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这是一部教育短剧中跳楼自杀的高三女生林茉莉的自白,是什么让花季少女选择这样结束自...
“反正也没人爱我,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再见!”
这是一部教育短剧中跳楼自杀的高三女生林茉莉的自白,是什么让花季少女选择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
原来,都是母亲的控制所造成的的。
茉莉喜欢写作,想读中文系,却被母亲严厉拒绝:“你要是去读中文系,就是丢我们家的脸!”
茉莉作文获奖,妈妈却说:“作文写得好有什么用?读医科必须把数学学好了!”
茉莉像是母亲的提线木偶,只能按照妈妈的意愿生活、学习、选专业.......
长期在妈妈控制下长大的茉莉,心理开始出现问题——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偷东西,并将偷来的东西送给妈妈。明知道这样做不对,甚至有些变态,但是茉莉没办法控制自己。
茉莉说:“每次看到妈妈用我偷来的东西,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快乐。”
你以为你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了,却不知道,这样全身心付出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控制,窒息般的控制。
父母没办法控制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不断地越线,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想法,就会亲手把孩子推开,阻碍了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久而久之,孩子只会想尽办法逃离父母身边,甚至,做出自杀的举动,让自己获得解脱。
腾讯有一档自制节目《不想说特想听》中,天天就有一位没有界限感的妈妈。
小时候住的房间,没有门锁只有两个洞,各种密码经常被破译,手机被查也是家常便饭,从小就在妈妈的监视下生活。
即使现在天天已经27岁了,有了自己的工作,父母依旧像小时候那样对待他——
为了方便进入他的房子,强迫他在门锁上录入指纹。
为了确保他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下,厨房、卧室里都装有摄像头。
在节目中,天天再也没办法控制自己向母亲说:“我觉得你是在以爱的名义绑架我。”
其实,茉莉和天天都一样,深受父母一次次越界的伤害,而这样没有界限感的父母,在中国家庭是普遍存在的。
萨尔瓦多·米纽庆在其建立的结构家庭治疗理论里,描述了一种人际边界过度紧密的家庭关系模式——纠缠关系(Enmeshed Relationship)。
这指的就是妈妈(爸爸)不能控制自己的满腔母(父)爱,在亲子关系上越界,以爱为名的控制和束缚,对孩子的伤害更隐蔽也更具杀伤力。
缺乏边界感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的控制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除此之外,很多家长还没有身体界限感,这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心理。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萍老师说过:「家庭中的隐性性侵害常常被忽视,它不但会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还会破坏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轨迹。」
人们常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侵犯孩子的领域,越过身体界限,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烦恼和伤害。
韩国有一档专门为观众和明星嘉宾解决苦恼的节目——《hello》,曾有一期他们邀请了一名女高中生,她的烦恼就来源于没有身体界限的父亲。
女孩说自己放学后不敢回家,因为只要和父亲四目相对,就会被亲亲。不是简单地碰一下就完事,而是用舌头舔她,脸上都是口水的味道。
除此之外,父亲还对女孩做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
一连两小时看电视或看电影时,一定会抱着女儿,边摸她肚子边吹气;
刷碗的时候,在女儿的身后摸她的屁股;
父亲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他还特意留下女儿,当着朋友的面亲吻她;
在SNS上晒和女儿接吻的照片;
因为接女儿放学、亲吻女儿嘴唇被老师看到,被叫到办公室要求证明两人的“父女”关系……
两个小女儿说,除了会被爸爸摸屁股、亲吻,爸爸还会在她们洗澡的时候擅自推门进来,要帮她们洗。
女孩们不想让爸爸进浴室洗澡,就会被爸爸骂不懂事:“你们的身体,就是我的身体。”
在节目上,这位父亲为自己进行辩解:“我对女儿是深切的父爱,是纯洁的。”
但这种没有底线的亲密接触不是爱,而是猥亵,就是上文中说到的家庭隐性性侵害!
它不但会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还会破坏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轨迹。
网上曾有个新闻:重庆某医院,一名男子把女孩揽坐在自己身上,手伸进女孩的裤子里,还时不时拿出来放在鼻子下闻。
这名男子是女孩的姑父,但我们要注意的是被摸的女孩全程都在玩手机,没有任何反抗的情绪。
这说明女孩被摸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行为,因此,女孩对这种行为已经麻木、习以为常了。
家长拎不清界限,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危害。
家长需要小孩子明白:你的身体你做主,没有经过你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可以随意触碰。
否则,就有可能破坏孩子的身体界限,孩子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受到侵害,更不会对侵害自己身体的行为说‘不’。
界限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也不是孩子一方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退出他们的生活。
1、学会问孩子意见,尊重隐私,给予独立空间
很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做决定,比如像茉莉妈妈一样,替孩子决定专业,不管孩子真正喜欢什么。
但其实,尊重孩子本身的意见才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
相信很多家长都做过这样的事情:翻看孩子的日记本,悄悄看孩子的手机,不吭一声就进入孩子的房间。
当被孩子质问的时候,反而责怪孩子说:“我是你妈(爸),你还有啥事不能让我知道!”
在家长眼里,界限感就意味着隔阂和疏离。
其实不然,在心理学中,界限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心理的界限,超越了这个边界,心理就会感到不适。
因此,家长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应该以孩子是否感到自由与快乐为原则,保持和孩子的界限感,说不定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哦~
2、与孩子适度亲密,培养界限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证实,由于大脑、视听觉发育的完善,孩子到了3岁左右时会开始有性别意识。父母要在这个时期就开始注意与孩子之间的身体界限,尤其是异性家长的亲密要注意尺度的掌握。
同时,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界限意识,跟孩子讲如何保护自己,哪些是越界行为,同时要勇敢地对越界行为说“不”。
3、以身作则,父母起模范作用
在一个公益讲座《为孩子立界限》中曾提到过一个“界限圆环”的概念:
成人成为自己,活出界限感,让孩子生活在界限之中。于是,他便成为了有界限的人,同时,也成为了自己。
也就是说,不是家长「给孩子立界限」,而是说,界限是一种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想让孩子在界限中成长,家长首先需要是有界限感的人,拒绝下面这些不恰当的行为:
当着孩子的面换衣服、脱衣服(很多老人都会犯这样的错);
上厕所、洗澡不关门,洗完澡后,光着身子在屋里走动;
随意出入孩子的房间,翻动孩子的东西....
保持界限,从父母做起,从小事做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