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圆桌派》中说越是自卑的人越想炫耀自己的强处,对此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 2022-09-10 21:00: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90

越是缺什么的人,越是炫耀什么,这句话你觉得对吗?有个同学的朋友圈老是在炫富,闺蜜说这人肯定很穷,你觉得对吗?这种说法谈不上对错,...

综艺《圆桌派》中说越是自卑的人越想炫耀自己的强处,对此你怎么看

越是缺什么的人,越是炫耀什么,这句话你觉得对吗?

有个同学的朋友圈老是在炫富,闺蜜说这人肯定很穷,你觉得对吗?

这种说法谈不上对错,只能说太片面。

越是缺乏什么,就越想通过炫耀什么,来证明自己不缺这种东西。这理论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很多时候别人的正常生活,在你看来也是炫耀。

每个人生活的家庭条件和自身所接触的朋友圈子不同,对某些事物的看法自然会存在区别。和网络社会的发展,让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人之间有了交集,这就是问题所在。

你经常看到自己的朋友圈里有人炫富,每天各种奢侈品,名贵包包也好,限量跑车也好。这些东西的价格,在你看来都是天文数字的,可谁知道对方家里是不是有矿呢?

眼界和格局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分不清到底是不是炫耀。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辈子都难以买得起的东西,也许只是别人一个月的零花钱。

我们经常在娱乐八卦里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个明星的私人住宅或者是用的东西被曝光,大家一阵起哄,说这个东西值多贵多贵。可是对那些人来讲,这就是人家的日常。

朋友圈里经常会有人秀恩爱,有时候是撒狗粮,有时候是一家三口的幸福合影。你觉得别人是在炫耀,可这只是人家的日常生活。

哪一对儿情侣不发朋友圈呢?正常的秀恩爱谈不上炫耀,再说了,就算是别人炫耀,你一个单身狗又能拿别人怎么样呢?

不论对方出于什么目的而炫耀,我们要做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更惬意一些。对方是真的拥有也好,还是缺乏也罢,说到底,和我们也没有太多的关系。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把控好自己人生的方向,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点,不要让虚拟的圈子影响到现实的生活。简单一点,生活会更美好。

我觉得是对的。越是缺什么,越是想通过各种方式来炫耀,以达成告诉其他人我拥有这种东西,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行为。真正富有的人,大都是很低调内敛的,不轻易炫富,更是喜欢用自己睿智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其他的人。自己去静静的思考,做事。
越是缺什么的人,越是炫耀什么,这句话我觉得对的,往往人都会有攀比心理,当以没有某件东西的时候,你就会特别的自卑,但是当你拥有了,某件别人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想着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有这件东西,而你们却没有,这就是攀比心
我觉得是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里,总是在刻意的告诉别人自己什么都有,只要一拥有了的话,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然而一些真正成熟的人是不会刻意去向别人炫耀的,都是非常低调的,都是在默默地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觉得说的很对。一个人如果缺少什么,他就会疯狂追求这样东西,怕别人都有而他自己没有,他就会巴不得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拥有的。而真正拥有的人,是不会大肆宣扬的,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

那些成天动不动就炫耀自己才华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

生活中总能遇到一类人,他们靠着自己的才华、财富等一些优点而到处炫耀,令许多人都十分厌恶。

喜欢到处炫耀、卖弄自己才能的人往往是由于“不自信”,他们需要从别人的称赞声中才能认可自己。大多数人到处炫耀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羡慕、称赞,以此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然一次两次还是情有可原,我们自己在取得成绩时难道不是十分开心的与别人一起分享吗?小时候考了好成绩就为了家长和老师的几句称赞。但如果长期炫耀自己的才华,则是一个坏习惯。不仅仅会使别人厌恶自己,也会使自己陷入不好的处境。有人写爱卖弄才华,别人看到他那么有才,于是很多人遇到问题就来找他解决。但这些人往往也不好意思拒绝,哪怕不会也要不懂装懂,或者再求助他人,为了面子而牺牲了很多东西。《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仗着自己有才华,却不知道低调,恃才放旷,屡犯曹操的忌讳,终致杀身之祸。

