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嫁嘛 这些事真的是我想的太少没有考虑到嘛 这是偏执型或者指责型人格嘛

发布时间: 2022-06-01 18:00: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112

他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吗?我该怎么办?我比老公大四岁,当初他追我时,我就觉得不合适,但因为当时和我初恋男友刚分手,情感十分低迷,觉得...

可以嫁嘛 这些事真的是我想的太少没有考虑到嘛 这是偏执型或者指责型人格嘛

他是偏执型人格障碍吗?我该怎么办?

我比老公大四岁,当初他追我时,我就觉得不合适,但因为当时和我初恋男友刚分手,情感十分低迷,觉得嫁谁都一样,就和他一起了。现在我越来越不能忍受他了,他档案里有本科文凭,但真实的文化程度只小学,当兵了从鄂西深山里出来的,他平时的表现,就很敏感多疑,比方他下班回来,进门看到我和我妈都没说话,背过来他就跟我说:“我在外面还听到你妈的说话声,我一回来就不说了。明显地对我不满”。再比如,他出差若逢周末,总要我到我姐那边去(他爹妈隔太远没法,我妈一般在我姐那里),却从来不说回来的时候,哪怕已经在回来的路上。却随时会问我在哪里,每天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翻看我的手机。诸如此类的事多得不胜枚举,再有,我以前是个很直率的人,对同学也很真诚,所以同学朋友较多,从跟他一起后,他就讨厌我和任何一个同学联络,比方,有同学从外地来了,我们几个本地同学约在一起吃顿饭,他就会吵得天翻地覆的,这也是我最不能忍受的。我两个大学时的好友D和Y,是同学加老乡,全班同学都知道我们三人是好朋友,他们在校时也对我很照顾,毕业后,有几次,有在外地的大学同学过来,Y会喊上我一起吃饭,这使得他很不高兴,我原想不理他,可是他发短信把我的同学Y骂了一顿,后来Y以和为贵再也不找我了,可我伤心死了。前两天,有初中的同学一家三口过来,我招待他们吃了中饭,吃中饭的时候他就找荏把儿子打了一顿,又送到我们吃饭的店门口来,却不和任何人打招呼就走了。我也没理他,晚上另一初中同学招待大家又在一起吃了晚饭,期间他打电话N次,我后来干脆把电话关了,8点回去他就跟我打架,我现在不想也没精力跟他闹,因为小孩才六岁,当时孩子面不好,我就想知道:他是不是人格障碍或者精神病啊?rn还有:我想和和气气的离婚,可是他又不干;要我凡事顺着他,不要一个朋友,我更是不能忍受。我现在很厌恶他,可是他昨天还对我咬牙切齿,今天却象没事人一样照常给我打电话,我不接,他就能连拨个十几遍,或者把电话打到我们办公室主任的的座机上。我该怎么办?
这个人到不是什么人格障碍,只是由于文化水平低,活动地方和你不相容,另外,他的内心高度缺乏安全感,所以表现出来猜疑特点。

如果你想保住婚姻的话,就和他商量一下,一起去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帮助你男人心理成长起来,就可以和谐相处。
这么看来他的疑心严重得有点厉害...
看心理医生应该会比较有好处,但估计一般人很难接受自己亲人提出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的想法...所以最好委婉点,或者沟通私下解决
疑心重是一个很麻烦的问题
哎,从你的经历我明白了不能负气嫁人,我这些天就差点因为赌气随便嫁了,我觉得你还是离了吧,早点找你的幸福,这个人不太可能改掉这些毛病,要过下去你只能一辈子忍着,太累

在感情中偏执的表现是什么样?

