚。有过这样经历的人都会知道,有工作不是不幸,而是一种幸福。归根结底,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幸福触手可及,只要你肯用心去盘点这样的能力人人都会有的。
幸福是一种能力吗?
确实是这样,幸福也是一种能力。很多人过得幸福,而幸福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努力拚搏得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真理。不幸的家庭各式各样,幸福的家庭只有一样。要创造幸福生活,必须是智慧和付出。譬如,子女的成才教育问题,就是涉及家庭幸福的关键。除了孩子的努力,家庭所给予他们的支撑是动力,也是保障。家长在这里付出的代价,只有成功之后的解读。这种潜在的能力,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明显,只有付出的辛苦清楚。所以,幸福也是一种能力,只是我们往往会忽略。
幸福肯定是一种能力!一种具有感知快乐和满足的能力!
幸福是内心的活动,不取决于外部条件。一个成功的人,别人认为她应该幸福,可她却感受不到,每天活在焦虑和痛苦之中,抑郁症的人往往如此!而一个普通的人,每天能够和家人在一起,衣食无忧,父慈子孝,就觉得特别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大家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我们如果能把人生的目标调整一下,把标准降低一些,你就很容易感受到它并享受它!
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请你打开门,敞开怀抱,紧紧地拥抱它吧!
当我们找到幸福的时候,也请帮助身边的朋友们,一起去寻找属于他们的幸福吧!
这个问题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幸福是个形容词,意思是快乐、美满、甜蜜。正确的说法是“得到幸福是一种能力”。
我们每个人从记事起,不论是努力学习,想要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还是离开学校进入 社会 后,每天起早贪黑地打拼,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得到幸福。
虽然说不同的人或许拥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有些人能够始终快乐幸福地越过来越好,有些人却总是抱怨和苦恼离幸福越来越远。我认为并不是这些人生来就拥有更多的幸福,而是后天靠着勤奋与努力去争取来的。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相比大多数同龄人,我已经非常努力了,如今的生活也令许多人羡慕了,可我为什么感觉不到一丝幸福呢?这说明幸福与钱多钱少、成功与否无关。因为人性的贪婪,无穷的欲求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又哪来的幸福感呢?
或许在有的人心里,一杯粗茶、一碗白米饭、一身单衣、一间茅舍足矣,每天有事就做,没事就玩,与家人在一起吹吹牛,摆摆龙门阵就是幸福。可为什么很少有人赞同这样式的幸福呢?往往还给以白眼,说这是不求上进呢?
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缘,只是我们被贪婪和欲望蒙蔽了心扉,让到手的幸福在不知不觉中又溜走了。而能留住幸福的那一些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朋友,你认可我的解读吗?欢迎留言互动,谢谢。
幸福只是人们的一种感觉,
感知和体验。有些人乐中
享乐,感觉幸福;有的人
以勤为乐,以苦为乐,再
苦再累他也感到幸福。
幸福是个人能力和家庭和睦。相容和.。
在现实中,幸福体现为身体 健康 、家庭幸福和事业有成。幸福是种感觉和状态,但支撑这种状态和感觉的是用心和付出。
身体 健康 需要自我约束,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长期运动锻炼的坚持,这是自我的一种良好管理。
家庭幸福需要对家的精心养护,得有极强的责任心和对家每个细节的打造。家庭幸福是求同存异再长久的相守中体现出的高级生活艺术。
事业有成就更是个人能力的彰显了,个人成就可以说是幸福感的突出体现,那是一个人思想、希望和理想在践行中兑现于现实,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得到实现。
所以,从这些角度上说幸福当然是种能力!
幸福来源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了一种动力,就是自己。能力的产生,就是精神转化形成。
一个人的幸福可得到,就是精神能力。有了它,会得到幸福的结果。自己好吃懒做,有着暂时的生活,时间长了,慢慢地会导致穷困生活。这种思想形成,会导致一生穷困。
有一种人也是穷困,但有着不屈服的精神。以顽强的毅力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出众。最终战胜了穷困,这也是精神上的能力发挥,才有着成功。幸福能力就会真正的显示出来!
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用心品味;得到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修心修行。
很多人期盼幸福、追求幸福、赞美幸福、祝愿幸福,可见不少人并没有得到幸福;在一些人们的心目中,有的人是幸福的,可当事人并不认同自己的幸福。
因此说,幸福既是珍贵的,也是神奇微妙的。
幸福可以没有硬性条件、也没有具体标准。可以简单到 健康 、温饱、心情好,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下调指标。
实际的情况是:很多人已经具备,甚至是超越了幸福的基本条件,但他们仍然苦苦寻找幸福、追求幸福。
为什么呢?生在福中不知福,贪婪欲望意难平!