有时候觉得别人在炫耀其实是自己的嫉妒心在作怪。当你的一个好朋友考了90多分,而自己只考了60多分,朋友告诉自己他考了90多分,有多少人觉得这是在炫耀。但其实对方只是单纯的想与自己分享那份喜悦,但自己嫉妒他的成绩,就觉得对方是在炫耀。因为别人有,而我们没有,便觉得对方是在炫耀。而且别人有才华凭什么不能炫耀,对方的才华也不是白来的,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这时候我们可以祝贺对方,并能看到他对此付出的一切努力。

如果不想一直被别人炫耀,就应该更加努力超过对方。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到处炫耀,而是知道低调。

俗话说得好:缺少什么,越炫耀什么。当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来说很正常的时候,也就不会去刻意关注它。群主,喜欢炫耀的人大多自卑,并且会有点自负。

是一种不正常的信息,我感觉是越得不到却晒什么 才会这样,如果真的好就没有时间炫耀,也会很低调

这个女生宿舍很常见。这个心态就是内心极度自卑的人才会这样,如果不是特别自卑,没有必要,这样。我们宿舍是男生宿舍,虽然没有说炫耀的情况,但是有比较婊的人,人情很冷漠,而且就是只把同学当做可以利用的人,见不得别人比他好,做什么事情偷偷摸摸的,就怕别人知道,怕别人看见,还有就是比较八卦的,一个男生天天说别人的私人生活,不管男女,到处找别人八卦,我给这样的男生也是跪了,而且我们班男生特别容易生气,那我就没办法了

心中越缺少什么就越炫耀什么,这些成天炫耀自己的人,不是太自信就是太自卑。

我见过一个女孩子,整天炫耀自己的名牌衣服,名牌鞋子,名牌香水,名牌包包。但是不知道是我眼拙还是怎样,从来没觉得她显摆的那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甚至觉得这个女孩子穿的就是普通商店里面卖的东西。尤其是那个香水,和空气清新剂的味道差不多,很浓很久都散不去,就像是贴了人家身上一样,可难闻了。

总是和我们炫耀家里面的房子还有店铺。其实我们都知道,就是一个在郊区的房子,旁边都没有楼房,店铺也是花钱租的小摊位。根本就没有她自己描述的那么华丽丽。但是大家都心口不宣的没有揭穿。大概在她的心里只有她自己是城市人吧。她从小没有在农村待过,但是看见过自己家农村的亲戚过的不是很好。就感觉我们其他人在家里面过得可苦了。什么都没见过,也没有吃过。

她总是说自己去了哪个商场,衣服怎样怎样的,其实衣服都不是从这些名贵的商场里面买的,而且总是显摆自己商场里面吃好吃的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她就是去吃了一碗麻辣烫。这些地方我们也不是不去,只是觉得没必要呜呜喳喳的说个没完没了。

她的印象里我们农村的孩子就像是老屯炮一样,什么都没见过,就自己在城市里面长大,所以什么都见过,什么都是好的。我们的衣服虽然不是名牌店里面买的,但是也是大众的品牌店里面买的,就算是我们从批发市场买衣服又怎么了,还不是一样?

    我是很看不惯这一类人,尽管他们又可以炫耀的资本,但是人最重要的还是要低调。不是有一句俗语这样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我觉得这十个字就是说的很好,人在世界上其实可以炫耀的东西很多,好好享受自己拥有的,难道不好吗,做人总是在那里整天高调,肯定很招别人的讨厌。

    我身边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简直是跟她待在一起就是烦,也不知道她是什么心态,总是喜欢炫耀自己,贬低别人,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迷醉的事情。她总是觉得自己的眉毛很浓很好看,总是贬低我的一个朋友,我那个朋友虽然眉毛少,但是那是因为别人不打扮,眉毛让谁一划都有了,难道不是吗,她倒是觉得眉毛是她骄傲的资本,每次都在嘲笑我的好朋友的眉毛很少,我的好朋友每次都忍得很难受,想着不能够和她闹翻,就忍着那一口气。我每次都很打抱不平,是我的话早就怼回去了,就是她脾气还好一点。那个女生还总是觉得自己考上了大学很了不起,又不是什么985,211有什么得意的,简直是,自己也不想说她了。看着她那一副模样,我也就很烦。

    我也不知道那些成天炫耀自己的人都是什么心态,难道不知道自己很招人讨厌吗?做人低调一点难道不好吗?总是在那里希望能够得到自己的某种满足感,这种人还是原地爆炸好了,反正我是不喜欢的。

优越感的体现是分析这种人心理活动的关键词,人的一切行为皆有动机,而这些人的做法无非是想体现出自己不同于常人同时通过看似积极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脆弱。

对他们而言,炫耀什么都无所谓,关键在于这与普遍大众的追求迥异,他们渴望通过展现高逼格的方式来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并享受被其他人感到不明觉厉的感觉(现在的知乎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具体是谁我就不表了)。

但实际上,他们的自信与坚强就如风中的烛火那样摇曳不定转瞬即逝。

怎么评价节目《圆桌派》?为什么口碑很好?