1. 自我中心

在感情中有偏执倾向的人,通常缺乏共情力,以自我为中心(self-centered),不太会考虑对方的感受。因此,ta们很容易忽略与自己的感受不符的客观事实,而强调自己所受的伤害。

例如:很多偏执的人在追求别人时,都读不懂来自对方的拒绝,执着地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动”对方,认为“我们肯定是最合适的”,而结果往往是带给对方更大的困扰。

从案例中的女孩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因为男友“不听话”而发脾气,还是要求男友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回复微信,都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很少考虑到男友的心理和生活需求。

2. 迷恋

感情中的偏执通常还会伴随着对于伴侣的迷恋(obsession),然而这种迷恋往往只关注在对方某一部分的特征上,却忽略其他值得注意的方面。就像案例中的女孩子,似乎只认可那个身为组长“幽默又体贴”的男朋友,而并不那么接纳他的其他侧面。

不仅如此,男朋友已经变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重心,但这种过度的关注常常是超出对方承受范围的,甚至可能会使对方感到被监视。

3. 对“被拒绝”的高度敏感

偏执的人在感情中还对“被拒绝感”十分敏感。案例中的女孩子无法接受男友“不听话”,也不能接受他“需要空间”的说法,可能是因为这不仅被看作是对于她所提要求的反抗,也是对她整个人的拒绝。

这种被拒绝的感觉会引发偏执的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因此,ta们通常会试图通过指责、攻击对方、引发争执等方式来夺回自己的控制权,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会对对方和关系都造成伤害。

02.关于“偏执”的几个迷思
*偏执≠真爱

亲密关系中的偏执,有一些与真爱相似的点,例如:它们都充满激情,且对于伴侣都十分专一。但我们要明白,它与真爱的本质完全不同。

真正的爱情是有互惠性的。陷入爱情的双方都愿意考虑对方的感受和福祉(well-being),而最终两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自我功能(self function)的提升,包括更高的自尊水平、更敏锐的认知能力、以及更高的创造性。

而偏执恰恰缺乏这种互惠性。偏执的人看上去对对方一往情深,实则将伴侣看作属于自己的物品,无视对方的需求,而通过对方的服从控制或肯定来提升自我价值感。换句话说,对于偏执的人来说,ta们并没有与伴侣产生真正的联结,而是制造出了一种虚假的亲密感。

我们也可以将偏执看作是恐惧和内心冲突感的表现。偏执的人一方面害怕亲密关系可能会带来伤害,另一方面又要害怕失去这段关系会带来孤单、愤怒等负面情绪。对于偏执的人来说,无论与对方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恐惧感都深深地缠绕着ta们。与此同时,这两种恐惧之间还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导致ta们一边极度渴求亲密关系,一边又极度想要远离这种关系。
在感情中偏执的表现就是“占有欲过强,圈着地盘过日子,不能忍受对方离开自己的视线,希望对方围绕自己世界打转”。感情中,还是需要适度的空间,不能偏执,需要沟通。
我觉得感情中的偏执表现在一个观点一个问题上,非常的坚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不因为对方的解释而动摇。而且即使因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或者说有偏颇的,他还是坚持的认为我就是这样的,我就是要坚持这个观点,很坚定自己的立场。
感情当中比较偏执的表现,可能会有一些强迫症,对事情过于追求完美,而且也让彼此相处的时候特别有所原则,更多的是钻一些牛角尖,这样的感情有时候会让双方感觉特别的有压力。
在爱情中比较偏执的表现就是经常会翻看对方的手机,或者是经常不让对方去接触异性朋友,有的甚至就是完全让他没有任何朋友。这种就是非常偏执的,而且是比较恐怖的。

偏执型人格是怎么造成的

有偏执性人格障碍的个体,不相信他人,怀疑他人的动机,他们把他人的行为是为威胁,即使是那些亲近的人或每天都见到的人。无任何理由,他们会盘问配偶、朋友、同事,以确认他们是否可信,是否忠诚。

他们很难相处,并寻找线索支持自己的恐惧,他们可能由于自己的差错或失误,去争论,抱怨,责备他人,而且试图控制周围的人,他们是有戒备的,有敌意的,疏远的把想法和感受留给自己。

当出现以下至少四种症状时,可诊断此障碍:

一、无理由的怀疑他人剥削伤害,欺骗他人。

二、固着于没有必要的怀疑有关同事和朋友是否忠诚。

三、由于不必要的害怕被恶意和不公正的使用信息,因而不会轻易相信他人。

四、从无害的点评或事件中读出潜藏的侮辱和危险。

五、长时间的记仇,不原谅侮辱或轻视。

六、相信他人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地位。即使在他人看来这并非事实,而且很快就有愤怒反应。

七、经常无理由的怀疑配偶或性伴侣在欺骗他。

如果说偏执型人格障碍是怎样形成的,跟家庭有直接关系,比如父亲和母亲就有偏执的特点,或者是父亲打骂,母亲溺爱,不管是什么样的人格障碍,都和家庭教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而且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是最不愿意去心理咨询的,因为他会觉得都是他自己对,别人都错,你和这样的人在相处的过程中,会觉得特别的累。

你凡事得顺着他,如果逆着他,可能就会带来家暴。往往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婚姻都不会很幸福,伴侣忍受不了长期被怀疑,被打骂,被控制,最后都是会主动和这样的人离婚。

人格障碍是家庭的受害者,但是人们往往不自知,曾经是受害者,现在是加害者,让自己痛苦,也让别人痛苦,这是愚蠢;让自己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智慧。

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很少有良心,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国人格障碍的患者是占总人口的8%到15%,我们就能知道有多少家庭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如果家庭没有给社会输出好的影响,那么这个社会就真的会变成互害的状态,并且这些人格障碍的患者的父母也是受害者。

父母曾经欺负过孩子,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也会变本加厉的还给父母。

去治疗人格障碍第一有效的就是认知行为疗法,去调整他们负向的僵化的认知,但往往偏执性人格障碍的患者很不配合。

所以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动机面询,要去调动他们内心的动机,也就是如果他们不改变他们自己,生活会越过越糟。朋友,同事,家人,伴侣,甚至是孩子,都会离他而去,他最后孤独终老。这是他想看到的局面吗?

但如果他不想改变,他正在往这条黑暗之路走去。

心理咨询师要把他不改变的后果说出来,把改变以后好的结果说出来,慢慢地他就会松动那些观念,去配合咨询师去改变他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幸福,但幸福的前提是要有道德,道德最基本的就是要有良心。
偏执型人格障碍与早期缺少关爱、后天受挫、自我苛求、处境异常等因素有关。具体病因如下:

1.早期缺少关爱:幼年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单亲家庭更易出现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儿童。

2.后天受挫: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3.自我苛求: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