幸福不是物理天平称出来的,也不是金钱数字划出来的;幸福是用真善美的心灵体验出来的,是用知足常乐的心态感受出来的!
有真善美的心灵、有知足常乐的心态,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
在现实生活中,在经济洪流里,有不少人已经变成了金钱、物质、权力、荣华、安逸、享乐的奴隶,看起来外表光鲜,背地里身心疲惫……
这就是物欲横流中,芸芸众生没有幸福的获得感和认同感的原因所在。
由此可见,幸福既近又远,既简单又复杂,既珍贵又平常,既易得又难得。
幸福是一种感受,需要用心品味;得到幸福是一种能力,需要修心修行。
是的,幸福也是一种能力。
有些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始终乐观,即使身处逆境,也会笑着面对生活,他们坚信,只要努力,生活总是会越来越好的。
而另一些人刚好相反,他们的世界总是面临阴霾。看什么都不顺眼,心理很不阳光,爱钻牛角尖,偏执,狭隘,小心眼。看不惯的事特别多,整天总是忧心忡忡,不开心的样子。看事情永远往坏处想,满脑袋嘈杂的欲望,却又不深入思考,欲望多能力却又更不上,盘算多行动却又跟不上。眼高手低,不努力却又不认命,不行动却又不甘心。这些人永远活在自我矛盾当中。
就像玫瑰花上的刺,有些人很勇敢,想要玫瑰花就不怕刺,被刺伤了也爱玫瑰花。只要能看到玫瑰花,心里就是幸福的,一切就是值得的。看着阳光下那些娇艳的花朵,心中充满感恩,这世界太好了,每颗刺上都开着花!
而另一些人,也想要玫瑰花,可是却又恨花上长着很多次。他们怕受伤,却又控制不住心中想摘玫瑰花的欲望。或者某次尝试碰到玫瑰花瓣却被刺所伤,于是放弃。转而恨上玫瑰花,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跟他作对,并且钻牛角尖,这个世界怎么这么遭呢?连花上都要长刺?活着真是太没意思了!
所以,是不是幸福真是一种能力,这完全取决于你对待世界是种什么心态。
幸福是什么?
小时候对幸福的理解,是狗追尾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成年后,却觉得幸福是需要能力的,同样的困境对于拥有幸福能力的人而言,总是津津有味,对于不幸的人,真是处处扎心。所以古人常劝说“不以物喜不已己悲”,不那么在意得失,这么说是为了使不幸的人无尽延长幸福的状态吗?
幸福是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是初来乍到的欢喜,在生物、社会、文化层面都存在不同的界定标准。那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究竟是看他的内心是否发自内心的得到满足,还是看他有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财富和声望?换言之——幸福是否是身外之物。作为一个集所有美好幻想于一身的概念,幸福怎么能轻易被别人夺走、被外部环境左右呢?幸福应该和梦想一样,成为一种内化的力量,由此可见,幸福绝对不单单是社会地位、财富、声望。
吕底亚的国王克洛苏是史上最早开始思考幸福的有名人物。一次,梭伦拜见国王克洛苏斯,国王问索伦,谁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云云。结果梭伦回答了一些毫不相关的屌丝——特拉斯,因为他人品好,与家人友爱,热爱祖国并且为此奉献生命。还有另一对兄弟俩,弟兄和睦,为父母奉献生命。毫无疑问这回答把国王气炸了,但没毛病的是,国王的结局确实也挺惨,成为战俘被烧死了。
且不论梭伦的幸福观,这故事潜藏着一个道理:人生变化无常,幸福却是一个一体两面的东西,幸福的背面是灾祸,得到幸福时承受多大的幸福,失去幸福时就会忍受多大的痛苦。原来变化和得失才是人生的常态啊。
所以,幸福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幸福是拥有应对得到幸福和失去幸福的能力。因为活着,所以有了拥有虚幻幸福的可能,而遇到灾祸也就成为稀松平常的事了。如此想,也就不必焦灼的想着要得到幸福,因为得到幸福前,不妨想想失去幸福时所遭受的痛苦。至于那些后人认为一生幸福的人,要么是英年早逝,要么是死得其所,当事人幸不幸福早已成为谜题。所以幸不幸福的标准因个体而异,“我”的主体将赋予他一切意义。去构造自己的原则,完善自己的生命,践行自己的信念,就是每个个体生命一场的幸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