《圆桌派》指的是一档全新风格的聊天真人秀节目。

光听节目名字,就知道《圆桌派》是一部围着一张圆桌进行的聊天式访谈节目了,能够以唠家常的形式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去与一些公众人物进行价值观的交流,对国民具有深刻的开导意义。

访谈节目出了一波又一波,但每部访谈节目似乎都逃不过收视平平的“魔咒”,原因就是气氛过于严肃,内容过于呆板,形式过于乏味,但《圆桌派》就没有套用访谈节目的模板,而是通过以茶余饭后聊天式的形式将其做成了轻松活泼的聊天综艺节目。在这部节目当中,导演组就刚好请到了著名的媒体人窦文涛,而窦文涛又是出了名的学识渊博,能说会道,配备一名好的主持人也是做好一部节目的前提,这就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圆桌派》的“过人之处”还在于节目中谈论的问题都是时下最火热、最贴近生活的,也就是说,不仅年轻人乐于观看,还吸引了一大波中老年人。其中,有一期节目谈论到这样一个问题“过年需要亲戚吗?”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每逢过年过节就喜欢走亲访友送礼,而过年过节走亲访友这个传统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不需要亲戚,过年的气氛又会十分冷清,这就是矛盾所在,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思考和热议,过年需要亲戚吗?

除此之外,虽然《圆桌派》这部节目是以轻松的综艺形式进行开展的,但在问题的选择和讨论方面又不会显得过于浅显和随意,这就也是在保证节目的收视率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口碑,让节目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其中有一期以“失恋”为主题的节目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失恋”这个问题在年轻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可在长辈的眼中这便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圆桌派》中嘉宾们就各抒己见,讲述了自己失恋的经历,每个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述说了自己对于恋爱和失恋的看法,对于年轻人在感情方面的启发和认知上有很大的价值。

类似于《圆桌派》这样深度谈话的节目还有《十三邀》,这部节目的主持人是具有深度文化思维的许知远,他带领着13位知名人士一同与观众深度探讨世界,在这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知名人士私底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看法。通俗地说,这类节目就相当于唠家常,知名女星俞飞鸿就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谈论过“如何挽回一个男人?”

所以说,《圆桌派》作为一部轻松的访谈节目,能够让观众在家长里短中意会人生,在谈笑风生中理解生活,虽不是开启综艺性访谈节目的里程碑,但也为此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够获得良好的收视口碑更是实至名归。

可以说,《圆桌派》就是原来《锵锵三人行》的另一种方式,之所以能得到极高的评价,一是由于窦文涛近二十年的口碑声誉,其次就是节目本身切中了不少大学生、年轻人的求知心理。

以前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采用的是三人聊天策略,谈话的尺度也更大一些。但是在《圆桌派》中,三人变成了四人,同时,聊天内容的尺度也有所抬高。但是这些丝毫不能影响该节目在老粉丝以及很多新入坑的粉丝心中的地位。

因为,《圆桌派》虽然是一档综艺谈话类节目,但是它所谈论的话题从来都不是八卦绯闻,或者坊间消息,而是有着一定逼格的“人生话题”,或至少是有着人文情怀的话题。但是窦文涛所邀请的嘉宾又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管是文化名人梁文道,还是话题女作家蒋方舟,亦或者是编剧汪海林、学者许子东、收藏家马未都,他们都是活跃在文化界、媒体界、艺术界的最有声名效应的人。

所以他们并不是死板而无趣地讨论话题,而是纷纷拿出自己在所处行当的人生阅历、知识涵养来展开一种对话。所以《圆桌派》每期几乎都能做到让你不感到无聊,但是它有不少在灌输一种固定的观点给你,你只是在听一群人聊天,他们有的人的观点让你惊喜,有的人的观点让你愤怒,甚至鄙夷,这都无可厚非。

