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会把写的很差的文章称为狗屁不通呢?狗屁原为狗皮。大家都知道狗狗很热的时候,就会伸舌头散热,这是因为它的皮肉紧实,身上是没有汗...
古人会把写的很差的文章称为狗屁不通呢?
大家都知道狗狗很热的时候,就会伸舌头散热,这是因为它的皮肉紧实,身上是没有汗腺的。
所以古人用“狗皮不通”来形容文章词不达意,谁都不能理解。
意思是说狗狗的皮肤没有汗腺,不能流汗。用在文章上的意思就是说这个文章不通顺。
古代人写文章真的不分段吗?那很长的历史和小说读起来不是很不爽吗?
这是明后的书,不分段吧。
更何况唐时韩愈《师说》有“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一句,若有分段何必特意习其句读。
现在看到的古代文章全是用文言文写的,古代人真的就是说文言文吗?
古代人真的就是说文言文吗?想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很无奈却又必须去做的事,就是古文的学习,在学习古文的时候,无疑是有些困难的,因为有些时候你不但要去学习这些古文字的意思,还有理解当时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只有理解了背景才能真正的掌握这篇文章的意思。这就很头疼,因为有些时候你学一篇文章可能就要好多的时间,而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背诵。
背诵普通的文章当然大部分人都没有问题,但是古文的背诵因为语法意思,语句的组成等都不同,所以就会很困难,每当这个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想,难道古人就是这样说话的不成?而且我们在很多古装剧里面也用了文言文的语法来日常交流,所以这样的疑惑就更深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古文之所以称之古文,因为它其实是作为一种文章存在的。
也就是说,古代有两套语法,一套是写文章用的文言文,另一套就是日常交流用的白话语法。其实这所以要开发出两套不同的语言主要原因就是日常语言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今天用今天的语言记录文章什么的,后来的人可能就不明白前人写的是什么意思,而且因为当时中国的各个地区的语言文化也不同,也会造成这里的语言文字记录的东西,拿到另一个地方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的情况。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情况的出现,读书人在学习写文章的时候就会学习另一种,文字表现形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而且我们都知道文言文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简捷,它简捷的文字表达了很多的意思,造成它简捷的主要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所以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文体。
古代书法不好的字写的什么样?
古人写字时也会出错,他们是如何修改的,什么手段现在还在使用?
他们是如何修改的,什么手段现在还在使用?古人在用竹简的时候会用刀削掉错误之处,纸张普及之后直接涂改掉或者用雌黄涂抹,雌黄的用法和现代的涂改液一样,涂完就可以写在上面。不过流传最久的方法还是直接用笔涂改,到现在都还广泛使用这个方法。
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竹简书写,竹简的历史几乎与甲骨文等长,在春秋至东汉的几百年里被广泛使用。竹简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切好的竹片要经过杀青后才能书写,写完之后还要钻孔和编绳才能形成一本书。被编起来书叫做“简牍”,一卷书的重量和体积都很可观,所以在古代有“学富五车“这样的说法。
竹简时期修改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专门的“书刀”将墨迹刮掉,然后重新书写。所以文职官员也被叫做“刀笔吏”,因为他们既要用笔还要用刀,随身都会带着书刀。书刀的用途不仅限于修改字迹,还可以在竹简上刻字,此外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三国时期的韩馥就是用它自尽的。
汉代之后纸张逐渐普及,这时候的修改方式就是直接涂掉或者使用雌黄。涂掉是最常用的方法,现在存留的一些书法也可以看到涂抹的墨迹。而雌黄是一种矿物,可以做颜料,颜色为明黄色。由于古代造纸技术有限,纸张无法达到雪白色,会偏黄色,或者为了防蛀会使用黄蘖汁染色,为了美观以及加固还会涂蜡,所以古代的纸都是黄色的。在黄色的纸上用黄色的颜料涂改,涂改的痕迹就不容易看出。古代还有人动起了歪脑筋,用雌黄来篡改文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