4.处境异常: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等。

偏执型人格怎么造成的,其实啊当然是他有他自己的一个意念。

请问我这样算不算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最近越来越觉得自己除了性格上有很多缺陷以外,似乎还有某些人格障碍。rn看了很多分析觉得自己很像是偏执型人格障碍。rnrn偏执型人格障碍 症状与表现rnrn(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认为敌意或歧视,或无切实根据,便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备。rnrn1.我现在租的人家的房东经常叫我们不要用屋里的吊扇,有的时候天太热了,我用了他会知道,我就觉得他在家里装了监视器,因为房间一般是关着门的,我觉得他除非能看到我房间里的情况,不然他不应该知道。rnrn(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rnrn2.我有一个要好的女生朋友A,之前交了一个男朋友。男生比较有异性缘,很会玩,但是年纪比我朋友小。我想事情比较喜欢往坏的方面前,在我看来,我这个女性朋友不算可爱或者漂亮,个性有的时候还满任性,那个男生肯定只是玩玩的,或者找她满足生理需求。但是后来也确实很快就分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女生B,长得可爱又讨人喜欢,跟这个男生也认识了,经常聊天。我那时就认为这个男生肯定会喜欢上B,而且觉得B明知道他是A的男朋友还不避嫌,对她很有看法。rnrn(3)易产生病态嫉妒。rnrn我很容易嫉妒身边的我认为学习好,有才华,人缘好,或者男生缘好的女生。(因为我自己小时候曾经被男生挖苦过,而且不止一次,因此自认为很受打击)嫉妒的时候会离她们远远的,有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地说一些风凉话,觉得不服气,凭什么她们就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嫉妒过了一段时间又会慢慢冷静下来,和她们友好相处。rnrn(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rn我总是认为自己个性不好是父母小时候没有好好管教的原因。另外,我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智商比较高,所以很少肯用功,总觉得别人花3天时间才能做完的东西我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做完了。我还总是觉得自己以后能成为很厉害的人。(但是我父母也经常跟我这么说,虽然他们觉得那样是在鼓励我,但是不知不觉地我好像就飘飘然了)rnrn(6)好脱离实际地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rnrn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所以对男生很有偏见。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上一个论坛,看到有男生发的帖子,约女生晚上出去看电影。我当时就觉得肯定是目的不纯,于是就忍不住开始职责那个发帖的男的,觉得他以为别人是傻子看不出他在想什么。rnrn我经常“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有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但是我自认为朋友不算少,而且她们都没怎么觉得我有不正常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隐藏得比较好,有负面情绪也没有怎么表现出来。rn “这类人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都看成与自己关系重大,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跟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rn有一段时间有空难,我就特别怕坐飞机,担心自己坐的飞机会出事。另外一次去游乐场坐过山车,回家以后头很不舒服,看了几篇文章说坐过山车对大脑有损害,就总觉得自己脑子不好使了。rnrn我自己认为我比较符合这种人格,我从小父母就很宠我,也很少打骂批评我,所以可能就让我养成了这种性格,虽然我自认为大多数时间我并不任性。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我主要是怕我以后控制不了这种个性,会越来越严重。
问题分析:根据您的描述,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小时候收到了心灵上的创伤所致。
意见建议:建议您放松心情,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是坏人,小时候欺负你的小朋友他们是不懂事,现在长大了他们肯定也感到愧疚,不要自卑,每个人都有缺点,你只是有个缺点,要有自信,愉快的跟人相处,祝您每天都有个好心情。
你说房东的问题,我觉得肯定是他能看到你的用电量,所以知道你用没有吊扇。其实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这些问题就不算是病吧,只要努力控制和改善自己就应该能解决。
其实我觉得你没必要太在意别人认为你是个什么的人,你只要心里高兴、过得开心就行了。当你产生某些情绪时,你不妨自问一下,自己这样做开心吗?
我认为你可以看看心理医生,这是心理医生可以解决的问题!
你只要时候保持着你现在发贴的这份感情就OK!
别的没人能帮你 心理只能是诱导
好好感觉下刚才自己发这个提问时的感觉

指责型人格属于心理问题吗

指责型人格属于心理问题,是一种心理疾病。

拥有指责型人格的人,眼睛里是很难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觉得别人做得好的事,就是应该的,就是理所当然的;而做不好的事,常常喜欢在鸡蛋里挑骨头,这样的人是很不讨人喜欢的,而且他们的幸福感指数以及自我快乐感会比常人要少很多。

扩展资料:

指责型式生存姿态的一种,责备的姿态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了这样一条社会准则,即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烦或辱骂。我们决不可以表现得“软弱”。

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不断烦扰和指责其他人或是环境。责备意味着藐视他人,而认为只有自己和情境是需要考虑的。

由于具有爆发性的特点,我们当中那些经常责备他人的人,也会时常断绝自己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我们将大量时间用于自我惩罚和自我放逐。而当我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又常常会酣畅淋漓地大哭,并声称如果不是因为其他人的缘故,我们就会一切都好。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指责型

指责型的人自带显微镜功能,你每个不好他都能敏锐的发现并兴奋的表达。理性上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不好的结果都不是单一的原因导致的。然而,你去问指责型的人“你就没有错吗?”没脑子的指责型的人会说我一点儿都没错,有点儿脑子的指责型人会说我有错,但还不是因为你先错。我的错是小事,你的错就是原则性的事了。