说到底,《圆桌派》就是希望达成这一种模式:你处于话语场,但是对于这些话语,你才是那个有选择权的人。

感谢《圆桌派》为我们提供的文化简餐。这档节目可以说是衔着金汤匙出世,《锵锵三人行》是一代人的情怀,犹如《康熙来了》在大众的记忆中不可磨灭一样。但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节目的布景较《锵锵》更为精致了,每期开场看着窦文涛点上一柱熏香,泡上一壶清茶,三五人围坐一隅,契合了一个伪文艺青年的理想生活状态。

之所以说是文化简餐,是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谈资与立场。在窦文涛丰富的主持经历和阅历基础上,他巧妙避开了几乎所有雷区,为观众捋清了某个热点的脉络,提供了略显深刻且温和的立场,让我们可以轻易地采用其中某些点,与朋友展开讨论,或干脆复制粘贴其中的观点以示自己关注时事热点与社会发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每一期基本都是围绕时事热点,较之早年的《锵锵》有时显得不够深刻与尖锐,但另一方面迎合了更多观众;较之《十三邀》显得逼格不够高,像是几个中年大叔的酒后牢骚,偶尔还要带上一两个漂亮姑娘以作调剂,但也避免了被喷的风险,唯一一次有负面消息还是窦文涛评价俞飞鸿被骂不尊重女性,也很快澄清是断章取义造成的误会。

最后,窦文涛更像是一种调和剂,让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嘉宾同坐一桌,既要保证节目进度,又要顾及每一位的感受,在讨论之余他的说话之道同样值得学习,在当下社会更是不可或缺。

作为一名《锵锵三人行》的忠实老观众,在节目停播之后,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就成为了我消遣时光的好代替。就我个人而言,《圆桌派》能够获得不俗的好口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圆桌派》的内容非常深刻。每一期的节目中,几位嘉宾都会围坐在小小的木头圆桌前,一边喝茶一边品评时下热点新闻和过往历史趣闻。在方寸之间,从千百年前穿越到现在,从最火热的网红经济探讨到文青的迷失与归途,从大学生“裸条”现象讨论到从古至今的亲情变迁,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把一个主题慢慢深化,把一个个观点渐渐成形,同时又带给观众们万千思考。

这在娱乐至上的当下,能够有这样一档谈话类的文化综艺屹立不倒,本身就是时代的光荣,同时《圆桌派》虽算小众和偏向文艺,但话题的广泛度很高,不仅给了那些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们一处栖息地,也给了普罗大众寻求共鸣的场所。

第二,《圆桌派》的内容话题不仅具有值得推敲的深刻度,更有着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我觉得这和节目主持人窦文涛的作用发挥不无关系,几乎在每一期节目中,他都会引导嘉宾们大胆陈词,并不断抛出疑问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指路人,也从字里行间将天下万象盘点梳理,这是非常典型的窦文涛式风格。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几位嘉宾围坐圆桌时,是真正的坦诚相见,一会是娱乐八卦一会又变成了严肃文学,更能经常看到谈笑风生和哈哈大笑的画面。也正是这种轻松体现了这档节目最本质的特点——真实!这也是它能够贴近观众们的最大原因!

第三,《圆桌派》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不可忽视。我们总以为这样的节目是说笑嘻哈的,但其实,在每一期深入浅出的探讨中,总会带给人无尽的思绪和成长。比如导演姜文和作家冯唐的到来,形形色色的人的观点真正提供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能,在对文学、电影、艺术、收藏、中外文化习俗的讨论中,也无形给予了观众们以精神给养。

下饭神器,《圆桌派》给《锵锵三人行》的忠实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家。

2021年9月12日,这一档中国电视史上开播时间最长的文化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正式与观众告别,无限期停播。幸运的是,2021年10月,《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和常驻嘉宾梁文道、马未都、马家辉与优酷合作了一档全新的真人秀谈话节目。延续了窦式主持风格和包罗万象的谈话主题,还有几位老友仍在,看着《圆桌派》,就感觉《锵锵三人行》从未远去。

娱乐至死的时代,《圆桌派》是一股清流。它关注精神文化需求,不再谈那些流于表面的东西,每一期嘉宾们都深入讨论各种有营养的话题,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带动着观众也在思考。《圆桌派》教会我一个道理,这个社会需要有主流的价值观,但我们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应该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窦文涛、梁文道等人,他们的观点也并非完全正确,但听他们谈话却学会了如何聊天,学会了和而不同。

《圆桌派》做的很棒的一点就是敢说。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期请到了编剧汪海林,大谈烂片现象,毫无顾忌。节目中嘉宾和主持们无情抨击小鲜肉,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演员不背台词、买热搜数据等现象。更是点破了选片和赞助的领导大都是中年妇女,她们点名要小鲜肉出演,甚至探班时剧组要安排男演员全程作陪,如果没有长得好看的男演员,就要从摄像、场务中挑,颇有卖肉的味道。

可见节目的尺度和真实感了吧。而且不仅敢说,《圆桌派》更会说,闲暇之时,听这几个老男人聊天真是痛快。每期节目又有新的力量和声音来碰撞刺激,像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蒋方舟、理想主义硬汉导演姜文、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等等精英人物,都带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与你分享。《圆桌派》口碑能不好吗。

为什么越是敏感自卑的人,越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

在心理学上,对于小郭这种过分爱面子的人,往往会将其定义为“敏感自卑”。因为越是敏感自卑的人,越是在乎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为了维护面子,总是会罔顾自身的真实能力、需求和感受,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委屈自己去做一些力所不能且违心的事情。

小郭正是因为太敏感,太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才会上赶着去给别人帮忙,可结果换回的是什么呢?人人都把他当做免费的“便利贴”,最后把自己累得半死不说,还平添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迟早有一天会弹尽粮绝。

俗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此话确实不假,从小的方面来说,一个存款不多的男人为了娶个老婆,将婚事大操大办,最后却导致生活捉襟见肘,连吃饭都要出去借碗米;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家资金有限的企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豪华,不断地花大钱搞装修,结果却深陷困境,无法自拔。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生而为人,有谁能真正做到不爱面子呢?一个人可以爱面子,但绝对不能死要面子。要知道,即便我们在他人眼中再有面子,也不过是虚伪的假象,好比水中月和镜中花,纯粹自欺欺人罢了。

总而言之,敏感于面子是一种心理疾病,得治!治愈这种心疾最关键的一步是,坦然面对和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全知全能是上帝的差事,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们,不必强撑起这份责任。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已然是善之极致。有时候,我们也要允许自己能力有限,允许自己做不好或是做不到某些事情,并发自真心地原谅自己的过失。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彻底放下“旁人眼中出色的我”。既然敏感于面子让我们的身心处于一种极度疲惫的状态,那我们就必须反思,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迎合别人,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向其讨要肯定、认可和赞美了。

鲁迅先生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敏感于面子的人,是时候走出自我营造的虚幻宝塔了,当我们鼓起勇气面对生命中的阴影和不足时,我们头顶的阳光必定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也将少苦增甜。

敏感就是否定自己,自舔伤口

宋心恬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每次她和朋友打电话,如果说到中途,朋友临时有事要先挂电话,她都会为此胡思乱想一番,最后弄得自己心神不宁,同时也让朋友小倩受困扰。有一次,朋友小倩因为家里有急事匆匆挂了她的电话,结果第二天就收到她的一条短信,“我昨天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咱俩在电话里的聊天内容,你是不是因为我说了一句‘最近你好像长胖了不少哦’,生我的气呢?对不起,是我不好,我不该说这种话惹你不开心,你原谅我好不好?”

看完短信后,小倩有些莫名其妙,心想,昨天的谈话不是很愉快么?她并没有说错什么话,我也没有不高兴呀!当下小倩立马回了一条短信给她,请她务必不要多想,并表示对她绝对没有任何不满。

同样的一幕,上演了很多遍后,小倩再也不敢轻易挂她的电话了,不然她肯定又会回过头分析自己究竟说错了什么话,然后找出可能的蛛丝马迹来向小倩道歉。

就这样,小倩始终小心翼翼地经营着彼此的友情,生怕伤害到敏感多疑的宋心恬,使得她一次又一次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武志红在《我们都是受虐狂》一文中,曾描述过这样一个女子,女子的父亲是一个大酒鬼,在她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不仅要忍受醉酒后的父亲对她的残酷打骂,还要用自己羸弱的身体去照顾父亲。在她的意识层面,她十分痛恨自己的酒鬼父亲,并且发誓长大后一定不会嫁给一个喜欢酗酒的男人。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她成年之后,她所交往的几任男友全是酒鬼,即便有一开始不是酒鬼的,在和她朝夕相处之后,最终也变成了酒鬼。