面对指责型的人,我们的感觉非常糟糕。在指责型的人眼里你就一无是处,毫无优点。如果你有一个指责型的父母、伴侣、领导,足够你生活在水深火热里了。

外在的原因,当然是被指责的人不够好,有这部分,无可厚非。被指责的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被指出不足的地方,而是他们受不了指责型的人把全部的原因都归结为他们不好,受不了指责型的人毫无反思能力的态度。

两个人吵完后,跟指责型的对话是这样的:

A:这样吧,我认个错,你也认个错,这事我们就算过去了好吧。

B:好。

A:我错了。

B:你错哪了?

……

指责型的人,好像永远不会真正思考自己哪里有问题。

其实指责型的人也不好过。不要以为他们骂得很爽,他们也会自责:我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我也知道这样不对。但……他实在是太差了。

面对指责型的人,能离开当然最好了。不能离开,能怼回去也很好。如果也怼不回去,也离不开,就可以思考下:

指责型的人是如何形成的。在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让自己好受点。如果想维持关系,我们又可以做什么。

2

指责型的人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的错误、缺点、不足。指责型的人会把结果的糟糕,或自己不好的感受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另一个人的原因。比如在对孩子的时候,指责型的家长会对孩子的笨、懒惰、粗心等等原因不满。在对伴侣的时候指责型的人往往会认为是对方的自私、不负责任、控制欲等原因导致关系恶化。在工作中,指责型的领导会认为是员工不够配合,工作不够认真等原因导致绩效不好。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指责型的人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即使他们承认,也会觉得特别羞耻难以开口。嘴硬得很。

尤其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我错了”的样子,更难以接受。仿佛要被扒光了晾那里一样,要拼命抵抗。

那怎样才能防御“我错了”的感觉呢?

就要拼命找出别人的错误来。通过强调都是别人的错,就可以回避掉我错了。通过指出别人的不好,就可以回避掉我不好。“都是你的错”、“都是你不好”的时候,就没我什么事了。

所以他们只是不想体验“我错了”的感觉,那种感觉对他们来说太难受了。这种难受会给他们巨大的爆发力,抢占制高点,找出你的错。

指责,就是为了防御我错了。

为什么要防御呢?

因为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耻辱。

他们会有一个指责型的爸爸或妈妈,在他们早年的生活里,对他们充满了羞辱。他们的爸爸或妈妈,也有一个显微镜,总是发现他们的错误、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指出来。没有下限地批评、否定。在爸爸妈妈看来,他们浑身没有优点,他们犯错必被惩罚。他们怎么做,都是不够好。

他们整个童年都在“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不断重复中长大了。

他们被这么对待的时候也会觉得羞耻,但这种羞耻感太难受会被压抑。所以当他们回忆起早年,会感觉不到多少羞耻感。

但长大后,他们一旦有机会,就会拒绝再体验那种感觉。因为每次“我错了”,都会让他们早年那种羞耻被激活。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体验呢?

就是不再去在你面前承认“我错了”、“我不好”。

如此,他们就完成了自我保护。

3

指责型的人不愿意承受的感觉,会让被指责的人来承受。那种“我不够好”、“我是错的”感觉,关系里总是需要人来承受。要么他承受,要么你承受,要么一起承受。

一起承受的感觉是很好的,我承认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也承认你有不好的地方。两个人相互道个歉,又和谐了。

可指责型的人,早年承受太多了。成年后就一点都承受不起了,只能被指责的人来完全承受了。如果被指责的人也承受不起,就想通过指责推回去。

两个人就成了权利争夺。比比谁更有力气、谁更有理、谁更有资源,谁能赢,谁就不用承受这种感觉了。

所以妈妈就会说出:再考不好,就不给你钱花了。伴侣会说出:房子我买的,不想过了你滚出去。其实他们只是想利用资源优势,来胁迫对方承受糟糕的感觉。

被指责的人,就重复了指责者早年的命运。而指责者,也成功地活成了早年父母的模样。

为什么我们长大后会活成父母的样子?