对此,武志红的分析可谓是一针见血,在他看来,女子在重复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她渴望借由这种痛苦去抚慰幼时那个脆弱无助的自己。

宋心恬虽没有一个酒鬼父亲,可她喜欢否定自己,然后自舔伤口的“受虐”心理和武志红笔下的那个女子惊人的相似。其实,归根结底,这种喜欢被痛苦喂食的敏感性格,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孩童时代的创伤。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一开始都是自恋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周围发生的任何事情,全部“拜他所赐”。比如,当父母亲近他时,他会认为,此时的“我”是一个“好我”;当父母不理他时,他会认为,此时的“我”是一个“坏我”。

宋心恬小时候甚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夸赞和肯定,这种体验直接导致其敏感心性的形成,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好,她就会觉得是自己的能力不行,如果朋友流露出一丁点不悦的神色,她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好,说错了话或是做错了事儿。小倩只不过是因为有急事挂了她的电话,她就为此左思右想,坐立不安,真难想象,如此敏感脆弱的她,又该如何熬过错综复杂的人际浪潮?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像宋心恬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经常将“我不行”“是我不好”“我不能”等话挂在嘴边,时间一久,这种心理暗示会像疯长的野草一样,占领他们的每一处心房。可见,一个人如果长期被这样的悲观情绪所笼罩,就很容易变得情绪低落和忧愁满怀。这样的人遇到任何挫折和人际纠纷,总会忍不住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的身上,不断地讨伐自己,责怪自己,渐渐地,他们就会因为害怕别人看不起或是厌恶自己而不愿意和人来往,一个人与世隔绝地生活着,顾影自怜,暗自神伤。试问,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尽情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呢?留给他们的只会是无尽的灰色阴影。

高尔基曾说:“反省是一面晶莹透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一个人的反省能力强,的确能帮助其取得更大的进步,可敏感的人败就败在过度反省上,他们总是用放大镜来审视自己的心灵,可自身又不具备与此匹配的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给自己套上无形的枷锁。

为了能从“自我否定”的阴影中走出来,敏感的人最好给自己多注射一些自信的血液,果断拔掉心底的怀疑和不确定,重新开始自己与外界的自由联通,让明媚动人的阳光重新洒进潮湿阴郁的心屋。

如果总在乎别人怎么想,那就别活了

读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的人,应该都知晓已故作家王小波先生文笔的幽默和思想的独特性。王小波先生在插队的时候,喂过猪,也放过牛,在他看来,即便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

“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句话描述的是在没有人的管制安排下,猪和牛浪漫自由的日常生活。人来了以后,它们的幸福生活彻头彻尾地发生了改变,对于牛而言,它的最高使命成了埋头干活,而猪呢,则要拼了命地长肉。

就在大部分牛和猪都默默地接受这种命运后,有一只猪却颇有些与众不同。这只四五岁的肉猪,长得又黑又瘦,两眼还炯炯有光,它像山羊一样敏捷,纵身一跃就能跳过一米高的猪栏。不仅如此,它还能像猫一样,轻快地跳上猪圈的房顶,总之,它就是不愿意安安分分地待在猪圈里,总想着到处闲逛。

为此,王小波先生特别偏爱这只猪,经常用细米糠熬的粥喂它,等它吃饱了后,才把糠兑到野草里去喂别的猪。每当它吃饱了,它就跳上房顶晒太阳,有时兴致一高还会模仿各种声音,如汽车响、拖拉机响。

一般来说,敏感自卑的人更能够很快的接收到外界的很多人和事物的反应,所以才被称为敏感自卑的人。他们比普通的人更能接收到外界的反应,而自卑的人更容易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感到触动。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神经性官能症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多少都有一些神经性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的现象。神经性官能症的人就是典型的容易有敏感自卑的表现,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很容易因为他人的一些想法就将问题强加到自己的身上。而高敏感族经常很容易自卑,和自我否定。他们需要通过外界的高度的认可来充实自己内心的缺失与不安。

二、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自卑的人因为自己内心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对外界做出过度的反应,内心总是很容易焦灼与不安,外界的一定风吹草动都很容易让他们风声鹤唳。

三、内心的不充盈

内心充盈和满足的人很容易获得内心的平和,让自己在面对外界时,有足够良好的心态面对外界纷纷扰扰,而内心不充盈的人则相反,他们内心的自我人格不满足感,让他们无限制的向外界寻求安慰和平衡,所以就会很容易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日本著名作家曾经有一本书叫做《钝感力》,是指人们迟钝的能力,告诫人们不要高敏感的生活在如今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中,这非常适用敏感自卑的一族。

怎么解读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内心就越缺少什么这句话?

 

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陈述事实,就被别人当成是在炫耀了。

只是那些看他“炫耀”的人觉得不爽,心里不平衡,所以说出了这么句话“你越炫耀什么就说明你越缺什么!”

动动脑子想想就明白,一个人的资本已经到了可以去炫耀的地步了,他怎么可能会缺这东西?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炫富 为例

你在ins也好、微博也好可以看到很多比较火的炫富的人,比如:郭美美

(她是个SB,但是接下来我们要拿这个SB来客观的分析一下)

看看人家的衣着打扮:


看看人家的余额:


再来看看ins上的:

小编认为,一个人爱炫耀,说明其内心充满了自卑感。他怕别人在某个方面上,看不起自己。于是,便用这些自以为很优质的东西,来炫耀,以弥补自己人格上的缺陷。对于,这种表现,我觉得是他长期以来的孤独感和不被人理解所造成的。一般,太爱炫富的人,会被我们孤立,他们越是炫富,越是炫耀自己的优质之处,越会被身边的人所排斥。所以他们内心充满的孤独感,但是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们不敢直视自己的不足,只能用外界的东西来弥补。他又不想脱离群体,于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向群体炫耀,渴求我们给予他更多的关注而已。

总而言之,这种爱炫耀是一种内心渴望被发现, 被羡慕的表现 ,恰恰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常有 ,所以一旦拥有内心有一种想被全世界都看到的冲动 。所以,这种情况就是标题所说的,一个人越炫耀什么,越缺少什么。诸如那些女生,炫耀自己的口红彩妆一类的,其实平常的女孩子都会拥有,恰恰是他自己不常有,忽然有了很开心,才会如此强烈的到处炫耀。他渴望别的女生羡慕自己的生活,渴望别人夸赞自己。其实这种做法是毫无价值的,更会在无形中,使自己掉价。

一般这种情况,更多的也不排除是对一些比自己条件优越的人的嫉妒心理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他们由于嫉妒别人拥有的,嫉妒很久了,一旦自己拥有,就会夸大炫耀。这种做法实则是由于缺少这类物品而造成的嫉妒式炫耀,也是想要寻求他人羡慕和肯定的一种不合理的做法。为满足自己一时的快感,来过分渲染自己的东西,着实不妥,显得格外幼稚和无趣。

所以才会一个人越缺少什么,越炫耀什么。

你好,其实炫耀是我们的事物比别人好的满足感通过张扬的,甚至是挑衅的方式向外宣示的行为。很多人喜欢炫耀,是因为缺乏自信。这些人一般会给自己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经常会认为别人会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所以,他们想通过炫耀来稍稍提高自尊。这类人,一般才认识你几分钟,就会滔滔不绝地夸起自己辉煌的人生路,其实是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忙于展示“积极”的一面。

炫耀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想告诉别人我拥有这东西,而是暗示别人我有能力拥有这东西。

屌丝跪舔林志玲,林志玲嫁给言承旭,屌丝不会难受,但林志玲要是嫁给屌丝的舍友,屌丝分分钟切腹自尽,其实这个过程,屌丝的钱一分没多一分没少,屌丝的名声一分没增一分没减,为什么屌丝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对这种现象表述为人们对身份的焦虑:当和我们处在同层次的人拥有比我们更好的东西,我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地位比他低,由此感到担忧。炫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缓解这种焦虑,用某些可以表征身份的东西支撑起自己的地位,Gucci是,迈巴赫是,希尔顿是,甚至是旅行也是,这些东西证明我的地位不会比你低甚至高于你,但这反过来会增加被炫耀者的焦虑。 试想一下,早上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曾经一无所有被嘲笑创业的同学晒出了到账的五千万美元风投,这足以毁掉还在沐浴清晨第一缕阳光的老同学一个美好的早上了。
这不是我在主观臆测,大家还记得《美人鱼》里的林允吗?小学里那个默默无闻甚至是长的有点不太好看的女生竟然有一天摇身一变,披上了大众女神的外衣,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星女郎,要和自己喜欢的明星同台出现在新年的荧幕上,一直以为她和我们是一样的,突然发现原来不一样,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带来的焦虑感五味杂陈,让某些老同学如鲠在喉。之后的每天,空间都可以看到老同学起底她小时候的黑事件和长得仿佛不太那么好看的照片。