因为父母自己无法承受的感觉,就通过指责扔给了孩子,让孩子饱受这种糟糕的感觉。而孩子长大后,再也不愿意承受这种感觉,就想扔给自己的孩子和伴侣。这时候他就成了父母的样子。而伴侣会反抗,扔出去会失败,最终都会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孩子又将饱和,命运将会在一代代人中轮回。

残忍的是,孩子的出生,其实就是替父母还债的,他需要忍受父母所不能忍受的感觉。

婚姻的残忍,也是如此,结婚就是替伴侣的父母还债的。父母扔给他糟糕的感觉,跟他结婚后就得你来承受。

没办法,他承受不起了。他就只能强迫你,直到你心甘情愿的承受了他才消停。

要不你就离婚。然后他再找别人指责。

4

离婚后怎么办呢?

指责型的人,把我错了的感觉丢给谁呢?

在没有人的情境里,指责型的人只能自己留着。所以在指责型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也充满了自责。他们总是在责怪自己不够好,又错了。

爱指责的妈妈,反而在我们心理课上经常出现。他们不停的反思啊,学习啊,就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自我否定,对指责型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他们对自己的指责,跟小时候被父母指责时一模一样。

虽然他们讨厌极了父母的指责。但他们还是乖乖继承了父母的志愿,成功地内化了一个严格的超我,一个内在严厉的父母,让自己的声音代替了父母,不停地替他们责怪着自己,直到生命结束。

他们一生,将活在自我否定里。无论怎么改,怎么学习,怎么上进,怎么发誓,怎么努力。

或者直到遇到一个人,可以供他们指责。他们也会暂时停止自责。

5

指责型的人,并不是针对你。

对于指责,你不必认同,就不会受伤。他不停地说你的错,是你不好。这是他的病,跟你没有关系。如果你愿意接受下意见,你可以选择性考虑下他的话。但不必就觉得自己不好了。

他找出你的错,只是为了防御下他错了的感觉,只是想把错了的感觉扔给你。你可以不接。

相反,你可以给他一个认同。

指责型的人,花了一生的时间,想听到这句话:亲爱的,你真棒,你真聪明。

他们的潜意识以为,把错误扔出去,自己就是对的了。把糟糕扔出去,自己就是棒的了。他们努力的想扔出去,结果却只收到了更大的被否定。

某种程度说,这也是他们的命运。他们用指责的方式,诱惑了对方的指责。这样他们就又一次重复了早年的命运,成功的又体验到了被指责。

越是想摆脱的,越是会重复。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指责型的伴侣、父母,你不想离开他们,又想改善关系,可以这样做:

1.区分。这是他说你错,并不是你真的错。

2.认可。告诉他,亲爱的,你真棒,真聪明。

第一步非常重要。只有完成第一步,你才不会觉得受伤,才有能量告诉他第二句。如果你想的话。

如果你想让指责型的人过得更不爽,也很简单。只要修改第二步:否定。他不是最怕“我错了”的感觉吗?你只需要淡定地反复地说:“我没错,都是你的错”,他就分分钟炸毛了。

因此,认可他,并不代表你低了,而是你掌握了主动权。你想得到他,就认可他。你想刺激他,就说全部是他的错。

那酸爽,你懂吧。

如果你是一个指责型的人,不想再责怪自己的孩子、伴侣,你可以试着这样做:

面对自己“我错了”的感觉。在你小时候,你错了会被羞辱,但在你长大后,你可能依然会被羞辱,但更可能会被善待。敢于承认错误的人,更值得被爱。去检验下,而不是沉浸在恐惧里。

小时候总是无奈说出那句话,现在你可以试着面对并且主动说出那句话:

我错了。

那是你成熟的开始。

面对指责保持的态度

在指责中,

我们忘记了命运有自己的道路

人们对亲属的死亡会有自责,例如他说:“如果我小心一点,便不会发生这种意外。”或者他会有罪恶感,因为在意外中他得以生还。而其他人却死亡了。这两种行为都无法令他们重新获得生命的力量,也无法让他们做出合适的哀悼。

也有一些人会去指责、仇恨导致意外的人:“如果你不这样,事情就不会发生。”

在指责中,我们忘记了命运有自己的道路,同时,所有参与的人都是被操作者。因此,无论发生什么,对当事人都有合理的意义。不论结果好与坏,都能顺从命运的安排,安然与去世的人告别,这样便能重获生命的自由。



谦卑的态度

除了将自己交付给命运,臣服于一股更大的力量之外,我们别无他法。这种态度,就是“谦卑”的态度。

它允许我们,只要生命和幸福存在,就以全然接受的态度面对──无论他人需要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同样,这样的态度也允许我们在面对死亡或者沉重的打击时,也同样全然的接受,无论我们是清白或是罪恶的。

谦卑的态度也使我们了解,命运并非操之在我们,而是超乎于我们。生命依据一种超乎我们所能理解的法则在拣选我们,涵养我们。



透过祝福,某些事情得以结束

祝福存在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同时连接也分离了我们。当然有一种祝福是由上而下的,比如父母祝福自己的孩子。

在祝福他人时候,我们感到和一股好的力量联结着,这个力量是疗愈与爱的力量。当他们希望别人安好,切对他们说好话的时候,我们正引用着这股力量。在此同时,我们也与那指导着我们的力量融为一体,也因此,我们所发出的祝福,也变成了对我们自己的祝福。

祝福是一种内在的态度。有时候祝福代表着道别。当我们对某些人感到生气的时候,我们带着这种态度去祝福他,借由祝福对方来告别。透过这种祝福,某些事情得以被允许结束。



感恩之心,便是不带傲慢地接受

我们只能从命运那里得到我们应得的,当我们视这些不劳而获的东西为礼物,便是感谢。感恩之心便是不带傲慢地接受,这样毋需付出任何代价,感激之心就已足够补偿了。

当我送某人一份礼物,他只说:“谢谢你”,这样是不够的。但如果他脸上泛出的光彩,并且说:“这真是一份可爱的礼物”,这才是真诚的感谢,是真正在荣耀我和我所给予的礼物。有些人对命运和上帝只不过是无意识地说一声“谢谢你”而已,而不是脸上泛出喜悦的光彩,并且带着爱去接受。

正如我要接受不劳而获的利益,也得要接受无妄之灾的不幸,不管是好是坏我们都能向命运鞠躬表示同意,这样我们就与命运和谐相融,并且自由了。这个鞠躬我称它作“谦卑”。



尊敬意味着并不想改变他

如果我尊敬某事某物,那就是意味着我与事物的本来面目保持一致,而没有想要改变它。如果我尊敬某一个人,那就是意味着:我与某一个人的本来面目保持和谐一致,我与命运的本然保持和谐一致,我与那个人原有的牵连纠葛保持和谐一致。

这是非常谦卑的,同时也维持着一种不偏不倚的超脱。但在这种超脱之中,具有一种关怀,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运作着。

唯有当我与命运保持和谐一致时,我才能够从中获取力量,从而改变命运。
我觉得不属于心理问题吧,指责别人的话,那可能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性格。
指责型人格是容易把别人的缺点放大,指责别人的过错。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这个谈不上什么太严重的心理问题,只不过说呢,一味的指责别人呢,嗯感觉有点不好嘛,这种做的话呢,对别人那有伤与自尊,然后好像有点不顾于他人。
本文标题: 可以嫁嘛 这些事真的是我想的太少没有考虑到嘛 这是偏执型或者指责型人格嘛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1737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和喜欢的人关系很好很好,但她喜欢的不是我,我该怎么办。 老是想她男方对我父母礼数不周 我应该怎么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