所以炫耀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暗示,暗示我的身份配得上这样的东西。炫耀者希图以此来提高自己在朋友圈中的身份和印象,博得更多的关注,这才是炫耀者想要的。



但很多炫耀者并不知道,炫耀的最佳方式从来都不是在朋友圈告诉朋友你有多吊,而是让别人告诉他你有多吊。这可能不太好理解,但大家试想一下,当你某天观看电视的时候,突然发现 ,自己朝夕相处默默无闻的同事小明原来是某某知名作家、摄影师或某某知乎大V,作为嘉宾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这种认知失衡和嫉妒心里带来的打击足以让你开始怀疑人生。但你要是一开始就看到小明每天都在晒自己的作品,从默默无闻到走向成功,这种方式给你带来的冲击绝对是比不过前者的。我不知道心理学是否有关于这方面的解释,但肥肥猫老师在"哪些素质很重要,却是读书学不来的"中讲到的“人际交往中期望值的管理能力”就能很好的解释我的观点。当你不停的出大招的时候,大家对你的期望值就会越高,总有你满足不了的时候,而且不停的刺激也会在大家司空见惯后导致麻木,所以只有前者才能起到华丽转身惊得大家掉下巴的效果。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大家将被你的低调所折服。这也是我在知道这个规则后,再也不在朋友圈发东西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除非非常牛的事,否则不管你的东西在网上有多么受欢迎,只要进了朋友圈,逼格都是要被打三折的,如果有玩摄影的同学就知道,自己发在LOFTER上的照片热度五百五,进了朋友圈却无人问津,有些人可能还会问你是哪里盗的。
所以,炫耀的最佳方式从来都不是在朋友圈告诉朋友你有多牛,而是让别人告诉他。这里的别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报纸,电视,微博等媒介。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明,在别人晒旅游照秀恩爱晒薪水晒礼物的时候背地里偷偷用功,不管取得多大的业绩不管如何升职加薪认识多少白富美,也从不发朋友圈,就只是默默努力,突然有一天,小明发了一条动态,风投到账五千万美元,白富美未婚妻已怀孕,这下子,昔日的老同学里炸开了锅……看到没有,这才应该是你们炫的方式,我把这种炫耀方式叫做宇宙无敌知乎针影之惊得让你掉下巴的高冷装逼法

炫耀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炫耀是想满足比别人好的感觉,甚至是以挑衅的方式对别人表示自己的优越感。炫耀、卖弄、显摆、自诩都是这种表达。爱炫耀的人,一般都以自我为中心。在这些人看来,没有什么是比他炫耀的更优越。其目的是渴望别人的赞美和认可,试图引起对方的共鸣。其实,这种做法很是冒险,结果往往容易适得其反。心理学认为,炫耀人的出发点,是希望赚取旁人廉价的仰慕和赞美,以得到自我满足,感觉自己高人一等,比他人更强势。在这种心态的趋势下,有钱的人摆钱脸,有权的摆权脸,长相俊美的红尘男女则直接把自己的靓照贴到网上去。其实恰恰是这种炫耀,暴露出炫耀者内心的空虚和不自信,只不过是想以显摆的方式给自己增加筹码,以此来达到“不居人后”的目的,往往会被别人作出负面的评价。比如说,一位才认识几分钟的人,就会在你面前滔滔不绝地夸起自己辉煌的人生路,生怕自己不如你。真正有所建树的人,自信的人是沉默的,内敛的,低调的,他好比一株熟透了稻谷,低垂着沉甸甸的果实,从不炫耀。他们即便再怎么低调,识货的明眼人依然知道他们的分量,会自然而然向他投以敬佩的目光。炫耀则和自尊心有关系。爱炫耀的人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享受自己的过人之处,而忽略与旁人的沟通。这样忘我的单方面炫耀,会连停下来接受赞美的时间都没有。因此,别人的炫耀在某种程度上会伤害相当多人的自尊。爱炫耀的人,是在用自己的自尊心,伤害着被炫耀人的自尊心,得到这样的收获,其实很不值得。
本文标题: 综艺《圆桌派》中说越是自卑的人越想炫耀自己的强处,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2150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个女生对我说你是月亮我是明亮是啥意思为什么人这一生非得要有离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